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诗歌经典鉴赏(中国经典名作鉴赏系列)
1701700000021

第21章

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浙江海宁人。1940年毕业于昆明西南联大外文系,后留校执教。1948年赴美留学,入芝加哥大学英文系学习。1953回国,任南开大学外文系副教授。四十年代初开始诗歌创作。诗作具有深厚凝重的特点。在外国诗歌翻译方面也有较大成绩。

穆旦的这组诗,以初恋、热恋、宁静、赞歌这样四个乐章(每一乐章两首)的严密结构,抒写和礼赞了人类的爱情,并融铸了自己丰富复杂的爱情体验。

第一首,写初恋时,一方爱得热烈,“我为你点燃” 了我的爱;另一方冷静而理性,爱是“一场火灾”,感情就“相隔如重山”!我在“哭泣” “变灰”中追求又“新生”。第二首,写随时间发展,爱情逐渐成熟,“成长”在“子宫里”。而“另外的你我”却添加着“丰富而且危险”的因素。第三首,写达到“丰富而且危险”的境界,热恋超越了理性的控制。小小的野兽“和青草一样地呼吸”,越过“大理石的理智底殿堂”,发现了“我底惊喜”。第四首,写进入热恋后,互诉着甜蜜的情话,“我们拥抱在/用言语所能照明的世界里”。不“理智”要“使我们游离”,而我们却“游进混乱的爱底自由和美丽”。第五首,进入了转折前的宁静。“从最古老的开端流向你,安睡。”从“树木”和“岩石”那儿引发爱的“永存”的“渴望”。第六首,循上首宁静思绪,进入更深的哲理思考。过分的“相同”最终会“溶为怠倦”,爱需要在“危险的窄路里”探求。它要“秩序”也要“背离”,二者辩证统一。第七首,已进入这首爱情乐章的尾声。此时爱情成熟而坚强,即使遇到“所有科学不能祛除的恐惧”,而爱依然“让我在你的怀里得到安憩”。“安憩”不是依赖,而是“笔立着,和我底平行着生长”,这是一种各自人格独立而又融为一体的爱情。第八首,是诗的礼赞尾声。正因为你我获得了真正的爱情,于是“再没有更近的接近/所有的偶然在我们间定型”,即使到了生命“各自飘落”的“季候”,我们也将和给我们一切的“老根”(自然)“化为平静”,而“赐生”给我们的“爱情”“巨枝永青。”这八首诗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每首之间相互呼应,始终贯穿在八首诗中的主题是既相互矛盾又并存的生和死的力,幸福的允诺和接踵而至的幻灭的力。这是潜藏的一层结构,在表面的另一层的力的结构则是“我”、“你”和“上帝”(或自然、造物主)三种力量的矛盾与亲和,这三种力量出现在诗里经常由他们的化身来代表。

其中爱情的多变、复杂、纠缠,完全是通过它的双层,三条力的结构表达出来的, 一首诗的结构正像一株大树的树干和枝条,那些悬在枝条上的累累果实常常是“意象”,《诗八首》的丰产的果实给它增添不少浓郁的果香,但这还是它的有形结构,那一直跃动在诗中的三种力量才是这诗篇的顽强的生命力,而“上帝”:“火灾”、“重山”、“自然底蜕变程序”、“水流”、“死底子宫”、“我底主”、“黑暗”、“那移动了景物的”、“那形成了树木和屹立的岩石的”、“一切…… 流露的美”、“恐惧”、“巨树”、“老根”;以及“我” :“哭泣”、“变灰”、“变形的生命”,“他”;和“你”:“眼睛”、“变形的生命”、 “小野兽”、“青草”、“草场”、“殿堂”、“美丽形象 ”、“树叶”。只不过是他们的化身而以。总之,无论是在诗的主题上还是结构上,这都是一首较复杂的诗,诗本身虽然不是很长,但是内涵远远超过了一些长诗,其诗哲学上的深度,也超过了一些很优秀的作品,这便是《诗八首》的成就所在,也是我研究这诗篇的意义所在。

(穆旦)

春……………………………穆旦

绿色的火焰在草上摇曳,

他渴求着拥抱你,花朵。

反抗着土地,花朵伸出来,

当暖风吹来烦恼,或者欢乐。

如果你是醒了,推开窗子,

看这满园的欲望多么美丽。

蓝天下,为永远的谜迷惑着的

是我们二十岁的紧闭的肉体,

一如那泥土做成的鸟的歌,

你们被点燃,却无处归依。

呵,光,影,声,色,都已经赤裸,

痛苦着,等待伸入新的组合。

[鉴赏]

