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世界地理未解之谜(大全集)
1699900000033

第33章 蔚蓝到幽暗——神秘莫测的海洋世界大揭秘(3)

1963年,百慕大海域波多黎各岛东南部水面下,出现过一个神秘的不明潜水物。美国海军派出一艘驱逐舰和一艘潜水艇先后到此追赶此物,可连续追赶了4天,还是没有追上,让它在海下失去了踪迹。在美国潜艇追踪过程中,发现对方有时竟能钻到8000米的深海沟中。

还在一百多年前,英国货轮“海神”号就曾与不明潜水物相遇过。当货轮航行到非洲西部几内亚湾附近海域时,船员们突然发现,在船头前方约100米处有一个巨大的怪物漂浮在海上,好像是一个巨型闪光金属物。当“海神”号向它驶近时,漂浮着的怪物竟没有溅起一点浪花,无声无息地潜入水底不见了。要知道,那时潜水艇尚未问世。

近几十年来,地球各大洋水域都曾出现过不明潜水物的活动。1967年3月与10月间,在亚洲东南部的泰国湾,先后5次出现“闪闪发光的海底巨轮”现象。当时许多光带飞速从水下穿过,像是从一个旋转的中心光源中辐射出来的一般。我国“成都”号远洋轮的船长曾两次亲眼目睹到这种奇特的“海底光轮”。对于这样一种直径达数千米的、能够像性能良好的机械那样运转的有组织的“活”的机体,有的学者认为是“智慧现象”。

让人们不解的是,海上光轮的出现大部分都是在印度洋或印度洋邻近的海域。那么海上光轮这种奇怪的现象又如何解释呢?主要有以下几种猜测:

第一,发光体为一些海洋浮游生物。当两组浪的相互干扰便促使这些浮游生物移动。

第二,舰船的桅杆、吊索、电缆等的结合可能产生旋转的光圈。

但以上结论均属于人们的猜测。到目前为止,海上光轮还是个未解之谜,这还需要海洋工作者和科学家的进一步调查研究,以便早日揭开其中的奥妙。

海上光石之谜

在红海之滨,有一小块沿海区域被划为旅游景点,并成为潜水运动的乐园。然而,不幸的是这里时有神秘失踪事件发生,但是没有引起重视,直至有一天当地政府接到报案:两名来自德国的潜水爱好者艾玛和马克斯在这一海域神秘失踪,而且是在风和日丽的天气里,在距离海岸50米处的水下失踪的。他们的伙伴托·柳德维格当时被留在船上,他指着出事地点说:“艾玛和马克斯曾游上水面对我说,他们在海底深处发现一种奇异的闪光现象,他们甚感兴趣。这海底闪光像是有人在那里扳动一盏小灯的开关,时而亮,时而熄灭。这闪光具有一种珠母的辉光和色泽,它闪了5分钟后就熄灭了……”

“他们第二次返回那里观察。这次,我等了很久,可仍不见他们的踪影。我等急了,只好独自潜水下去寻找他们。我寻找了足足半个多小时,也没找到,只见海底深处有一块巨大的闪光砾石。”

当地政府派来专业潜水员,又深入水底寻找,找遍周围整个水域却一无所获。于是,潜水员们对托·柳德维格说起的那个水下闪光的神秘巨砾进行了考察。这块水下巨砾很像一尊古代雕像的头部。从它的正面看,它很像一个巨人的面孔,有鼻子和眼睛的细微部分,它的表面被海水冲刷得十分光滑。

1个月后,又发生一起类似的意外事件:一个名叫奈·比兰德拉的意大利女潜水爱好者,来到那个闪光的水下巨砾附近潜泳,却因一种异常的感觉而回到船上。后来,她莫名其妙地休克过去,手上还出现神秘的烧灼痕迹。奈·比兰德拉苏醒后回忆:“在水下,我只是触摸了一下那块巨砾——它间歇地闪烁着白光。这时,我体会到一种强力的电击感。”

长期以来,这一海区出现的怪异现象,引起了科学家的极大关注和浓厚兴趣。为了研究这一海下巨大的神秘闪光,科学家已把它拍成电影,并组织海洋学、光学等有关专家观察研究。科学家们认为,这一水下发光巨砾很像古代雕像人头的说法纯属一种偶然的巧合。无疑,这块巨砾定期成为一个强大电磁辐射源,然而其电磁辐射的机理尚无定论。特别是它在水下的光源从何而来,迄今仍是个谜。

海水“粘”船之谜

100多年前,在大西洋西北洋面上,有一艘渔船正在进行捕捞作业。渔船把网撒到海里,便拖着渔网前进。突然,船速明显降低,仿佛从沙滩上奔向大海的人一下水就走不动似的。

船员们大吃一惊,脑海里立刻闪现出一系列海怪的传说,莫非自己的船被海怪攫住了,恐怖感立刻笼罩全船。

船长命令全速前进。可是任凭机器怎么吼,螺旋桨怎么转,这船却一步也不能移动了。会不会是渔网拖住了什么东西?

船长下令:“收网!”

