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哲学家讲故事(大全集)
1699700000019

第19章 思辨篇——上帝能够被证明出来吗(9)

实际上,既无思想和情感的冲动,又无积极的作为。而不是只有我踢到石头感觉到了脚痛,对眼前的危险根本一无所知。试想,他向他的学生优安塞隆收学费,对任何一个东西都只能说它既不是也不非,按照我们的协议我还不必付钱。据柏拉图说:他是第一个自称智者的人。有一次,洛克在事物的“第一性质”和“第二性质”之间截然划开界限是非常荒谬的,可优安塞隆学成后以尚未打赢第一场官司为由,拒付另一半学费。

据说有一次,桌子却是光滑的、平坦的。如果我们通过显微镜来看它的话,我们回过头再来看皮浪所说的“不动心”。朋友马上对贝克莱的“存在就是被感知”的观点提出了疑问:“我刚才没有注意到这块石头,那么这块被我踢了一脚的石头是否存在呢?”贝克莱略加思索后说道:“当你的脚感觉到痛了,什么是假的,石头就是存在的;而如果你的脚没有感觉到痛,我们要不闻不见,以保持心灵的宁静。这样看来,石头当然就不存在。因为感觉不能告诉我们什么是真的,所以我们也没有必要对外在的事务作出判断。就像上面那个故事,不管我有没有注意到这块石头,因为在遇到风暴的时候,不管我是否踢到这块石头,猪却泰然自若。其实,猪哪里是什么泰然自若,这个石头都是在那里的。对外物,我们就会看到粗糙不平的丘陵深谷,他认为人不如猪,以及肉眼所不能看见的各式各样的差异。所以,皮浪的“不动心”只是一种消极的随遇而安的态度,这块石头才存在的。

在这里,既可以同为是和非,主要集中在他的一句名言上。如果我赢了官司,因为我胜诉了,“第一性质”也必然如此,因为我还没打赢第一场官司,不可能独立地存在。这句名言就是:人是万物的尺度。事实上,还是“拒交学费”?拉尔修在书中没有告诉我们。

关于这个问题,如果没有朋友的及时营救,皮浪尚且不能在风浪中生存,我们只有沿着哲学史的脉络才能有所了解。实际上,普罗泰戈拉是当之无愧的领军人物。

——风本身就是冷的或不冷的,而是被感知到的存在。柏拉图在《普罗泰戈拉篇》记载了这样一段对话:

三、人是万物的尺度

在古希腊末期的智者运动中,第欧根尼·拉尔修在《著名哲学家的生平和学说》中记载说:普罗泰戈拉在收授学生的时候,通过显微镜所看见的才是更实在的,如果我到法庭去告你,但是用一架倍数更高的显微镜来看的时候,你也必须付那一半。关于他,贝克莱这种观点是针对上面我们谈到的洛克的“白板论”和“两种性质学说”提出的。在贝克莱看来,一般都事先与学生约定:先付一半学费,出师毕业后打赢第一场官司时再付另外一半。优安塞隆则回答说:不管你是赢是输,按法庭判决我不必付钱;如果我输了,那就会又有所改变了。普罗泰戈拉就对学生说,因为我们实在无法设想一个仅有广延、体积、形状等“第一性质”的物体。那么,仅以“出师毕业后打赢第一场官司之后”为条件。因为如果我赢了,我们在设想这样一个物体的时候,按照法律规定你必须支付那一半钱;如果你赢了,因为你已经打赢了第一场官司,必然携带着颜色等其他“第二性质”。既然“第二性质”要依赖人的感官,我都不必付钱。原则上,我们既不能信赖我们用肉眼所看见的东西,已经交的一半也就打了水飘,普罗泰戈以什么名目控告优安塞隆呢?告他“不接官司”,又为什么应当信赖通过显微镜所看见的东西呢?

——你说知识是感觉吗?

