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本草纲目养生智慧(大全集)
1698200000004

第4章 补益气血扶正固本,由内而外的健康动力(1)

气血是人体脏腑、经络等一切组织器官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而气血的生成与运行又有赖于脏腑生理机能的正常。气血精津,是人体内的重要物质成分,它们其实是相互联系的。精可以转化为气、转化为血,使气血充盛,以保证生命活动的旺盛。

养生就是养气血,了解气血才能更好养生

在《本草纲目》有“通十二经脉”之论,也就是说连接各脏腑而环绕人体的主要经络为十二正经和任脉与督脉,它们是气血流通全身的道路。经脉畅通、气血畅通,人体平衡,也就是健康。

西医说人体需要各种各样的营养元素,而对于中医来说,人体最需要的就是气和血。可以说人体就是靠气血在供养着,气行血行,气滞血淤。气血充足,运行通畅,人就会健康长寿,否则人就容易得病。

“气血”,中医指人体内气和血的统称。中医学认为气与血各有其不同作用而又相互依存﹐以营养脏器组织﹐维持生命活动。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无非是阴阳失衡所至,气血循环不畅必然导致阴阳失衡,是百病产生的根源

气血不足即中医学中的气虚和血虚。气血不足的结果会导致脏腑功能的减退,引起早衰的病变。气虚即脏腑功能衰退抗病能力差,气虚者症状为畏寒肢冷、自汗、头晕耳鸣、精神萎靡、疲倦无力、心悸气短、发育迟缓。血即流动于经脉中的红色液体。血虚比较通俗的说法就是指血少。血虚者症状为面色无华萎黄、皮肤干燥、毛发枯萎、指甲干裂、视物昏花、手足麻木、失眠多梦、健忘心悸、精神恍惚。

中医认为,气可以推动血液运行,血可以运载气,气血相互滋生,气虚则血少、血少则气虚,故在中医临床上一般是气血双补(或称为气两虚、气血不足)。

“气”字,在我们中国人的话语当中,几乎是无处不在的。比如说我们说一个人生气了,叫“怒气冲天”;高兴了叫“喜气洋洋”;如果萎靡不振,叫“泄气了”;如果精神抖擞,叫“神气十足”,等等。“气”字在《黄帝内经》当中,出现了3000多次,是出现最多的一个词,整个《黄帝内经》都在讲这个“气”。

气是维持我们生命的活力的一种精微的物质。可是它和“精”这种精微的物质又不完全一样。精是能看得见的,基本上呈液体,而气是一种气体的东西,是看不见的。气既是维持人的生命活力的物质,又是人体各脏腑器官活动的能力。

气的运行通道就是经络。虽然“气”是什么、经络是什么,我们目前还说不清楚,但有一点很重要,就是我们可以通过修炼在身体上体会到、感觉到。

人体的呼吸吐纳、水谷代谢、营养敷布、血液运行、津流 濡润、抵御外邪等一切生命活动,都是通过气的作用来实现和维持的。总结一下,气有五大作用。

第一,推动作用。气可以推动经气的运行、血液的循行,以及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促进人体生长发育,激发各脏 腑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

第二,温煦作用。气维持并调节着人体的正常体温,是人体热量的来源。保证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及经络的生理活动,并使血液和津液能够始终正常运行而不致凝滞、停聚。

第三,防御作用。气具有抵御邪气的作用。既可以护卫肌表,防止外邪入侵,又可以与入侵的邪气作斗争,把邪气驱除出去。

第四,固摄作用。气可以保持脏腑器官位置的相对稳定,并可统摄血液防止其溢于脉外,控制和调节汗液、尿液、唾液的分泌和排泄,防止体液流失,固藏精液以防遗精滑泄。

第五,气化作用。气化作用即通过气的运动可使人体产生各种正常的变化,包括精、气、血、津液等物质的新陈代谢及相互转化。

实际上,气化过程就是物质转化和能量转化的过程。人体各种各样的气人体身上到处都有“气”,人一旦没有气,就“断气”了。

不管你是否会意识到它们,那些在你身体里运行的血液却从未停止过奔流。血液能把从肺部获得的氧气和从小肠等消化器官吸收的各种营养成分运输到大脑。当我们在思考或者阅读时,大脑就在积极地活动着,消耗氧、糖等营养成分。

