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本草纲目养生智慧(大全集)
1698200000023

第23章 每个身体异动都可能是疾病的警铃(1)

我们的身体有其特定的语言。它经常会在我们某个部位发生问题时,向我们发出一些信号,以示警醒。不过,由于认识不足,我们往往对这些“提醒”无动于衷。本章将与您一起揭密这些身体警示的信号,让您有病尽早知道,无病尽早预防。

脚麻了?后面可能是一串病

肢脚麻木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常会出遇到的症状,如怀孕、不正确睡姿、如厕久了等均可引发。一般情况会在短时间内消除,不会有什么大问题。但是,一旦手脚麻木后长时间(超过一天)无法缓解,就可能是身体出现了疾病的信号。

肢体麻木是指肢体对外界的刺激感觉失灵,不知痛痒,搔之不觉的一种皮肤感觉障碍的症状。

虽然肢体麻木可能只是神经被压迫所造成,但因任何压迫皆可能造成永久性的神经损害,况且肢体发麻的背后,亦可能潜藏某些严重疾病的警讯。

肢体麻木的疾病有多种,以神经方面的疾病占大多数,各种疾病所表现的“麻感”也不同,所以若能了解发麻与疾病的相关性,将可作为读者自我诊断的依据。

“肢体麻木原因探究之一”——糖尿病

糖尿病所引发的慢性合并症包括神经病变,尤其是末梢神经的损害,其症状表现较多样化,有可能是双肢,亦可是单肢,病人会感觉下肢酸麻烧痛和刺痛,严重者就连日常生活皆受影响。

“肢体麻木原因探究之二”——脑血管疾病

老人手脚发麻多与脑血管硬化密切相关,其中以小中风及高血压引起发麻现象最多。

所谓“小中风”,又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由于大脑组织特别是大脑皮质缺血,大脑的感觉和运动中枢发生了功能性障碍,从而导致相应部位的肢体麻木。脑缺血可引起一侧上肢或下肢麻木,或者半身麻木,一般持续几小时至数天,如不及时治疗,可发展成半身不遂症,甚至危及生命。

“小中风”除有手脚麻木或软弱无力外,还伴有头晕、头痛、视力障碍(视物模糊或复视等)、记忆减退(尤其是近期记忆下降),以及血压增高或偏低等现象;手脚麻木多为半侧,以大拇指或连同食指麻木者为常见。

高血压者当血压波动或升高时,全身小动脉痉挛,动脉管腔变窄,可使胶体血液循环发生障碍,引起的手足局部供血不足而出现发麻。除手脚麻木外,患者肢体可有僵硬、蚁行感,以及常伴有头晕、头痛、眼花、耳鸣、失眠等症状。此外,血压突然降低,有时也可出现手指发麻感觉。

在春季,高血压患者更易出现手脚发麻,这多与初春时气候干燥、寒冷,易致交感神经兴奋,全身毛细血管收缩,从而引起血压升高有关。高血压除可有手脚发麻外,有时还可能导致短暂脑缺血至脑出血,引起口眼歪斜、瘫痪、失语及昏迷等,甚至会导致死亡。

60 岁以上老人中容易发生脑血管硬化。所以,当老年人近期如反复有手脚发麻现象,应及时到医院进行血压、血脂、血糖、眼底及血液流变学方面检查。一旦确诊原发病,应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

“肢体麻木原因探究之三”——腕隧道症候群

摩托车手、孕妇、靠腕部工作的人,因腕部过于频繁使用,常犯腕隧道症候群,在手食、中指一带会麻,有时夜晚睡醒会很麻,只要甩一甩便较舒服。而有些人仅小指、无名指一带发麻,则是肘部神经受到压迫所引发。至于左臂内侧及小指发麻,则是冠状动脉心脏病的指标。若是手指麻木现象,如持续过久或症状加重,则不可大意,因为老年人出现一个大拇指麻木感觉,往往是脑中风的预兆。

“肢体麻木原因探究之四”——末梢神经病变

末梢神经病变的特点是四肢末端发麻,如同戴了手套或穿了袜子后的感觉(减退)一般。这种情况多由缺乏维生素B1或由药物及重金属,如农用杀虫剂、接触漂白粉、铅、汞中毒及工业污染有机物中毒所致。经过适当的治疗,一般2—6个月即可痊愈。