《春》写于1942年2月,那时诗人已经从西南联大毕业并留校任教。春天是一个宜于歌唱的季节,中外古今的诗人也往往把春作为抒情的对象,写出了一首首春天的颂歌。这首《春》里“绿色的火焰”这个基本意象,就是诗人于春天“触物生情”或因情感物,为传达自己的情思找到的“客观对应物”。接着而来的,反抗着土地的“花朵”、满园美丽的“欲望”都渲染了春天季节年轻人生命的复苏的渴望。但是自然的欢乐并不等于生命的和谐,跟着而来的,是对主体在蜕变中的欢乐与痛苦矛盾的揭示。“蓝天下”20岁的“紧闭”的“肉体”、“泥土做成的鸟的歌”,这些处处“被点燃,却无处归依”的矛盾中的意象,给读者以有力的暗示与联想,这些暗示和联想,与后面的感叹,已经赤裸的“光、影、声、色”,“痛苦着”等待“新的组合”,构成了一个思想崛起的整体,读者同时也在暗示中完成自己的联想过程,诗人在基本意象与其他意象的连接和推进中,最终达到了诗境扩展和氛围营造的意图。

(向阳)

被围者……………………………穆旦

(一)

这是什么地方?年青的时间

每一秒白热而不能等待,

堕下来成了你不要的形状。

天空的流星和水,那灿烂的

焦燥,到这里就成了今天

一片砂砾。我们终于看见

过去的都已来就范,所有的暂时

相结起来是这平庸的永远。

呵,这是什么地方?不是少年

给我们幻想的,也不是老年

在我们这样容忍又容忍以后

就能采拮的果园。在阴影下

你终于生根,在不情愿里,

终于成形。如果我们能冲出

勇士呵,如果敢于使人们失望,

别让我们拖延在这里相见!

(二)

看,青色的路从这里伸出,

而又回归,那自由广大的面积,

风的横扫,海的跳跃,旋转着

我们的神智:一切的行程

都不过落在这敌意的地方。

在这渺小的一点上:最好的

露着空虚的眼,最快乐的

死去,死去但没有一座桥梁。

一个圆,多少年的人工

我们的绝望将使它完整。

毁坏它,朋友!让我们自己

就是它的残缺,比平庸要坏:

闪电和雨,新的气温和希望

才会来灌注:推倒一切的尊敬!

因为我们已是被围的一群,

我们翻转,才有新的土地觉醒。

[鉴赏]

穆旦是“九叶”诗派的代表诗人。“九叶”诗派是20世纪40年代后期出现的一个诗艺比较成熟的现代主义诗歌流派,穆旦是最能体现“九叶”诗派诗风的诗人。创作于1945年的《被围者》是穆旦的代表性作品。诗人以怀疑主义的眼光去打量和观照生活,发现社会种种虚假的文明规范和传统的习惯势力已慢慢地扼杀了人们的激情和希望,生命不再有灿烂和生机,精神世界如同“砂砾”和“废墟”一般荒芜。在传统和习惯中安然“就范”的生命自然不会有搏斗的痛苦,也不会有太多精神的沉重和负担,但诗人无法忍受这种“空虚”和“平庸”,于是,他以勇敢的决绝的姿态,喊出“毁坏它,朋友! 让我们自己/就是它的残缺”,以残缺来对抗虚伪的完满,以破坏来重构生命的辉煌,也正因为诗人用清醒的冷静的眼光去逼视现实,他因此才有了清醒者面对现实矛盾的痛苦和在痛苦中燃起的希望。

诗歌中的“圆”代表着一种传统的审美习惯和审美理想,体现了一种传统的和谐的审美观。诗人以现代性的审美眼光和审美观念对传统提出了质疑和批判。

在创作特色上,穆旦对人生的关照,既非表层生活苦难的简单描摹,也非单纯内在情感的直接表达,而是透过生活表层,经过理性提炼,直逼生活内核的人生体验的深刻表现,在语言上,喜欢用平常白话而又有形象色彩的语言,把抽象的哲理形象化和具体化。

寒冷的腊月的夜里……………………………穆旦

在寒冷的腊月的夜里,风扫着北方的平原,

北方的田野是枯干的,大麦和谷子已经推进了村庄,

岁月尽竭了,牲口憩息了,村外的小河冻结了,

在古老的路上,在田野的纵横里闪着一盏灯光,

一副厚重的、多纹的脸,

他想什么?他做什么?

