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诗歌经典鉴赏(中国经典名作鉴赏系列)
1701700000035

第35章 饕餮的海(11)

人到底为什么而活着?是某种抽象的本质重要,还是生命更可贵?代代相传的神女真的幸福吗?诗人在困惑中沉思,在沉思中作了回答:“但是,心/真能变成石头吗”,当然不能;神女“为眺望远天的杳鹤/而错过无数次春江月明”,也就是为了某种遥不可及的东西,神女错过了眼前的“春江月明”,错过了鲜活的人生.这里既有诗人对神女苦痛的真切感受与同情,又有对无视女性生命的传统价值观念的否定,更有对那些仍向神女峰挥舞手帕的欣赏者的质问与责难。诗人愤怒了。

在愤怒中,她开始“煽动新的背叛”,也就是背叛漠视女性生命的各种伦理道德,向人们灌输一种新的爱情观念:“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诗人以女性对生命的敏锐,深深地感受到了千百年来神女所承受的男权文化的重压,感受到了神女无法言说的精神上情感上所受的折磨,她代神女表达了对封建伦理的不满,对真实爱情的渴望。在这一爱情宣言中,我们看到了一代人精神的觉醒,看到了鲁迅精神的延伸。

本诗写的是诗人自己面对神女峰的所感、所思,触及的却是长期以来普遍存在的历史、文化问题,所以诗人有意地让“我”隐在后面,作为历史、现实的审判者发问,这种写法能让个人感受普泛化、客观化,使个体抒情获得一种历史、文化的批判意味,一种审美的穿透力,令人看后心惊肉跳,开始反思历史与自我。

神女峰作为旅游景点,人们司空见惯,但诗人却能由美丽的梦读出美丽的忧伤,引发诗情。抒情方式看似柔和、委婉,实则刚毅,特别是最后的爱情宣言,显示了女诗人诀别于传统道德与世俗庸见而关注人性的毅然。

(徐再于)

双桅船……………………………舒婷

雾打湿了我的双翼

可风却不容我再迟疑

岸呵,心爱的岸

昨天刚刚和你告别

今天你又在这里

明天我们将在

另一个纬度相遇

是一场风暴、一盏灯

把我们联系在一起

是一场风暴、另一盏灯

使我们再分东西

不怕天涯海角

岂在朝朝夕夕

你在我的航程上

我在你的视线里

1979年8月

[鉴赏]

《双桅船》可视为《致橡树》的姊妹篇,亦是抒写一种以人格自由、独立为前提的理想爱情。

诗人以双桅船自喻,船的天职是航行,可船尚未真正起航便受挫,“雾打湿了我的双翼”,“雾”在这里象征曾经有过的政治气候, 它“打湿”了“我”理想的双翼,使“我”搁浅于岸边,这一句概括了十年浩劫对一代青年理想的摧残。“可风却不容我再迟疑”,“风’,可解读为具体的时代之风或永恒的时间之风,它使诗人焦虑不安,不敢再迟疑,这一转折句表现了诗人没有因挫折而消沉;相反,促其主体意识与历史意识觉醒了,她要重新起航。

“岸”永远与“我”相伴,给“我”以休息与慰藉,对于“我”来说,它是有生命的存在,所以“我”情不自禁地发出感叹:“岸呵,心爱的岸”。“岸”在这里已经转换成了“我”心爱的恋人,在“我”的由“昨天”、“今天”与“明天”所构成的人生旅途中,它永远相随,不断地与我告别和相遇。“告别”意味着不因相爱而放弃自己的追求与独立性,“相遇”表明一种情投意合,一种情感与精神的相依,正如诗人在(致橡树)中所吟咏的“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缘何不断分离、不断相遇呢?诗人认为:“是一场风暴、一盏灯/把我们联系在一起/是一场风暴、另一盏灯/使我们再分东西”。这无疑是诗人自我人生经验的抽象与升华。前一句的“一场风暴”,可读解为已经过去的十年浩劫,“一盏灯”则是这风暴中“你”、“我”间的爱情,爱情使我们在浩劫风暴中相互支持;后一句的“一场风暴、另一盏灯”,则指十年动乱后的思想解放和人的觉醒风暴,它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你”、“我”,使我们意识到人在任何时候都应该保持自我独立性,意识到人格的独立与尊严是爱情的重要基础,不仅如此,觉醒的人还应该承担对于民族国家的责任,所以我们必须“再分东西”,去完成自己的使命。正是在这一意义上,诗人化用了秦观的“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使其获得现代内涵。

