书城励志三十六计大全集
1695900000039

第39章 混战计(4)

二、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被敌人的虚假表象所迷惑。敌人在策划某些新的阴谋时,或多或少都会有某些反常的表现,或特殊的征象。我们要善于观察和辨析,及时准确地掌握敌人的动向。而敌人一旦使用金蝉脱壳之计,往往更会故意制造虚假的“形”或“势”来迷惑我们的眼睛。我们一定要顺势透过这些表面的现象,深挖敌人的本质和真实意图,以防中计。

三、轻诺寡信是敌人脱身的惯用伎俩,因此,决不可相信敌人的承诺。对于敌人而言,承诺和信物往往是最廉价的脱身替代品。知道了这个规律,我们就要注意不能因为那些毫无约束力和控制力的诺言或信物而轻易放过即将到手的敌人。即便是暂时放松,也要紧紧抓住可以随时将敌人牵回来的缰绳。总之,相信敌人的诺言最不明智,近乎愚蠢。

■ 兵家活用 ■

苏军“脱壳”反攻

“金蝉脱壳”之计,在军争上确有百战不爽的效果。只要你在“存其形,完其势”方面做得好,不露痕迹,不让对方识破,就能轻而易举地获取成功。此计被广泛运用在中外现代战争中。

1943年,苏联军队在德涅伯河地方与德国**军进行大会战。会战一开始,苏军沃罗涅什方面军便渡过德涅伯河,夺取了基辅东南约140公里的布克林登陆场。随后,德**军队奋力进行了激烈的反击。经过几次大规模的反复交战,苏军暂时陷入了被动局面,如果再坚持顽抗,就有被歼的危险。

在这种情况下,苏军最高统帅部代表朱可夫元帅和方面军司令瓦杜丁大将临时决定,改变主攻方向,向敌人防御力量较弱的基辅北侧发动攻击。因此,为了把部队主力转移出来,并且不被敌人发现,朱可夫计划施用“金蝉脱壳”之计。

朱可夫下令让近卫坦克第三集团军等主力部队,隐秘行动,先悄悄沿着德涅伯河东岸的路线行进,然后再沿战线往北,并在基辅以北约40公里处重新渡河,在柳捷日登陆场开始向德军发起猛攻。

同时,为使这支机械化大部队从敌人的眼皮底下顺利转移,朱可夫等高级将领编造了一个暂停进攻,就地转入防御的假命令。除此之外,苏军还在战地上找回一具尸体,换上大尉军服,把这份假命令放在“大尉”的公文包里,故意一起遗留在前沿阵地。

德**军搬回尸体,看到假命令后,随即派出前沿部队对兵力虚弱的苏军发起反攻。苏军顺势佯败,撤退到了第二道防线战壕。

与此同时,苏军利用广泛的宣传手段,假称在全线处于暂时被动情况下,苏军最高统帅部已发布命令,让部队转入固守,以便准备从布克林重新发起新的攻势。另一方面,又加紧利用多方制造大部队集结待命,指挥所几部电台马不停蹄地日夜工作、反空袭准备工作紧锣密鼓地进行等假象,让德**军始终误以为苏军主力仍坚守在布克林方面,并一直把注意力全部放在布克林地区。

此后,德**军对苏军已经虚空了的假阵地,狂轰滥炸了一个星期,并调动了预备队火速赶往此处。可是他们哪里知道,苏军此时已经在朱可夫元帅的指挥下,“金蝉脱壳”成功,主力部队早已安全转移。随后,德涅伯河地区的德军遭到了苏军主力毁灭性的歼击。

在此次战役中,苏军运用多种手段为自己的“金蝉脱壳”作伪装,成功蒙蔽了德军,将其引入错误的进攻方向,同时秘密转移主力,为自己的反攻争取了时间。正是此计,让苏军最终变被动为主动,反败为胜。

起义军分身突围

脱壳而生,不脱而死。人们形象地把“金蝉脱壳”作为一种军事斗争的灵活谋略。会脱、能脱,即生、即能胜;不会脱、脱不了壳,则败、则亡。这已经成了战场上的一种规律,一种真理。

