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经济知识全知道
1697400000036

第36章 看得懂的中国经济——宏观调控篇(3)

当然,缴纳个人所得税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可是,在同等条件下,如果不是偷税漏税,而是以合理的方式来降低所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从而增加个人的收入,从某种角度而言,这不也相当于是在为自己加薪吗?

■ 为什么收入高的人多交税?——累进税

小林的父母在同一家单位上班,他的妈妈是普通员工,每月实发工资3500元;爸爸是一名经理,每月实发工资5000元。小林父母的收入不同,所交的个人所得税也不同,爸爸每个月要比妈妈多交不少钱,这是为什么呢?

所谓个人所得税,是指国家对本国公民、居住在本国境内的个人的所得和境外个人来源于本国的所得征收的一种所得税。在有些国家,个人所得税是主体税种,在财政收入中占较大比重,对经济亦有较大影响。

为什么收入高的人交税多?原来,税收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调节收入差距。其原则是从富人那里多征一点,用于补贴低收入阶层的教育、医疗、市内交通等开支。一般所采取的办法是累进税,按照课税对象数额的大小,规定不同等级的税率。课税对象数额越大,税率越高;课税对象数额越小,税率越低。通俗地讲,就是收入越高,交的税就越多。

累进税率的形式有全额累进税率和超额累进税率。

(1)全额累进税率简称全累税率,即征税对象的全部数量都按其相应等级的累进税率计算征税额。

采用全额累进税率进行征税,方法简单,易于计算。但在两个级距的临界部位会出现税负增加不合理的情况。例如,某甲月收入2000元,适用税率5%;某乙月收入2001元;适用税率10%。甲应纳税额为100元,乙应纳税额为200.1元。虽然,乙取得的收入只比甲多1元,而要比甲多纳税100.1元,税负极不合理。这个问题,要用超额累进税率来解决。

(2)超额累进税率。超额累进税率简称超累税率,是把征税对象的数额划分为若干等级;对每个等级部分的数额规定相应税率,分别计算税额,各级税额之和为应纳税额。超累税率的“超”字,是指征税对象数额超过某一等级时,仅就超过部分,按高一级税率计算征税。

例如,我国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原来是1600元,从2008年3月份起调整为2000元,使用超额累进税率的计算方法如下:

缴税=全月应纳税所得额×税率-速算扣除数

全月应纳税所得额=(应发工资-四金)-2000

实发工资=应发工资-四金-缴税

以上面所列举的小林的父母为例,小林妈妈应缴个人所得税=(3500-2000)×10%-25=125元;小林爸爸应缴个人所得税=(5000-2000)×15%-125=325元。在这里,爸爸比小林妈妈收入高1500元,就要多交200元的个人所得税。

累进税率的特点是税基越大,税率越高,税负呈累进趋势。在财政方面,它使税收收入的增长快于经济的增长,具有更大的弹性;在经济方面,它有利于自动地调节社会总需求的规模,保持经济的相对稳定,被人们称为“自动稳定器”;在贯彻社会政策方面,它使负担能力大者多负税,负担能力小者少负税,符合公平原则。累进税的这些优点,决定了其为多国所采用。

■ 税赋应该由谁承担?——税赋归宿

在经济学上“税赋归宿”的概念,是指一项税收最终的经济负担者。在这里要指明,它是相对于法定纳税人而制定的,之所以这样规定,是因为最终的税收负担者和法定纳税人有时候并不一致。

我们生活中的很多商品都已经是税后的价格,有人算了这样一笔账:在我国,假如一袋一公斤的盐为2元。其中就包含大约0.29元的增值税。而每瓶3元的啤酒包含大约0.44元的增值税、0.12元的消费税。如果你花100元买一件衣服,其中包括14.53元的增值税。如果你花100元买一瓶化妆品,其中除了14.53元的增值税外,还包含25.64元的消费税。如果你吸烟,每包8元,其中大约4.07元是消费税、增值税。总之,只要你消费,就需要纳税。

在经济学家看来,税收会影响市场上价格对资源的调节功能,因为在税收的影响下,企业对生产成本的估计必然会发生扭曲。比方说,政府规定,每生产一个面包就要向政府交纳一块钱的税,那么最高兴的肯定是生产蛋糕和饼干的企业,因为这实质上是提高了面包的成本,从而使得面包在市场上处于相对劣势,很明显这样的税收会扭曲价格的信号功能,打乱市场上已有的均衡状态,从而带来一连串的次级效应。

然而除此之外,经济学家更担心另一种危险,善良的人们出于好心提出的建议却让穷人们更加贫困。

我们总有这样的想法,为了使社会更加公平,应该向那些有钱的人收税,然后补贴那些穷人。因此有人提出,应该对高尔夫球具、高档手表、游艇征收奢侈品税,他们认为这些商品是只有少数富人群体才能消费的高档奢侈品,对其征税实际上就是对富人征税,体现了境况好的人应该多纳税的原则,能够起到公平的效果。然而这样的“传统智慧”又一次被经济学家否定,而且经济学家告诉我们,所谓的奢侈品税,往往会让穷人更穷,而富人则毫发未损。真的是这样吗?