“肢体麻木原因探究之五”—— 坐骨神经痛

腰椎间盘发生破裂或滑动移位现象时,其主要特征是下半背部与腿部会发生麻木,且会变得极为敏感,即使是轻微碰触也会疼痛,好像针刺一般,原因是盘状软骨压迫到神经所致。而当经过腹股沟的韧带 (即股外侧表皮神经)受压迫,则会引起大腿外侧发麻。

“肢体麻木原因探究之六”——脊髓病

当脊椎有炎症、肿瘤等情况时,可呈现一侧肢体麻木,另一侧肢体无力;或者表现为身体下半截麻木无力等。此外,严重的跌跤、压伤或是车祸受伤,都可能造成脊椎骨骨折,进而伤害到脊髓。除了严重背痛外,伤处以下会有麻木现象,这种麻木可能是瘫痪前兆,也可能只是暂时的现象。

“肢体麻木原因探究之七”——颈椎病

手脚发麻亦有可能是颈椎的毛病,如果经常伏案工作或者电脑工作者要考虑是否有颈椎疾病,颈椎病容易压迫神经导致血液流通不畅而出现手脚麻木。如果是神经根型的颈椎病,可以出现拇指、食指、中指或无名指、小指的麻木。经过理疗、牵引等治疗,症状即会减轻或消失。

中医认为,肢体发麻亦可由气血不足造成,既是血虚。因为阳气虚弱,造成血虚,并且阳气无力行血,血液就达不到血管末梢。手脚是人体的末梢,因此血虚会有发麻的感觉。平时注意保养,阳虚应该少吃寒凉食物。

【自助健康小贴士】办公室一族预防手脚发麻的方法

1、 十指交叉置于脑后,重量集中于手和手臂,伸直脖子,深呼吸,将头向下压。

2、 双手捂耳,指弹脑袋,多次重复,促进大脑血液循环。

3、 扯耳朵方法:右手经后脑扯左耳垂;左手经后脑扯右耳垂,如此往复。

4、 极目远望,眼睛下眨,可缓解晶状体的疲劳。

5、 转脖子可放松颈部紧张神经,即前前、后后、左左、右右,顺时针转动,再逆时针转动。

6、 可采用压抓揉肩周的最疼点,以缓解痛楚。

7、 搓手至发热后搓脸,直至脸部发热,促进血液循环。

8、 反复数次“伸懒腰”也可有效预防麻木。

9、 两臂高举过头,扶墙下压,可拉伸、牵引劳累的肌肉。

食欲突变不止关乎胃口好坏

控制食欲的是在大脑的下视丘,由中枢来支配调节。食欲良好往往是健康的象征,如果你常常感到食欲不振甚至厌食,或者出现食欲大增经常处于“吃不饱”的状态,很可能即是疾病的一种征兆。

“饮食极端之一”——食欲不振

一个人如果过度疲劳就容易吃不下饭,在小孩发育生长速度减慢时,也可能没有食欲;成人在焦虑、震惊或心情不安时,就经常会难以下咽。

另外,我们所称的“苦夏”也有明显的食欲不振。苦夏就是指在进入夏季后由于气温升高,出现胃口下降不思饮食进食量较其他季节明显减少,身体乏力疲倦精神不振,工作效率低和体重减轻的现象。苦夏其实并不是病,引起“苦夏”的原因大约有两种:一种是体质因素。平时胃肠道消化吸收功能较虚弱,如果饮食失节,饥饱失宜,偏嗜生冷,损坏肠胃,以致抵抗力减弱,就很容易患“苦夏”。二是气候因素。夏季天气炎热,空气中湿度较高,暑湿邪气乘虚而入,人们白天身处炎日之下,夜晚纳凉露宿,或吹风扇,开空调过量,容易生病。

同时,食欲缺乏亦是糙皮病、脚气病(缺维生素B1)和坏血病(缺维生素C)等维生素缺乏病的副作用之一,但摄取过多维生素A和D同样也会引起食欲不振。

除了上述原因,很多疾病都会导致食欲降低,如:

