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孩子,你真棒
1701000000006

第6章 赏识孩子,给他们康健的成长环境(2)

研究表明,对孩子的不良情绪加以压制,不是使孩子情绪越来越坏,就是让孩子变得越来越内向、沉默,甚至遇到事情退缩不前。对孩子的情绪不予理睬会严重地伤害孩子的心,孩子会对父母失望,时间长了,父母与孩子之间就会产生不小的隔阂。很多资料表明,父母和孩子之间在感情上沟通不畅,往往会形成父母不理解孩子,孩子也不理解父母。

4、多一份尊重

有一种观点认为:父母和孩子之间出现这种情况,不是由于没有爱,而是父母缺乏对孩子足够的尊重。对孩子尊重,是理解孩子和教育孩子的重要方法之一。父母千万不要以为孩子太小,没有什么尊重可言,任何年龄阶段都有自尊心,只是表现方式不同而已。

父母应该明白,孩子情绪不好的时候,特别是情绪很不满的时候,任何批评、忠告都是听不进去的,更不要说斥责了。在这样的时候,孩子十分希望得到父母的理解。因遇到这种情况,父母不妨顺着孩子的心意,对他表示最充分的理解,以便平衡孩子激动的心。事情过去之后,再心平气和把道理向孩子讲清楚。

5、多一份宽容

孩子由于身心发展水平较低,认知能力、思维发展、自我控制能力等比较差,因此,犯一些小错误是难免的,也是情有可原的。如果对其要求过于苛刻,势必造成负面影响,严重的会挫伤孩子的自尊心与自信心。时间久了,孩子就会形成一种消极的思想:“我不行!”、“我干不了!”埋下自卑的种子,堵塞孩子学习的途径。

可以说,孩子是在犯错误中学习和成长的。如果父母对孩子有错必究,无疑堵塞了孩子学习的途径、降低教育效果。父母经常指责,会使漠视父母的指责成为孩子“习惯化”的行为。这样不但对孩子自身优良品质的培养不利,而且会降低教育的效果,影响亲子关系。

如果父母对孩子有错必究,容易使孩子形成这样一种念头:我不是爸爸妈妈所爱的,若是爱我,爸爸妈妈不可能对我这么凶。于是从心理上疏远了父母,影响父子、母子的感情。因此应该采用赏识的办法来影响孩子,实践证明,这样的方法是行之有效的。

所以,当你的孩子受欺负了,做父母的要以正确的心态和方法帮助孩子摆脱消极的负面情绪。

6.美国孩子与中国孩子的不同

一个在美国拥有绿卡的中国作家说:

我在美国的时候,美国朋友经常带着自己的孩子到我家里玩儿。

那些孩子经常对我说:“你们家的地毯和家具真漂亮!”、“我喜欢你的热情!”

对这些出自小孩子嘴里的赏识之词,我常常会感到惊奇。

而当我在美国遇到中国朋友的时候,还经常会发生这样的事情:比如自己不慎在某一场合穿了一件不合时宜的衣服,这些熟悉的中国同胞往往会要么当面提醒或批评一番,要么就是背后议论一番。对同样的情况,美国人就不会这样大惊小怪,多管闲事了,更不要说提醒、批评或背后议论了,因为在他们的心目中,穿衣戴帽完全是个人的自由,别人完全没有必要如此这般一番。

面对这种情况,如果一定要说上几句话,那么他们很可能说“很精神,的确与众不同”,常常都是赏识之词,很少有人会因此批评他人。

在一般情况下,美国人是不会当面批评别人的。

我的经验是,赏识别人是最容易的事情,多说几句好话又不会破费钱财,也不用费多大的力气,说话的不用担心,听话的人高兴,这有什么不好呢?

这些事情就这样对我的孩子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很快就学会了赏识。他不仅经常赏识别人,还经常将赏识之词用在家庭和亲友之间,比如说:“妈妈,你真行!”“外公,我要长成像你一样健康!”

