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任何一个看似平常的孩子都是一块有待开发的宝藏,只需要你几句赏识性的肯定,孩子潜在的能量便会喷薄而出。
30.孩子,你拉得太好了
铃木找到了教孩子学说话学走路的最佳教育方法后,每年培养700个莫扎特同龄水平的小神童。一下子,他在日本成为了家喻户晓的人物。
一天,一位年轻的母亲千方百计地找到铃木,跟他说:你认为所有的孩子都是小提琴家,而我的孩子已经练了几年了,也没有长进,你若能把他教好,我就服了你。
铃木跟着那位母亲到了她家。原来孩子只有五六岁。
母亲让孩子把小提琴拿出来,演奏一段给铃木听听,小男孩一看是铃木大师来了,心中发慌。
吱吱呀呀拉了一遍,比青蛙叫好不到哪里去,还不如平常的水平。
母亲拉长了脸。
谁知铃木像发现新大陆似的,一把搂住孩子说:“天哪,你拉得太好了,太动听了,你再拉一段给我听听好吗?”
孩子激动得脸都红了,接着又拉了一段,比第一遍好一些。
母亲在一边看得目瞪口呆。
拉完了,铃木又是鼓掌又是表扬。到走的时候,孩子已完全沉浸在小提琴神童的感觉里。
母亲送铃木走的时候,说:“铃木先生,我真的搞不懂,你怎么能在孩子面前说假话呢?明明我儿子拉得那么难听,你还夸奖他?”
铃木回答道:“你要知道你孩子的心灵已经受伤了,我是在治他的心病。你有没有发现,我第一次夸奖他时,他的眼睛一亮,这说明孩子受到了震动,心灵开始转变了,感觉找到了。”
后来,铃木专门辅导这个孩子。不到两年,这个孩子就举办了独奏音乐会。
不是聪明的孩子被夸奖,而是夸奖使孩子更聪明。在适当的时机,适当的场合,可以无中生有,小题大做,无限夸张,以唤起孩子的自信心。
有关专家指出孩子不同于大人,适当的批评当然需要,但孩子容易自卑。而赏识是促使孩子进步的原动力,对盼望孩子成材的家长们来讲,赏识要比批评更有效。
31.谁最弱小
俄罗斯作家苏霍姆林斯基写过这样一篇短文,相信它会对为人之父母的你有所启发。
有一次,有一家人全家在假日里到森林中去,爸爸、母亲、五年级学生托利亚和4岁的萨沙。
森林里是那么美好,那么欢快,孩子们的父母让他们看看盛开着铃花的林中旷地。
林中旷地附近长着一丛丛野蔷薇,第一朵花开放了,粉红粉红的,芬芳扑鼻。全家人都坐在灌木附近。爸爸在看一本有趣的书。
突然雷声大作,飘下几滴雨点,接着大雨如注。
托利亚把自己的雨衣给了妈妈,似乎她并不怕淋雨;而妈妈却又把雨衣给了萨沙,似乎她也不怕淋雨。
萨沙问道:“妈妈,托利亚把自己的雨衣给了你,你又把雨衣给我穿上,你们干嘛这样做呢?”
“每个人都应该保护更弱小的人”妈妈回答说。
“那么,我干嘛又保护不了任何人呢?”萨沙问道,“就是说,我是最弱小的人?”
“要是你谁也保护不了,那你真是最弱小的人!”妈妈笑着回答说。
萨沙朝蔷薇丛走去,他掀起雨衣的下部,盖在粉红的蔷薇花上。
滂沱大雨已冲掉了两片蔷薇花瓣,花儿低垂着头。因为它娇嫩纤弱,毫无自卫能力。
“现在我该不是最弱小的了吧,妈妈?”萨沙自豪地说。
“是呀,现在你是强者,是勇敢的人啦!”妈妈这样回答他。
也许,这就是中国教育与西方教育的不同。试想一下有哪个中国父母会在下雨时给孩子上这么一课呢?但是,我们又不得不承认如此教育的优势之所在。没有家长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勇敢坚强,也没有孩子不能成为勇敢、坚强的人,只是作父母的没有给他一个勇敢的机会和环境!