“你在我的航程上/我在你的视线里”,是点睛之笔,借船与岸的关系对“你”、“我”独特的依存关系作了哲理性表述:不管“我”航行多远,“你”永远在“我”心里,像一盏灯照亮“我”的航程;而“我”永远在“你”的视线里,感受到“你”的注目与呵护。彼此独立而又心心相印。这就是诗人所追求的理想的现代爱情。

《双桅船》抒写的是一种理想的现代爱情,为此,诗人使用了“双桅船”、“岸”、“雾”、“风”、“风暴”、“灯”等象征性意象,使抒情场景变得模糊、抽象,使“你”和“我”成为一种泛指,其爱情也就超越了具体的人而获取一种普遍的象征意义,“你在我的航程上/我在你的视线里”因此成为超越具体时空的爱情箴言,诗歌的意义空间扩展了,而诗味也因抒情场景的模糊象征性而变得更浓,更耐人寻味。

(刘洪文)

也许……………………………舒婷

——答一位作者的寂寞

也许我们的心事

总是没有读者

也许路开始已错

结果还是错

也许我们点起一个个灯笼

又被大风一个个吹灭

也许燃尽生命烛照黑暗

身边却没有取暖之火

也许泪水流尽

土壤更加肥沃

也许我们歌唱太阳

也被太阳歌唱着

也许肩上越是沉重

信念越是巍峨

也许为一切苦难疾呼

对个人的不幸只好沉默

也许

由于不可抗拒的召唤

我们没有其他选择

1979年12月

[鉴赏]

《也许?——答一位作者的寂寞》诗题颇有讲究,“也许”表示不确定的假设。意味着多重可能性,它是对另“一位作者”寂寞迷茫中“也许”话语的援引与尊重,而“?”则是一种质疑,是对不确定的“也许”话语的否定,因而诗题构成一种情感张力,表现了诗人在尊重另“一位作者”的前提下自我主体意识的一种言说与张扬。

从本诗创作时间1979年中国诗坛现状来看,另“一位作者”当是一位热衷于探索却因人生某种挫折而有所迷失的作者,他的寂寞应主要来自于自己的满腔热情与诚挚呐喊无人回应,显然,他是一位令舒婷尊重的作者,否则她不会写诗作答。

第一节以不确定的“也许”句式,铺排人生可能存在的苦心经营却没有结果的现实:袒露心迹的真诚创作,却“总是没有读者”;充满艰难险阻的道路,自始至终都错了;为给世界光亮努力点起的灯笼,却“被大风一个个吹灭”;燃尽生命烛照黑暗,自己却“没有取暖之火”。

第二节以相同的“也许”句式,展示人生的另一种可能,即天道酬勤、百炼成钢:“泪水流尽”,辛勤浇灌,因而“土壤更加肥沃”;为太阳歌唱,因而“也被太阳歌唱着”,相互理解、认同;沉重的压力不仅没有让人屈服,相反使信念更加坚定;为苦难呐喊,为民请命,但“对个人的不幸只好沉默”。

如果说第一节的“也许”是以让步语气对另“一位作者”话语的援引与认同。是在假设层面上对人生事与愿违甚或悲剧现象的承认;那么,第二节的“也许”虽也是在假设层面上展示人生另一种情形,但由于它展示的是人生积极的方面,因而其假设含义在客观上包含着对第一节语义的反拨,也就是以委婉的“也许”语气对另“一位作者”只看生活消极面的人生态度的否定。“也许”在这里具有一种反讽的审美意味。

第三节在前两节内容、语气基础上,同样以“也许”句式,对生活也是对另“一位作者”作出回答:“也许/由于不可抗拒的召唤/我们没有其他选择”,含蓄而隽永。“我们”在这里既传达出诗人对另“一位作者”的情感乃至曾经有过的精神追求的认同,又缓和了上一节的反讽语气,同时表现了诗人对另“一位作者”的激励与信心。 “不可抗拒的召唤”,也就是一种积极的时代召唤,这种时代召唤使“我们没有其他选择”,也就是必须看到生活的积极方面.走出人生阴影与迷茫,树立新的人生理想,不断探索,勇于求知求真。