当然,通过血液得到氧和营养的不仅是大脑,全身所有的组织和细胞都要依靠血液才有活力。除此以外,血液还有各种各样的功能,它能把体内新陈代谢产生的废弃物运输到肾脏,它能运送激素和担任免疫功能的抗体,它还能传递热量保持体温……总之,血液承担着维系生命的重要任务。

正因为血液有这么多的功能,所以一旦流动受阻就会发生许多问题。常见的现象如肩膀酸痛、手脚冰凉等就是由血流不畅引起的。

如果某种原因使血液停止流动,情况就更加严重。例如发生冻伤时,如果不及时治疗恢复血流,就会造成组织坏死。脑和心脏都是极为重要的脏器,其中的血管一旦出现毛病就会发生脑梗塞或心肌梗塞,结果可能会留下严重的残疾,甚至造成死亡。

年轻在于流动,气血淤滞不仅会加速人体衰老,而且容易使人脸上生斑。因此,想要保住年轻的容颜,就要注重活血化淤。那么气血为什么会淤滞呢?

一般说来,血要在气的推动下才能把血中的营养送达全身各处。一旦气虚,血就会缺乏动力,从而导致血停于某处,或者运行不通畅,就会形成气血淤滞。

气血淤滞是导致衰老的主要原因之一,因为气血欲发挥其正常的生理功能,就必须始终处于一种运行状态。只有这样,它们才能到达相应的脏腑组织,发挥其濡润、滋养、推动的作用,所以气血以流通为和。一旦气血运行受阻,就会因气血不能供养人体而发生各种病症,同时人也很容易衰老。

怎样才能预防气血淤滞呢?比较关键的一点是要避免容易出现的一种恶性循环。人体中的垃圾越多,越需要更多的血气来清除它们,但人的血气又会因为体内垃圾的增多和血脉的阻塞而减少,这就形成了恶性循环,这也正是人体衰老的原因所在。所以,人要想健康不老,就要做到以下三点:减少体内的垃圾;增加血脉经络的畅通;增加体内的气血。

气血精津,是人体内的重要物质成分,它们其实是相互联系的。精可以转化为气、转化为血,使气血充盛,以保证生命活动的旺盛。津液与气血的关系也很密切,津液停滞不化,就会导致气机阻滞;津液亏乏,造成血燥生热,或血液流通欠畅引起血淤;津液丢失过多,也可能形成气随津液外泄,出现冷汗淋漓、四肢厥冷等症。

养生就是养气血。西医说人体需要各种各样的营养元素,而对于中医来说,人体最需要的就是气和血。可以说人体就是靠气血在供养着,气行血行,气滞血淤。气血充足,运行通畅,人就会健康长寿,否则人就容易得病。

中医所推崇的阿胶、红枣、当归,留传千古的四物汤等都是补血的;而气功、太极拳、六字诀等都是用来调气的,只要气血和顺,人体自然不会出问题。所以我们说,养生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养气血。

而养气血又分两个方面:一是补,通过睡眠、药物和食物等方法来补充足够的气血,气血充足是人体健康的基础。二是运,光把气血补足了不够,还得把它们运送到身体各个部位,否则还是徒劳无功。

这就相当于我们开工厂,先要投资(买药物和食物),然后生产出成品(经过脾胃消化成气血),然后再运输出去(气血运行),前面都是辅助工作,最后才是产生效益(身体健康)的关键。

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张子和说“气血流通为贵”也是这个意思。如何补足气血呢?现在的人物质条件充裕,第一方面也不用格外强调。反倒是第二方面一直以来被人们忽视,似乎吃进去了东西,就等于补充了营养,身体就健康了一样。

其实不是这样的,自然界的风寒燥火,人的喜怒哀乐,都会对气血的运行产生影响,会干扰本来正常运行的气血,使之偏离正常的轨道,从而导致脏腑得不到该有的滋润而出现病变,所以中医说“怒伤肝,恐伤肾”。

