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生气不如争气(大全集)
1699800000045

第45章 义愤填膺常憋气,不如得失两便平心气(3)

当你向对方提出请求帮助的要求时,自己必定处于低姿态,而把对方抬高了。这样,就会让对方感觉自己是一个骄傲的施主,而自己则是乞求相助的受恩者。这种策略会使人感觉到自己在受到他人的尊重,在他人的心中,自己的帮助很重要,很有价值。

因此,在既让他人十分满意又不会令人觉得麻烦的情况下,主动请求他人帮个小忙,是获得他人好感的最佳策略。

当然,在请求他人的帮助时,如果能符合对方的嗜好和习惯,那更好不过。因为与个人的特殊爱好相关的恩惠更能让对方乐于施予。

得人之力者无敌于天下也,得人之智者无畏于圣人也。一个人生于世上,不是每一件事都是你想做就能做成的,有时你越想做成反而越做不成。原因之一是你还没有足以控制它的能力,还不能摸清它的特点。这就意味着每个人都有自己不能完成的事。但你不能完成的事,不表示别人也不能完成它。这时就需要你请求他人的相助,来实现自己的成功,这是必不可少的社交之道。一个人在成长的道路上,往往要得到许多人的指导和帮助,而同合作者的交往、配合和协作,往往又是获得具体帮助、促进人才成长的有效途径。

既然人人都有获得帮助和助人的需要,那么那些轻易不肯向人求助的人们此时应该放下面子,摆脱万事不求人的心态,主动请求他人帮助,哪怕是一点微不足道的小忙,也是值得的。当你获得了对方的帮助,同时也赢得了对方的好感,而这正是维护人际关系的必要条件。

给他人提供帮助,不仅快乐了对方,也快乐了自己。但是给他人过多的恩惠,就会让对方形成一种心理上的伤害。因为人人都有这样一种心理,不喜欢那些给予自己太多恩惠的人。

在人际交往中,很多人往往会忽视这一心理因素,总认为帮助别人越多越好,甚至不计回报地付出,以此获得对方的感激和拥戴。其实并非如此。如果你过分地帮助别人,无形中就把对方摆在了软弱无能的地位,引发其自卑心理,让对方陷入一种觉得自己一无是处的苦恼中。当这种苦恼激化到一定程度,就会把导致这种苦恼的原因,也就是你给他过多的帮助的罪过推到你的身上。这样,你的帮助就不是一种恩德,而变成了一种施舍。

聪明的人都懂得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接受他人的帮助,以满足他人那种施恩的成就感。这要比冒失地帮助别人更能获得他人的好感。

钱钟书先生曾经有一段时间困居上海孤岛写《围城》,这段时间里他生活很窘迫。当时是他的夫人杨绛操持家务,正所谓“卷袖围裙为口忙”。那时他还不是非常有名,他的学术文稿没人买,于是他开始写小说,创作小说的动机里就多少掺进了挣钱养家的成分。

他一天500字的精工细作,绝对不是商业性的写作速度。就在这个时候,黄佐临导演拍摄上演了杨绛的四幕喜剧《称心如意》和五幕喜剧《弄假成真》,并及时支付了酬金,这就像一场及时雨,使得钱家渡过了难关。时隔多年后,黄佐临导演的女儿黄蜀芹之所以独得钱钟书信任,得到钱先生的许可拍摄电视连续剧《围城》,实际上是因为她拿着老爸的一封亲笔信的缘故。

钱钟书是一个有情有义之人,别人为他做了事帮助过他,他一辈子都不会忘记。

对于一个身处窘迫境地的穷人,你的一枚铜板的帮助就会使他握着这枚铜板忍受极度的饥饿和困苦,或许还能奋发图强干一番事业,开创出属于自己的富有的天下。对于一个放荡不羁的浪子,你的一次促膝交心的帮助可能会使他建立做人的尊严和自信,或许能够使他在悬崖前勒马,随后奔驰于希望的原野,最终成为一名威武的勇士。就算在平常的日子里,对一个正直的行为送去一个可信的眼神或者伸出自己的双手都会是极大的支持,这一眼神无形中可能就是正义的强大动力。就是对一个陌生人很轻易的一次帮助,可能也会使那个陌生人突然感悟到善良的难得和真情的可贵。说不定当他下次看到有人遭到难处时,他会很快从自己曾经被人帮助的回忆中汲取勇气,并伸出援助之手。