斯巴达克是2000多年前古罗马最大的一次奴隶起义的领袖。他足智多谋,智慧过人,曾经领导英勇的起义队伍给奴隶主政权以致命的打击。

当时,斯巴达克在背临大海、两侧是悬崖的维苏威山集结起义军。罗马帝国指派克劳狄乌斯率官兵前去镇压。克劳狄乌斯在扼守住进出维苏威山唯一通道的同时,设下重重障碍,企图将起义军活活困死在山上。

敌军的企图并没有将起义军逼入困境。看着维苏威山上遍地生长的野葡萄藤,斯巴达克顿时计上心来。他吩咐大家用野葡萄藤编成长长的软梯,然后顺着软梯跃过悬崖,悄悄迂回到敌人背后进行突袭。起义军的反攻使罗马官兵手足无措,最后只好仓皇而逃。

克劳狄乌斯惨遭溃败后,罗马帝国又令瓦涅率两个军团前来继续镇压起义军。连续的恶战使得起义军粮草断绝,不少士兵还染上疾病,情况十分危急。为了冲出重围,斯巴达克做了一番精心的秘密部署,让士兵们将死尸绑在营前伪装成哨兵,然后留下几名号兵按惯例吹号。整个军营看上去与平常没有什么不同。而此时,斯巴达克已经率领大军偷偷地从敌人认为根本无法通过的山路顺利突围。

恼羞成怒的罗马统治者得知镇压再次失败后,又火速任命克拉苏为统帅带兵前往维苏威山堵截起义军。狡猾的克拉苏在起义军必经的半岛狭窄处挖了一条长长的壕沟,并在河边修筑了高大的防护墙,设重兵把守,妄图把起义军困死在半岛上。

在一个大雪纷飞的晚上,斯巴达克带领起义军靠近壕沟,燃起篝火,并在篝火旁不断吹笛子,敲皮鼓,跳舞蹈。按照当时的习俗,这样的娱乐活动只有奴隶们临死前才会进行。起义军用这一举动蒙蔽了罗马军,让他们误以为起义军已经放弃反抗,听天由命。就在罗马军放松了戒备和警惕,疲劳困乏之时,斯巴达克指挥起义军用随身携带的木料、冻土等很快填平了壕沟,奇迹般冲出封锁线,化险为夷。

不难看出,对于军事指挥员来说,不仅要进攻有术,还要撤退有法。善于谋略的斯巴达克就曾在起义军屡屡陷入困境时,多次运用“金蝉脱壳”之计突出重围。可见,“金蝉脱壳”是一种巧妙摆脱敌人、成功转移或者撤退的分身之术,效果显著,不可不用。

浓雾下的撤退

在战争中身陷十分危急的处境时,要进行安全的撤退或转移,具有很大的危险性,也非常难做到。因此,必须极其冷静地观察和分析所面临的形势和处境,然后果断决策,迅速、隐秘地行动。这就是“金蝉脱壳”之计在战争中的运用。

1943年,美国军队在太平洋战场上向日军发起了猛烈反攻,开始逐步收复被日本占领的众多岛屿。同年5月,美军出兵攻击阿留申群岛中的阿图岛,驻守在岛上的一千三百名日军全部被歼灭。连续的失败对于当时尚处优势的日本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当时,在比阿图岛更靠近美国本土的吉斯卡岛上,盘踞着5200名日兵。当他们听到阿图岛大败的消息后,顿时陷入了绝望的深渊,因为他们深知自己以后将面临孤立无援、坐以待毙的局面。

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为了避免更多无谓的牺牲,惶恐的日本军部临时决定派出日军第五舰队,暗中接应守岛士兵撤退。为了不被美军雷达发现,日军在此次行动中无法依靠无线电,撤退计划除了配合海面的浓雾外,别无他法,一切都只能靠老天保佑了。

