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世界地理未解之谜(大全集)
1699900000030

第30章 无解的谜题——怪秘地理现象未解之谜(4)

经过分析测定,石蛋所形成的地质年代既不是侏罗纪,也不是在贵州分布最广的三叠纪,而是比这些地层更早的寒武纪,到现在已经有五亿年的历史了。此外,科研人员还发现产蛋崖上的石壁是由一种泥岩构成,而石蛋竟然是一种在很多地方都常见的灰岩结构。如此常见的灰岩构成的石蛋究竟又是如何跑到五亿年前的寒武纪石头里去的呢?

一种观点认为,五亿年前的寒武纪,贵州三都还是一片深海,当时有一些碳酸钙分子游离于深海的软泥中,在特定化学作用下它们渐渐凝聚在一起形成结核,经过上层沉积物的不断压实,软泥和结核都变成了埋藏于深海地下的岩石,软泥成了泥岩,而结核成了石蛋,经过亿万年的地质运动,它们最后就暴露于地表。由于差异风化,泥岩构成的崖壁风化速度快,而结核形成的石蛋风化速度慢,当泥岩层层风化剥落石蛋就慢慢孕育而出。由于围岩和石蛋的风化速度大约相差30年,所以每过30年左右石蛋在重力作用下就自动脱落滚落到山脚。

报时石头之谜

岩石能报时?听起来近乎天方夜谭,但在澳大利亚中部阿利斯西南的茫茫沙漠中,确实有一块能“报时”的奇石。这块巨石位于浩如大海的沙漠之中,高达348米,周长9400米,它的形成距今已有5亿年历史。石面上刻着密密麻麻的直线,形状有点像黄瓜,又像两端略圆的长面包。岩石的整体色泽为赭红,光溜溜的表面在太阳底下闪烁着光芒,在宽广的沙漠上既雄伟壮观又神秘莫测。那么,茫茫沙漠中的这块巨石是从哪里来的呢?

有人说,这块全世界最著名和最长的独块巨石是天外来物,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块陨石;还有人说,这是地壳板块挤压的结果;另外一些人根据阿南古人的传说和法则,断定巨石是由土著人的祖先建造起来的。但巨石真正的成因是什么?人们至今还无从得知。

这块怪石通过每天很有规律地改变颜色来告诉人们时间的流逝:早晨,旭日东升,阳光普照的时候,它为棕色;中午,烈日当空的时候,它为灰蓝色;傍晚,夕阳西沉的时候,它为红色。它是当地居民的“标准时钟”,当地居民根据它一日三次的颜色变化来安排农事以及日常生活。

怪石除了随太阳光强度不同而改变颜色外,还会随着太阳光照射角度的变化而变幻形象:时而像一条巨大的、悠然漫游于大海之中的鲨鱼的背鳍;时而像一艘半浮在海面上乌黑发亮的潜艇;时而像一位穿着青衣、斜卧在洁白软床上的巨人……

那么,怪石为何具有“报时”的功能?

为了解释怪石“报时”的现象,许多考古学家和地质学家对怪石所处的气候条件、地理环境进行了详细考察,并对怪石的结构成分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一些科学家试图这样解释怪石产生的“怪现象”:怪石之所以会变色是由于怪石处在平坦的沙漠,天空终日无云,空气稀薄,而怪石的表面比较光滑,在这种情况下,怪石表面有镜子的作用,能较强反射太阳光,因而从清晨到傍晚天空中颜色的变化能相应地在怪石上得到呈现。

怪石变幻其形象则是由于太阳光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活动而产生反射、折射的数量及角度的不同,这种变化反映到人眼,即成为怪石幻形。

科学家对怪石“报时”的说法虽不能完全解释怪石现象产生的原因,但也为世人稍微解开了一丝谜团。

“变位石”之谜

我们知道地球上的物体重量在不同的地区会因地心引力的差异而有一定的差别,但这差别一般来说都是非常微小的。但保存在我国贵州省惠水县村民罗大荣家中的一块贝壳类化石,却可以随时随地自行增减重量达2千克左右。这种现象,同人们对地心引力与物体重量常规关系的认识是相矛盾的。

这块不寻常的椭圆形石头,其长直径为29.1厘米,宽度为25.9厘米,高度为18.2厘米,周长为88.6厘米。圆石表面透出一层古铜色,错综盘绕的石纹构成了类似穿山甲鳞片、仰翻着的手掌以及对称的马蹄形等图形。

据圆石主人罗大荣说,最初称石时有22.5公斤。朋友们在1989春节时来观赏“宝石”,再过秤时圆石质量变成了25公斤。随后一连数天,分别换了8杆秤反复校验,才发现这块圆石最重时是25公斤,最轻时是22.5公斤,质量上下变化2.5公斤。

研究人员在一次测定中记录了当天11时13分、11时43分、12时28分这3个时刻里圆石的质量:分别为21.8公斤、22.8公斤、23.8公斤。在短短的1小时15分钟的时间里,圆石的质量意增加了2公斤。这块“变量石”名不虚传。

圆石的质量为何有增有减且如此显著呢?这种变化是否对应于重力场的某种变化呢?