这些都是恰到好处地施恩与受惠的表现。人际关系之所以能够得以良好地维系和持续发展,与适时地施恩与受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为人与人交往,都会有躲不掉的人情债。做事交友,处处离不开人情。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是人人皆知的道理。人在接受了他人的恩惠,必定要用日后的人情作为补偿,否则就会觉得心里难安。

你请求对方帮助,让对方的价值得到了充分体现,对方自然愿意热情地倾囊相助。你帮助了别人,对方必定也会觉得有恩于你,从而心存感激,这也等于你在对方那里获得了重视,赢得了价值。可见,无论是请求相助,还是帮助他人,都是一件令人快乐的事。

对别人表示关心

我们做人做事要随时关心别人,协助别人去满足他的需要。希望自己被人关心注意,是人类最大的需要。我们自婴儿时期起就发现了一个事实:我们的需要如吃奶都是在有人注意的情况下获得满足的。因为“有人注意”就形成了“将获得满足”的符号,于是小孩子只要看见母亲或是听到母亲的声音便停止啼哭,因为他已获得了安全感。当我们知道四周的人对自己十分关心时,就感到安全了。

在法国有个孤独的老人,无儿无女,身体也不好,他决定搬到养老院,老人准备卖了他漂亮的住宅。

这所住宅很有名,所以大家都来买。住宅的底价是8万法郎,但人们很快就将它炒到10万法郎,而且价钱还在不断上涨。老人很忧郁。是的,要不是身体不行了,他是不会卖掉这栋他度过大半生的住宅的。

有个小伙子来到老人面前,弯下腰低声说:“先生,我也想买这栋住宅,可我只有1万法郎。”“但是,但是它的底价就是8万法郎,”老人淡淡地说,“而且现在它已经升到10万法郎。”小伙子并不灰心,他诚恳地说:“如果您把房子卖给我,我保证会让您生活在这里,和我一起喝茶、读报、散步。相信我,我会用心来照顾您!”

老人站起来,叫人们安静下来。“朋友们,这房子是他的了。”小伙子出人意料地赢得了胜利。

这个小伙子为什么凭1万法郎就胜出了?道理很简单,因为他表示,他将用心照顾一个孤独的老人。我们知道,孤独的老人需要的就是别人的照顾和关心。虽然有人愿意出10万法郎购买他的房子,但老人最终在金钱和爱心之间选择了后者。因此,我们也可以肯定地说,那些真心关心别人的人,总能得到别人的回报。

不用怀疑,人最关注的就是自己。所以,你要求人办事就要对别人表示关心。

有家餐厅,一群人坐着聊天,适逢餐厅员工下班,有位服务员推自行车时,不小心摔了一下,只见经理快速起身跑了过去,扶起那位服务员关切地问:“摔伤了吗?要不要去医院看看?”服务员回答:“不用”。“你看腿都摔破皮了,去餐厅搽点药,歇歇再走吧。”经理小心地扶着她回到餐厅,然后就去找药,找到药后,又亲手替她擦上,还对她说如果不舒服,下午就不用来上班了,工资照发。那位服务员连声说:“不用,不用。”这种做法比发几百元钱奖金更能赢得这位服务员对工作的热爱。

对小事的处理能反映人的素质。公司上班大家相互见面打个招呼,问一声:“身体完全好了没有?要不要再多休息几天?”或者:“家里的事解决了吗?要不要帮忙?”这种简短的问话,能温暖人心。你心里关怀别人,但不说出来,别人又怎能知道?即使有些极端自私的人表面做出一些关切和问候,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打动人心。

