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经济知识全知道
1697400000034

第34章 看得懂的中国经济——宏观调控篇(1)

■ 经济学的变革——凯恩斯革命

“凯恩斯革命”一词用来形容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经济思想对西方经济理论与政策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其标志是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以下简称《通论》)一书,它在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凯恩斯是20世纪世界上最负盛名的经济学家之一。在凯恩斯《通论》出版之前,几乎所有的古典经济学家都信奉“供给能创造出自己的需求”的萨伊定律,否认存在普遍意义上的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

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的经济大危机,对古典经济观念产生了巨大冲击,传统经济理论陷入困境。凯恩斯摒弃了被古典经济学视为金科玉律的“萨伊定律”,推翻了传统经济学关于宏观均衡的国民收入和就业量必然是充分就业的教义,提出了“有效需求原理”。由于凯恩斯经济学说在假设前提、理论结构和政策主张等方面,都与传统的古典经济学有着重大的区别,为现代宏观经济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在促进西方战后经济复苏和发展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人们把凯恩斯经济学说的产生比喻为“凯恩斯革命”。

凯恩斯革命理论包括以下内容。

1. 有效需求理论。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有效需求”不足,有效需求不足又是“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和“流动偏好”三个心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社会中,非自愿失业是个长期存在的现象,而且单纯依靠市场手段难以彻底将其消灭。只有在国家积极干预的条件下,通过刺激有效需求,才能实现充分就业。

2. 均衡分析方法。有效需求决定总产量与总就业量,用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均衡关系来说明国民收入的决定及其他宏观经济问题,为现代宏观经济学提供了基本分析方法。

3. 货币理论体系。通过“流动偏好”分析,把传统的价值论问题从单纯的实际变量的决定,转向货币对利率、利率对经济的影响,从而把实物经济与货币经济结合起来,形成统一的经济理论体系。

4. 国家经济干预政策。反对传统经济理论的自由放任政策,论证了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的必要性,提出了以财政政策为主、货币政策为辅的需求管理政策,确立了充分就业宏观调控目标,制定了系统的宏观经济政策体系。

凯恩斯革命理论是以总需求为核心的宏观理论体系。在假定总供给(资本、技术、资源等)既定的前提下,重点分析总需求如何决定国民收入,以总需求不足来解释失业的存在。

■ 看得见的手如何调节经济运行?——宏观调控

刚刚过去的2008年,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国内自然灾害、国际金融危机、大宗商品与金融市场剧烈波动……接连不断的意外,考验着宏观调控者的智慧。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决策,一年内两次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引领中国经济穿越急流险滩。

政府宏观经济调控,也称“有形之手”、“看得见的手”,其目的是为了补救“看不见的手”在调节微观经济运行中的失效。在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市场是“看不见的手”,而政府的引导被称为“看得见的手”。为了克服“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人们普遍寄希望于“两只手”的配合运用,以实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的转变。

随着资本主义萌芽而出现的重商主义,强烈主张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早期重商主义者力图在国内以贮藏货币的形式把货币积累起来,以达到积累货币财富的目的:晚期重商主义者为了鼓励输出,实现出超,主张国家实行保护关税的政策并采取扶植和鼓励生产出口商品的工场手工业的政策。德国的历史学派反对古典学派的自由放任思想,强调国家对经济发展的特殊作用,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生活和实行保护贸易,用国家的力量保护和促进经济发展。

发展经济学家罗森斯坦·罗丹以计划管理或规划的必要性为中心,突出国家干预的作用。罗森斯坦·罗丹指出,新古典主义主张的自由放任的经济不可能保证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这一点甚至连最坚定的自由经济的拥挤者也不得不承认。如果总供给与总需求处于失衡状态,价格就不再是经济选择的可靠参数,而整个价格机制就会瓦解。平衡总供给与总需求的任务只能依靠深思熟虑的政策去完成。对比之下,规划起着市场机制所不能起的作用。罗森斯坦·罗丹认为,规划不啻于理性的、深思熟虑的、前后一致的、协调的经济政策的另一种说法。规划利用的手段可能是间接的(如货币的、财政的和商业的政策),也可能是直接的(如公共投资)。通过规划,一国可以实现总供求的均衡、充分就业及保证最佳的经济增长。罗森斯坦·罗丹的观点可以概括为:即使是在竞争条件下的市场机制也是有缺陷的,为了实现国民收入的最大化和最优化,国家必须以规划为中心对经济进行干预。