气血见证五脏的健康,养生贵在气血和畅

养生保健贵在气血和畅,《本草纲目》谓:“少量饮酒则和血行气,……痛饮则伤神耗血,损胃亡精,生痰动火”。现代医学研究,经常大量饮酒可使血液中脂肪增多,尤其对心脏不利。

中医理论认为,人之一身,不离气血。《素问?调经论篇》指出:“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 气血是人体脏腑、经络等一切组织器官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而气血的生成与运行又有赖于脏腑生理机能的正常。因此,在病理上,脏腑发病必然会影响到全身的气血,而气血的病变也必然影响到脏腑。气血的病理变化总是通过脏腑生理机能的异常而反映出来。由于气与血之间有着密切关系,所以在病理情况下,气病必及血,血病亦及气,其中尤以气病及血为多见。

中医重视气、血、津液的正常运行。气停滞不行则气滞,津液停滞不行则痰湿,血停滞不行则成血瘀。七窍之灵,四肢之用,以及发得血而能生等,血运正常对于机体生理功能的维持是很重要的。中医学认为,气和血一阴一阳,互相依存,互相滋生。气血与五脏的关系非常密切。

1.“心主血脉”。血液能运行于脉道之中,循环周身,须依赖心气的推动。

2.“肝藏血”。人活动时血运于经脉以营养滋润周身,人静时则血归与肝脏储藏待用。

3.“脾生血”。脾胃摄取水谷之精微为血的源泉,又统摄血液运行脉中防止妄行。

4.“肺布血”。一是肺主气,助心行血,为血行之动力。二是肺朝百脉,施气布津于脉。三是吐故纳新,保持血液清新,所以《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天气通于肺”。

5.“肾藏精,精化血”。肾中命门为原气之所系,十二经之根,生化之源,也是温熙、促进血液生化的原动力之所在。肾是形成血液的重要脏器之一,故有“生血根本在于肾”之说。而血之精华又可化为肾精,故常精血并提。由此可见,气血之病可及五脏,五脏又可及其气血。

五脏病机五脏的阴阳、气血,是全身阴阳、气血的重要组成部分。各脏的阴阳和气血之间的关系是:气属于阳,血属于阴,气和阳,均有温煦和推动脏腑生理活动的作用,故阳与气合称为“阳气”;血和阴,均有濡养和宁静脏腑组织及精神情志的作用,故阴与血合称为“阴血”。

脏腑病机是疾病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脏腑的正常生理功能发生失调的内在机理。任何疾病的发生,无论是外感还是内伤,都势必导致生理功能紊乱而脏腑阴阳气血失调。因此,脏腑失调的病机,在病机理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辨证论治的主要理论依据。

气血失调的病机,同邪正盛衰,阴阳失调一样,不仅是脏腑、经络等各种病变机理的基础,而且也是分析研究各种疾病病机的基础。

气和血的关系极为密切,生理上相互依存,相互为用,故病理上也相互影响而致气血同病。气对于血,具有推动、温煦、化生、统摄的作用,故气的虚衰和升降出入异常,必然影响及血。如,气虚则血无以生化,血必因之而虚少;气虚则推动、温煦血液的功能减弱,血必因之而凝滞;气虚则统摄功能减弱,则血必因之外溢而出血。气滞则血必因之而瘀阻;气机逆乱血必随气上逆或下陷,甚则上为吐衄,下为便血、崩漏。另一方面,血对于气,则具有濡养和运载作用,在血液虚亏和血行失常时,也必然影响及气。如,血虚则气亦随之而衰;血瘀。则气亦随之而郁滞;血脱,则气无所依而脱逸。气血关系失调,主要有气滞血瘀、气不摄血、气随血脱、气血两虚和气血不荣经脉等几方面。

如今严重威胁中老年人的心、脑、肾、血管病,常常和高凝血症、高血糖、高血脂症有很大关系。现代生物流变学告诉我们,人体血液的流动,血管和心脏的弹性,都与血液的流变性密切相关。高血脂症病人的血液可以状如乳脂,血流缓慢;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缺血性脑血管病,以及肺气肿、肺心病等,其血黏稠度都比较高,循环阻力大,血流速度缓慢,导致微循环流量下降,所以这些病临床上多表现有淤血症候。

