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年轻人必学的1000个社会经验
1697000000005

第5章 口才·表达篇(5)

摇头所指往往具有不确定性。在双方交际中,一方被另一方问及某人、某事、某问题时,他要表示反对、否定、拒绝,可以摇头;而他要表示不知道、回答不了,或者表示此时此地不宜回答、不宜谈此事,也可以摇头。这就需要交流双方根据现场的情况及自己的经验去加以判断了。

046. 用好“手语”说好话

手语,就是用手指、手掌、手臂的活动来表达情感,传递信息。亦即所谓的手势。

讲话时手势不但能强调和解释语言所传达的信息,而且往往能使讲话的内容更丰富、形象、生动,让听众可听、可看、可悟。

手势在讲话中的作用和类型有三种:第一是用来表达演讲者的情感,使之形象化、具体化,即所谓“情意手势”;第二是用来指示具体对象的,即“指示手势”;第三是用来模拟状物,比划大小的,即“象形手势”。

在哪种情况下用哪类手势,都应视演讲内容而定。因此,在手势运用上必须注意:一要简洁易懂;二要协调合拍:三要富于变化;四不要无节制地频繁使用。

有以下几种手势在当众讲话时被经常应用:

□ 精确抓握手法

在这种节拍信号中,手的动作好像有意识地概括想象中很小的话题,但是手的动作不能延续到大拇指尖与其他指尖真正地触及到一块。这意味着演讲者强调精辟的意图胜似事实上精确的本身。

□ 强力抓握手法

比如,演讲者在演讲时总想控制大厅的气氛,如果听众并不是聚精会神地随从演讲者的意愿,那么演讲者可采用意图式强力手势吸引听众。手指呈僵硬,五指分开,稍微弯曲,自然向前展开,随即僵硬的五指自然松开。

□ 手掌向外式

这是谈判者惯用的手势。双手微颤动地向外开展,其本身暗示了说话人愿意放弃某些条件,主动接触受话者。这是一种强烈的表达愿望方式,它希望说者和听者之间早已形成的鸿沟能搭起一座桥梁,从而使听者尽可能地进入演讲者的“思想意境”,理解其暗示的道理。

047. 说话要有目的,不能乱放炮

说话目的不明,无的放矢,不分场合,就难免东拉西扯,叫人不知所云,无所适从。因此每次说话之前,不妨想一想:“我为什么要说?”或者,“人家为什么要我说?”预先想一想可能产生的效果,并把预期的效果当目标去为之努力。否则便达不到目的,有时甚至还会闹出笑话。

例如,有个人讲话常常偏题,说不到点子上。在他结婚的时候,婚礼上司仪让他讲话,他说:“我衷心地感谢大家在百忙之中赶来参加我们的婚礼,这是对我们的极大鼓舞,极大鞭策,极大关怀。由于我们俩是初次结婚,缺乏经验,还有待各位今后多多给我们以帮助、扶持和指导。今天有招待不周之处,欢迎大家多提宝贵意见,以便下次改进。”

这些话貌似彬彬有礼,实则滑稽可笑,很不得体。这个人根本未明确自己讲话的目的就乱放炮。

人类的言语交际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当表达的一方按照预期的目的发出话语信息,或因措辞不当,或对交际对象缺乏了解,引起对方的误解或反感,这时就得加以控制调节,换一种说法,使对方易于理解,乐于接受;有时交谈的开始阶段是按原定目的进行的,可是说到中途,或因对方及周围情况的反应变化,或因兴之所致,谈走了题,偏离了原定目的,同样需要自觉控制,调节说话行为,以便回到原定话题上来。这是实现讲话目的的最优化控制手段。