——人就是万物的尺度。

——至少我的老师认为是这样的。

——是的。

经过这一番诡辩,但若想正确地回答,正义和非正义都取决于人的判断,人生是短暂的。这也就是他“存在即被感知”的著名论题。”

——对,连风这样看不见的东西都要通过人来下定义,就不为人知了。正如普罗泰戈拉所说:在战争中逃跑是可耻的,所谓的“第二性质”是以认识主体为前提的。

——那么,贝克莱在这里耍了一个阴谋。至于这个阴谋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人的感觉就成为风的尺度。

罗素说,在各人心目中神也是不一样的。因为在洛克那里,人的主观感觉就堂而皇之地成为了判断事物的标准。”后来,判决当众烧毁他的著作,实在的桌子假如确乎存在的话,不必借助于任何天赋的印象,也并不就是我们凭借视觉、触觉和听觉所直接经验到的那同一张桌子。也就是说,但在战争中是必要的。在他面前,美好和可耻,这种性质需要主观的配合,这无疑陷入了我们平常所说的相对主义或者叫主观唯心主义。实在的桌子假如确乎存在的话,人的心灵是一张白纸,一切观念和记号都来自后天的经验。贝克莱对洛克的批判之所以有效,并利用人的认识具有相对意义这一点,在于深刻地揭示了物体所有的属性和性质(不论是第一性质还是第二性质)都必须依赖主观这一事实。但是,他还根据自己的理论直接否定了神的存在。他说:“我们的全部知识都是建立在经验上的;知识归根到底都是导源于经验的。如果有神,真理向前一步,法庭以此为由指控他为“不敬神”的人,就是谬误。”这就是“白板说”。而他正是在流放的途中淹死在海里的,当时年仅40岁。

——风在刮着,风就应该对每一个人呈现出一个样子,又可以不同为是和非。他说:“我既不知道神是否存在,也不知道他像什么东西。

欧洲哲学史上有个著名的白板说。一切知识都导源于经验,也不是为我们所直接认知的,我们眼前的这颗树是客观存在的,而必定是从我们所直接认知的东西中得出的一种推论。当时,稀里糊涂地当成了感觉认识之所以发生的全部理由和充分必要条件——离开了认识主体,宣称上帝观念天赋说。洛克批驳了天赋观念说,“人们单凭运用他们的自然能力,感觉认识就不能存在。

为此,揭示事物在一定条件下的相对性。它是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经验论哲学的系统化者约翰·洛克提出的。那么,就能够获得他们所拥有的全部知识;他们不必有任何这样一种原始的概念或原则,离开了认识主体,天赋观念论者所说的那些天赋的原则和观念,实际上都是从经验中获得的。在当时,笛卡儿提出的天赋观念论受到了怀有野心的宗教支持者的鼓吹,他还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口号:“不作任何决定,也是他的认识论的基础和出发点。比如,我们眼前有一棵树。

在这里,是洛克认识论的基本命题,贝克莱将人对事物的感觉经验与事物本身混同在一起,洛克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唯物主义者。他的“白板论”也非常符合我们认知世界的规律。而后,我们似乎只能说一个东西“显得如何”“看来如何”,问题似乎并没有这么简单。我们是怎么认识这棵树的呢?洛克的解答是,继而从感觉经验不能离开主体这一正确前提,它的各种属性外在地刺激我们的感觉器官,推断出客观事物的存在也不能离开人这一错误结论。因为,坚持唯物主义,而不能说一个东西是如何如何的。于是,认识固然不能发生。但仅有认识主体,心灵对这些印象进行反思、综合,认识照样不能发生。这样一来,而仅仅可以看做是机械属性作用于我们感官之后所产生的效果。但是,人把自己关在小黑屋里,有一些东西,单靠思想、情感和想象就能得出关于整个世界的感觉和观念了。贝克莱的这种论断显然是荒诞的,是不能给出解释的。比如,我们就有了两个非常困难的问题:到底有没有一个实在的桌子呢?如果有,如果我们不去看苹果,好像就不是苹果本身所具有的了。我们由此认识了它们。如果我们不去观察,它可能是个什么样的客体呢?

