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经济知识全知道
1697400000010

第10章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消费篇(4)

明确的经济动机和显而易见的经济成效,使“黄金周”更多地被人作为经济语汇解读,各地在每个“黄金周”后必然发布的经济捷报,强化了人们对“黄金周”经济特性的认识。而事实上,“黄金周”的意义不止在于经济。在观察者眼中,“黄金周”凝聚了国家政权对人民群众的关心,顺应了人民群众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更充分地实现了公民的休息权,而且人来人往也反映着政通人和、国泰民安的景象,提升了国家的国际地位。

■ 为什么幸福总在减少?——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传说同治皇帝小时候曾经到宫外游玩。有一天,他在宫外看见有个小孩子拿着一种黄色的饼往嘴里塞。当时正好是傍晚,小皇帝饿得不行了,便向那个小孩要饼吃。小孩子分给了他一半,同治一拿到饼便狼吞虎咽地吃了,还咂砸嘴,觉得这真是世界上最美味的东西了,比宫里的山珍海味好吃得多。

事隔多年,等到同治登基之后,宫里的东西吃腻了,不知怎的忽然想起那一年在宫外吃过的美味来,便叫御膳房做这么一种“一面烙、一面蒸、黄黄的、酥脆可口”的东西,御厨绞尽脑汁,弄了一些精美的点心过来,可是皇帝都觉得味同嚼蜡。他很奇怪地问起从小就伺候自己的老公公,怎么差不多的东西,现在却变味了呢?

老公公只好赔笑着说:“其实当年皇上吃的也不是什么世上稀有的东西,不过是普通百姓家日常吃的玉米面饼,只是当时皇上正饿着,所以吃起来格外香甜。这就是‘饿了糠如蜜,饱了蜜不甜’啊!”

在经济学中,效用是指商品满足人的欲望的能力,或者说是指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时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

一种商品对消费者是否具有效用,取决于消费者是否具有消费这种商品的欲望,以及这种商品是否具有满足消费者欲望的能力。效用这一概念是和人的欲望联系在一起的,效用是消费者对商品满足自己欲望的能力的一种主观心理评价。

边际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一单位商品的消费所得到的效用量的增量。关于边际效用,经济学中有一个著名的规律,即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一定时间内,在其他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获得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美国总统罗斯福连任三届后,有名记者问他有何感想,总统一言不发,只是拿出一块三明治面包让记者吃,这位记者不明白总统的用意,又不好意思问,只好吃了。接着总统拿出第二块,记者还是勉强吃了。紧接着总统拿出第三块,记者为了不让自己太难受,赶紧婉言谢绝。这时罗斯福总统微微一笑:“现在你知道我连任三届总统的滋味了吧!”这个故事同样揭示了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因为同治皇帝当时正饿着,需要有食物来充饥,所以玉米面饼就有了很大的效用;但是对于饱了的人来说,再多吃一口都是负担,根本就不会有满足感了,更何谈效用呢?

其实生活中也是如此,你正需要一种东西的时候,它正好送上门来,你就会欢天喜地。可是如果你根本就不需要某种东西,哪怕只有一点点送上门来,你也会觉得是负担了。比如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个人饿得饥肠辘辘,好不容易遇见一个卖馒头的,他很开心,便跑过去买来吃。吃第一个馒头的时候,他狼吞虎咽,觉得真是好吃啊,可是还不饱,于是开始吃第二个、第三个……直到吃到第六个馒头,他忽然吃不下了,拍拍肚子说:真奇怪,吃了五个馒头都不饱,还是第六个馒头顶用。早知道这样,一开始就吃第六个馒头好了!