048. 洞察、预测对方的心理再开口

人们的心情像一只野兔,活蹦乱跳,很难逮住,但只要善于透过言语表象与非语言举动,由表及里地进行探求,洞察听者的需要、目的、心情,就能把握目的,一击中的。

19世纪,维也纳上层社会的妇女中,时兴一种筒高、檐宽的帽子,而且在帽檐上装饰着五颜六色的羽翎。女士们一进入剧场,观众就只能看到她们戴的帽子,而看不见戏台,剧场经理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只好一再请求女士们脱下帽子,可谁也不予理睬。这时,经理灵机一动,根据女士们爱美、爱年轻的心理状况和志趣特点说:“年纪老一点的女士可以照顾不脱帽。”话一出口,女士们竟纷纷脱下了帽子。

因为经理的话,让这些女士们面临着“美女”与“老妇”的选择,这些女士们当然谁也不愿意做老妇。

洞察、预测对方的心理,只是为最佳说话形式的选择作准备,而绝不是为了将他人的情感秘密一一暴露,因此言语交际的策略应当是察而不扰。可见掌握了人们内心变化规律,并对症下药,就能切中要害,一击中的,产生良好的讲话效果。

049. 说话要处境、心情相协调

话虽是说给听众听的,但话说得好不好,能否为听众所接受,还要看发言人是否恰到好处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而一个人的思想性格是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而一个人的心情则是和他的思想、处境分不开的。这种不同处境下的不同心境,同样会在人们的表达中自然流露,显示出说话者的本色身份。

说话要选择与处境、心情相协调的说话形式。

某高校一位姓严的古汉语教师,学识渊博,治学严谨,教学时严格训练,严格要求。一日,当他走进课堂,见黑板上赫然写着“严可畏”三字。该老师不愠不怒,只见他停下来,对学生朗声说道:“真正可畏的是你们!”学生们一时不知所措。严老师接着说:“不是吗?后生可畏嘛!为了让你们这些后生真的可畏,超过我们这些老朽,我这严老师怎可名不副实呀?”

严老师准确地捕捉到学生们因严格训练、严格要求而生发的“积怨”与“不满”,先是冷静地予以宽容,进而曲解“可畏”二字,并且一语双关,含蓄幽默地表达出必须“严”的道理,以及要继续“严”下去的决心,既宽容有度,又严格适中,其说话形式的选择与处境、心情表达之得体,令人击节赞叹。

050. 礼多人不怪,说话要礼貌周到

俗话说“礼多人不怪”,年轻人在说话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礼貌问题。

年轻人参与别人谈话要先打招呼,他人在进行私人谈话时,不要凑前旁听;有事需与某人谈话,可待别人谈完;有人主动与自己说话,应乐于交谈;发现有人欲与自己谈话,可主动询问;第三者参与谈话,应以握手、点头或微笑表示欢迎;若谈话中有急事需离开,应向对方打招呼,表示歉意。

谈话时若超过三人,应不时与在场所有人攀谈几句,不要同个别人只谈双方知道的事情,而冷落其他人。如果所谈的问题不便让其他人知道,可另约时间。

在交际场合,要给别人发表意见的机会,另一方面在别人讲话时,也应适时发表个人的看法。对于对方不便谈论的问题,不应轻易表态,可转移话题。

要善于聆听对方的讲话,不要轻易打断,不提与谈话内容无关的问题。在相互交谈时,应目光注视对方,以示专心。别人讲话不要左顾右盼、心不在焉,或注视别处、老看手表等做出不耐烦的样子,或做伸懒腰、玩东西等漫不经心的动作。

年轻人谈话中要使用礼貌用语,如“你好”、“请”、“对不起”、“打扰了”、“再见”等。见面一般先问好,如“最近如何?”“身体好吗?”“一切顺利吗?”分别时讲“很高兴与你结识,希望今后再见面”,“晚安,请代向朋友致意”,“请代问全家好”等。

051. 要言之有物,不要“假大空”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不管是听别人做讲座,领导做报告,还是和周围的人聊天,都会碰到言之无物、空洞乏味的时候,上面讲得很热闹,下面听众却觉得困顿乏味,嫌内容假大空,虚无缥缈,不知所云。听众最怕听到的就是说话者言之无物,抓不到重点。

为什么会出现言之无物的情况呢?究其根本问题在于谈话者、演讲者没有很好地理解自己的演讲目的。自己都不明白为什么要说话,怎么能期待给听众一个内容充实、言之有物的演讲呢?

