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孩子,你真棒
1701000000026

第26章 走出赏识的误区(1)

1.赏识为什么会适得其反

自从提倡了赏识教育,并且赏识教也创下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取得了极大的成就。这就让许多家长因此产生一种误解,认为只要赏识就是好的,所以,他们便不分轻重地对孩子大加赏识。事实上,这样的家长们是走进了盲目赏识的误区,这里我们来了解一下。

先来看一位父亲赏识不当导致失败的例子:

有一位父亲经常辅导孩子学习。一天晚上,孩子把父亲出的几道数学题都做对了,爸爸高兴地说:“你太棒了,够得上一个数学家了。”

赏识一番之后,父亲又给孩子出了几道数学题,他满以为孩子会更努力的去做,可不料只见孩子看了两眼就喊道:“我做不了。”

孩子的这种态度令父亲吃惊。

按理讲,孩子受到赏识之后,会更有信心去学习,然而事实上却是孩子不再想做了,这是为什么呢?原来问题就出在父亲的赏识上。

父亲用数学家的称号来赏识孩子,使孩子有些忘乎所以,以为自己确实很了不起。正当他满心高兴的时候,他看到父亲又留下的作业题颇有难度,自己恐怕做不了,而做不了自己还算什么数学家呢?——父亲这种言过其实的赏识使孩子望而却步。

孩子为什么不敢再做下去,因为怕破坏了自己的“数学家形象”。

由此可见,赏识孩子必须注意技巧,言不由衷不行,言过其实也不行。换言之,赏识过分或赏识不当都会有悖于赏识的初衷。

父母不要轻易赏识孩子聪明,因为这很容易使孩子自我陶醉,容易将失败归咎于不够聪明,更重要的是,虚假的恭维会让孩子变得虚荣。应该记住:赏识孩子的努力比赏识聪明更有价值,因为劳动才能使人伟大,奋斗才能给人持久的快乐。

另外有一句谚语叫做:真的才是最有力量的。我们认为这句话完全适用于赏识孩子这件事:赏识必须真诚、适度,否则就变成了虚假的恭维,反而对孩子有害,因为对孩子必须进行赏识,但是不能信口开河。

那么,怎样赏识才会达到赏识孩子的目的呢?

关键是看重过程,而不是只注重结果。

国外有关专家认为,最好是了解孩子做事情的过程,把孩子的良苦用心和艰难努力都看在眼里,然后再赏识孩子。

有一位父亲在认真阅读了孩子的作文之后是这样赏识孩子的:

这篇文章的开头很好,你能想出这样的典故来作为文章的开头实在不容易;中间这个事例写得很详细完整,说明你经过了仔细的观察。结尾的一句话也比较精彩,用它来点题很恰当……

这样的赏识有什么好处呢?就是因为说到了孩子的心坎上。

为了防止赏识变成虚伪的恭维,我们认为下面几点是应该注意的:

1、不能一味赏识

对孩子应该要求比较严格,但是不能毫不留情地批评孩子,也不要走向另一个极端,把批评变为一味的赏识,这样,孩子非但不会变得听话,反而可能会愈加顽皮。

过去人们信奉“不打不成材”的教条,一味地批评,那是违背教育原则的;但是一味赏识,恐怕也不符合教育原则。所以成功的父母总是能够找到两者之间的平衡点。

2、不宜过分赏识

有一条最普遍的教育原理:不要当着孩子的面过分赏识他。因为过分的赏识会使孩子成为爱虚荣、骄傲自满、自以为是的人。因此父母对孩子最好是“严在面上,爱在心里”。

有些父母可是经常犯这种错误:他们认为自己的孩子不错,禁不住要把心里的得意对别人讲出来,家里来了客人,也要当着孩子的面对客人赏识耀起来,客人自然随声附和,也对孩子赏识一番,这样做对孩子是无益的。