32.装满“甜言蜜语”的信
这个故事,我们是在《西方素质教育精华》中转载过来的。
约翰逊小姐是一位非常优秀的小学老师,在谈到这种方法时,她说:
最近,不知为什么,班上一个名叫卡莉的女孩发展了一种不友好行为。
当我讲话时,她会直视我的眼睛,大声地打呵欠,她的呵欠总是打得又长又有戏剧效果,“传染”得同学们都打起呵欠来。
每次呵欠后,卡莉总是甜甜地笑着,“诚恳”地向我道歉——虽然双方都明白内心毫无歉意。
这显然是要考验一下老师:看你怎么办。
想到“胡萝卜得一口一口地吃”那句老话,我写了一封短信,告诉韦斯特夫妇:我很高兴有卡莉这样的学生,她聪明可爱,富于幽默,成绩也不错。
第二天,卡莉打第一个呵欠后,我把信交给她——没有封口,要她转交家长。
自然,她先看了,这是卡莉最后一次在课堂上打呵欠。
过了一个星期,她走到我讲台前。
“谢谢你那封信,约翰逊小姐!”她说,“妈妈把它贴在冰箱上,好让大伙儿都看得见——那儿是我们家的光荣榜。只是我父亲不敢相信我在你那门课上能拿到乙。”
“为什么不能?”我答道,“你很聪明,每次都交头卷。”
“是的,”卡莉说,“但没有一次得过甲。”
“那是因为你没有做完。如果做完了,会得甲的。”
“但是我考试中还从没有得过甲。”卡莉指出,垂眼看着笔记本,“我老是得丙。”
“你用过功吗?”我反问她。“没有。”
“那就是了。我敢打赌:如果你用功的话,你会得甲的。”我用手指轻轻敲打她的笔记本,直到她把头抬起来,“这是我的真心话。”
“你真的认为我很幽默?”
“是的。”我点点头。
再考试时,卡莉拿到了乙加,到了年底,她的英语成绩上升到了甲。
受此鼓舞,我决定给班上每一个学生家长写信。
我分三批写。
第一批写给“坏”学生,因为我认为他们最需要鼓励。有时候,我思考长久才能找出一些好话,但我从不说假话。每封信,我都说这个学生心地好,有礼貌,会与别的同学交往……我很高兴有这样的孩子在我班上。
果然效果不错,只有个别孩子依然如故,大多数的自我评价都改善了:杰生再不是个贪嘴的小鬼,他成了“一个有趣的少年,他的发言常常给班级讨论增加几分受人欢迎的幽默。”
雪莉,一个成绩欠佳的女生,头抬得高高的,因为自己“穿着入时、举止优雅,有可供其他人仿效的女士风度。”
给优生的信很容易写,我对他们整洁书写、遵守纪律和优异成绩表示祝贺。此外,也不忘记赞赏他们的个人特长,因为这些孩子对此比对学业看得更为重要。
当我动手写第三批信——给既不特别好也不特别“坏”的学生的时候,颇为吃惊地发现自己对其中一些人缺乏印象。
我恍然大悟为什么有这么多好孩子在学校常规教育中被埋没:
他们说话轻声细语,举止彬彬有礼,个性不偏执,不惹事生非,也不想出风头,一贯按学校要求办事,因而在莘莘学子中默默无闻。
因此,给他们写信我特别小心,花了不少时间。
当分发下去时,我一直凝视着接信者的脸,直到确实看到他或她的眼睛回视我时才放心。
信统统发完后,我感觉到了师生间曾听说但从未体验过的亲密感。
那是一种奇妙的精神联系,使旧日教室里的“准爆炸性局势”一去不复返。
当孩子们确信我了解、信任他们每个人时,他们和我就再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亲若一家了。
这位小学老师的教育方法是赏识教育中一个典型的成功案例。如果每位老师写给孩子的信中都装满了“甜言蜜语”,那么结果将是多么出人意料呀!