但是,从阴阳、气血和各脏生理活动的关系来说,则阳和气、阴和血又不能完全等同。一般来说,脏腑的阴阳,代表着各脏生理活动的功能状态,是兴奋还是抑制,是上升或下降,还是发散或闭藏。脏腑的气血,是各脏腑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气不仅具有推动和温煦各脏腑生理活动的作用,同时还具有重要的固摄作用。养生保健贵在气血和畅,我们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遇事不怒:中医学明确指出:“怒伤肝”,“多怒则百脉不定”。“气逆不顺,足以伤身”。《素问?生气通天论》指出:“大怒则行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其意是说,大怒可造成脑卒中而死亡。现代医学认为,愤怒时机体处于一种应激状态,使血压升高,血糖分解加速,肾上腺素反射性地加速分泌,引起心动过速、气促和焦虑不安。易怒可致高血压、溃疡病、风疹、心悸、失眠、脑血管意外、心源性猝死和各种精神病。凡是易怒者,要注意思想修养,不让愤怒折磨自己,要善于自我控制,使愤怒情绪得以缓解。因此,若欲养生延年,切忌戒怒。

2、节饮食:《养生论》说:“饮食不节以生百病。”历代医家均认为饮食宜少不宜多,食少则脾胃易化,中气转运,气血周流;食过多则脾胃损伤,气血阻滞,对人体有害无益。所以“节食”对于保护肠胃很重要。

3、谨防堕坠损伤:《灵枢?贼风》说:“若有所堕坠,恶血在内而不去,……血气凝结……”,老人腿脚不够灵活,稍有不慎,容易发生闪挫扑跌,再加上骨质松脆,堕坠撞伤后易致脉络破损,出血致淤,故老年人活动时更应小心谨慎,防止堕落撞伤。

4、莫大量饮酒:《本草纲目》谓:“少量饮酒则和血行气,……痛饮则伤神耗血,损胃亡精,生痰动火”。现代医学研究,经常大量饮酒可使血液中脂肪增多,尤其对心脏不利。

5、避寒暑:《灵枢?痈疽》说:“寒邪客于经络之中则血泣,血泣则不通”。寒邪内犯,损伤阳气,血失气温,凝而留止,经络不通,血流无路,横溢脉外而出血。上了年纪的人,代谢低,循环差,既怕冷又怕热,对天气变化很敏感,应注意防寒避暑,及时增减衣服,以利气血正常流通。

气血“两虚不容小窥,《本草》教你如何调补气血

气血两虚,即气虚和血虚同时存在的病理变化,多因久病消耗、气血两伤所致,或先有失血,气随血耗;或先因气虚,血的生化无源而日渐衰少,从而形成肌肤干燥、肢体麻木等气血不足之证。《本草纲目》中记载:党参、当归、黄精、黄酒、熟地等药材对补养气血有突出功效。

虚症在临床上十分常见,老年多虚症,久病多气虚,其他如先天不足、烦劳过度、饮食不节、饥饱不调等,皆能导致虚症。虚证有气虚、血虚、阴虚、阳虚之分。

气虚主要指肺脾气虚,临床表现为气虚、气短声低、倦怠无力、面色晃白,头晕自汗,食欲不振、大便溏薄等。常用的方剂有四君子汤(党参、白术、茯苓、甘草),补中益气汤(黄芪、党参、白术、灸甘草、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生脉散(人参、麦冬、五味子)。这些方剂都是以补肺健脾的中药为主而组成的。

血虚包括心血虚与肝血虚,主要表现为面色萎黄、指甲苍白、头晕目眩、心悸失眠等。常用的方剂有四物汤(熟地、当归、白芍、川芎)、当归补血汤(黄芪、当归)、归脾汤(白术、茯苓、黄芪、龙眼肉、酸枣仁、党参、木香、灸甘草、当归、远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