无独有偶,苏联普列谢耶湖东北处也有一块可能联系着重力现象新奥秘的石头。与自行改变重量的中国圆石不同,这是一块能够自行移动位置的“变位石”。该石呈蓝色,直径近1.5米,重达数吨。近300年来它已经数次变换位置。自1840年蓝色怪石出现在普列谢耶湖畔后,如今它向南移动了数千米。

17世纪初,人们在阿列克赛山脚下发现了这块会“走路的”巨石,后来人们把它移入附近一个挖好的大坑中。数十年后,蓝色怪石不知何故却移到了大坑边上。1785年冬天,人们决定用这块石头建造一座新钟楼,同时也为的是“压制”它。当人们在冰面上移动它时,不小心让它坠落湖底。而到了1840年末,这块巨大蓝石竟躺在普列谢耶湖岸边了。

科学家们对这一奇特的现象进行了长时间分析研究,但始终未能解开其中奥秘。“变位石”同重力场之间究竟存在着怎样的联系呢?

会奏乐的岩石之谜

在美国佐治亚州有一片“发声岩石”异常地带。拿着小锤敲击这里的石头,无论大石、小石或碎片,都会发出悦耳的声音,音色和谐清脆。可是,把这里的石头搬到别的地方去敲打,不管怎样敲,只有沉闷的嚓嚓嚓声,与普通石头一般。

为什么石头放在异常地带就能发出乐声,挪动位置就失效呢?有人分析这是个地磁异常带,存在着某种干扰场源,岩石在辐射波的作用下,敲击时会受到谐振,于是发出乐声来。然而这仅仅是一种推测,还没有得到充分的证实。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沙漠地带的一块巨石,足有几间屋子那么大。居住在附近的印第安人常常在明月高悬的夜晚来到这里,点起一堆堆篝火,当滚滚浓烟笼罩时巨石竟然会发出阵阵迷人的乐声,忽而委婉动听,犹如抒情小夜曲;忽而又成哀怨低沉的悲歌。当地印第安人把这块巨石尊崇为“神石”而顶礼膜拜。但时至今日,人们仍然不知,为什么这块巨石只有在宁静的月夜,并被浓烟笼罩时,才能发出悠扬的乐声?这块石头究竟包藏着什么奥秘呢?这还有待人们作进一步的探索研究。

海滩古井水质清甜之谜

中国广东省南澳岛的前海滩有一口神秘的古井。古井用花岗岩条石砌成,口径约1米,深约1.2米。在这样一片连接滔滔大海的海滩上,怎么会有这样一口古井呢?尤其令人不解的是,尽管古井常常被海浪、海沙淹没,一旦显露,井泉仍奔涌不息;尽管四周是又咸又苦的海水,涌出的水却质地纯净,清甜爽口。

据《南澳志》记载,1277年冬,元兵大举入侵南宋。南宋大臣陆秀夫、张世杰等护送年仅11岁的皇帝赵昺和杨太后等仓皇南逃。他们乘船登上南澳岛,修建行宫,挖掘了水井。但不知为何,人们后来见到行宫遗址,却不见水井的影子。1962年夏,当地一位青年在海滩上发现了一口水井,并在井石四角的石缝中捡到四枚宋代铜钱。经有关部门考察分析,发现古井所处的海滩原是滨海坡地,后因陆地下沉形成海滩。古井也就被海沙吞没了,难以被人发觉。但当特大海潮袭来,惊涛骇浪卷走大量沙层,古井便会显露。这种露井现象,自1962年后又出现过几次,并且都是在强台风掀起罕见的大海潮之后。

古井井水并非咸水或半咸水。即使将苦咸的海水倒入古井,一会儿之后,井水依然纯净甘甜,令人称奇。有人分析认为,当雨水降落在地表后,一部分渗入地下。由于古井所处的海滩地势较低,渗入到地下的水便向古井海滩汇集。一旦井露,地下水就有了出口,在水位差的压力作用下,就会在井底形成泉涌之势。同时,因为古井底质为沙,沙的孔隙中的水质点较为稳定,淡水和咸的海水混合得非常缓慢,海水比重大于淡水,所以淡水可以浮在海水表面。

但古井水质异常纯净的问题仍给人们留下了疑团。有人用测量表测得古井水比当地的自来水还要纯净。古井水贮藏上千年而不腐,这又如何解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