33.儿子带父亲去旅游
有一位父亲感受更深。由于工作所限,他从来没有出过远门,儿子上了中学,跟他越来越疏远——有点儿瞧不起“没有见过世面”的爸爸,在家里很少和爸爸说话。一次,这位爸爸听了我的讲演,很想改善与儿子的关系。暑假到了,他也正好休假,便决定和孩子一起去旅游。
“儿子,爸想跟你一起外出走走。我没出去过,由你带队,到哪儿去,坐什么车,住什么店,玩什么,全听你的!”
儿子惊讶得半天没说出话来:“这是真的?老爸,我没听错吧?”
爸爸笑了,郑重地告诉儿子,这是真的。
儿子兴奋极了,立刻找来地图、列车表,精心地做出了旅游计划。一路上,买车票,找旅店、餐馆,联系旅游点,全由他张罗。爸爸不仅感到从来没有过的轻松,对儿子出色的社交能力也大为惊讶和赞赏。
旅游归来,爸爸对儿子赞不绝口:“儿子,你真棒!你比爸强多了!”他还对妻子说:“儿子组织能力很强,将来说不定当上总经理!”
儿子和爸爸的关系大为改善,他对妈妈说:“我第一次发现,我爸是天下最好的爸爸,他挺听指挥!”从此,父子俩成了好朋友。
看看,就这么简单。大人们的失误常常是由于自恃高明,总不肯承认孩子有些方面比自己强,总是一相情愿地将成人的思维模式强加给孩子,无意中扼杀了孩子身上那些极为宝贵的童年时期萌发和需要在成长过程中强化的意志品质。
34.让孩子摆脱虚荣
当然,我们不主张要孩子“抛去自尊”,只是不要孩子有过度的自尊,但不可勉强舍去。只要让他接受自然的自己,不使其造成障碍就够了。
有个女孩钢琴弹得很好,从很小就开始学习,小学时周围的人都称赞她“弹得很好”,也经常在合唱比赛、同学会中担任钢琴伴奏。所以,她对自己极有自信。
上了中学的她,很自然的以为自己琴弹得很好,因此,当学校欲决定由谁担任合唱团的钢琴伴奏时,虽然有别的小学来的孩子一样会弹钢琴,她也认为获选的必然是自己。可是,最后她被刷下来,学校选上另一位女孩。
正如父母所担心的,她怒说以后不再学钢琴了。她认为自己弹得绝对好,因为老师偏心才选别人。因此,她声称以后不再学钢琴。
对她而言,从小周围的人都称赞她“弹得很好”,自己也十分有自信,即使如此,自己还是没有被选上。假如再继续练习下去,下次又被刷掉,那绝对是自己的自尊所不容许的。
当然,孩子在对自己撒谎,其实她根本不想停止练琴;而另一方面她却真的开始拒绝练琴。也就是说,她真正的心情是很想练习琴,但因怕自尊心受损又不敢练琴。因此,她怒说自己再不弹琴了只是在伪装自己的心情。
这时候,如果父母的处理不当,孩子的心灵就会造成伤害。例如:
“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你只能继续努力了。”
这种说法好像是赞美孩子,可是不但没有鼓励作用,反而伤了孩子的自尊。假如你说:
“你这样说是在欺骗自己,其实你很想继续练下去!”
不要用“你是不是在说谎”这种口气追问孩子。
这样只会让孩子动摇的心被逼得无路可走。
阿德勒心理学认为亲子只有无偿的协助关系,没有主从关系。因此,即使父母认为停止练琴很可惜,孩子将来会后悔,但是,“继续或停止”的决定在于孩子,不在双亲。
像这样的情况,父母是不能指责孩子的,那样只会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不如站在与孩子平等的地位上对孩子说:
“爸爸妈妈知道你是一个有上进心的孩子,你也是一个坚强的孩子,坚强的孩子不怕失败,对不对?同时我们也相信下一次你一定比她弹得好。但是如果你不想继续下去,我们也会支持你的。”
只要这样说就够了。
其实,不仅仅是成人有虚荣心,孩子的虚荣往往更为明显和强烈,所以帮助孩子摆脱虚荣心,让他健康成长,这才是至关重要的。
35.女儿谈恋爱了
一天上午,一位妈妈急匆匆来到我的办公室,慌张地说:“不得了啦,我的女儿谈恋爱了。我女儿刚上五年级,这回完了!”
我说:“你女儿才五年级,怎么会谈‘恋爱’呢?”
