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鬼谷子(大全集)
1696800000029

第29章 中卷(8)

而在当代,“忤合”之术在各企业间也在精彩重演。一些优秀的企业家往往易被其他公司当作不可多得的人才挖掘去。从中国儒家传统的观念出发,优秀人才的这种跳槽是遭人非议的不义行为,但实际上,被争夺被挖掘似乎常常成为人才证明自己才干的证据,这些被挖掘而去的人才也常以此自夸。这就给人造成一个印象:一个企业家或者—般公司职员为他们的老板尽忠守职,也不过是为了能在该公司创下可以提高自己职位的业绩,然后在有朝一日能另谋高就罢了。一个在企业界有较高地位的主管,似乎等于是商人有立身出世的正途。

以“终生雇用”和“论资排辈”为基础的东方管理模式中或许较少出现上述现象,但这不等于没有发生或不会发生。由于企止的技术革新和不断采用新的规章制度,仅仅是重用现任公司的职员还解决不了问题,这样也就理所当然地要从公司的外部或在其他公司里挖掘一些新的技术人才。这样一来,无论是在指导思想上,还是从人才流动的实际步骤上,都有与以往的传统相背离的倾向。然而就人们长期形成的传统观念而言,像伊尹和吕尚那样五进五出、三进三出而反复去就的人似乎并不可信赖,老板们需要的还是像关公那样既有本事又能效忠于自己的人才。因此,如何具体实施“忤合”之术,似乎无沦从理论上或是从实际步骤中都有重新探讨的必要。

在日本桥一带,老板之间曾经流行这样一句话:“公司要想真正地稳住一个员工,就必须经过三进三出的考验。”这是什么意思呢?原来当一个职工认为现在的工作不理想时,为了找到—个更好的工作他会离开现在的公司;然后,几经周折,并没有找到自己心中那样理想的工作,于是他不得不又回到原来的公司;工作一段时期之后,他又会因为对公司工作产生厌倦而离职。如此这般地进进出出,三番五次地向老板表示歉意,最后终于才恍然大悟,认为除了这家公司以外别无他途,于是终于能够静下心来在这家公司好好地工作。这也等于是在不知不觉中运用了“忤合”之术。

批评的艺术

人类的语言是基于不同个体之间沟通与交流发展而来的,说话是一种表达,如何更好地表达自己,如何最有效地与人沟通并获得理解,这样的言语可上升为一种艺术,比如文学作品,比如辩论。批评是为了让被批评者了解其缺陷并取得进步的一种表达,富有艺术的批评方式可以更有效地达到这一目的。

关于这个问题,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卡尔·海耶尔在他的名著《管理者的“圣经”》中提到的一个案例,作了很好的说明:

保罗的上司乔·内格蒂伍正冲着保罗发火:“大声哭吧,保罗,你清楚事情的严重性!当我把那毛头小伙子交给你教他开始工作时,原指望你会关照他,并按规定‘将规则告诉新手’。在这里,你已经是位老手了,用不着我提醒吧?但现在我只好拿这份损失报告去对老板解释。瞧你干的好事!”

保罗无言以对,他知道这是自己的过错。整个上午他都在自责,他应该对那位新来的小伙子交待清楚,但他当时正忙于另一件工作,难以脱身。他不知是否有人听到了上司刚才对他发脾气?他曾经认为.自己有希望被上级看中,去填补助理管理人的空缺,可是,现在……他是多么不愿意丧失这个机会呀!结果,他无法集中精力在手里的部件单上,不是这一栏加错就是那一格加错了!由于心不在焉又引起了许多其他疏忽,只好再检查一遍。同时,在心底深处保罗也在怨恨着上级:只知道挖苦和刻薄别人,让你自己来试试,恐怕还不是一个样?而对那位新工友,他同样没有愉悦的印象:要不是这小子,我能一下子失去这么多东西,还挨上一顿批吗?

