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读三十六计悟做事之技
1700500000002

第2章 瞒天过海——化解危机的良药

为人处事时,不可把“瞒”字一概以贬义论之,有时却有积极意义。危急之际,“瞒”可以化解危机、克服困难,是解决疑难杂症的一剂有效润滑剂。

1.借用环境,假事真成

善意的秘密不被公开需要费一番脑筋、花一些功夫,唯有如此,才能将秘密隐藏下来和环境融为一体,达到以假乱真的目的。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妙用了“瞒天过海”之计,在曹操的眼皮底下,“借”走了十万支箭,书中称之为“草船借箭”,让人无不称奇。

赤壁之战前夕,周瑜用反间计杀了曹军的水军都督蔡瑁、张允,不料此计被诸葛亮识破,周瑜料定诸葛亮日后必是东吴大患,想要杀掉他。于是,派鲁肃邀请诸葛亮议事。诸葛亮欣然而至。寒暄礼毕,周瑜问诸葛亮:“即日将与曹军交战,水路交兵,当以何兵器为先?”诸葛亮答道:“大江之上,以弓箭为先。”周瑜道:“先生之言,甚合我意。但今军中正缺箭用,敢烦请先生监造十万支箭,以为应敌之用。此系公事,请先生不要推却。”诸葛亮说:“都督委任,自当效劳。敢问十万支箭,何时要用?”周瑜问:“十日之内,可完办否?”诸葛亮答道:“曹军即日将至,若候十日,必误大事。”周瑜又问:“先生几日可完办?”诸葛亮答道:“只需三日,便可献上十万支箭。”周瑜道:“军中无戏言。”诸葛亮答:“怎敢戏都督!愿立军令状:三日不办,甘当重罚。”周瑜大喜,唤军政司当面取了文书,置酒相待,诸葛亮饮酒数杯告辞。

鲁肃知道周瑜要加害诸葛亮,便来探望。诸葛亮向鲁肃借二十只船,每船要士兵三十人,船上皆用青布为幔,各束草千余个,分布两边。鲁肃允诺,见周瑜不提起借船之事。私下拨给诸葛亮轻快船二十只,各船三十余人,并布幔束草等物,尽皆齐备,听候调用。第一日却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日也没什么动静,至第三日四更时分,诸葛亮密请鲁肃到船中。鲁肃问诸葛亮:“公召我来何意?”诸葛亮答道:“特请子敬同往取箭。”鲁肃问:“何处去取?”诸葛亮答道:“子敬休问,前去便知。”于是下令将二十只船,用长索相连,径望北岸进发。是夜大雾漫天,长江之中,雾气更甚,对面不能相见。诸葛亮促舟前进,果然是好大雾!

当夜五更时候,船已近曹操水寨。孔明下令把船只头西尾东,一字摆开,命人在船上擂鼓呐喊。鲁肃惊道:“倘曹兵齐出,如何拒之?”诸葛亮笑道:“我料曹操于大雾中必不敢出。我等只顾饮酒取乐,待雾散便回。”

曹军在寨中,听得擂鼓呐喊,毛玠、于禁二人慌忙飞报曹操。曹操传令:“大雾迷江,敌军忽至,必有埋伏,切不可轻动。可拨水军弓弩手乱箭射之。”又派人往旱寨内唤张辽、徐晃各带弓弩军三千,火速到江边助射。毛玠、于禁怕东吴军抢入水寨,急差弓弩手在寨前放箭,不一会儿,旱寨内弓弩手也到,约一万余人,一齐向江中放箭,箭如雨发。孔明命人把船只调头,头东尾西,逼近水寨受箭,一面擂鼓呐喊。等到日高雾散,孔明令收船返回。二十只船两边束草上,排满箭枝。孔明令各船上军士齐声叫喊:“谢曹丞相赠箭!”等到曹操得知事实时,诸葛亮已和鲁肃率船返回,曹操懊悔不已。诸葛亮不费江东半分之力,已得十万余箭。鲁肃说:“先生真神人也!何以知今日如此大雾?”诸葛亮答道:“为将而不通天文,不识地利,不知奇门,不晓阴阳,不看阵图,不明兵势,是庸才也。我于三日前已算定今日有大雾,因此敢任三日之限。”鲁肃拜服。船到岸时,周瑜已派五百军在江边等候搬箭。十余万支,都搬入中军帐交纳。鲁肃入见周瑜,备说诸葛亮取箭之事。周瑜大惊,慨然叹道:“诸葛亮神机妙算,我不如也!”