在这亲切的,为吱哑的轮子压死的路上。

风向东吹,风向南吹,风在低矮的小街上旋转,

木格的窗纸堆着沙土,我们在泥草的屋顶下安眠,

谁家的儿郎吓哭了,哇——呜——呜——从屋顶传过屋顶,

他就要长大了,渐渐和我们一样地躺下,一样地打鼾,

从屋顶传过屋顶,风这样大,岁月这样悠久。

我们不能够听见,我们不能够听见。

火熄了么?红的炭火拨灭了么?一个声音说,

我们的祖先是已经睡了。睡在离我们不远的地方,

所有的故事已经讲完了,只剩下灰烬的遗留。

在我们没有安慰的梦里,在他们走来又走去以后,

在门口,那些用旧了的镰刀。

锄头,牛轭,石磨,大车,

静静地,正承接着雪花的飘落。

[鉴赏]

该诗写于1941年2月,此时正是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进行到最艰苦的时刻。在这个苦难的岁月里,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诗人都无法漠视时代和人民的苦难。作为“中国最自觉的现代主义者”之一,穆旦对于艺术个性的追求几乎是与生俱来的,但艺术的执著并没有妨碍他对民族与人民的关注。相反,它更进一步深化了穆旦的思索,促使诗人将个体的哲思玄想与现实关怀结合在一起,以现代主义的独特方式去感受苦难,用敏锐的哲思去深化现实,穿透时空的遮蔽与情感的迷幕,直视历史的本质和真实。《在寒冷的腊月的夜里》正是这样的一篇作品。它写苦难但不直呈苦难,在对北方原野冬夜景象的白描中烘托出暗淡的情调、压抑的氛围,超越对苦难的表层渲染而力求把握整个民族的精神层面,正视现实,展望未来,追问历史。不是呐喊和呼告,没有意识形态的浸漫,哲思玄想从现实的苦难中生发出来,传达出的悲哀也就格外凝重,格外纯净。

诗人首先描绘一幅凝滞、衰败、困窘的北方原野的冬夜图,这正是笼罩在战争阴云下的中华民族的生存状态。狂风肆虐,田野枯干,牲口憩息,河水冰冻,四寂无声,“岁月尽竭”,仿佛一切生命都在这寒冷的腊月的夜里静止、停顿,北方的原野传来了死亡的气息。但终于“在古老的路上,在田野的纵横里”闪出了灯光,为枯竭的原野带来一丝生机。这灯光能否点燃中华民族的生命之火?能否映照出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厚重的、多纹的脸”——这是一个平凡的老农的形象,也是历经苦难的中华民族的象征。\道路已被“吱哑的轮子压死”,显然这是一条行走多年的老路,亲切但陈旧,是历史之路,也是现实生存之路。老农沿着这条道路走着,“他想什么?他做什么?”诗人对中华民族的未来提出了疑问。

紧接着这疑问,诗人开始思考民族的未来。“我们在泥草的屋顶下安眠”,“安眠”包含着沉默、麻木、一成不变。“谁家的儿郎吓哭了”,这哭声是孩子的反抗,仿佛生命的火光,反衬出父辈的沉默。但诗人并不旨给读者以希望,他近乎冷酷地指出“他就要长大了,渐渐和我们一样地躺下,一样地打鼾”:未来也许只是重复现在。孩童的哭声“从屋顶传过屋顶”,哭声的传递拓展了空间,屋顶相连的空间下,生命在无声地流逝。流动的时间与拓展了的空间相互渗透暗示出生命现象的更深层次的悲怆。哭声“从屋顶传过屋顶”,这一意象的第二次出现又引发了现实状态与心理渴望的交战。诗人也无力承受如此沉痛的悲剧结局,只能喃喃自慰:“我们不能够听见,我们不能够听见。”