在另一部门里,发生了几乎同样的事情,只是场面不同:哈里的上司佛雷德·斯伍,正在与他讨论新来的小伙子出差错的事。“瞧,哈里,”佛雷德说,“你是我们这里最出色的工人之一,因此,我才将这小伙子交给你。但怎么搞的,你忘了‘将规则告诉新手’的规定吗?”“我想告诉你,当时我正忙着完成另一件工作。”哈里说,“你知道我忘了小伙子是新手。造成了损失我很抱歉,我能做点什么呢?”“我事先应该核查下你的工作量,”佛雷德回答说,“没这样做是我的错。可是哈里,你仍然要付一部分责任。这是个教训,下次再碰到这种情况,我们俩人都不应该将此视为理所当然,无论是你的工作量还是关于新工人的技术水平都一样。现在由我来负责处理损失报告,无须连累任何人。”哈里明白了他的意思,暗自告诫自己千万不可再犯同样的错误。佛雷德出面就那份报告去向老板作出交待,这使哈里如释重负。“这样一来,中午休息以前,我就能十分轻松地完成手头的紧急工作了。”

事后,哈里非常感激佛雷德替自己揽了责任,对他布置的工作都完成得十分卖力,以作报答。而佛雷德也因此对哈里的印象越来越好,终于提升他作助理管理人,培养了一个人才。

相同的情况,不同的批评方式,最终导致了两种结果:在上司的雷霆之怒下,保罗忧心自责,工作屡屡犯错,对上司的刻薄寡恩怀恨在心,对新同事也有所迁怒;而哈里则在上司的和风细雨般的批评与自我批评中汲取教训,内心无咎地努力工作,不断进步。

弗雷德在批评哈里时,也不忘指出“你是我们这里最出色的员工之一”。让哈里释然和努力的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即是来自上司的肯定与称赞。鬼谷子忤合术强调忤合相随,他说:“必有反忤,反于是,忤于彼;忤于此,反于彼。”认为在一个方面有所相离,则在另一个方面应有所相合,同样,在一个方面有所相合则应在另一个方面有所相离。一味地求合,或一味地相离,都是不符合鬼谷思想的,也在现实中行不通的。像乔那样的批评方法,永远只会造成领导和部下的对立。此外,身为领导,应懂得保护属下,勇于承担责任。把即使不是自己的责任也承担过来,能加强部下自责心理,有利于其改正,并使部下产生感激心理,工作无思想负担且更加卖力。所以,身为领导,在批评部下时,永远不要忘了说:“当然,我负有很大责任。”

【处世活用】

张英退避三尺化干戈

清代中期曾有一位著名宰相叫张英,他是安徽桐城人,素来注重修身养性,很得人们的敬仰与尊重。张英对父母十分孝敬,他在朝廷为官,把母亲张老夫人安顿在家乡,常常回家探望。

有一次,张英回家看望母亲时发觉家里的房子呈现破败之象,就命令下人起屋造房。安排下一切后,他又回到了京城。

张老夫人的邻居有—位姓叶的侍郎。很巧的是,这时侍郎家也正打算扩建房屋,并想占用两家中间的—块地方。而张家也想利用那块地方做回廊。于是,两家不可避免地发生了争执。张家开始挖地基时,叶家就派人在后面用土填上;叶家打算动工,拿尺子去量那块地,张家就—哄而上把工具夺走……两家争吵过多次,有几次险些动武,双方都不肯让步。

张老夫人—怒之下,便命人给张英写信,希望他马上回家处理这件事情。张英看完来信,不急不怒,写下一首短诗:“千里家书只为墙,再让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封好后派人迅速送回家中。

张老夫人满以为儿子会回来为自家争夺那块地皮,没想到左等右等只盼回了一封回书。张母看完信后,平心静气地回想两家争地之事,顿时恍然大悟。为了三尺地,既伤了两家的和气又气坏了自己的身体,这样太不值得了。老夫人想明白了,立即主动把墙退后三尺。邻居见状,深感惭愧,也把墙退后三尺,并且登门道歉。这样—来,以前两家争夺的三尺地反而形成了一条六尺宽的巷子。