(1)经常性食欲不佳,大便稀薄,次数增加,闻到食物气味就感不快,吃些油腻食物就会腹泻,这是由于肠胃消化机能减退,提示肠胃有病。

(2)食欲减退,在心窝处有闷痛,或好像受压迫的不快感,如有恶心症状,多见于急性胃炎;若有食欲不振和胃沉重感,则以慢性胃炎居多。

(3)突然不思饮食、鼻塞流涕、口淡无味、舌苔白腻,多为伤风感冒引起。

(4)口臭有味,食欲低下,提示可能为习惯性便秘。这是因为便秘时肠道细菌腐败,产生有害物质,吸收后影响肝功能和食物中枢引起。

(5)突然食欲减退,见食生厌,见到油腻就恶心,身体倦怠,眼白发黄,尿色如浓茶,表示可能患有黄疸性肝炎。

引起黄疸的急性肝炎,在黄疸未出现之前,先有食欲不振的症状发生。所以,在未出现黄疸之前,往往会被误认为是感冒,或是胃部疾病。

在慢性的肝病中,很少出现有食欲不振的情形,如果忽然有这种现象,即表示病情已经恶化了。

(6)胆囊发生病变,因胆汁分泌情形不好,所以食欲会减退,尤其是胆结石或急性胰脏炎时,由于疼痛剧烈,也会影响食欲。

此外,食欲不振还可因各种急性传染病、肾脏病,以及胃癌、肠癌等恶性肿瘤引起。如慢性肾炎出现恶心厌食,即可能是尿毒的重要警讯;又如40岁以上,出现不明原因的顽固性厌食,很可能即是胃癌的早期信号,或是其他消化系统的恶性肿瘤,如肠癌、胰脏癌等。

在一般情况,儿童或老人,食欲不振往往是大病初起的前兆。很多女性为了减肥,节食过度容易引起厌食及食欲不振,这时需要提高警觉,密切观察。

【自助健康小贴士】预防食欲不振的小方法

1、 在饮食上要不偏不倚,忌食难消化的油腻食物,多吃粗粮好处多。

2、 多食易于消化吸收的食物,特别是可改善味觉增加食欲的食品,如:全麦面包、酸奶、香蕉、鳄梨等。

3、 增加含维生素B丰富的食物,有利于增强食欲。

4、 坚持少食多餐、辅以零食,也可以增强食欲。

5、 吸烟往往会使食欲下降,因此要积极戒烟。

饮食极端之二——食欲亢进

由于生活过于忙碌,体力透支,很多人都有食量超常现象,通常我们都认为那是消化良好。但是,如果出现明显的食欲亢进,则有可能是疾病的征兆。

食欲亢进是指容易饥饿、想进食物及进食量明显增加,由机体热能消耗过多、代谢过分旺盛或胰岛素分泌亢进等原因引起。

如果在进食后有胃痛,或饭后不久又有饥饿感,就应注意是否有消化道溃疡。

患有糖尿病的病人的明显特征为三多,即:吃的多,喝的多,尿的多。如果你喝得比平常多,食欲增加、容易饥饿、口渴且频尿,但身体反而消瘦,很可能即是患了糖尿病。

如果你是食欲亢进,体重却明显地减轻,同时觉得倦怠、乏力、易出汗、神经质且怕热,面部常潮红,照镜子时发现眼球突出,应考虑患了甲状腺机能亢进。

此外,如果曾经有头痛、目眩、意识不清等,脑血管发生严重动脉硬化时,也可使控制食物摄取的下视丘脑中枢缺氧、缺血,进而造成食欲亢进。

当然,食欲大增并不全然意味着你得了某种病,有的人从小胃口就好,例如电视上经常出现的“大胃王”,日常饭量就很大。另外,有些人由于代谢旺盛,如从事重体力劳动或特殊职业,或怀孕、分娩,体力消耗大,故必须靠多吃来补充所需能量。

身体水肿,大有问题

水肿又称“水气”,是指血管外的组织间隙中有过多的体液积聚,属于临床常见症状之一。水肿与肥胖不同,由于水分保留太多,会表现为手指按压皮下组织少的部位(如小腿前侧)时,有明显的凹陷。

水肿的发生与渗透压有关。正常情况下,在毛细血管动脉端,毛细血管压会高于血浆胶体渗透压,液体从血管中渗出,形成组织液。而毛细血管静脉压低于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又回流到血管中。如果这种平衡一旦失调,则水分将过多滞留在组织间隙而形成“水肿”。