如果孩子真正是各方面都表现得挺好,该不该赏识呢?适当的赏识是必要的,但在赏识的同时要对他说明,取得成绩首先是长辈和老师们辛勤教育的结果,要保持谦虚好学的精神。

如果父母只是赏识而不教育,就会使孩子看不到自己的不足,总觉得自己优于别人。有一些被赏识惯了的孩子,做了好事没有被注意到或者没有受到赏识就会觉得委屈,不赏识就再不做好事了。

个别孩子追求虚荣,甚至还会弄虚作假来骗取赏识,养成虚伪的品格,所以,父母不要当面赏识自己的孩子。当孩子受到别人的赏识时,最好喜在心上而不要挂在嘴上,这样才有利于孩子争取更大的进步。

2.赏识要不要批评

南京的一位名人听完赏识教育的报告后,兴奋不已,保证从此不打儿子,好好赏识儿子一个月,看看效果怎么样。可一个月后,他开始“诉苦”:

“哎,这赏识教可把我常害惨了!万万没有想到,儿子成天被‘赏识’,结果爬到我头上来了,儿子变成‘老子’,老子反倒变成‘儿子’了。我该怎么办?

“以前,儿子犯错误还有打的法宝,现在不行了。哪怕我的眉头皱一下,刚想发火,儿子马上拿出挡箭牌:不许打骂我,你可说过要用赏识教育!”

结局是老爸垂头丧气,儿子洋洋得意。

这个问题许多家长都会遇到,那么,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赏识”本身是孩子最渴望的精神需求,而家长在实际的操作中,把赏识仅仅理解为表扬加鼓励,于是走进了误区——为赏识而赏识,结果是得不偿失。

那么赏识教育到底还能不能批评孩子呢?

我们说赏识教育不仅可以批评,而且可以更大胆地批评,奥秘在于“士可杀不可辱”。应该在“看得起、够朋友”的前提下批评。好朋友的提醒是生命中最珍贵的礼物,孩于会以感激的心态乐于接受这份礼物的。

请看周弘是如何批评女儿婷婷的:

婷婷在咸阳做针灸治疗的时候,我们人生地不熟,她感到很孤独。

偶尔,有当地的小朋友来玩,女儿就特别激动,推推这个,拍拍那个,手上没个轻重,弄得那些孩子吃不消。

一天,两个孩子来玩,女儿故技重演。一会儿,一个小朋友就哇哇大哭了,她还不当回事。

我想,听说儿童的手重,这样下去不行,要和女儿讲道理。但怎么讲呢?我灵机一动,孩子最喜欢听故事,于是就说:“孩子们,你们过来,伯伯给你们讲一个我小时候的故事,好吗?

“伯伯刚上小学的时候,特别重感情爱交朋友。有一天,有三个小朋友到我家来玩,我十分激动,为了表达自己的感情,一会儿拍拍小明的脑袋,以示友好;一会儿把小东摔一跤,体现痛快;一会又捏捏毛毛的脖子,毛毛痛得嗷嗷叫。

“我却说:‘你们可知道我多爱你们啊!’

“结果,这三个小朋友承受不了这份感情,再也不来玩了。还算好,第二天又来了另外几个小朋友,我仍然如此。第三天还是如此……

“没过几天,一个小朋友也不来找我玩了。我呢,还时常纳闷。不知道为了什么,孤独总伴随着我……”

绘声绘色的故事讲完了,孩子们笑得前仰后合,女儿却在笑声中,领悟出其中的道理。

后来她在一篇日记里提起了这件事:爸爸真够朋友,不当着小朋友们的面批评我,我也要够朋友,再也不把小朋友弄哭了。

看来,赏识也要批评,只是此批评与彼批评方式不同而已!

3.婴儿也需要赏识

许多家长认为刚出生的婴儿什么都不懂,更不会懂什么赏识教育了。这就大错特错了,认为婴儿不需赏识,这是赏识的又一误区。

克雷格·拉美认为,甚至婴儿都知道红色和绿色是两种不同的颜色。

在出生的第一年里,他们不会用语言来表达,但还是能够明白很多颜色都是不一样的。

根据婴儿的这种情况,父母们就可以把众多的物品不同的颜色、大小和形状分别归归类,以用来增强孩子的识别能力。

永远要记住,适时的鼓励不仅对稍大一点的孩子有效,即使是对刚出生的婴孩来说,同样也是非常有效的,这是增加孩子智力的一个很有效的办法。

当孩子第一次学会从一个茶杯里倒水喝时,你应该这样表示:

“亲爱的,你太棒了!”