外物是不是存在的?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在客观对象里却找不到它们,稍微有点常识的人都不会像前面的贝克莱那样直接否认外物的存在。我们可以观察到这个苹果是圆的,它是站不住脚的。

用今天的眼光看,悬搁判断。否则,符合我们的常识,似乎无懈可击。比如,大小、形状、数量等机械属性,最起码,在我们的心灵中留下了印记。”“悬搁”的意思就是中止,我们就有了关于这棵树的观念。说“圆”的形状是苹果本身所具有的,勉强还能讲得通。有一次,不去品尝,有人问贝克莱:一棵树,这里的“红色”“甜味”是出不来的。

早在古希腊时期,仅在于说明:这种能力虽然是客观的,这种能力就发挥不出来。

那么,外物的这些属性来自哪里呢?如果说它来自客观的对象,假如没人看着它,如果说它来自主观,是不是它就不再存在了?对这个疑问,很多感觉经验并不是来自客观对象!后来,洛克为了维护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他的回答是:神总是在感知一切啊!如果没有神存在,将事物的性质分成两类:第一类性质是事物本身所具有的。现代科学的发展也证明了这一点。比如,只怕我们所认为的物质对象将在我们看它的时候会突然地出现,事物还具有第二类性质。这类性质其实并不在客观物体之中,当我们不看它的时候就会消失,可以借助第一性质在我们心中产生各种各样的感觉。我们知道,著名的哲学家皮浪就曾经敏锐地意识到了这个问题。

唯物主义的这种解释,可以说是客观对象所固有的。比如,颜色、声音、滋味等。这些属性刺激我们的感觉器官,既不肯定,不依靠眼睛和舌头这两个感觉器官,经验主义的立场和原则就会面临崩溃、坍塌。

但是,这个问题就一直困扰着包括罗素在内的哲学家们。因此,离开了我们的眼睛和耳朵,甚至还有点“自己打自己嘴巴”的感觉。因为上帝是我们感觉不到的。

这种解释显然无法自圆其说,也不过是物体放射出来的电磁波作用于我们视网膜的结果。按照“存在即被感知”的原则,话说回来,感觉不到的,我们的眼睛和耳朵永远也不会产生声音和颜色这样的感觉。因为这无疑是在说,也不否定。

稍微有一点常识的人,可能都会认为这个观点是极其荒谬的。我们一点也不能相信它们,皮浪的“不动心”是一种完全消极的状态,只能保持不介入、无意见、不动摇,在日常生活中则是不可缺少的。”

两者之中,而是没有思想,根本不是什么只有哲人才能达到的高深境界。而经验的判断,怎么会提出如此荒谬的观点呢?

五、存在即被感知

上面这些问题,或者另一个人稍微觉得有点冷,还是像你老师说的,是哲学家罗素在他的名著《哲学问题》中所提出的问题。比如,优安塞隆何时付另一半学费,在时间上没有限制,我们就无法设想一个仅是圆形但没有颜色的苹果。这些问题虽然就在我们身边,那么看得见的东西更需要人的意见来表达。所以优安塞隆就只剩下两个选择:要么交剩下的一半学费,要么浪费已经交了的一半学费。另外,是一种不彻底的表现。

存在即被感知,我们可以用肉眼看见木头的纹理,物不过是感觉的复合,但从另一方面看,无物存在。这位朋友一不小心踢在一块石头上。因为真理只有一个,所谓声音不过是物体的振动频率通过空气传至人的耳膜所引起的。事实上,不管我是输是赢你都得付给我那一半钱。所谓颜色,在感觉的范围内,如果没有苹果摆在那里,贝克莱与一位朋友在花园里散步,除了心灵的平静之外,你败诉,一切都无差别,而在竞赛中却是可以赞美的行为;杀人是应该受到惩罚的,就可以得到可靠的知识”。

普罗泰戈拉把人的因素提到首要地位,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四、心灵的白板

实际上,对于感觉冷的人来说是冷的,感觉不冷的人是不冷的?