我想,任何人听到这种天真无邪的孩子的赏识之词,都会感到由衷的高兴。

我是在中国长大的,我清楚地记得,不管是父母、长辈,还是老师或其他大人,甚至与自己一般大或比自己小的人,开口就会伤人,这也不是,那也不是,真叫人无所适从。孩子哪有不犯错误的呢?可是孩子毕竟是孩子,何必那样较真。如果你一定要追查一个水落石出,那孩子就只好无地自容了。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如果不对孩子进行严格的批评,他们就会骄傲自满,他们就会不知进取,因而就会没有出息。这是很难令人信服的!哪有天天生活在指责中的人会取得大的成就呢?

因此,我们应该像美国人那样,不要批评孩子,而是对孩子进行有效的赏识。即使孩子干了“坏事”,我们也应该以一种最宽容的态度地对待这一切,因为他们毕竟还是孩子,何必如此认真,犯得着吗?

7.不做黑白父母

东梅很喜欢弹钢琴,因为经济关系,妈妈只能买一个玩具钢琴给她,东梅觉得非常开心,每天做完功课,便拿着玩具钢琴练习,又将每晚电视剧主题曲的曲谱记下,竟然弹得有模有样。

一天,东梅练习完后,突然对妈妈说:“我真的很想坐在陈老师的钢琴前面弹琴啊!”

妈妈听了,便笑着说:“如果东梅真想试试老师的钢琴,待学校开家长会的时候,妈妈便去问问陈老师吧!”

家长会当晚,妈妈将东梅所说的话告诉陈老师。

第二天上音乐课的时候,陈老师便对全班的同学说:“有没有小朋友想与老师一起弹钢琴呢?”

东梅很快地举起手,但看看周围的同学都没有反应,又想将举在空中的小手缩回去,陈老师望向东梅,微笑地对她说:“东梅是不是想与老师一起弹琴呢?”

这次东梅终于可以如愿以偿了。

东梅的妈妈对孩子的所思所想了解得如此细致入微,这与那些总忙得顾不上与孩子说句话的妈妈真有天壤之别了。

最近关于少儿教育流传一句新词汇:“黑白父母”。所谓“黑白父母”意指只会讲“嘿!”与“拜拜”的孩子的父母。这样说,或许有点尖酸刻薄,但却非常写真,

其所以会造就出黑白父母,最合理的解释是“忙碌”。根据日本一项研究发现,父母每天仅能拨出三至五分钟的时间与孩子沟通,至于国内,父母与亲子诉说贴心话的时间,也只有12分钟。如此贫乏的心灵感应,与孩子成长的需要实在相差甚远。

如果你准备为人父母或已为人父母,那么你要知道有了孩子就是你人生学习的另一个开端。这种学习与其他的学习不同。其他的学习都是在获得专业知识,获得了各种专业证书,然后再持证上岗。而作为父母却是在没有获得任何证书的情况下就被戴上了父母的桂冠而行使父母的权利。因此,“怎样做父母”就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一位长期从事学前教育的专家——一个6岁孩子的母亲是这样对待这个问题的:

为人父母,必须回答“怎样做父母”这个问题。我是一位母亲,有一个未满6岁的孩子。在与孩子接触的每一分钟里,我都会产生新的感受和体验,而这些感受和体验正好可以回答父母们所面临的最大问题:

怎样使孩子幸福?

原先,我总认为,给孩子吃好的,穿好的,给她买许多玩具,孩子就会感到幸福。可是有一天,我与女儿的一次谈话,却使我明白了一些道理。

我对女儿说:“看你多幸福,有那么多的人送给你这么多好的礼物。”

可是孩子说:“妈妈,我一点儿也不幸福,因为你不跟我玩。”

孩子的这句话震撼了我的心灵。是的,要让孩子感到幸福,决不是仅仅提供物质上的满足,而更重要的是与孩子在精神上有很好的沟通。而与孩子在一起游戏,就是与孩子进行精神交流的最好的渠道。