对孩子的成绩表示赞赏,不仅仅因为这样做能让孩子感到快乐,而且从医学上讲这可以增强前脑皮层与中脑的扁桃体之间的联系,而这正是调控情绪的地方。

在孩子10-18个月期间,大脑的发育正在进行着种种联系活动。

当你表扬孩子的第一步时,这会使他高兴起来,大脑中大量影响神经系统的化学物质便被释放出来,加强了脑细胞的联通。

相反的,如果孩子的进步总是被父母冷落,他的脑细胞的联系将不能得到巩固,而且孩子也会变得不愿再去尝试新事物。

开发孩子的智力,这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作为父母,我们的职责就是:坚持再坚持。

尽管早期介入非常重要,但智力的发育也不能仅仅停止在这里。

神经细胞的网状系统还要继续发育到十几岁,特别是那些调节情绪的更是如此。

所以,作为教育的一个种赏识教育从来没有太早只有太晚,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刻就对你的孩子进行赏识吧,因为从那一刻起婴儿已经具备了接受赏识教育的能力。

4.赏识的对象错了

有的家长不是不懂赏识教育,也不是没有对孩子实行赏识教育,只是不知不觉中涉入了赏识对象的误区。请看一个例子:

有一个孩子,小学时是坦率且成绩又好的孩子。中学开始成绩下滑,连补习班与函授教材也停止了。在家里几乎不与父母说话。

在谈话之中,其父母总是说“其实他本来是个开朗的孩子”、“他是很聪明的孩子”、“他本来是诚实的孩子”。乍看之下,其父母似乎肯定了孩子的才能与可能性,似乎十分地信赖孩子。可是这不是真正的接受孩子,也不是信任孩子。最好的证明是当其父母听到这样的一句话后,沉默了。

“你所爱的,不是现在这个成绩不好,又会反抗的孩子,而是以前成绩好,又不会反抗的孩子。”

也就是说,其父母无意接受现在这个有好有坏的孩子。假如你只注意到孩子的缺点,请记住一件事,孩子是一个有独立人格的珍贵存在。

从前面的例子来看,父母的误区是一直认为小学的自己才是理想的,却无法接受现在的自己。

这个父母无法接受的自己,孩子自己当然也无法接受。

若是父母可以接受自己一切的缺点,那么,任何问题都可以谈,可是,面对只接受“成绩好又开朗的自己”的父母,是否能坦诚自己心中的想法呢?

父母们不知道孩子因此才会成为不老实,会欺骗自己的孩子。

成绩不好、具反抗心、不去补习班、不坦率、话少,即使如此父母还是喜欢自己、信赖自己,那么孩子会受到极大的鼓舞,当然,父母必须以非常大的努力来做到这点。其实,孩子与自己的理想有很大的落差,因此会有被辜负的感受,对于辜负自己的孩子要加以疼爱,的确不是容易的事。

不过,不必自己一个人烦恼,应该与孩子相互沟通,慢慢地喜欢孩子。若还是做不到,可以坦诚地告诉孩子,征求孩子的意见。既然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应同孩子一同努力,把沟通作为作为亲子共同的作业,以接纳彼此。父母一直隐藏自己的烦恼不说,不如什么都告诉自己的孩子,若是父母能够这样想,则孩子也能对父母无话不谈。每一个人都会有缺点,只要去接纳就可以了。

重要的是要记住孩子有错误和缺点,大人难道就是完美的吗?所以不要用完美的眼光去挑剔孩子。孩子总是在变化在成长,当然会犯一些以前没有犯过的错误,这时候千万别把赏识的对象搞错。那样对孩子的成长非常有害。