“我昨天在她书包里发现了一封情书!”
“情书是谁写的,怎么写的呢?”
“是她们班学习最差的一个男生写的。信上说:别看我现在是全班最后一名,你等着,我一定会成为第一名!我爱你!”妈妈忧心忡忡。
“写得挺精彩呀!”我笑着说,“你女儿多有魅力呀,能让一个男生从学习最差下决心变成学习最好的学生。为祖国学习,他都不一定有那么大的劲头。你用不着紧张。你女儿怎么说的呢?”
“我女儿笑着说:妈妈,如果所有的同学都不喜欢你女儿,你就高兴了?”
“你女儿说得多棒,多幽默。”
“愿意与你交流就是成功的第一步!”我鼓励这位母亲说,“如果接下来你说:‘我的女儿能让一个男孩奋起努力,真了不起!’沟通就到位了。”女儿会觉得妈妈那么善解人意,“够哥们儿”,妈妈就变得更有亲和力了,以后遇到情感问题还会和妈妈说。
这个女孩子小小年纪,却很成熟,如果父母或老师用世俗的眼光去看她,用狭隘的心理去猜测她,只能逼着她关闭心灵的大门。
处在青春期的男孩尤其需要父亲指点迷津。
我认识一位父亲,他处理儿子的异性交往问题就非常智慧。
这位父亲是河南某县教育局长,儿子是中学生。有一天,儿子跟父亲说:“爸,本人看上一个女生,漂亮、智慧、好学,我能跟她结婚吗?”
父亲说:“好啊,你能看上她,她看上你了吗?”
儿子自豪地说:“她也看上我了。”
“那很好,你能被一个女生看中,说明你很了不起;你能看中一个女生,说明你的眼界开阔了,如果你将来想在县里发展,你就跟她继续交往下去;如果你想在市里发展,你将来就应该在市里去解决这个问题;如果你想到省里发展,你应该到省里解决问题;如果你想到北京发展,你应该到北京解决这个问题;如果你想在世界发展,你应该出国解决这个问题。”
儿子听了说:“那我就等等再说吧。”
这位聪明的父亲用幽默的方式,给了儿子一个重要的人生忠告。
与其把孩子封闭起来,控制他的交往,不如打开大门,给孩子一个更广阔的生长环境,让他学会与人沟通。有的专家提出把“早恋”变成“早练”,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就像大禹治水一样,“疏”比“堵”好。
36.不为75分忧虑
请看周弘在1989年10月6日写的“教子日记”:
再过几天就要期中考试了,小婷婷突然愁眉苦脸地说:爸爸,说句心里话,我发现童年太没意思了。
我一惊:为什么?
一天到晚考试,总是在分数上比高低,失去了欢乐,多悲伤。
原来婷婷语文只考了75分,心里不好受。
每个孩子都会遇到考不好的时候,我是怎样对待的呢?
晚饭后,我和女儿边散步边交谈。
婷婷,不要难过,你是个很了不起的孩子,爸爸非常喜欢你。你从当年的聋哑孩子到学会说话,上普小,又跳级,多不简单啊!不要总为75分而忧虑。婷婷,你过去不是最爱考试的吗?像打仗一样,多好玩啊!
“现在总怕考不好,对不起爸爸、妈妈。”婷婷说。
我恍然大悟,这正是孩子忧伤的原因。孩子心里压力巨大,需要理解和宽容。我接着诚恳地说:
“好朋友,今后不管遇到什么考试,如果考得好,爸爸为你欢呼;考不好,你难过,爸爸也为你分担忧伤,你的痛苦是不是马上就减去一半啦?”
婷婷顿时喜形于色:“爸爸,你真是天下最好最好的爸爸。你这样够朋友,我还怕什么呢?”
接着,我就针对这张75分的试卷,与女儿共同探讨,如何考出好成绩。
记得小时候,有一句很流行的话是,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学生的命根。在中国这样一个教育体制下,处处要考试,作评判,处处要分数作比较。所以,很少有家长不在意孩子的分数,分数很重要,可孩子的成长更重要!而教育的任务也不是给学生一个高分,而是要给孩子一个健康宽松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