有些人和同事、熟人、朋友许久没见面了,但见了面后,却仍然还像平时一样,这样岂不令人伤心。试想如果你许久没上班,上班后别人见到你没有任何特别的表示,你心里一定会有这种感觉:我这么久没来上班原来他们还不知道,我在他们眼里太不重要了。既然你有这样的感觉,别人也一样。下次你遇见许久没见的朋友时,别忘了用惊讶、亲热的语气表达你的问候。“好久没见你了,干什么去了?”“好久没见了,真有些想你。”

关心别人,意味着被他的兴趣所吸引,为他的高兴而高兴,因他的担忧而担忧。一个人只要对别人真心感兴趣,他必将赢得真正的友情,必将在需要帮助的时候获得毫不犹豫的帮助。

我们自己渴望别人关心,应当想到别人也有同样的需要。你愈关心别人,你在他生活中的重要性将因此增加,自然地他也会转而关心你。

真的是“士可杀不可辱”吗

提起羞辱,是每一个人都不想遇到的,但是看那些成大事者的人,却往往都是从屈辱中走过来的。这里,我们并不是在宣扬羞辱的经历是一个人成功的元素,我们要说的是,如果你不幸遭遇到了羞辱的事情,那么不要觉得难堪,不要觉得抬不起头,事实上,要乐观地面对人生:羞辱可以锻炼韧性,可以成就强者。

忍辱负重,从而完成《史记》的司马迁就是一个值得后人敬重的英雄。司马迁的父亲在临死之间嘱咐其子一定要替他完成这项使命。不过当司马迁全身心地撰写《史记》之时,却遭受了巨大的磨难。天汉二年,武帝派李陵随从李广押运辎重。结果李广遇难,李陵被俘。消息传到长安后,武帝听说自己的战将投降,非常生气。满朝文武都顺从武帝的想法,纷纷指责李陵的罪过。而司马迁直言进谏,说李陵寡不敌众,没有救兵,责任不全在李陵身上,极力为其辩护。然而他的直言不讳,引起龙颜大怒。司马迁因此被打入大牢。

司马迁被关进监狱以后,遭受酷吏的严刑拷打。面对各种肉体和精神上的残酷折磨,他始终不屈服,也不认罪。后来司马迁被判以腐刑。那时,这种腐刑既残酷地摧残人体和精神,也极大地侮辱人格。

当时的司马迁甚至想到了一死,不过后来他想到了父亲遗留给他的使命,想到了孔子、左丘明、孙膑等人,他们所受的屈辱,他们顽强的毅力,还有他们在历史上所留下的成绩都大大鼓舞了司马迁。他立誓无论发生什么样的屈辱,也要把《史记》完成。

征和二年,司马迁终于完成了基本的编撰工作。这期间的数年中,他忍受着身体和精神上的巨大折磨,但这些都没有把他打倒。他用他的生命谱写的不仅仅是一本旷世的历史著作,更是人类史上一本永存的生命赞歌。

人在遭受了屈辱后,一般都会有两种选择:有的人承受不起这样的折磨,从此悲观厌世、意志消沉,最终身体的屈辱导致了精神的萎靡,从此一蹶不振;有的人即使身体遭受了巨大的折磨,但是内心的火花不败,他们有着顽强的意志和斗争力,终于赢得了人生的荣耀。

正确地看待屈辱,把它当成一种刺激人向前的动力,能做到这点的人才是真正的智者。有一次,戏剧家曹禺邀请他的朋友阿瑟·米勒来家中做客。闲聊中,阿瑟·米勒暗示道:像您这样的老作家,肯定是包围在一片荣耀和吹捧中的吧。曹禺笑了笑,从书架上拿来一本装帧讲究的册子,上面裱着的是画家黄永玉写给他的一封信,上面写道:“我不喜欢你解放后的戏,一个也不喜欢。你的心不在戏剧里,你失去了伟大的灵通宝玉,你为地位所误!命题不巩固、不缜密,演绎分析也不够透彻,过去数不尽的精妙休止符、节拍、冷热快慢的安排,那一箩筐的隽语都消失了……”信中对曹禺的批评字字严厉,甚至有明显羞辱的味道。阿瑟·米勒非常不解,如此一封使自己难堪的信,为何还精心地装帧在精美的册子里呢?曹禺解释道,正是这封信在不断地鞭策着他前进,每当他觉得懒散时,他都来阅读一下进而激励自己继续向前。

