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老狐狸处世心经(大全集)
1697200000040

第40章 老狐狸处世恩怨经(18)

吴起获得胜利以后,受到了一些人的嫉妒。这些人开始诋毁吴起。他们说吴起为人猜疑残忍。吴起很年轻的时候,本来家里很是富有,但是他一心想当官,于是耗尽了家财去求官,最后什么都没有得到,家产也消耗殆尽。后来同乡因为这个事情嘲笑他,他一生气就杀了三十多人,然后逃跑了。他和母亲分别的时候,放出了狠话,如果他做不到卿相,就绝对不会再回到卫国。后来他去拜曾子为师。不久,吴起的母亲去世了,他都没有回去奔丧。曾子因此特别看不起他,和他断绝了师徒关系。他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才来鲁国,通过他所学的兵法来侍奉国君。国君一怀疑他,他就立即杀掉妻子来表明心迹,无非是想谋求一个职位。然而,鲁国是个太小的国家,现在却成了战胜国,相信过不了多久,其他各国都会过来谋算鲁国。而且鲁国和卫国本来很友好,如果国君重用吴起,那么必然和卫国结仇。鲁国国君听到这话,逐渐开始疏远吴起。

为此,吴起郁郁不得志,于是跑到魏国去。魏王问大臣:“吴起究竟是个怎么样的人?”大臣回答说,吴起贪恋成名而且十分爱好女色,但是如果让他去打仗,恐怕司马穰苴都不会是他的对手。听了这话,魏王决定起用吴起为主将。吴起果然不负魏王重托,攻打强大的秦国也能大获全胜,夺得了五座城池。

吴起当主将的时候,和士兵同甘共苦,跟士兵穿一样的衣服,吃一样的饭,睡觉从来不铺垫褥,行军打仗也从来不乘车马。有一次,有个士兵生了疮,吴起亲自为他吸吮。这件事被士兵的母亲知道了,立马放声痛哭起来。有人很是不了解,说你儿子不过是个小兵,而将军亲自为他吸吮毒疮,你为什么这么悲伤?那位母亲说:“当年就是吴将军替孩子的父亲吸吮毒疮,所以孩子的父亲在战场上只知道向前冲,从来不知道逃跑,结果死在敌人手中。现在吴将军又替儿子吸吮毒疮,我都不知道他以后会死在什么地方?”可见吴起是多么受到士卒爱戴。魏王也因为吴起十分善于用兵打仗,而且特别廉洁,待人很是公平,于是任命他担任西河地区的长官,主要对抗秦国和韩国。

魏王死后,新的大王即位。刚开始的时候,新大王对吴起很是器重。但是有个叫公叔的人当了国相。公叔虽然娶了国君的女儿,但是他对吴起特别畏忌。公叔的侍从分析吴起的为人,认为吴起为人有骨气又特别喜爱名誉和声望,因此劝告公叔跟国君说吴起特别贤能,但魏国实在太小,又与强大的秦国接壤,吴起必然没有长久留下的意思,国君必然会问这该怎么办。公叔可以建议大王用下嫁公主的办法来试探吴起。如果吴起打算长期留在魏国,一定会十分开心地答应娶公主。如果他并没有长久的打算,他肯定会推辞。然后公叔再找个机会请吴起一起到自己家中,故意让妻子对自己大发雷霆,而且对自己很是鄙视。这样吴起就会认为公主们都是这样,肯定会有损他的威望,于是绝对不敢娶公主。公叔觉得这个办法可行。于是依计而行,果然吴起见到公主如此刁蛮,很是委婉地谢绝了大王。于是大王对吴起产生了怀疑,吴起担心因此而遭到祸害,于是离开了魏国,去了楚国。