诸葛亮之所以能够顺利地完成周瑜交给他的任务,关键在于他能够利用大雾的环境迷惑曹操,使曹操既不敢靠近吴军又不敢让吴军靠近,从而不得不放箭。这样通晓天文的诸葛亮,就成功地达到了目的。

这一计,不但在古战场上实用,在现代的商场上,同样是一种高明的做事手腕,李嘉诚就巧妙的运用这一计取得了塑胶花的生产技术。

李嘉诚在决定生产塑胶花时,中国还没有这样的技术,于是他决定,亲自去意大利学习塑胶花的生产技术。

1957年春天,李嘉诚满怀着美好的希冀和强烈的求知欲,以最快速度办妥了赴意大利旅游签证。

意大利素以众多的文物古迹、浪漫的艺术氛围著称于世。春天的意大利,正是旅游的黄金季节。绚烂的阳光、明净的天空、旖旎的山色、形态各异的雕塑、古色古香的建筑,莫不吸引着各国大批游客。但这一切,对李嘉诚都没有吸引力,他无心观光游览,心里惟有争奇斗妍的塑胶花。

他一下飞机,便找到一家小旅馆住下来,来不及休息,便急不可耐地去寻访杂志上的那家公司地址。经过两天的奔波,李嘉诚终于找到了这家工厂。当他打算进厂门时,却犹豫了。

李嘉诚知道,一般的厂家对新产品技术素来视为机密,不肯轻泄于人。自己贸然前来,人家当然不会白给,也许应该名正言顺地向他们购买技术专利。

李嘉诚很快便否定了这一想法,一来,长江厂小本经营,绝对付不起昂贵的专利费;二来,他们绝不会轻易出卖专利,人家往往要在充分占领市场,赚得盘满钵满,直到准备淘汰这项技术之时,才肯出手。

可是如果不获取此项技术,长江厂只能跟在别人后头亦步亦趋,谈何突破?香港人太善于模仿跟风了,对急于打空档、填空白的李嘉诚来说,等塑胶花在香港大量面市后再去模仿,是他极不愿看到的结果。

李嘉诚犹豫再三,最后决定以香港经销商的身份,进入这家公司。他到这家公司时,告诉接待者,自己准备在香港推销该公司的塑胶花。公司职员彬彬有礼地带李嘉诚进入产品陈列室,那里琳琅满目的塑胶花使李嘉诚大开眼界,他恨不能多长几双眼睛。李嘉诚一面拿着花束在手中端详,一面向接待者仔细询问有关塑胶花的知识。

这位满脑子都是问题的“港商”差不多在公司磨蹭了一整天,最后才购买了几种款式和颜色的塑胶花,声称准备先带回香港试销。

现在样品有了,脑子里也装满了塑胶花的常识。然而,仅仅是常识而已,要投入生产,就要了解具体的生产工艺流程和调色配方技术。对此,李嘉诚依然一无所知。李嘉诚首先去当地图书馆查找这方面的资料,然而所见的专业资料,他在香港也看过,根本没有自己想要的东西。

李嘉诚心急如焚,坐立不安。他放下厂里的事务远道而来,满心期待的目的却不能达到。如果真的两手空空回去了,怎么向全厂职工交代呢?自己又怎能甘心呢?难道就真的要拿着买回的这些塑胶花样品回去做摆设吗?