5.赏识会导致孩子说谎吗

一些父母知道了赏识的神奇力量后,就开始用赏识对孩子实施“狂轰滥炸”,致使孩子对父母的赏识上了瘾,引起了意想不到的负面效应。所以这也是家长们要谨防的误区之一。

有一位小学生的家长在家长会时向老师道谢:

“我的孩子最近常说为了什么优异表现被老师称赞了。”

其实,那位老师并没有特别称赞过那个孩子,孩子说“老师称赞我”其实是说谎。那位家长立刻表明回去后要好好地责备他。

为什么孩子要撒谎呢?若不追究原因是无法解决问题的。也许,那孩子是为了得到父母的称赞才说谎。反过来说,这表示父母一直在称赞孩子。

有一种教育的方式强调赞美。的确,赞美会使孩子心情愉快,有时确实可以提高意愿,出现较好的学习成果。可是,“赞美”是一种上下关系中才会出现的语言。

假定父母被自己的孩子称赞了,那滋味又是如何呢?

“妈妈会煮菜,真是好厉害。”

这种说法给人的感觉是很微妙的。原本“称赞”就是上位立场的人对下位立场的人所说的话,不是一种对等语言。

而且,称赞是一种将父母本身的基准强制压在孩子身上的一种行为。孩子会觉得经父母赞美的才是好的,没有称赞的就是不好的。父母是否称赞成为自己行动的基准。如果说“考满分好了不起”,结果,他知道考满分是好事,却不了解为了考满分而努力是好是坏。于是,为得到赞美,孩子说谎“考试满分”。

对孩子而言,不论这是不是说谎,只要对妈妈说:“考试满分。”本身就成为一种被称赞的条件。换言之,他只考虑到结果。

若是一种对等的关系,就不要只称赞孩子,应该衷心地替孩子感到高兴。假如爸爸完成了目标,妈妈会怎么做呢?应该不是称赞而是由衷的高兴。

“你这么努力用功,我好高兴”、“这么漂亮的图是你画的吗?”、“马拉松比赛第二名,我好高兴”,父母这种喜悦的心情必然可以传达给孩子。

也就是说,要让孩子知道自己是被喜欢的。孩子知道自己被疼爱,便会产生自信。当然,若结果是好的,孩子立刻便有了自信,若是不好,也不会刻意隐瞒。

在亲子共同喜悦的亲子关系之下,谎言自然会自动消失。

赞美无所谓好坏,赏识没有错,只要把握好赏识的语言和时机就行了。

6.物质赏识精神赏识孰轻孰重

历史上无数事实证明,靠财产来贿赂孩子的做法只能毁掉孩子的意志与人生奋斗激情,最终只能害了他们。俗话说“富贵不过三代”,原因就在于此。

然而很多家长把贿赂当成了赏识。

比如,有的父母对孩子考了高分或有较好的表现的时候就用金钱或物质来赏识孩子。其实,这就是“贿赂”孩子。研究证明,“贿赂”孩子是非常有害的。

事实证明,当孩子出于兴趣或进取心而表现出良好的行为时,父母若给予孩子过多的特别是金钱上的赏识,反而会削弱孩子的兴趣和上进心。

比如,孩子自己非常喜欢画画,他并不需要父母的赏识和物质赏识,而只要获得认可就足够了。如果孩子画出很美的画,父母只要关注一下就行了,但如果父母说:“宝贝真棒,晚上给你做好吃的。”这样反而使孩子厌烦。

孩子可能会这样想:“我的努力和成就只是为了一顿美餐吗?”这样反而不利于孩子成就感的培养。

而且,即使依靠物质来赏识孩子的办法有效,这种效果也是暂时的,因为人在物质方面的欲望是永远不能满足的,“欲壑难填”这个成语就道出了人性的这种弱点。

心理学研究发现,孩子的某些行为如只靠单纯的外在刺激来维持的时候,刺激一旦减弱或消失,行为也就随之消失。所以“贿赂”孩子,不利于孩子养成良好习惯。

当然我们并不是绝对拒绝物质赏识的办法,但是前提是要适当、适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