这涉及了经济学中一个非常有趣的话题——税收归宿。它所要研究的是究竟谁最终承担税收,显然对商品征税会提高商品的价格,而消费者可能会承担一部分税费,同时生产者也有可能需要承担一部分,那么税收变动便影响了市场的均衡,在这种情况下市场参与者之间又该如何分配呢?

经济学家们分析说,像游艇这类奢侈品,属于非生活必需品,而且替代产品很多,因此属于需求富有弹性而供给缺乏弹性的商品,当这类商品由于税收而提高价格时,富人们会选择其他消费方式,而生产奢侈品的企业却不得不承担需求减少带来的损失,甚至不得不降价,甚至停止生产,最终税收负担都会落在企业的员工身上。

事实也证明了经济学家的预测是正确的。1991年初,美国的有钱人为了逃避税收转而前往邻国巴哈马购买游艇,导致美国度假胜地南佛罗里达的游艇销售量迅速下降了90%。令人吃惊的是,包括“奔驰”、“凌志”在内的高级轿车的销售量也急剧下降。最初美国国会曾预计“奢侈品税”将每年为国库带来3亿美元的收入,结果第一年仅仅收到了3000万美元,只有预期的1/10,最终,美国政府不得不在1993年取消了这项“亏本”的税种。

经济学家进一步分析说,在市场供给的双方中,弹性越小的一方,承担的税负比例也越大。奢侈品的供给弹性不大,但需求弹性较大,因此供给方也就是生产厂商承担了税负。如果对大米、食油这些日常生活品征税则恰恰相反,新增的价格将会转嫁到消费者身上。

相反,如果政府提出对房东收税,大多数人会认为,至少有一部分税收会转嫁到房屋租赁者的头上,但经济学家说房东将是直接的受害者。首先房屋租赁是一个需求富有弹性而供给缺乏弹性的市场,因此房租的税收就大部分由房东承担了,而租户也不必担心房东会提高价格,事实上,如果房东能够提高价格并且全部把房子租出去,那么他们早就这样做了。

经济学家的解释是,税收增加引起租房成本提高,而租赁者会降低他们的需求,在需求减少的市场上,房东们不得不接受最高的出价,而当价格维持不变时,房东不得不按原价出租他们的房子。除非所有房东统一退出市场而降低供给。

■ 为什么蛋糕忽然变小了?——漏桶理论

阿瑟·奥肯曾经形象地说:“当我们拿起刀来,试图将国民收入这块蛋糕在穷人和富人之间做平均分配时,整个蛋糕却忽然变小了。”

经济学家们强调效率,却忽视了公平;现实中公平和效率往往是矛盾的,一味讲求公平,却又影响了效率。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奥肯对此提出了著名的“漏桶原理”。该理论告诉我们公平和效率的交替关系:为了效率就要牺牲某些公平,而为了公平就要牺牲某些效率。

假定有这样一个国家,只有富人和穷人,分别集中居住在东部和西部。国家每天分给东部和西部同样多的粥。东部富人这边人很少,粥相对就多,每天的粥喝不完;西部穷人那边人很多,很多人吃不饱,因此穷人们都认为这样很不公平。

于是,政府决定,从富人的锅里打一桶粥,送给穷人吃,以减轻不平等的程度。政府的愿望很美好,只不过为了把粥送到穷人那里,政府需要重新买盛粥用的桶,要雇用挑桶的人,这样就增加很多开支。更为不幸的是,政府用的那个桶破了一个洞,成为了一个漏桶,一路上漏掉了不少,等粥送到穷人那里时已经所剩无几了。为实现公平而增加了开支,甚至丧失了公平,这就是效率的损失。

漏桶原理体现在很多实际情况中,比如对富裕家庭增加一定的税收来帮助贫困家庭,那么,贫困家庭的资助总量总是小于富裕家庭所缴纳的税收总量,因为在转移的过程中有很多中间环节,要有一定的支出;同时,这样的做法又会对人们的工作积极性、储蓄和投资等产生影响。于是,该政策就变成了一个漏桶,漏出的就是效率的损失。

402爱心社,河北省的一个由民间网络慈善组织蜕变而来的正规民间慈善组织,2007年的时候曾经面临网友的质疑——在调查中,70%的投票者选择了其是“打着爱心的幌子聚敛钱财的非法组织”的选项。质疑的焦点是“402爱心社每次都会从募捐来的爱心款中提取7%作为他们的提成。”