“火熄了么?红的炭火拨灭了么?”这“火”是生命之火,也是人类文明之火。诗人扪心自问,由正视现实、展望未来,转入对历史(过去)的追问。

然而历史并没有给未来以希望:祖先已经睡去、故事已经讲完、留下来的只是“灰烬”,只是“没有安慰的梦”。最终诗人在现实中寻找到希望:“在门口,那些用旧了的镰刀,锄头,牛轭,石磨,大车,/静静地,正承接着雪花的飘落。”镰刀,锄头,牛轭,石磨,大车,构成了中国农村的生活主体。有生活就有希望。苦难的中国人民“静静”地承受着生活的苦难,在这静默中,诗人看到了一种微弱的然而生生不息的坚忍和忍耐,这将成为中华民族的希望。

(段美乔)

憎恨……………………………绿原

不问群花是怎样请红雀欢呼着繁星开了,

不问月光是怎样敲着我的窗,

不问风和野火是怎样向远夜唱起歌……

好久好久,

这日子

没有诗。

不是没有诗呵,

是诗人的竖琴

被谁敲碎在桥边,

五线谱被谁揉成草发了。

杀死那些专门虐待青色谷粒的蝗虫吧,

没有晚祷!

愈不流泪的,

愈不需要十字架;

血流得愈多,

颜色愈是深沉的。

不是要写诗,

要写一部革命史啊。

1941年

[鉴赏](肖峰)

绿原(1922—?)原名刘仁甫,曾用名周树藩,湖北黄服陂人。1938年起在恩施一所中学就读。1940年在中国兴业公司钢铁部当练习生,并开始诗歌创作 ,1941年入重庆复旦大学外文系学习。1944年后相继在岳池,重庆等地中学任英语教员。1947在武汉美商德土古石油公司任职 。1949年任《长江日报》文艺组副组长,1953年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国际宣处组长。1955年受胡风错案株连。1962年恢复工作,在人民文学出版社编绎所任职,1974年到国家出版局版本图书馆工作,“文化大革命”后恢复名誉,任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辑。

这首诗是七月派诗人绿原的代表作,写于1941年。当时正是中华民族处于危急存亡之秋,内忧外患,灾难深重。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民族责任感的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万恶的旧社会的憎恨之情。

三个“不问”句写的是诗人在那样残酷的年代里没有闲心雅致去关注那些所谓诗意,因此,“好久好久/这日子/没有诗”。同时又指出不是生活中没有诗,而是诗情和诗意都被这社会给窒息和掐灭了。“杀死那些专门虐待青色谷粒的蝗虫吧”,诗人向社会的蝗虫——残酷剥削和压迫劳动人民的统治者发出了战斗的宣言。这宣言里没有“晚祷”,也“不需要十字架”,因为没有上帝,也没有救世主,和平的方式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诗人明白只有流血战斗,才会换来革命的胜利,血流得愈多,颜色愈是深沉。“不是要写诗,/要写一部革命史啊。”这体现了作者积极的战斗精神和高度的革命意志,以及改写历史的雄心壮志。

此诗对现实的强烈关注和积极的战斗精神反映了七月诗派革命现实主义的诗歌主张。它将主观与客观、历史的东西与个人的东西、社会的责任与个人的使命统一融合在一起,为人民而呼,为大时代而歌。

(肖峰)

重读《圣经》……………………………绿原

——“牛棚”诗抄第n篇儿时我认识一位基督徒,

他送给我一本小小的“福音”,

劝我用刚认识的生字读它:

读着读着,可以望见天堂的门。

青年时期又认识一位诗人,

他案头摆着一部厚厚的《圣经》,

说是里面没有一点科学道理,

但确不乏文学艺术最好的味精。

我一生不相信任何宗教,

也不擅长有滋味的诗文。

惭愧从没认真读过一遍,

尽管赶时髦,手头也有它一本。

不幸“贯索犯文昌”:又一次沉沦,

沉沦,沉沦到了人生的底层。

所有书稿一古脑儿被查抄,

单漏下那本异端的《圣经》。

常常是夜深人静,倍感凄清,

辗转反侧,好梦难成,

于是披衣下床,摊开禁书,

点起了公元初年的一盏油灯。

不是对譬喻和词藻有所偏好,

也不是要把命运的奥秘探寻,

纯粹是为了排遣愁绪:一下子

忘乎所以,仿佛变成了但丁。

里面见不到什么灵光和奇迹,

只见蠕动着一个个的活人。

论世道,和我们的今天几乎相仿,

论人品(唉!)未必不及今天的我们。

我敬重为人民立法的摩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