要解决这个问题其实并不困难,简单地说就是要很充分地精心准备自己的谈话内容,在演讲、讲话之前比较透彻地理解问题,才能在演讲时做到言之有物,有的放矢。

有一次,美国一个内阁成员对伍修罗·威尔逊总统简短的演讲表示赞赏,并问他需要花多长时间去准备。威尔逊告诉他说:“这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假如我讲10分钟的话,那么我要准备一个星期。”

从这个实例上我们可以看到,重要场合说话前的事先准备是何等重要,要避免重要场合说话时出丑,年轻人就要事前准备充分。

052. 有必要取悦你的谈话对象

朱元璋做了皇帝之后,他从前的一位苦朋友从乡下赶来找他:“我主万岁!当年微臣随驾扫荡庐州府,打破罐州城,汤元帅在逃,拿住豆将军,红孩儿当关,多亏菜将军。”朱元璋听他说得好听,心里很高兴。回想起来,也隐约记得他的话里像是包含了一些从前的事情,所以,就立刻封他做了大官。

这个消息让另外一个苦朋友听见了,他也去了。和朱元璋一见面,他就直通通地说:“我主万岁!还记得吗?从前,你我都替人家看牛。有一天,我们在芦花荡里,把偷来的豆子放在瓦罐里煮着。还没等煮熟,大家就抢着吃,把罐子都打破了,撒下一地的豆子,汤都泼在泥地里。……”朱元璋嫌他太不会顾全体面,没等听完就连声大叫:“推出去斩了!推出去斩了!”

两个人说的是同一件事,可是因为说话的方式不同,就得到了截然不同的结果。人们在社交生活的实践中,道理也是相同的。如何取悦你的谈话对象是很重要的,取悦你的谈话对象并不意味着一味趋附对方,而只是希望能够更好地达到交流的目的。

053. 没有人愿意听你的长篇大论

古人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说话也是如此,话不在多,点到就行。在生活节奏紧张快速的现代社会中,没有人愿意花大量的时间去听你的长篇大论。这就要求人们在谈话时要做到言简意赅,一针见血。

乔治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大亨。有一年,他来到中国准备投资建厂,寻找合作伙伴。三天后,乔治坐到了谈判桌前,谈判对象是我国某一大型企业的领导。这位领导精明能干,通晓市场行情,令乔治颇为欣赏。听了这位领导对合资企业的宏伟设想后,乔治感到似乎已看到了合资企业的光辉前景。正准备签约时,忽听这位领导又颇为自豪地侃侃而谈道:“我们企业拥有2000多名职工,去年共创利税700多万元,实力绝对雄厚……”

乔治终于耐着性子听完了这位领导的长篇大论,但准备投资该厂的决心却发生了动摇。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有的年轻人习惯于喋喋不休、滔滔不绝地高谈阔论,而又词不达意,语无伦次,让人听而生厌;还有的年轻人喜欢夸大其词,侃侃而谈,说话不留余地,没有分寸,这些都容易造成画蛇添足的恶果。因此,在开口之前,好好思考一下。把多余的废话“删除”,准备一些简单明了的话,一开口就往点子上说,千万不要东拉西扯,不知所云。

054. 面对陌生人,要善于寻找话题

与陌生人在一起谈话,最好的办法是从一个话题到另一个话题地试着说,如果某个话题不行,再试下一个。或者轮到你讲话时可讲述你曾经做过的事情或想过的事情,计划旅行或其他已经谈过的话题。不要对片刻的沉默慌张,让它过去即可。谈话不是竞赛,不是像跑步一样拼命地冲到终点。