楚王早就听说吴起很是贤能,吴起一到楚国便任命他为国相。吴起果断地进行改革,而且制定了很多严格的法律,依法而行,这对那些肆意妄为的王公大臣来说,无疑是个重大的打击。于是他招来很多的怨恨。与此同时,他十分注重军事力量,不但向南平定了百越,吞并了陈国和蔡国,而且还打退韩、赵、魏三国的联合进攻,并且讨伐了秦国。各国都对楚国的强大十分忧虑,楚国的一些人也对吴起十分嫉恨,但是由于有楚王的保护,吴起也能够令行禁止,有很高的声望。等到楚王一死,一些对吴起有仇的人就发动亲信攻打吴起,吴起逃无可逃,只得逃到楚王停尸的地方,趴在楚王的尸体上。于是,那帮人趁机用箭射杀吴起,但同时也射中了楚王的尸体。后来太子即位,将那些人统统诛杀,因此而被诛灭的人有七十多家。

吴起在楚国的改革令行禁止,因此得罪了很多的人。如果吴起在能在楚国变法成功之后,在楚王去世之前及时身退,隐姓埋名,远走他乡,或许还可以保住自己的性命,而用不着被乱箭射死,当然吴起很是聪明,他临死的时候还设计了一个圈套,最后让他所有的仇人都陪上了性命。

吴起可谓是聪明绝顶,他知道如何得到国君的信任,他知道如何得到士卒的拥护,他也知道如何才能建立一个军事大国。他对外用兵,很少有吃败仗的时候。他也遇到十分善待他的国君,但为什么他不得善终呢?原因就在于他太聪明了。殊不知至巧不敌至拙,他如果表现得十分地笨拙,肯定会麻痹很多仇敌,肯定也不会遭到如此的攻击。

老狐狸认为,学会表现笨拙,是为了更好的适应。表现太优秀的人容易受到攻击。

糊涂大度,推行仁义

老狐狸认为,人应该学会糊涂大度,推行仁义,要长期培养自己的品行和修养。

人如果是通过提高品行和修养获得了财富、地位和名声,那么财富地位和名声就会像生长着的漫山遍野的花草,会繁荣昌盛,绵延不断;如果人们是通过建立功业换来的,那么财富地位和名声就像生长在盆中的花草,会因为一些迁移变动,要么很是繁茂,要么变得枯萎;但如果人是通过玩弄权术或者各种暴力来获得一切,那么必然会像插在瓶中的花草一样,因为并没有根基,所以很快就会枯萎。

人的品行和修养是获得财富地位和名声的一个方法。然而这是个比较慢的工夫,正是因为它需要长期培养,所以才会根基深厚。智者懂得长期培养自己的品行和修养。他们绝对不会对人刻薄,刻薄不仅会伤害到别人,而且也不会给自己带来财富、地位和名声。人要学会行仁义,要学会糊涂大度,这样才能赢得人心。

人要学会大气大度,而不要学会刻薄,因为对人刻薄总有一天会还到自己身上的。

武则天统治时期,她一手提拔了很多酷吏,让他们来帮助她监视人们的一举一动,尤其是王公大臣。这些酷吏都十分残酷,使用了各种手段,因此出现了很多屈打成招的事情。后来武则天怀疑其中有个叫周兴的酷吏也有问题,于是让另一个酷吏来俊臣去审讯他。来俊臣想出了一个毒计。他对周兴说最近收押了一批犯人,但是都不愿意老实招供,已经用尽了各种手段,不知道周兴有什么好办法可以教教他。周兴说这个很简单,弄一个大瓮来,然后用炭火烧这个大瓮,然后把犯人放进去,不怕他不招。来俊臣一听,十分开心,于是对周兴说请君入瓮。周兴一听,立即就傻了眼,赶紧低头认罪。

周兴对人过于刻薄,最后还到了自己身上。

历史上还有很多人对人刻薄,最后也没有落得个好的下场。从历史反观,人无论处于什么地位,都要比较宽容,而不要恣意伤害别人。

那么一些人为什么会对人们刻薄呢?