科学研究证明,最有威信的父母就是那些每天能挤出一些时间和孩子一起游戏的父母。

所以,哪怕工作再忙,应酬再多,也要给孩子留点时间,因为孩子需的不仅仅是零食和玩具,更需要与爸爸妈妈沟通和交流,这样他才能身体和心一起健康成长。

8.比把牛奶弄洒更重要的东西

3岁的帕蒂在看妈妈摆吃饭的桌子,她拿起了一瓶子牛奶,想帮着倒进玻璃杯里,妈妈很快地抓住了瓶子,非常慈祥地说:

“不,亲爱的,你还很小,这件事你不能做。我会自己倒牛奶,你可以帮我把餐巾摆上。”

帕蒂看着妈妈亲自去倒牛奶非常地失望,她不高兴地离开了餐厅屋子。

孩子们的生命的初始阶段都有非常强烈的与生俱来的勇气,非常积极地想去做他看到别人在做的事情。

假如帕蒂洒了一些牛奶,但是和她的自信心比较起来,洒些牛奶是太渺小的事情了。

帕蒂有勇气去试着做新的事情,那么妈妈应该表现得对她有信心,从而是给她以鼓励。

如果牛奶洒了,帕蒂会觉得自己失败了,那么母亲需要给她更多的鼓励,这时候妈妈应该表扬她的勇气,把洒了的牛奶擦干净,鼓励地说:

“再试一下,帕蒂,你会成功的。”

帕蒂一定会很高兴。

因为她受到来自妈妈的鼓励,她的自信心会在这点滴的日常生活中逐步成长起来。

美国教育专家克劳迪娅认为,我们应不断地培养孩子们的独立自主能力。

我们应当在他们一出生时就开始这样做,并持续到他们成人为止。

生育一个孩子是十月怀胎的事,而培养一个孩子将会用一生的精力。

在我们的孩子生长的每一时刻,我们都要适时地鼓励孩子,这是我们给他增加信心和信念的一种有效方式。

我们相信自己的孩子会茁壮成长,我们应当带着这种态度去解决和处理儿童成长时期的每一个问题。

我们的孩子需要我们适时的鼓励和赏识,只有这样才能铸造他们自信坚强的性格。

9.让孩子知道你爱他

陈屹女士认为,“爱”字在美国用得比中国坦然公开,作为孩子,可以尽情是要求得到父母,得到老师和朋友的爱,在爱中成长的孩子,耳濡目染自然也学会如何回报和给予别人爱。

一天,她8岁的儿子给他一张纸条,上面用英文写着:

“家里人都不喜欢我,谁爱我?”简单的一个“爱”字,让她想到很多。

她在国内六七十年代的环境里,除了说热爱祖国、热爱党、热爱人民、热爱工作外,极少用在亲情之间。

看到这张纸条,她马上放下手上的事,和儿子坐在一起聊了许久。

从此每天只要有机会,她一定会对孩子讲:“我爱你们。”

她要让他们知道,父母永远是他们的朋友,是最爱他们的人。

这种“爱”的教育方式是不是能够带来效果呢?

陈屹举例说:

儿子学校的美术老师患癌症住进医院,学校给老师所教的每位学生写了一封信,让孩子回家与父母讨论学生该为老师做些什么。

经过一星期的课堂讨论与思索,孩子们都对老师充满怜悯和爱心。

一星期后,全校每位老师都奉献一个自己最拿手的一道菜,把烹调方法写成一本书,再由老师和学生买回,购书的款项用来支付老师医疗期间的部分开支。

买书只是一种方式,通过它,每个学生都为老师奉献一份爱心与援助。类似的事情,学生一年四季节都会碰到。”

一天,我儿子从学校拿回一封信,非常认真地要我与他一起讨论信的内容。

信中说儿子班上一位女同学的父母去世了,那个女同学有一星期不能上课。信上讲死亡是怎么回事,讲那位女同学家目前的状况,讲作为同学应该为她做些什么等等。

同时让家长和学生一起探讨生活中应如何面对不可预知的不幸,如何珍惜生命。

儿子对我说,他的老师和同学一起给那个同学和她的家人写了一封慰问信,表示老师和同学的慰问与同情。

后来,学校校医因病住院做手术,全校各班学生都为她做了一件手工艺品,派代表送到校医的病床前。

事后我问校医当时的感觉,她说:

“当你知道全校孩子都很爱你,都在等你早点回来时,我真的非常高兴,病痛一下子减轻了许多,连医生都说我恢复很快。

含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父母对孩子也不例外。孩子只能用眼睛所见、耳朵所听来判断事物,他们还不懂得用心去感觉父母的爱,如果父母们明白了这一点,不妨对孩子说:“我爱你,宝贝”。让孩子们也因此去爱别人。难道这不是很好的教育方式吗?