当地人纷纷传颂这件事情,引为美谈,并且给这条巷子取了—个特别的名字——六尺巷。有人还据此作了—首打油诗:“争—争,行不通;让一让,六尺巷。”

“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张英以宽广的胸怀化解了邻里之间的矛盾,融洽了双方关系,从而更有利于事情的圆满解决。这只是一件生活小事,张英在此并没有运用什么高超的计谋,仅是以“宽容”与“谦让”化解争端,以圣人般的高尚品德去化“忤”求“合”。古语有“小不忍则乱大谋”之言,可见“忍”字一诀是一个人为人处世、建功立业的基本要素,张英的“再让三尺又何妨”对我们的启发正在于此。

忠诚是处世的保障

社会的稳定需要依靠诚信,个人的信誉则由其人品决定。一个人的人品,尤其在职场中展现出的人品,最主要的是忠诚。明基电通董事长李煜耀说过:“打造个人品牌价值的第一步,要从培养工作忠诚度开始。”

李煜耀作为明基电通董事长,25年没换过公司,25年来,他一直待在宏集团,跳槽经验值是零。“25年都待在同一家公司?”“没错。”李煜耀打趣地说,“如果没被炒鱿鱼,我还想从一而终!”李煜耀回忆起25年来的心路历程,感慨万千地说:“如果不了解自己品牌价值坐标在哪儿,就算跳槽到再大的公司,或是自己出去创业,都不会成功。”

当今社会的就业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一个人未必终生只为一个老板一家公司服务,但这并不等于忠诚已经无关紧要。恰恰相反,在就业环境越来越开放、信息越来越发达的情况下,很多公司和老板更加看重人的忠诚的操守。

要创立个人品牌,就必须对公司和老板怀抱一颗忠诚之心。我们没有必要遵循“文死谏,武死战”式的封建愚忠,但也要做到“在其位,谋其事”、“食君之禄,忠君之事”。关公对刘备的忠诚,众所皆知,但他虽然不肯归降曹操,身居曹营时却也主动请战杀颜良、诛文丑,尽到了一个人的责任。如果见利忘义、卖主求荣,或者一离开原来的公司和老板,就将他们贬得一文不值,这样的人,即使是有点才能,又有哪个公司和老板敢用?

如果一个人缺乏忠诚度,频繁地跳槽,直接受损的是企业,但从更深层次的角度来考虑,其实是对他个人的伤害更深。我们会经常发现,很多人工作一不如意就跳槽,人际关系不行跳槽,看到可以多赚几个钱的工作还跳槽,甚至没有任何原因也跳槽。然而,这种以跳槽为工作的人,他们往往失去自我,失去积极努力的工作精神,碰到困难就退缩,遇到麻烦绕开走。对于这样的员工,老板还会提拔他们以期望为公司创造效益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当然,那些频频跳槽或整天把跳槽挂在嘴边的人,我们也不能过分指责,只是一个人为人处世,应该更多一点踏实,少一点浮躁,能够审时度势,不要身在曹营心在汉,更不要为了跳槽而跳槽。谁都知道,熊掌和鱼两者不可兼得,在分不清哪是熊掌,哪是鱼的情况下,牢牢抓住一样是最好的办法。

