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世界地理未解之谜(大全集)
1699900000020

第20章 地理大发现——世界奇异景观未解之谜(3)

但是,宝光寺内千佛碑上刻的是单脚印。就单脚印而言,国内其他地方尚未见到。据我国东晋高僧法显在其所著的《佛国记》中说,现今斯里兰卡中南部的圣脚山山顶,有一只长约1米的脚印,乃是释迦牟尼来此说法时留下的,这是一只左脚印,而千佛碑上刻的却是只右脚印。这其中会不会有暗含什么玄机呢?

绍隆禅寺的“活地”之谜

在镇江千年古刹绍隆禅寺内,有一块比八仙桌略大一些的地方,以每年约1厘米的速度微微隆起,使得铺在上面的地砖自然升高,形成“馒头状”。过了十年八年不得不铲一次土,铲平后不几年又凸起如初。这一千百年来久已出现的奇异现象,令人难得其解。

这块“活地”长2.5米,宽2米,上面铺着罗地砖,由于地面自然升高,四角的罗地砖已被撑裂,分成两片。百年之后将会有一个叫阿育王到这里来弘扬佛法。据悉,这块“活地”每年以1~3厘米的速度微微隆起,使得铺在上面的地砖自然升高,由于给僧人做佛事行走带来不便,一般10年左右,他们就不得不铲一次土,铲平几年后又会凸起如初,在我去世之前特别留下这双脚印,至今依然。千百年来有很多人试图前来揭秘这一奇异现象,但均无结果。

寺内僧人称这块“活地”为“龙地”,足见其极为重视。千百年来,绍隆禅寺僧众把“龙地”作为“镇寺之宝”,以“龙地”为荣,把“龙地”看得比自己的性命还重要,常年用最好的罗地砖覆盖,上面摆放着佛桌用来掩护,世代相传,尽力保护。所以寺庙虽然常遭到破坏,这块“龙地”一直完好无损。

据寺中主持介绍,绍隆禅寺始建于唐朝宝历年间(公元825年)。一高僧云游到此,发现了这块“活地”,认为这是“龙舌”,是神圣吉祥之地,于是就在此建寺。然而不久因一场大火夷为平地。宋绍光年间(公元1132年),曾经在原址重建,但后来又一次毁于火灾。如今的寺庙是明朝万历十四年再次修建的,开始名叫莲觉寺,不久改称为绍隆禅寺。

清康熙二十三年,康熙皇帝南巡江南之际,曾来到绍隆禅寺(当时叫莲觉寺),并为莲觉寺赐名为灵觉宝寺。同时感觉灵巨额宝寺的地形似龙脉,有富贵之象,于是为灵觉宝寺题写匾额并上书“上有奇突山峰,下显真像龙脉”的包柱匾,永存寺中。可惜的是,此御笔在“文革”动乱中被毁。

1000多年来,“活地”在绍隆禅寺不停的“生长”。这一大自然之谜,自古以来无人解开。为此,宗教部厅曾经请地质部门来勘察过,根据“活地”上长出的土是白色这一事实,专家们初步分析,认为可能是陶土,据说在佛祖去世之前,陶土是一种矿物质,也叫耐火土和膨胀土。但为何仅有这一块地方有这种土,且千年不变,专家们也难以说清。

“景山坐像”之谜

1987年1月,国家测绘局测绘科学研究所在北京地区航空遥感成果展览会上,公布了八年前的一个发现——用遥感拍摄的位于北京故宫之北的景山公园平面园林图像,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这个图像酷似一尊闭目盘腿打坐的人像:园林北部寿皇殿建筑群是“坐像”的头部,大殿和宫门组成眼、鼻、口,眼眯着,带笑容;胡须是松柏;肩、胸、手、腿是南部那座山。后来这个图像又被称之为“景山坐像”。几年来,尽管科技、考古人员为此作了大量的研究考证,仍收获甚微。

有的学者指出:“景山坐像”是人为的,它代表了古人的一种永恒的意愿。景山公园在北京西城区,故宫神武门对面,元代本为大都城内的一座土丘,名曰青山。明永乐十四年(1416年)为营建宫殿,将拆除的元代旧城和挖掘紫禁城护城河的渣土加堆其上,取名万岁山。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改名景山。景山公园有五峰,东西排列,古柏参天,风景宜人。身临中峰,可俯瞰北京城秀丽景色。从种种迹象来看,明人之所以别出心裁地塑造出“景山坐像”,以象征明朝的江山永固长存。

据传,朱棣之所以能够得到皇位,是因为得到了真武帝神的帮助,于是在即位初期就想建宫观来报答真武神。而由于朱棣特别推崇道教,所以在进行道教建筑设计时或许听取了道家的意见,甚至有道士参与。道教秉承朱棣旨意,别具匠心地设计建造出了“景山坐像”这一建筑奇迹。然而,由于在史书上找不到丝毫的证据,所以这一说法也常为人所怀疑。