为什么人们对房价迅速上涨反应如此强烈?因为这个问题直接关系到他们能不能改善住房条件,甚至能不能住得起房。如果这个市场能够让中低收入家庭按照自己的收入状况,较好地解决自己的住房问题,那么,普通老百姓就不会像现在这样,对房地产市场有那么多的意见。从这个意义上说,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不仅是“调”市场行为,更重要的是“调”政府自身的行为。

综观世界各地的情况,很难找到一个国家是完全靠市场来解决所有人的住房问题的。这是因为,人们收入水平的不同,决定了市场机制在住房领域不是万能的。收入差距越大、贫困人口越多,有能力通过市场解决住房问题的家庭就越少,住房问题也就越突出。所以,在解决居民住房问题上,我们还需要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发挥作用。

我们对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充满期待。如果说,20多年的房改在房地产业展示了市场力量的巨大魅力,那么,在完善社会主义住房保障体系的道路上,则需要展现政府的责任和智慧了。

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分为以下几种。

(1)经济手段:是指政府在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的基础上借助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经济杠杆是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宏观调控的价值形式和价值工具,主要包括价格、税收、信贷、工资等。

(2)法律手段:是指政府通过经济立法和司法,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以达到宏观调控目标的一种手段。通过法律手段可以有效地保护公有财产、个人财产,维护各种所有制经济、各个经济组织和社会成员的合法权益;调整各种经济组织之间横向和纵向的关系,维护经济运行的正常秩序。法律手段的内容包括经济司法和经济立法两个方面。经济立法主要是由立法机关制定各种经济法规,保护市场主体权益;经济司法主要是由司法机关按照法律规定的制度、程序,对经济案件进行检察和审理的活动,以维护市场秩序,惩罚和制裁经济犯罪。

(3)行政手段:是指采取强制性的命令、指示、规定等行政方式来调节经济活动,以达到宏观调控目标的一种手段。行政手段具有权威性、纵向性、无偿性及速效性等特点。当然,行政手段是短期的非常规的手段,不可滥用,必须在尊重客观经济规律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来加以运用。

■ 调控经济的“大手”——财政政策

尽管新加坡经济低迷最严重的时期已经过去,但人们对全球经济的信心尚未恢复到正常水平。新加坡财政部长尚达曼称,虽然税收预计将因经济放缓而减少,但2010年的财政支出可能还会增加,政府的扩张性财政政策立场在2010年不会出现重大变化。

财政政策是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政策之一。

财政政策是指国家根据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而规定的财政工作的指导原则,通过财政支出与税收政策来调节总需求。增加政府支出,可以刺激总需求,从而增加国民收入,反之则压抑总需求,减少国民收入。税收对国民收入是一种收缩性力量,因此,增加政府税收,可以抑制总需求从而减少国民收入,反之,则刺激总需求从而增加国民收入。

财政政策是国家整个经济政策的组成部分。

政府支出有两种形式:其一是政府购买,指的是政府在物品和劳务上的花费,如购买坦克、修建道路、支付法官的薪水等,其次是政府转移支付,以提高某些群体(如老年人或失业者)的收入。

税收是财政政策的另一种形式,它通过两种途径影响整体经济。首先,税收影响人们的收入。此外,税收还能影响物品和生产要素,因而也能影响激励机制和行为方式。

财政政策工具包括收入政策工具和支出政策工具。收入政策工具主要是税收。支出政策工具分为购买性支出政策和转移性支出政策,其中,购买性支出政策又有公共工程支出政策和消费性支出政策之别。

(1)税收政策是通过增税和减税两个方面来发挥对经济周期的调节作用的。具体来说,税收政策有以下几个特点。

①需要经过一定的法律程序,决策时滞较长。

②对于政府来说:“减税容易增税难”,减税大家都很高兴,但要是增税,就会遭到纳税人的反对。

③税收直接影响人们的可支配收入,而且是无偿的永久性的影响。当政府以增加税收的办法来弥补财政赤字时,实质上是将资金从个人或企业手中转移到政府手中,当政府所扩大的支出效率不高或无效益时,对需求的抑制作用将是双重的。

④政府的减税政策存在不确定因素。因为减税是通过增加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来实现的,而这又依赖于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因此对于政府来说是不确定因素。