中国传统文化中,往往是“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对于“贰臣”历来是心存芥蒂的。公司与老板绝大多数看重员工的忠诚度,如果一个人频繁跳槽,那么他即使聘用你,也会时时担心你到他们公司后“后院失火”。一旦老板对你产生了疑心,你就很难有出头机会。相对于这些“潜规则”,一些硬性制度的用意可谓“昭然若揭”,比如很多公司规定,为了防止员工流动过于频繁,有很多的收入和福利,要等工作一定年限后,才能让员工拿到。如果你要提前离开公司,很多此类预期收入也就泡了汤。所以,一旦你决定了要从事某种职业,或者你正在从事某种职业,就要立即打起精神,不断地勉励自己、训练自己、控制自己,对公司、对老板、对职业多一分忠诚,少一点背叛。即使你可能由于优雅的风度、丰富的知识,或者其他美德,赢得他人的尊敬,但是一旦你有“欺骗”被拆穿,所有的优点都会烟消云散。只有真诚地袒露自己的心灵,才能真正做到诚实无欺,赢得别人的尊重和信赖。

人是群居的社会性动物,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总要与各式各样的人相遇、交往。即使是一个自由职业者,也会和各种团队、组织发生往来,在这个过程中,忠诚是最基本的素质。所以说,立身处世,以诚信为本。如果你缺乏忠诚,只知道“忤”,而不注重“合”,那么,组织不会聘用你,团队不会让你加盟,搭档不愿意与你共事,朋友不愿意与你往来,亲人不愿给你信任,你的人生最终会越来越不如意。

要守信用,也要懂得变通

中国古代有一个叫做“尾生抱柱”的故事,因为守信等待朋友的约会,在洪水来临之时,尾生死抱住桥柱不离去,最终死在洪水里。一个人立身处世,诚信固然重要,但如果为此白白牺牲自己的生命,那却是不值得的。人,要守信用,也要懂得变通。只是在守信与变通之间,常常令人感到为难。究竟要怎样才能“忤”中求“合”?也即如何做才算是既解决了事情,又没有违背诺言呢?以下有一个小故事,可以帮助我们思考这个问题。

有一位老人在临死前将他的律师、医生和牧师全叫到床前,并分送给每个人一个装有两万五千美元现金的信封。老人希望自己死后,他们能遵照自己的交代,将这些钱放到棺木里,让他能有足够的钱长眠于天堂。

老人去世之后,在入殓时,律师、医生和牧师都将信封放在老人的棺材中,并祝他们的委托人能够安息。

几个月之后,这三个人在一场宴会中相遇。牧师一脸歉疚地说,在他的信封里,其实只放了一千美元,他认为与其全部浪费在棺材里,不如将其中一部分捐给福利机构。医生被牧师的诚实所打动,也坦白说自己把钱捐给了一个医疗慈善机构,信封里只装了八百美元。医生也认为,与其把钱无谓地浪费掉,还不如用在其他有意义的事情上。这时,律师却对他们的作为,露出不以为然的表情。他慢条斯理地说道:“无疑的,我是惟一对死去的老朋友最守信用的人,我必须让你们知道,我真的在信封里放入了全部的金额,因为我在这个信封中,放了一张面额两万五千美元,写了我的大名的私人支票。”

非常有意思的小故事,谁才是真正信守诺言的人呢?

律师把金钱放进自己的口袋,并把两万五千美元以支票取代,毫无疑问,他才是最聪明,也是最守信用的人,因为他“真的”一点也没有违背对朋友的承诺。

这是一个简单的价值认定,对一个临死老人的请托,“数字的完整”才是他所要的,所以,当牧师与医生各取所需地把金钱挪用时,他们便已违背了承诺,因为数字已经不完整了。他们应该像律师一样,把钱全数交给福利机构,并开立一张两万五千美元的支票以告慰死者,这才是最好的方式!

也许有人对律师将金钱据为已有的行径不能认同,不过在“金钱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现实生活中,我们既要遵守对死者的承诺,也要让他的遗愿更具意义地完成。对律师而言,他的价值认定就在这一念之间,虽然做法或许有瑕疵,却也没什么大错。

“世无常贵,事无常师”,做事之时应该审时度势,让策略方针随着事态的变化而转化。没有永远固定的模式,我们要懂得适时适地的变通,善于“忤”中求“合”。正如上述故事告诉我们的:诺言需要坚守,同时更要懂得灵活变通地坚守。

揣篇第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