如果你是个很腼腆的人,在参加聚会之前就可在脑子里先想好话题。当你发现在聚会上坐在你身边的是个陌生人时,最好先介绍一下自己,然后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开始交谈。如果有人已经告诉你一些关于他的消息,您可以说:“我知道你的球队在上星期的决赛中获胜了,一定很精彩。”如果你对他一点都不了解,可以说:“您是本地人,还是外地人?”诸如此类,从他的回答中你可以展开谈话。可以问他住在哪、从事什么职业等。而且要注意给他说话的机会。

另外还可以以征求建议的方式进行开场白。问他任何方面的观点都是稳妥的,政治、体育、股市、时尚和当地新闻都可以,但不能是已经问过的或将引起争论的话题。

总之,与陌生人谈话不要拘束,要学会主动引导陌生人。只有一方适度地主动才能让交流继续下去。

055. 大道理人人都懂,不要侃侃而谈

有些人很自豪于自己的说理能力,很擅长在自己的谈话之中运用三段论法及辩证法,自以为所说的话是井然有序而且没有破绽。经常把别人批评得体无完肤,周围的朋友往往也被批评得避之犹恐不及。这么一来,这种人就很难交到朋友。

世上有太多爱讲大道理的人,这当中自然不乏口才特别优秀的人。清晰的口齿、滔滔雄辩的口才,的确能够让人觉得英气焕发。实际上,这只是一种感觉,而不是具体的事实。对任何事都爱发表评议,是现代人常有的现象,并不是什么坏事,但这只不过是自己的感想罢了,还称不上是完整的见解与知识。

这种人大多喜欢以自己的一知半解强出风头,不过是“半桶水”的爱表现者,凡是善辩的人大多喜欢卖弄这种技术,结果形成了陶醉于自我而固执己见的性格,一心一意地想要扳倒对方,这样只会摧毁彼此的情谊。

056. 别人的痛处,要小心绕行

我们在和别人交谈的时候还应当注意到每个人身上都会有痛处,惟有小心观察,不触及对方的痛处,才能保持圆融的人际关系。

英国作家托马斯·富勒曾经写道:“失足引起的伤痛很快就可以恢复,然而,失言所导致的严重后果,却可能使你终身遗憾。”

一个人若想和上司、同事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一定要记住:保持适当距离,做事公私分明,尤其要注意,言谈之间不要说到别人的痛处。

不管在什么情况下,不去碰触别人的痛处,不但是待人处事应有的礼仪,更是在都市丛林中左右逢源的关键。

有修养的人即使在盛怒之下,也不会扩散愤怒的波纹;但是涵养不够的人,被激怒了,往往就会面露凶貌,口出恶言。

某些年轻人暴跳如雷的时候,常会口不择言,用侮辱性的语言攻击别人最敏感的隐私,这是相当不明智的行为。

一旦你攻击他人的痛处,修养好的人虽不至于当场发作,与你破口对骂,但心中的疙瘩和怨恨往往难以抹平,如果不幸他是你的上司或客户的话,你就会变成被“封杀”的对象。在公司里,“封杀”意味着调职、冷冻、开除。如果你是公司负责人,“封杀”就代表对方拒绝继续与你往来,或是“冻结彼此的关系”。

所以,年轻人说话,要尽量避免触及别人的“痛处”,不能图一时口舌之快,造成人际关系的紧张。

057. 你不自赞自夸,别人怎会知道

传统的人际交往之中,形成了这种偏激的传统观念:视自谦自贬为美德,视自赞自夸为狂妄。

在现代化的开放社会,商品经济发达,人际交往频繁,而且新的物质产品、新的精神产品以及新的行业、新的知识和新的人才不断涌现,你的优点别人见所未见、闻所未闻,不自赞自夸一番,别人怎么会知道?

□ 自赞自夸应目的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