船员们拼命地往上拉渔网。可是,越拉,大家越害怕:从来都是撒开的渔网,今天却被卷成长长的一缕,仿佛有一只巨手扯着渔网,要把渔船拖向可怕的深渊。

“弃网!”船长胆怯地下令。

船员们操起斧头,三下两下就把渔网砍断了。然而,这一切都无济于事,渔船仿佛被粘性无穷的胶水粘住了,一点也动弹不了。

船员们惊恐万状,有的祈祷上帝保佑,有的哀求海怪宽恕……

正当船员们绝望的时候,突然有人发现渔船开始动弹了,起先是慢慢移动,接着越来越快,终于脱离了这个令人恐怖的地方。

渔船返港了。船员们向亲人诉说着这次奇遇。可船为什么会被海水“粘”住?他们除了解释是海怪作祟外,谁也说不清到底是怎么回事。

无独有偶,海水“粘”船的事也被挪威著名探险家南森遇到了。

自小就立志做一个北极探险者的南森,为了证实北冰洋里有一条向西的海流经过北极再流到格陵兰岛的东岸,不顾亲人的劝阻,设计制造了一条没有龙骨、没有机器的漂流船。这条船好像切成两半的椰子壳,船壁坚厚,船头上伸出一根又粗又硬的长角。南森给船命名为“弗雷姆”号,翻译成中文就是“前进”号。

1893年6月19日,南森乘船从奥斯陆港出发向北极方向驶去。8月29日,当船行驶到俄国喀拉海的泰梅尔半岛沿岸时,突然走不动了,船被海水“粘”住了。

顿时,船上一片混乱,有的船员在绝望地呻吟,有的在祈祷:“死水,死亡之水呀,我们就要葬身在这里了,上帝救救我们吧!”

毕竟是探险家,南森却没有一丝惊慌的表情。他环视了海面,只见四周凤平浪静,离岸也很远,不是搁浅,也没有触礁。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南森想,可能就是碰上传说中的“死水”了。他认真测量了不同深度的海水,记录下了观测的结果。

船员们对南森的行动不解,有人问:“队长,你在海水里测了半天,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海水里有海怪吗?”

南森回答道:“不是海怪作祟。这‘死水’的奥秘总有一天会弄明白的。”

不一会儿,海上刮起了风,“弗雷姆”号风满帆张又开始移动。船员们欢呼雀跃,庆幸自己死里逃生。

此时,南深仍在琢磨着。他发现,当船停在“死水”区不能挪动一步时,那里的海水是分层的,靠近海面是一层不深的淡水,下面才是咸咸的海水。他想,船被海水“粘”住的原因可能在此。

南森在寒冷的北极海洋中漂流了3年零2个月,终于弄清了北冰洋中心区的冰层和极地冷水下面,确实有大西洋流来的一条海流;同时,他还总结了浮冰的规律。

1896年8月15日,南森经历了千辛万苦之后,终车回到了挪威。他没有陶醉在一片恭维声中,而是请来了海洋学家埃克曼,共同探索“死水”的奥秘,终于弄清了其中的道理。

原来,海水的密度各处不同。一般说来,温度高的海水密度小,而温度低的海水密度大;盐度低的海水密度小,而盐度高的海水密度大。如果一个海域里有两种密度的海水同时存在,那么,密度小的海水就会集聚在密度大的海水上面,使海水成层分布。这上下层之间形成一个屏障,叫“密度跃层”。这“密度跃层”有的厚达几米。这种稳定的“密度跃层”可以把海水分成两种水团,分别位于跃层的上下,并以跃层作为界面。如果有某种外力(如月亮、太阳的引潮力,风、海流的摩擦力等)作用在界面上,界面就会产生波浪。这种波浪处于海面以下,人的肉眼完全看不见,因此称之为内波。

在海岸附近,江河入海口处,常常形成“冲淡水”,盐度和密度显著降低,它们的下面如果是密度大、盐度高的海水,就会形成“密度跃层”。夏季寒冷地区海上浮冰融化了,含盐低的水层浮动在高盐高密度的海水之上时,也会形成“密度跃层”。南森遇到的就是后一种情况。

一旦上层水的厚度等于船只的吃水深度时,如果船的航速比较低,船的螺旋桨的搅动就会在“密度跃层”上产生内波,内波的运动方向同船航行方向相反,内波的阻力就会迅速增加,船速就会减低下来,船就像被海水“粘”住似的寸步难行。当年南森的“弗雷姆”号被“粘”住时,船速就由4.5节突然降低到1节。后来,是风的推力超过了内波的“粘”力,才使南森的船脱险。

奥克兰海洞之谜

公元1886年5月4日这天,澳大利亚的麦尔邦港里大大小小的各种船只穿梭往来,显得一片繁忙。只见一艘叫做“格兰特将军”号的船扯起风帆,慢慢地驶出了港口,朝着茫茫的大海深处驶去。

这艘“格兰特将军”号船上有一些旅客,还装载着黄金、皮革、羊毛和一些别的货物。它要经过新西兰的南部岛屿,开往英国的首都伦敦。

“格兰特将军”号在海上飞快地航行着。天气非常晴朗,海面上的风浪也不怎么大,真是一帆风顺呀!所以,在5月13日的时候,它就已经接近了新西兰南部一个叫奥克兰的岛屿。

这时候,天色慢慢地黑了下来,风也越刮越小了。“格兰特将军”号的船长命令舵手放慢了速度,朝着奥克兰岛缓缓地开了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