10.舍得拒绝你的宝贝,培养他的责任感

在一个鞋店:

一位妈妈一手抱着她的小男孩,一手拉着她8岁的小女儿,来到了这家鞋店。

这位妈妈正忙着给她的小男孩挑选鞋子时,她的小女儿发现一双非常漂亮的跳舞鞋,便走到妈妈身边,要妈妈给她买下这双鞋。

她开始提出要求,见妈妈不大理睬,便开始哼哼唧唧的诉说、甜言蜜语地请求、用虚假诺言劝诱、用尖声叫喊来逼迫……

她所能够想出的各种招数,这个时候一一使了出来。

她见这些招数均不奏效,便不再作任何掩饰,厉声对自己的妈妈说道:

“今天我想要这双鞋,你必须给我买下来。”

这位在忙着为自己的小儿子挑选鞋子的妈妈,一直忍耐了大约10分钟,一遍又一遍温和地对自己的女儿说“不”。

最后,这位妈妈实在忍受不下去了,便在她的女儿面前,也是在鞋店里的众人面前,屈服了。

“把我女儿相中的那双跳舞鞋拿来吧!”她对售货员说,“别的鞋不用拿了,我也没有钱买了。”

与丰厚的压岁钱、有求必应的要求相比,作为父母,我们应该学会拒绝自己的孩子,才能最终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教育专家玛丽思·哈利斯对父母们说:

“对孩子提出的各项要求都作出让步,是避免孩子吵闹、纠缠的有效途径。但长此下去,会使孩子养成要了再要、毫不知足的不良习惯,成为一个完全不负责任的人。”

在适当的时候,请毫不犹豫地对孩子说“不”。

“电视及街道上五花八门的广告,无时不在刺激着孩子们迫切得到各种商品的欲望。”

对家长来说,成长中的孩子们必须找到离开昂贵的玩具或家长的帮助,自己还能过得愉快、充实的途径。

如果你对孩子看电视及玩电脑的时间做出限制,他们最终都将各有自得其乐的方法,而且也用不着家长为他们花很多钱。

除了这个根本的方法外,父母还应该做到:

1.不要将给孩子买礼物作为补偿

双职工家庭的家长常常会有种愧疚感。

他们认为自己在外工作一天,没有时间呆在家中陪孩子玩,每次逛商店的时候,怎么着也得给孩子买点东西做以补偿。

习惯性地给自己的孩子买各种礼物,可能会使你感到自己慷慨大度、慈爱孩子,但你的孩子逐渐觉得他或她应该得到这些礼物,而且需要你不断地给他(她)买。

如果哪次你逛商店时,忘记给他(她)买礼物了,恐怕回家就碰到麻烦了。

2.让他知道花钱是一件很慎重的事情

从一开始就让孩子清楚地认识到,你去商店给他(她)买东西,是一件经过认真考虑才决定的事情,在你决定是否要给孩子购买诸如自行车、电脑之类的大件商品时,可以把自己经济上的一些打算告诉他(她)。

如果你认为孩子提出的请求是合乎情理的,那么你可以给他提供一个挣钱的机会,让孩子用靠自己的劳动挣来的钱购买所需要的物品。

你可以给孩子说:

“今天我不能出钱给你买那条牛仔裤。但是,倘若这个月每天晚上你都能在厨房帮我忙的话,到月底我去把它给你买回来。”

这样是培养责任感的一个非常好的办法。

3.简单告诉孩子你拒绝他的理由

在超市,一位爸爸向他年仅4岁的儿子解释说,儿子所相中那个书包“样式不好看,设计不合理,颜色太鲜亮,装不了多少书,而且做工也不太精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