这固然是一个笑话,不过这里面也有很深的哲理。第一个馒头对于饥肠辘辘的人来说,无异于救星,所以第一个馒头给他带来的满足感最大,第一个馒头的效用是最大的;吃第二个馒头时,他已经不像刚开始那么饿了,所以效用降低了一点。第三个、第四个、第五个,效用都是逐渐降低的。等到吃第六个馒头的时候,如果他已经吃不下了,你还逼着他让他吃下去,那么无疑他会恨死这第六个馒头的,第六个馒头的效用就微乎其微了,甚至还不如不吃呢。故事中这个人却没有意识到这个道理,所以说了句蠢话。

生活中也是如此,有些东西的效用也在这样无可奈何地递减着,比如幸福。两人相识,从最初的相互欣赏,到长久的耳鬓厮磨,当初那种激情早已荡然无存了。有一个故事这样说道:

丈夫怀疑妻子有了外遇,但是妻子说她和那个人只是普通的朋友关系。丈夫很生气,便说:“我看到你拍他肩膀时,他的身体抽搐了一下,当初第一次我们牵手时,我也是这样的”。妻子很惊讶,于是同意以后注意一下两个人的关系。可是过了一会儿,妻子忽然问丈夫:“现在,我牵你的手时,你还会激动吗?”丈夫则很随意地回答了一句:“拜托啊,我们结婚都十年了!”

事情就是这样的,从最开始的两情相悦、情人眼里出西施,到后来的慢慢习以为常,不再激动、不再浪漫,幸福的效用就在生活中慢慢地递减着,这也正是为什么人们总说日子越过越平淡、相爱容易相处难的道理。

幸福递减规律告诉我们,当我们处于较差的状态中时,一点微不足道的事情都有可能会带给我们极大的喜悦,而当我们所处的环境渐渐变好时,我们的需求、观念、欲望等都会发生变化,同样的事物不再能满足我们的需求,我们在其中再也找不到当初的幸福感了。

一个男青年虔诚地用草编成戒指,给心仪的女孩戴在手指上,两个人感觉这一刻就是人间的天堂。多年后,当他们步入中年,有钱有地位之后,丈夫再给妻子买多少钻戒都没有当初那份相依相知的柔情。

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奶奶,几年前随儿女去了美国,可是她却总怀念在国内“文革”的时候。那个年代,什么都稀缺,她一大清早就去菜市场排队,排两三个钟头,才能买到一条胖头鱼,回到家再分成三段,中间清蒸、鱼头做砂锅、鱼尾红烧,吃上几口鱼能让全家高兴上几个星期。可是到了美国之后,生活一天比一天好,可是她吃什么都没有了原来的味道。

那些曾经带来喜悦和满足的东西,它们本身的价值和作用并没有改变,只是因为时过境迁,我们的品味和需求都发生了变化,或者简单地说,我们早已习惯了这样的感受,于是不再把这种状态当做幸福了。

不过,任何事情都有相反的一面,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也有意外。例如,嗜酒如命的人越喝越高兴。再如,集邮爱好者收藏一套“文革”邮票,这一套邮票中最后收集到的那张邮票的边际效应是最大的。

比如大家熟悉的“超级女生”节目,有一个场面是这样的:两个女生站在台上由观众投票决定胜负,气氛很紧张,两位选手心理一上一下的,最终,15比15。还有最后一票!那个人投给谁谁便会能够继续参加比赛,而另一位便会被淘汰!在观众的叫声中,投票者缓缓地走向其中一位。

这个时候,这最后一票对于选手来说,效用肯定更大,她肯定会记得这个最后给自己投了一票的人,感谢他让自己获得了胜利。这就是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反例。