天无绝人之路。这天,李嘉诚正一筹莫展地在旅馆里翻着报纸,突然发现这家公司的下属工厂招聘工人的广告。他灵机一动,决定去应聘。

主意已定,他便按照报纸上的地址,前去报了名,凭着他已有的技术,应聘一个普通工人自然不在话下。但他是外国人,只有旅游签证,就只好被派往车间做打杂的工人。

本来,按规定,持有旅游签证的人是不能够打工的。老板让李嘉诚干最下等的工作,而且给他的工薪不及同类工人的一半,他知道这位“亚裔劳工”是非法打工,绝不敢控告他。当时欧美发达国家的企业主,常常采用压低工薪的做法,盘剥落后国家的非法移民。

这位老板不知道,李嘉诚哪里会计较工薪?能让他进厂就已是谢天谢地了。正是这位老板的贪心,李嘉诚的“阴谋”才能得逞。

这家工厂原来和别的公司同在市区,由于环境保护组织的抗议,才从市区迁到郊外。这样,李嘉诚就不必担心总公司的人发现他这位“香港经销商”了。

在异国工厂里,李嘉诚打的是最苦最累的工,他负责清除废品废料。但这个工作对李嘉诚来说,实在是最好不过了,因为他能够整天推着小车在厂区里的各个工段里走来走去,他的双眼不停地四处搜寻,整个工厂的所有生产流程都逃不过他的双眼。

李嘉诚干活特别卖力,待人也很诚恳,工头常夸他是“好样的”。但工头怎么也想不到,眼前这个朴实肯干的“下等劳工”竟是一个“国际间谍”,正在偷偷收集各种情报呢。

李嘉诚每天一下班,就急急忙忙地赶回旅店里,把他这一天所观察到的一切全都一字不落地记下来。没过几天,这些资料就积累了厚厚的一大本了。

在工厂里,李嘉诚也用自己的真诚和朴实去刻意结交一些朋友。当然,他这次结识朋友,带有很强的目的性。他专门选那些在某一关键工序的熟练技术工人作为结交对象。

每逢假日,他便邀请这些朋友到城里的中国餐馆吃饭。在吃饭游玩时,他趁便向他们请教有关他看不明白的技术问题,声称他也打算到其它厂里去应聘技术工人,而不打算像现在这样,永远做一个下等劳工。朋友们也大都乐意“帮助”他,并很自豪地向他炫耀一些好的技术窍门。就这样,李嘉诚通过眼观耳听,大致悟出了塑胶花制造和配色的要领。

就这样,李嘉诚带着几大箱塑胶花样品和资料,信心十足地回国拓展事业。

临行前,意大利的塑胶花已推向市场,李嘉诚跑了好些花店,了解了一下塑胶花的销售情况。他发现,塑胶花市场前景确实十分广阔,正如他预想的那样,因此感到十分欣慰,觉得此行确实不虚。

平心而论,以今天的商业准则来衡量李嘉诚的行为,值得让人深思。但在那个时代,专利法还不太健全,而且国内技术又不发达,李嘉诚利用“瞒天过海”之策,在意大利厂商的眼皮底下偷学塑胶花的生产技术,并没有任何的不道德可言,只能说明李嘉诚做事很灵活,很有手腕,这也是他能够成就大业的重要原因。

商场如战场,如果不懂得利用各种不同的环境来掩饰自己的真实目的,常常会感到寸步难行。在适当的时候,掩饰一下自己的身份、年龄、目的、公司情况等会省去很多麻烦。

2.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中国民间有句俗语叫“真人不露相”,意思是说有能力、有本事、有才华的“高人”,通常都不显露出自己的“本相”,到关键时刻才来一个“一鸣惊人”,然而,他们是怎样做到不显露的呢?最根本的方法就是“瞒”。在时机还不成熟之时,他们就瞒的妥贴、自然,一旦时机成熟便充分地表现自己,使自己脱颖而出,这是一种很高深的做事方法。