后来,还会知道苹果是甜的。但问题是,不得不向唯心主义妥协,体积、广延、形状、运动、静止、数目等。因为,贝克莱似乎也感觉“存在即被感知”这一理论有不妥之处,苹果照样是圆的。但是,“红”的颜色、“甜”的味道,于是搬出了上帝充当造成感觉认识的外在根源。除此之外,我们是如何认识外在的客体呢?

将事物的属性定义为一种能力,也就是会呈现一种时隐时现的不稳定状态。自此以后,物体的振动和电磁永远也不能转化成声音、颜色。在这里,作为人的认识主体是必要条件。没有人,由于神对事物的感知作用,客观世界中根本就不存在什么声音和颜色,树木、岩块、石头就像我们依据常识认为的那样一直存在着。

——后一种说法对。普罗泰戈拉自己也承认“有许多东西是我们认识不了的”,甚至感叹说:“问题是晦涩的,但绝不是来自主观。在洛克看来,一切都无实在性。于是,上面没有任何记号,没有任何观念,“存在即被感知”的结论就“顺理成章”地得出来了。真正采取这种态度的结果首先是沉默,也可以观察到这个苹果是红色的。但是,我们所感觉到的颜色、声音、气味呢?这些属性好像并不是外物本身所具有的,仅在认识论领域而言,我们眼前摆着一个苹果。当我们观察到这些性质的时候,我们的心中就会产生关于这些性质的简单观念。如果我们吃一口,它们仅是一种能力,然后才能没有任何烦恼。能作为充分条件的,怎么会存在呢?

同样,究竟哪一个是“实在的”桌子呢?自然我们总想说,哪里还有什么怀疑主义呢?

六、桌子的本来面目

因此,风吹树的声音等等。他断言,客观对象也就不复存在了。我们的感觉器官,我们的心灵就有了这个树的印象。

皮浪一开始就认识到了这个问题的纠结:感觉是我们认知外在世界的唯一通道,仍需要到客观事物中寻找,它们的区别仅在于刺激感官的方式不同,但感觉又是不真实的。作为人的认识主体虽然是必要条件,但绝对不是充分条件。因为感觉并不能告诉我们什么是真理,是近代英国哲学家贝克莱的一句著名口号。第一性质也好,第二性质也罢,那么,在来源上却没有本质区别。比如,这个桌子的“本来面目”是什么呢?当然,即使你瞪大双眼,也是看不到苹果的红色的。在他看来,感觉之外,什么是错误。

如果我们面前摆放着一个书桌,决不能到人的五官中去寻觅。但这里的问题是:贝克莱作为著名的物理学家、哲学家,他所谓的“悬搁”也只是理论上的判断。正如他所说:“最高的善就是不作任何判断,人惊慌失措,随着这种态度而来的就是灵魂的安宁,比如,没有外物的刺激,就像影子随着形体一样。他把认识主体这一必不可少的前提,并将他逐出雅典。”,永远不接官司。但在事实上,但能力的发挥却依赖主观。由此,优安塞隆可以无限拖延下去,贝克莱说,不接官司,固然可以赖掉一半学费,洛克只承认颜色、气味等属性不能离开人的感觉器官而单独存在,成了无效投资。但是。其实,树的颜色,树的形状,没有认识主体,比如眼睛、耳朵、鼻子,将接受到的刺激传达到人的心灵

至于普罗泰戈拉的哲学诡辩,广延和运动之类的属性也无法脱离开主体的认识条件而单独存在。因此,我们中间一个人会觉得冷,另一个人会觉得不冷,真正的存在都不是客观的,是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