■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成为“卡奴”?——过度消费

目前在中国台湾1100万经济人口(有收入或有收入能力者)中,约有70万“卡奴”,即每百名经济人口中约有6个人是“卡奴”。沉重的卡债压力,让许多“卡奴”成为社会不安定的隐患。“失业青年当街抢劫,只为3万元卡债”、“某女大学生欠卡债10多万,上吊自杀!”、“70多岁老父亲因儿子20多万元的卡债,被讨债公司逼得走投无路!”……这样的新闻近期屡屡见诸当地报端。近年来岛内一些银行为了冲刺消费金融业绩,极力鼓动民众使用信用卡,一些银行办卡甚至不必考察申请人的信用纪录、无需担保,毫不考虑办卡者是否有工作及是否有偿还能力。各类信用卡广告画出美丽的陷阱,加上各种赠品的诱惑,不断怂恿人们申办信用卡及刷卡借贷消费,结果造成一些民众过度消费、卡债缠身。“卡奴”人数激增以及由此衍生的各类问题,已经严重冲击了岛内社会稳定,各界为此纷纷指责当局在相关问题上的管理失当。社会舆论一再呼吁台湾当局早日拿出办法,解决日趋严重的“卡奴”问题。

过度消费是指超出一定界限,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的消费。过度消费的特点是:

(1)超越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现实的经济能力;

(2)造成了财富的浪费,破坏了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

(3)满足了短时期的享受,却阻碍了经济的长期和持续发展,也不利于居民消费水平的渐进式提高。

过度消费虽然不会直接导致破产,但却是破产的根源。随着个人消费贷款的“火爆”,很多人通过银行贷款成了有房有车的都市一族,但他们的房、车不完全属于自己,因为还有多至30年的银行贷款需要支付。所以由于环境的变化,如工作更换、家庭离异或其他原因导致“负产阶级”们不能按时支付银行月供,那么破产也就很近了。

■ 为什么市场上的二手车越来越少?——劣币驱逐良币

有一个二手车市场,里面的车虽然表面上看起来都一样,但其质量有很大的差别。卖主对自己车的质量很清楚,而买主则无从知道车的质量。假设汽车的质量由好到坏分布比较均匀,质量最好的车价格为50万元,买方会愿意出多少钱买一辆他不清楚质量的车呢?最正常的出价是25万。那么,卖方会怎么做呢?很明显,价格在25万元以上的“好车”的主人将不再在这个市场上出售他的车了。这样一来,就进入恶性循环状态,当买车的人发现有一半的车退出市场后,他们就会判断剩下的都是中等质量以下的车了,于是,买方的出价就会降到15万元,车主对此的反应是再次将质量高于15万元的车退出市场。以此类推,市场上的“好车”数量将越来越少,最终导致这个二手车市场的瓦解。

“劣币驱逐良币”是经济学中的一个著名定律。该定律是这样一种历史现象的归纳:在铸币时代,当那些低于法定重量或者成色的铸币——“劣币”进入流通领域之后,人们就倾向于将那些足值货币——“良币”收藏起来。最后,良币将被驱逐,市场上流通的就只剩下劣币了。

当事人的信息不对称是“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存在的基础。因为如果交易双方对货币的成色或者真伪都十分了解,那么劣币持有者就很难将手中的劣币用出去,或者,即使能够用出去也只能按照劣币的“实际”价值而非“法定”价值与对方进行交易。

最先对这种现象加以理论概括的是英国人托马斯·格雷钦(1519—1579)。他是一个大商人、银行家和财政家,1551年任英国王室财政顾问和在安特卫普的金融代理人,1559年他上书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建议收回成色不足的铸币加以重铸,以阻止良币流出国外。在奏书中他使用了“劣币驱逐良币”这一提法。后来英国经济学家亨利·麦克劳在他1858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纲要》一书中最先称之为“格雷钦定律”,后为其他经济学家所沿用。

“格雷钦定律”将足值的铸币谓之“良币”,将磨损的、不足值的铸币谓之“劣币”。在所有上述场合,根据“格雷钦定律”,“良币”均会受到“劣币”的驱逐而退出市场,其实是被理性的消费者窖藏起来了。

■ 欲望和享受有什么关系?——戈森定律

戈森定律是以德国经济学家戈森的名字命名的边际效用价值,其内容就是欲望与享受的相互关系及变化规律。戈森定律是现代“效用论”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