最大的原因是自己感觉到很优越。这种优越也许是地位上的,也许是经济上的,也许是心理上的。不论出于何种优越感,做人都不能赶尽杀绝。商鞅是秦国变法的关键人物,也是他一手创造了秦国的鼎盛局面。但是商鞅为人很刻薄。当年他主持变法的时候,不但对平民丝毫不留情,而且对太子也丝毫不讲情面。不仅如此,他还对别人的言论十分厌恶。当他刚推行变法的时候,很多百姓都说变法不好。这是人之常情,人一旦要改变一种生活习惯的时候,自然多少有些不适应。商鞅听到这些议论,于是让人把发表言论的人迁徙到很边远的地方。后来变法取得了很大的成效,这个时候秦国的一些百姓纷纷认为变法很有效,于是也议论纷纷。商鞅听到以后,又把他们迁移到了边远地方。从这件事情就可以看出商鞅对人是相当刻薄的。到最后,商鞅也因为自己的严刑峻法,无处逃生,落了个五马分尸的下场。

对人刻薄还和过去的经历有关。有些成功的人获得成功很不容易,他们曾经遭受到很多不公正不公平的待遇,于是逐渐对人刻薄起来。殊不知即使有人对不起他们,也只是很少一部分,绝大多数人和他们没有任何瓜葛。但是他们习惯了用很冷漠很严厉的标准来苛求别人。尤其是自己成功了以后,他们更是有报复整个人类的嫌疑。其实他们似乎没有想明白,这样做最后还是会还到自己身上的。

人要学会宽容,学会大度,学会去原谅别人。其实原谅别人也是原谅自己。如果一个人对不起你,你总是生他的气,那么毫无疑问你是在拿他犯的错来惩罚自己。如果气一直不消,那么这种惩罚就在持续,其实自己并没有做错什么,为什么要对自己如此惩罚呢?

人们要明白,其实人一生不能过于认真,不能对任何事情都算得清明的。如果那样斤斤计较,生怕自己吃亏,生怕别人占了便宜,自然会对别人相当刻薄起来,这样不但自己得不到好处,而且也会损失很多好的朋友。毕竟没有人愿意跟刻薄的人交朋友。

葛朗台是个很刻薄的人,他对金钱无休无止地追求和守护,最后并没有让他幸福起来。不但如此,他还毁掉了他女儿一生的幸福。其实他积攒了那么多金钱,到最后也没有用出去,他也没有带走分毫。

对事情的要求可以高一些,但是对人的要求一定要放低一些。人可以很严格地要求自己,但是千万不要特别严格地要求别人。一来别人是个独立的主体,过于严格很容易破坏你们之间的关系;二是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和主张,都有自己认为对的事情。在做人上没有谁对谁错,每一个人都在扮演一个角色,关键是这个角色扮演的价值大小。

很多时候人们即使是帮助别人,也要有一种指导意识,而不是指挥意识。要尊重别人的想法和主张,只要不偏离基本的方向,让别人按照自己的想法来。这样不仅别人积极性会很高,而且也懂得自己做事情是要承担后果的。很多人以帮助别人为名义,对别人过于刻薄,什么事情都给别人安排周到,这种做法实际上就限制了别人的自由空间。

当遭到别人侮辱的时候,固然可以果断地反击,但是如果能做到不将侮辱看成是侮辱,假装自己根本就不知道这是侮辱,那么既不会伤害别人,又不会伤害自己。其实骂人的人是没有修养的,但是你阻止不了别人骂什么,他骂人无非是想伤害你,你根本不把它当成一种侮辱,他爱怎么骂就怎么骂去。那么他也伤害不了你。有些时候人们是把别人看得太重了,所以才过分在乎。有时候一颗糊涂的心往往能让自己赢得人心。

老狐狸认为,通过一种糊涂大度,来推行仁义,能够提高自己的品行和修养。

处世心经

人一生不能过于认真,不能对任何事情都算得清明。如果那样斤斤计较,生怕自己吃亏,生怕别人占了便宜,自然会对别人相当刻薄起来,这样不但自己得不到好处,而且也会损失很多好的朋友。毕竟没有人愿意跟刻薄的人交朋友。