这与“漏桶原理”不谋而合。在实现美好理想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付出一定的代价。同理,在开展慈善事业的过程中,也不能绝对避免出现漏水的桶——一些人鱼目混珠。正如我们要修水桶一样,自然就要加强对民间慈善组织的监管;但正如水桶会老化或受碰撞,必然要漏水一样,对民间慈善组织的监管也很难尽善尽美;正如水总是要运的,民间慈善事业也总是要开展的。

这就如同用刀子划分蛋糕,平等代表了如何分,而效率则代表蛋糕的大小,人们必须在平等和效率之间做出选择,因为,效率关注的是能不能尽量把蛋糕做大,而公平则更加关注能不能平均地分蛋糕。

■ 为什么涨也滞后,跌也滞后?——工资粘性

工资粘性或工资黏性是指工资率不能随劳动供求的变动而及时迅速地变动。失业率上升时,劳动力市场供给是超过需求的。因此相对于失业率较少的时期,工人的工资似乎应该有所下降。2009年9月15日纽约时报的一则小新闻却记录了截然不同的现实答案,美国在2008年经历了自大萧条后最为严重的失业危机,可是工资却一反常态地继续小有上升。

“粘性工资”不会随着价格的起伏而立刻变化,总有一段滞后,需要经过一段时间后才能调整。关于“粘性工资”的原因,有工资合同说、公会协议说、效率工资说等等解释,都言之有理。至少进入2008年下半年,美国价格水平开始大幅下降,美国劳动者的平均周薪依然原地不动,紧接着微微上升、“粘性工资”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雇主为下一次复苏所预付的成本,为了不伤害高效率员工的积极性,保持他们良好的工作状态,有必要把工资维持在实际出清工资之上。

新凯恩斯学派认为,工资是由雇佣合同规定的,在协商合同时,劳动者根据他预期的价格水平来决定他要求的工资的高低,如果劳资双方同意某一水平的工资,合同便会被签订下来。在合同期限内,劳动者必须按照根据他预期的价格水平计算出来的工资提供劳动,即使在此期间实际的价格水平有所变动,劳资双方也必须遵守合同中规定的工资水平。基于这样的事实,新凯恩斯学派提出了两个工资具有粘性的主要原因,即合同的长期性与合同的交错签订。

合同总是具有期限的,而这种期限通常都不是短暂的,因为过于短暂的合同会增加劳资双方的谈判成本和调整成本。经调查研究发现,在美国占有决定性的重要行业中,劳动合同的期限往往为三年,即货币工资在三年内不能改变,这样,由于合同具有期限,而且期限往往较长,因此工资的调整总是缓慢的,这便使工资具有了粘性。

一个社会经济中所有的劳动合同不可能是在同一时间签订的,也不可能同时达到终止期,因此,各种长期合同都是交错签订的,从而工资的调整也是交错进行的。这种合同的交错签订使得工资的调整不可能非常及时,这也是工资具有粘性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 为什么发行国债反而有害?——挤出效应

国债的信用风险很小,在市场上很受欢迎,很多投资者喜欢这种投资工具,因此大量购买,从而导致企业用于非生产的资金减少,造成企业与政府争资金的情况。如果政府将用国债所筹集的资金用于弥补财政赤字,那么这种国债的“挤出效应”就非常明显,是有害于生产的。基于这个原因,很多古典经济学家提出了国债有害论。

通俗地说,挤出效应就是政府支出对减少私人支出,尤其是减少私人投资支出的影响。

当政府通过在公开市场上出售政府债券来为其支出筹资时,由于货币供给量没有增加,政府债券出售使债券价格下降,利率上升。利率上升减少了私人投资,引起了挤出效应,而挤出效应的大小取决于投资的利率弹性,投资的利率弹性大则挤出效应大。

当政府通过增加税收来为其支出筹资时,增税减少了私人收入,使私人消费与投资减少,引起了挤出效应。而挤出效应的大小取决于边际消费倾向,边际消费倾向越大,税收引起的私人消费就减少越多。

2009年上半年,零售公司销售收入增长乏力,平均增速远低于宏观消费增速。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而51家零售公司(不包含ST公司)营业收入加权平均增长仅4.13%,其中收入下滑的有15家,8家收入增长在0~5%之间,10家为5%~10%,7家为10%~15%。增长差异和公司所处业态以及所处的区域的竞争状况、区域经济有很大的关系。连锁业态、内地城市、集中度较高的城市的零售公司增长较快。

引起上述现象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挤出效应”。消费疲软时候挤出效应尤为明显。2009年上半年汽车销售额增长41%,与2002年类似,政府政策推动和降价是主要原因。经济处在最初的复苏阶段时,政府推出包括汽车等在内的促进消费的政策,导致了大件消费对其他消费的挤出效应。另外,房地产市场火爆对日常消费的挤出效应也非常明显,对家电消费的推动作用则有所滞后。

■ 应该通过什么方式拉动经济增长?——霍夫曼定理

霍夫曼定理又被称做“霍夫曼经验定理”是指资本资料工业在制造业中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并超过消费资料工业所占比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