(2)公共工程支出政策。政府更多地承担民间不愿意投资或在萧条年份不愿意投资的工程,扩大公共工程支出,这样可以扩大总需求,从而有助于经济的增长。公共工程支出政策具有如下特点。

①积累性强。公共工程支出政策往往形成若干公共投资项目,可供居民长时期消费,具有积累性质。

②效率低下的可能性大。由于投资于公共工程的目的是刺激经济,解决就业问题,决策往往比较仓促,因此公共工程本身是否必要就成了问题。

③时滞长。

④公共工程政策是指中央政府动用地方性政策工具来调节经济,有可能打破原有的均衡,形成地区间新的不平衡。

(3)政府消耗性支付政策。政府直接购买劳务和消费品并用于当期,如增加政府雇员、提高雇员工资、扩大办公设备的购买等。这一政策具有如下特点。

①与公共工程支出政策相比,其时滞短。

②与转移支出政策相比,其公平性差。

③这一政策的效率取决于政府工作的效率。

④政府雇员工资变动对劳动力市场有重要的影响。

⑤消耗性支出,特别是政府雇员提高工资的资金来源应该是税收,避免用政府举债收入,这是由政府活动本身是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特性所决定的。

(4)转移支付政策。通过政府为企业、个人或下级政府提供无偿资金援助,以调节社会分配和生产的政策。例如,对居民的补助,对企业的投资补助、限价补助、进出口补助等,都会直接促进企业生产发展或保证企业利润的提高。这一政策具有如下特点。

{1}对国民收入分配的影响功能较强。转移支出本身具有直接影响国民收入分配的功能,政府增加对低收入者的支出,可以缩小贫富的差距。

{2}转移支付政策对需求的扩张作用更大。低收入者的边际消费倾向要比高收入者的边际消费倾向大,增加对低收入者的财政补贴支出,对社会总需要的刺激作用更大。

{3}积累性差。转移支付资金转化为积累资金的可能性要比上述两项支出政策小,其用于消费的部分将更大。

{4}对需求的影响与受益者的层次关系重大。例如,从年龄结构来看,通常年轻人的边际消费倾向最大,中年人次之,老年人的边际消费倾向最低。

(5)公债政策。公债发行是财政部门的重要事项,但发行公债会对金融状况造成一定的影响,甚至是重大的冲击。

■ 调控经济的杠杆——货币政策

据初步统计,我国2008年上半年有6.7万家中小企业倒闭。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代表的纺织行业,中小企业倒闭超过1万家,有2/3的纺织企业面临重整。

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现在,为什么突然出现这么多的企业倒闭呢?如此众多的中小企业倒闭,其原因是很复杂的,有经济大环境因素。企业自身的结构因素。市场优胜劣汰等诸多原因,但有一条原因不可否认,那就是我国的货币政策。

金融体系完整的国家都有中央银行,从广义上说,中央银行就是政府的银行,在特殊时期采取必要措施,以保证货币政策的贯彻实施。英国的中央银行是英格兰银行,美国的中央银行是联邦储备体系,日本的中央银行是日本银行,而我国的中央银行是中国人民银行。

中央银行在宗旨、职能、业务等方面和一般的商业银行有着很大的差别。可以说,中央银行是银行的银行,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之间具有管理和被管理的特殊关系。作为政府的银行,中央银行在国家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于促进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有三样制胜“法宝”: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

1. 存款准备金率

作为追求最大利益的银行家,应当明白存款是有需即付的,只要有顾客来提取他自己的存款,银行必须在第一时间支付,这就需要银行有足够的储备,以便能够满足这种需求。银行需要具备的这些储备就叫做存款准备金。那么存款准备金的数额是多大呢?

如果所有的存款在同一时间必须全部付清,那么准备金的数额就要等于存款的总量,但是在现实这种情况几乎从来没有发生过,而且,在同一天之内,总有一些人存款,一些人取款,这两类交易的数额常常互相抵消。对于银行家来说,以准备金形式持有的资金是无利可图的,它们躺在银行的保险柜里连利息都赚不到,于是早期的银行家们就想到把顾客的存款借贷出去。把大部分货币存款借贷出去赚取利息,而留下小部分货币存款作为现金准备金应付顾客的支取。这样银行家的利润在开始单纯的收取手续费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借贷的利息,实现了利润的最大化。

那么商业银行留取准备金的数额应该占存款总额的多大比重呢?这就需要由中央银行来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