对爱情,无怨无悔

老狐狸说

是什么让我们选择生命中的另一半相恋相伴一生一世,风雨无改、痴心不悔?在物质泛滥的年代,人们会注重对象的身世、家产,甚至也会看重外表的美丑,却忽略了精神上的共鸣。物质的享受终究会腻烦,外在的形貌也逃不过岁月的冲刷,唯一可以留下来让我们贴心知己、相濡以沫渡过漫漫人生路的,只能是彼此间相同的情趣、共同的语言。

爱,真的需要勇气

《聊斋志异》中有一个关于女狐的故事:

上元佳节,王子服与表兄吴生一同出游,路遇一绝色佳人,面若桃花。子服相思成病,辗转反侧。打听之下,方知那女子竟是自己表妹,名唤婴宁。登门造访,婴宁却始终以笑相对,王子服不知所以,托吴生上门提亲,方知婴宁乃是狐女所生。王子服与婴宁成亲之后,王家也遍布婴宁的欢笑之声。某日,婴宁告知王子服自己身世,两人便将把婴宁养大的鬼母改葬,每逢清明祭扫。夫妇二人恩恩爱爱,正所谓:“为问颜相见,何似长相守。”

这只狐狸名叫婴宁。蒲松龄在文中着力刻画了婴宁的笑,她的多笑和善笑是她纯洁的表现,还通过对梅花的侧面描写,衬托出婴宁与王子服彼此主动相爱,真挚、纯洁的爱情。一对青年男女的相爱,完全排除了外界他人的干涉,达到了婚姻自由的理想境界。

理论家曾推论:每个人在异性世界中都可能有一个最佳对象、一个所谓的“唯一者”。但是,也正如他们所言:人生短促,人海茫茫,这样两个人相遇的几率差不多等于零;如果把幸福寄托在这相遇上,幸福几乎是不可能的。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唐朝诗人元稹的这首诗已成为了千古佳话。无数的痴情种子在我们的身边延续着传说中的最真挚、最坚定的爱情,同时也在书写着他们的传说而为后人所延续。经常在身边发现一些人,他们向人们讲述着自己曾经的海誓山盟和凄美的遭遇;也经常在身边看到一些人,在文章中续写着自己心中悲惨的剧目,或多或少地赚取同情者或者有过同种经历的人的眼泪。无数人因为错过了身边的美好爱情扼腕叹息,甚至是遗憾终身,但是他们在最简单的三个字“我爱你”面前却败下阵来。事实上说出那几个字真的很难吗?不,只是人们的心理在作怪,不能正视自己的感情,因为羞于出口,因为一点点的惰性,或者因为主观,就轻易地看着爱情在自己身边溜走。当然,爱情同时也放弃了他。

王子服痴心地向往着心中深藏的那份美好的爱情,并不断地努力去争取,最终找到了自己的真爱。古人都能有如此深刻的见地,作为现代人的我们在爱情自由的年代,因为自己的一点高傲与尊严而错过太多,付出太多的感慨与眼泪,未免显得太小家子气了。

最近在流传着一首很著名的爱情诗句,内容是这么写的: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而是明明知道彼此相爱,却不能在一起。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明明知道彼此相爱,却不能在一起,而是明明无法抵挡这股想念,却还得故意装作丝毫没有把你放在心里。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明明无法抵挡这股想念,却还得故意装作丝毫没有把你放在心里,而是用自己冷漠的心,对爱你的人掘了一条无法跨越的沟渠。

互联网年代,现代科学电子和通信等技术飞速发展,电视、电子邮件、电话、网络会议等等技术让我们坐在家里就可以学习和工作。但是,感情交流的简单和顺畅却让我们与人交往的能力逐渐被冷落和淡忘,越来越多的人在轻松的学习和生活中逐渐迷失了自己,忽略了寻找和呵护爱情最有效的方法。哪怕是清晨在床前给爱人端上的一杯牛奶,哪怕是深夜在爱人的怀里轻轻地说上一句“我爱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