绝大多数水肿最明显的症状,就是在浮肿处用力一按,凹下之处要很久才能恢复原状,也就是医学上所称的凹陷性水肿。这是因为一个人细胞与细胞间的中间液体增加,细胞与细胞间的距离就较远,所以按下去凹痕自然恢复得较慢,用这种方式,即可略知自己是否有水肿。

通常水肿在脚或腿上最明显,因为重力会使液体往下堆积。依照统计来说,一半以上的肾脏病人会有水肿现象,有些人因水肿不是突然发生的所以并不在意,反而以为自己发胖了。

乔先生的体重原来只有60公斤,但是短短几个月内他的体重居然增加到了75公斤,不光原来的裤子、衣服都穿不下了,就连眼镜也小了,眼镜脚把脸颊夹出很深的印子。原本乔先生以为是发福,还打算减肥,直到医院查出他是得了一种复杂的肾脏病,经过“利尿”之后,才知道自己原来是水肿了。

当然,并非所有的水肿都是肾脏病造成,据目前所知,能够引起水肿的病变多达三十余种,其中最常见的还包括心脏病、肝脏病、甲状腺疾病伴发的水肿。

刚刚五十出头的刘太太,脸部和腿部水肿一两年了,钱没少花、药没少吃,却未见改善。她一直很焦虑觉得自己得了很严重的肾病。后来,经过检查,刘太太血压正常,脉搏每分钟还不到60跳,也没有发现血尿或蛋白尿,而当用手按压浮肿处,发现不会凹陷,于是医生推断很可能是甲状腺功能过低引起的“黏液性”水肿。果然,刘太太五年前曾因甲状腺机能亢进,而服用过放射性碘。在随后的血液检查中,果然证实她的水肿是因甲状腺功能低下所造成的。

此外,还有一类水肿“病人”,尽管医生为其做了各种详细检查和化验,结果均在正常值,医院的诊断书上写的是“原因不明性水肿”。而且经过长期观察,这些人并无器质性病变,健康亦不受到影响,在此统称其为功能性水肿,又称良性水肿。

“水肿之一”——功能性水肿

1、月经前水肿

在女性月经前的一周或10天内约有l/4可出现水肿(少数病人可在经期或月经来潮后发生),且多为下肢轻度浮肿,严重者可达颜面及手部浮肿,并常伴有乳房胀痛、烦躁不安、易怒、失眠、头痛等症状。随着月经来潮,排尿增多,症状即逐渐消失。

2、妊娠水肿

孕妇正常妊娠后期,由于膨大的子宫压迫下腔静脉,血液回流受阻,常有轻度下肢浮肿。与妊娠中毒(毒血症)症状不同的是,其血压正常,无蛋白尿,且在休息后即可消退。

3、高温性水肿

炎热的季节或高温下作业,由于热的刺激,引起体表血管扩张、动脉血流增加或浅静脉的扩张、淤积滞留,致使毛细血管滤过压增高,体液在皮下疏松结缔组织间隙渗聚而形成轻度水肿,尤其是手部和足部最常见。

4、老年性浮肿

老年人,由于心、肝、肾功能减退,血管壁渗透性增高,所以常可出现浮肿。这种浮肿,经各种检查,多半无异常发现。

5、体位性水肿

久走或久立后,下肢静脉回流受阻,毛细血管渗出增加,就会出现下肢浮肿,所以又称旅行者水肿。

6、药源性水肿

有不少药物的副作用,能影响体内的水钠代谢,引起浮肿,如经常服用类固醇、口服避孕药或非类固醇抗发炎药等,可导致水肿,但停药后即可逐渐消失。

7、肥胖性水肿

肥胖者皮下脂肪增多,血管易于扩张,使血液淤积,加上下肢静脉压升高,就会发生水肿。本症多见于身体肥胖的女性,尤以下肢最为明显,只要定期运动以帮助减肥,即能改善。

8、眼睑水肿

许多人早晨起床时,眼皮常会有些浮肿,这是因为睡眠中,眼睑活动减少,血液流动缓慢,使得局部毛细血管压力增加,液体流出血管进入疏松的眼睑组织,因而引起水肿。这是一般人每天起床都有的现象,并非疾病所致,然而若到了上班、上课后,仍是眼皮肿胀、睡眼惺忪,可能即是疾病的征兆。

“水肿之二”——病理性水肿

1、肾源性水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