武当山拳法研究人员谭大江认为北京“景山坐像”与武当山“紫霄坐像”均为道家养生图示。“紫霄坐像”是数年前谭大江与有关人员在武当山古建筑群研究中的一个新发现,他们认为武当山紫霄宫建筑群与其周围山势地形是根据人体形象妙意安排的。于是世界各地的佛教子弟为了追随佛祖,在许多佛教圣地都刻制了佛的脚印,目的是希望佛教教义广被天下、世代相传。景山公园的建筑布局、方位以及建筑景点的名称都符合道家内功修炼的术语要求,而道家修炼功的术语从来都是以隐语出现的。而之所以设计的如此巧妙而不易为人所察觉,是认为他们又不愿将“天机”廉价地送给“俗人”。因此故作玄机得等待“有缘人”的发现。

根据乾隆十五年的京城全图考证,这双脚印将会像我一样陪伴你们,寿皇殿的两侧都有许多房屋,西侧有七百多间房屋,东侧有一百多间房屋,还有两套院落,如果这东西侧的房屋和院落同时存在的话,对景山形成人像的形成也会有一些影响。景山人像是古人有意为之,还是一种偶然的巧合?一直没有定论。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著名建筑大师梁思诚的爱徒罗哲文先生认为,现在关键是古人当初设计或改建时景山园林的时候,是不是有意识地把它做成为一个人像,也许就可以解开这个谜团。目前仍然找不到原始设计图纸,从许多文献上也查不到。但是景山人像作为探索话题是有意义的,起码令人感兴趣。

护珠塔千年不倒之谜

如果说意大利的比萨斜塔是因倾斜而不倒成为世界之谜的话,那么中国的护珠塔应是斜塔不倒的第一谜。因为比萨斜塔倾斜5度16分,而护珠塔已倾斜达约6度52分。

护珠塔建于北宋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坐落在上海市“松郡九峰”的最高峰天马山上。该塔是一座7层八角形砖木结构的楼阁式宝塔,也称宝光塔。在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时,因山上佛事燃放爆竹,引起火灾,烧毁了塔心木和各层木结构,引起塔身倾斜。现塔高约30多米。

相传古代造塔时,为了使砖层平整,宝塔坚固,以及用来镇妖避邪的迷信目的,塔的砖缝里填有铜钱。因后来不断有人在塔砖中寻找铜钱,把塔砖拆掉,致使塔的底层1/3的砖已没有了,塔的底部被毁坏,逐渐倾侧。整个斜塔仅靠2/3不到的底层砖墙支撑,宝塔向东南倾斜达约6度52分之多。

千年古塔,在200多年间,既遭大火焚烧,塔基又被破坏,塔身严重倾斜,曾站在大石上对弟子说,却始终斜而不倒,屹立于天马山巅。这真是一个难解的谜。

护珠塔斜而不倒,在当地有这么个传说。塔的东南面有一株古银杏树,是500年前松郡九峰的辰山仙人彭素云种的,树的枝叶都向西,树虽枯死,但它的神力仍在。由于这棵树的神力遥向支撑,才使倾向东南的塔始终不倒。这只是一个美好的传说,当然不足为信。不少人认为这与古代造塔的技艺有关。他们指出,古代用糯米饭拌以桐油石灰来粘合砖块,这种粘合剂的强度甚至超过现代的水泥砂浆。护珠塔用这种优良的粘合剂,加上古代砌砖技艺的精湛,使整座塔能够浑然一体,再加上这种粘合剂随着建筑时间推移会越来越坚固,因此残缺的塔砖不会一块块塌落。据1984年上海文物管理部门抢修该塔时发现,塔身上部虽已倾斜,埋入地下的塔基却没有松动。所以人们认为这是塔斜而不倒的原因。

但是,另据有关专家考察研究,古塔不倒是当地地质构造的关系。由于天马山护珠塔是建造在沉降不均匀的地基上,东南方向土质较软,西北方向土质较硬,所以塔向东南方向倾斜。但江浙一带多东南风,护珠塔建在天马山顶,四周空旷,所受东南风力更强。因此,塔的倾斜力与风力相平衡,风力还起到支撑作用,使护珠塔斜而不倒。

尽管解说众多,但人们了解到的事实是,在乾隆年间斜塔遭大火焚烧后的200多年中,无数次狂风暴雨,把山下的房屋都吹倒了;1954年刮12级台风时,吹倒了塔下的大殿;1984年黄海地震,上海市区的房屋都受到了摇摆震动……为什么护珠塔能在天马山巅屹立不动呢?这是不是同地球上的神秘地带有关呢?这只有揭开护珠塔斜而不倒之谜才能弄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