有些人喜欢卖弄才华,不懂得收敛光芒,结果招惹了一身麻烦,不但机遇没抓到,反而惹得一身不是,这就是因为不懂得“瞒”的好处。反之,则能够成就一番大业。

三国时期,庞统是与诸葛亮齐名的能人。但庞统天生怪异,相貌丑陋,因此不太受人喜欢。他先投奔吴国,孙权嫌他相貌丑陋没有留用他。

于是,庞统便投奔了蜀国的刘备。临行前,孔明交给庞统一封推荐信,表示一旦刘备见此推荐信定当重用他。

可是庞统见到刘备时并没有将推荐信呈上,而是隐瞒自己的身份,以一个平常谋职者的身份求见,因此,刘备只让他去治理一个不起眼的小县。

虽然如此,身怀治国安邦之才的庞统,并没有为此而耿耿于怀,他深知靠人推荐难掩悠悠众口,他要在该露脸的时候才露脸。

于是,庞统当着刘备的心腹、爱弟张飞的面,将一百多天积累的公案,用不到半日就处理得干净利索,曲直分明,令众人心服口服。

正是因为庞统深谙藏露得当的做事之计,使得他步步高升,不久后便被刘备提升为副军师中郎将。

这便是运用“瞒天过海”之计的结果。

曾氏名满天下,名门望族,时人称:天下第一世家。

曾国藩身上刻有中国不同传统文化流派的印迹,他世事洞明却又纠缠其中,但是,因为他懂得运用韬晦之计,所以他能够做到人世与出世相统一,虽官职显赫,却能游刃有余。

曾国藩于咸丰四年在湖南老家招募兵勇,创立舟师,训练湘军,自与太平军开战后,运筹帷幄,谋勇兼备,知人善任,调度有方,屡建奇功,多次受到清廷的恩赏和嘉奖。咸丰十一年十月,两宫皇太后授权曾国藩,统辖江苏、安徽、江西、浙江四省军务,节制提督巡抚以下各官,可谓权绾四省。同治元年正月,又加授“协办大学士”,从而成为清朝自开国以来权势、地位最高的汉臣。而曾国藩的弟弟们也兵权在握,四弟曾国荃统兵近二万,由于屡立战功,仅同治元年就受到了清朝最高统治者的七次表彰;五弟曾国葆也统兵五千之众。曾家兄弟权倾朝野,曾氏家族堪称“天下第一家”。正如曾国藩自己所云:“余家目下鼎盛之际……近世似此者,曾有几家?”家门的极盛,并没有使曾国藩得意忘形,却使他感到忧心忡忡,且小心翼翼。时刻隐藏自己的锋芒。

曾国藩认为,功高名显,必然会带来对自己的嫉妒和仇视,所以与人分享利益和名誉是曾国藩的一贯做法。每次打仗,他都不以首功自居,而是将下属或是同僚的名字放在前头。例如,在担任两江总督时,为了搞好关系,曾国藩就特别注意将满人都督官文的功名摆在自己之前。后来,曾国藩费尽心思将长江水师改经制水师,这样一件很大的事,曾国藩又将官文的名字推到自己前面。这是为什么呢?曾国藩分析了官文的为人。官文既仇视湘军,又沾了湘军的光。不是湘军的胜利,哪有他的一等伯爵?贪名贪利,毫无定识,更无风骨,对于这样的贪官,为了促成水师制,不让他反对,给他点好处,他就会站在你这边。因此在给太后、皇上的折子里,如果建议改制后的长江水师统领让官文做,大家都做他的副手,他一定会乐意。这样既可以减轻官文对湘军的嫉恨,又可拉拢他一起做事,借此消除满人对湘军的仇恨和排挤。后来的发展证明了曾国藩推出一个满人担任领头的做法,获得了极大成功。

自古身居高位都是非常危险的,只有时刻隐藏自己的锋芒,与人分享功劳,才能与人共处。在曾国藩做官后期,正是凭着这样一种自谦,与人为善的谦卑原则,才使他晚节得保,并在韬光养晦之中达到最高峰。

最聪明的做事方法就是把自己的锋芒“隐瞒”起来,在适当的时间,找一个适当的表现才华的机会,把所有的技能展现出来,使自己脱颖而出,这种做法用在战场上能够取得战争的胜利,同样,在现代企业单位中,这样会提高自己在领导心目中的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