按照部署,守卫部队集合在舰队预定潜进的吉斯卡岛上待命,一旦无法按原定计划进行,则各自撤回到自己的阵地。之后的几天,天气一直非常晴朗,海面上没有任何雾气做掩护。日军不能轻举妄动,接连失败了好几次。

就在大家近乎失望之际,7月29日早晨,海面上突然浓雾弥漫,数米之外不见人影。时机终于成熟。潜伏的日军五艘驱逐舰和补给舰,在浓浓雾气的掩护下,慢慢驶入吉斯卡湾。随后,守备部队陆续利用登陆舰顺利离开了吉斯卡岛。仅仅用了一个小时,日军守卫部队便成功完成了此次撤退任务。

而被蒙在鼓里的美军,还一直以为日军仍在岛上,于是不断地派遣战斗机轰炸该岛。8月15日,美军派出三名步兵登陆该岛,才发现岛上空空如也,日军早就已经全部撤退了。讽刺的是,美军在登陆时,由于过度紧张,竟然多次出现自己人互相射击的事故,导致35人不幸丧生,另有30人负伤。

■ 商家活用 ■

波音化茧成蝶

商战中,成功运用“金蝉脱壳”谋略,使企业经营摆脱困境,继而发展壮大的,数不胜数。美国波音公司算是一例。

建于20世纪初的波音公司,是以制造金属家具发展起来的,只是后来才转而专门生产军用品。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波音公司设计并制造了С型水上飞机。该机种兼具巡逻艇和教练机的双重功能,被美国买走50架,深受美国海军的青睐。由此,刚开始从事军工生产的波音公司,在飞机制造业中一跃成为颇有分量的角色。

好景不长,一战结束后,美国海军立刻取消了尚未交货的全部订单,让整个美国飞机制造业陷入了瘫痪状态,波音公司也因此陷入了“死亡飞行”。1920年,波音公司亏损20万美元,导致部分公司雇员只能重操旧业,靠制造金属家具维持生计。

面对“死亡飞行”,波音公司高管做了深刻反思,意识到公司陷入困境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由于自己过分依赖军方。于是,公司“金蝉脱壳”,果断地调整经营方向,采取了相应的补救措施:一方面继续保持和军方的联系,随时了解军用飞机的发展趋势、军方要求,以便及时部署生产,并防范其他飞机制造商乘虚而入。另一方面,考虑到军方暂时不会有新的订货,公司决定抽出主要的人力财力,开发民用商业飞机。商业飞机市场是一个竞争无比激烈的战场,唯有具备一流的人才、一流的技术、一流的设计、一流的管理、一流的产品,才能适应并取胜。于是,波音公司着手吸收并培养高级人才,授予他们充足的权力,以便将主要力量投入民用飞机的研制。

战后经济的复苏,刺激了市场对民用飞机的需求。波音公司推出的40型商用运输机以及波音707、727客机不负重望,帮助波音公司冲出了“死亡飞行”。此后,波音公司陆续研制出波音737、747、757、767,同时为陆军、海军、海军陆战队设计并制造了各式教练机、驱逐机、侦察机、鱼雷机、巡逻轰炸机和远程重型轰炸机等,终于日益发展壮大起来。

“金蝉脱壳”计是一种处于劣势情况下,实现安全撤离,甚至达到迂回或另外作战取胜的目的的谋略。在现代商战中,也可以说它是一种适应形势变化而变化的有效策略。这正是波音公司能够摆脱困境、转而壮大的原因所在。

列维尔设计“存其形”

美国马里兰州的列维尔铜矿及铜器公司早就垂涎于西印度群岛牙买加国富饶的铝土矿,因此在1967年,他们乘该国工党首次执政之际,与其签下了为期25年的“独资特许协定”,试图从中攫取暴利。

然而,列维尔老板从一开始就选错了投资方向,用错了经营模式。该公司所辖范围内的铝矿储量虽然丰富,铝土质量却十分低劣,这就意味着不仅要耗去超额的燃料,还会让设备过度磨损,进而导致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并逐年攀升。尽管明知如此,列维尔老板依然冒险亏损经营,以便让公司呈现出充满生机活力的假象。