如果你因为老板一句羞辱你的话而辞职不干,那么你永远就没有机会向他展示你强大的一面。记住这些屈辱,但是不要被它缠住。有人因为屈辱而自暴自弃,有人因为屈辱而奋发图强,这就是真正的弱者和强者的差别。

尝试着对那些屈辱笑一笑吧,把它们带来的郁闷转化成强大的动力,用它们来刺激我们前进的马达。或许正是这些屈辱,让我们更早知道了我们的短处。人生的路上如果总是鲜花和掌声,反而会蒙蔽我们的心灵,遮住我们的眼睛。感谢那些适时飞来的“臭鸡蛋”吧,或许正是它们才能把我们及时砸醒。

生活中不断地会有大大小小的委屈发生着,关键是看你处理它们的态度。悲观者把屈辱当成打击,乐观者把屈辱当成激励,两者不同的人生态度导致了不同的人生结局。

为自己考虑并不是错

有一位学生比较胆小怕事,遇事过分忍让,虽然班里的绝大多数同学对他并无恶意,但在不知不觉中总把他当作一个理所当然地应该牺牲个人利益的人,比如,看电影时他的票被别人拿走,春游时他被分配到看包儿的任务,等等。但实际上,他心里非常渴望与别人一样,得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利益和欢乐。

生活中这样的人并不少见,为了满足他人的需求而甘愿牺牲自己。其实这些人并不是不看重自己的需求,也并非他人的需求要比自己的需求更重要,而是在这些人的心理始终有这样一个想法,只有满足他人的需求才能获得对方的接纳和喜欢。在他们看来,对方的需求要放在第一位,个人需求是第二位的。

要获取利益或尊严,弱者会对强者采取逃避的方式以免被“侵略”,若“逃避”不成,则只能以“讨好”“忍让”的方式来免除或减少被“侵略”。

凡事都忍气吞声,唯恐得罪人,这样做只能加重别人的依赖性,而自己也被压得不堪重负。一旦那些别有用心的人摸透了你的心太善,就会得寸进尺地索求,因为他们知道“乐于助人”的你不会不帮忙,也不会生气或斤斤计较什么,而你自己却默默地忍受着费力不讨好的事。

为什么不告诉对方,你自己也是有需求的。无论什么事都忍气吞声,或者一味地迁就和忍让,其实不是善良和大度的表现。做人不能无原则地忍让,当别人侵犯了自己的利益时采取一味忍让的态度,只会助长和纵容别人侵犯你的欲望。做人要有原则,善良过度就会授人以柄,无论什么事都“有求必应”,在别人眼中就是软弱的表现。而懦弱的性格会阻碍人际的交往,不利于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

总之,在对待个人需求的问题上,你应有自己的态度,摆明自己的立场和原则,不能无原则地逆来顺受。本来你有和别人同样的需求却被你违心地“拱手让人”,对方的愿望和要求是满足了,可是自己却为此感到郁闷不已,这种苦头只能说明是你自己找来的,别人也许并没有察觉你的心理有点不满和不情愿。

要想与人平等地交往,和众人“平起平坐”,摆脱“被奴役”的地位,首先就要抛去懦弱的念头,让自己变得勇敢一点。遇到一些不替人考虑的要求,就要把自己的不满巧妙地表达出来,表明自己的态度,让对方有所感悟。

把令人可气的事情全部忘掉

放弃是一种智慧。有选择就有放弃,学会放弃是一种生命的超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