原来,列维尔老板在暗中实施“存其形”的策略,好让东道国政府和竞争对手不生疑窦,自己借机作脱身打算。

就在此时,牙买加人民党击败民主党上台执政。新领袖迈克尔·曼利上任后立即出台了一系列新政策,其中包括将铝业税收提高到生产总值的20%。这一标准很快使列维尔公司不堪重负,老板无计可施,决定寻找借口溜走。

他先是向牙买加最高法院投诉曼利政府践约,目的在于诱引法院确认事实,迫使曼利总理公开为自己辩护。继而巧用对方的辩解之词,将其指认为“征收行为”。然后再以“遭受征收风险”为由,向美国国际开发署提请赔偿。最终,由于开发署极力拒赔,列维尔老板又将开发署送上了商事仲裁庭的被告席。

经过一番殚精竭虑的较量,列维尔老板终于打动仲裁庭,获得5500万美元的赔偿。然而,列维尔老板对此结果并不满足,继续提出以账面价值作为赔偿参数的要求,却被开发署抓住把柄,导致最后的判决令列维尔老板大跌眼镜。剔除公司设备及生产设施的减值额以及免税利益,列维尔公司最终只获得130万美元的赔偿。

虽然在最后关头被对手钻了空子,列维尔老板却仍然成功地完成了脱身计划,避免了血本无收的结局。

在市场竞争中,“金蝉脱壳”之计进可以诱使对手入彀,退可以保存有生力量,再寻发展之机。列维尔一面维持生产现状、构造扩资的态势,一面却暗中策划抽身事宜,成功地实现了自己的谋算。

由此可见,商战中,造声势固然重要,抽身的态度则更应该坚决。

李嘉诚退中求利

“金蝉脱壳”是完成特殊任务的一种分身之法。运用此计,关键在于“脱”,务必使内容虽变而形式尚存,身已走而似未动,才能稳住对手,抽身他去。香港富商李嘉诚在与怡和洋行较量的商战中,就成功地运用了此计策。

李嘉诚是香港20世纪70年代崛起的地产商。据说,他几乎思量过了整个香港的每一寸土地、房屋,也几乎分析透了每一家上市公司的股市行情,配合其特有的挖“墙角”绝技,李嘉诚成为能够神奇获得许多公司绝密情报的“神人”。

一次,李嘉诚得知,英国在香港最大的洋行英资怡和洋行虽然是九龙仓有限股份公司的大东家,但实际上其在九龙仓的股份还不到20%,少得几乎不成比例。这充分说明怡和在九龙仓的资金基础薄弱。实际上,香港尖沙咀早已成为繁华商业区,其旁边的九龙仓地价已寸土千金,股票价格却多年未动,股票面值低得离谱。

李嘉诚意识到,这些都是争夺九龙仓的有利条件。如果大量购入九龙仓股票,即使日后脱票,也有足够的实力与怡和公开竞购。再说,持股的百姓在相同的出价下,当然更愿意卖给中国人。因此,如果早日购足50%的股票,取代怡和成为大东家,这样就有权利用九龙仓的土地发展房地产业,简直是一本万利。

于是,李嘉诚当即决定分散吸进九龙仓股票。从1977年起,他悄悄地分散户名,先后吸进18%的股份。结果,九龙仓股票从每股10港元飞速上涨到了30余元,引起了怡和洋行的注意。

至此,李嘉诚从偷袭战转入阵地战。两军对垒,李嘉诚的实力难以与怡和洋行抗衡,硬拼不易取胜。而此时,李嘉诚如果继续入股,怡和洋行必然会高价回收九龙仓股票,架空李嘉诚,让他惨败无疑。关键时刻,不愧为一流商贾的李嘉诚决定以退为进,化险为夷。

他的“金蝉脱壳”之计是寻找一个能代替自己向怡和宣战的人,将手上持有的全部股票高价出售给他。李嘉诚最后选中的人是船王包玉刚。他将李嘉诚的2000万股票全部买下,并帮李从汇丰银行中承购英资和记黄浦股9000万股。双方皆大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