该诗最突出的艺术特征,是“也许”这一假设性表情方式的运用,其诗性功能在于营构了一种平和的对话语境,将抒情主人公与潜在对话者置于对等的话语平台,避免了该诗主题很可能导致的说教倾向。诗的主题话语即积极的人生选择,对于读者来说固然重要,但我以为真正令人怦然心动的则是“也许”这一话语表述方式或曰表情方式,因为它是诗味泉眼所在,并且生成了诗的另一深潜主题——对人的尊重。

(方长安)

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舒婷

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

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

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

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

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

是淤滩上的驳船

把纤绳深深

勒进你的肩膊;

——祖国呵!

我是贫困,

我是悲哀。

我是你祖祖辈辈

痛苦的希望呵,

是“飞天”袖间

千百年未落到地面的花朵;

——祖国呵!

我是你簇新的理想,

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

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

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涡;

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

是绯红的黎明

正在喷薄;

——祖国呵!

我是你的十亿分之一,

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

你以伤痕累累的乳房

喂养了

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

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

去取得

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

——祖国呵!

我亲爱的祖国!

1979年4月20日

[鉴赏]

《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一诗写于1979年春,正值我们的国家冲破种种阻力,实施“四化”宏伟蓝图之际。这首诗通过对祖国贫穷、落后的历史和现状的描写,倾诉了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欣慰,表达了为国献身的崇高理想。独特的抒情方式给全诗带来了真挚、强烈的感情流溢。诗人以向母亲倾诉的口吻抒写,并以“我是你××××”这一句式贯穿全诗,使“我”成为祖国的一部分,从而产生了很好的抒情效果。同时,这一写法带来了丰富多彩的意象,因而避免了以往的祖国颂诗多流于直露、肤浅、概念化的弊端,使感情的抒发显得自然、真挚。意象的独特性是这首诗的又一个显著特征。如“水车”、“矿灯”、“飞天袖间的花朵”、“古莲的胚芽”等都别出心裁,再加上意象之间的巧妙组合,使抒情获得了确定的对象,从而有力地增强了诗意诗情。另外,复沓手法的运用也很有特点。全诗共四节,前三节均以“祖国呵”三字作结,造成诗情的盘旋、回荡。而最后一节,则在“祖国呵”之后平添了“我亲爱的祖国”一语,总收全诗,使诗中逐渐集聚、凝结的感情升华到一个新高度,从而有力地强化了献身祖国的主题。

(刘念)

短诗两首……………………………顾城

一代人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1979.4

远和近

你,

一会看我,

一会看云。

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

[鉴赏]

顾城(1956-1993),北京人。出版有《舒婷顾城抒情诗选》、《北方的孤独者之歌》、《黑眼睛》、《北岛顾城诗选》、《顾城童话寓言诗选》和《顾城新诗自选集》等。顾城以纯洁的童心感知世界,追求纯净美、新生美,并注重感觉性的描写,造成迷离的诗境.

《一代人》一诗概括了经历过“文革”的一代青年的心灵里程,表现了诗人寻找光明和真理的信念。它采用象征手法:“黑夜”是“文革”时代的象征;“眼睛”象征思考和觉醒;“光明”象征真理和未来。这三个意象的组合构成一个意境奇特、充满活力的象征体。在黑色的画面中,人们不难感受到其中孕育着那冲破黑暗的力量。黑夜是可憎的,但又是黑夜酿造了它的对立物。诗的标题“一代人”使诗获得了巨大的时空容量,起到了点题作用。全诗格调冷峻、深沉,意象独特,富于哲理性。

《选和近》一诗利用,“你”、“我”、“云”三者之间客观和主观距离的反差,表现了人与人之间的隔膜、戒惧心理,以及人对自然的原始的亲近感。无疑,这是对“文革”造成的畸形的人际关系的否定和批判。同时,也可看做是诗人对人类普遍存在着的孤独感这一生存状态的诗意概括。正是由于这种孤独心理的存在,迫使人们把目光转向自然,去寻找和谐与平衡。这首诗构思巧妙,文字洗炼,隽永有味。能使人在思考中得到审美愉悦。

(肖峰)

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节选)……………………………顾城

我想在大地上画满窗子,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都习惯光明

我希望

每一个时刻

都像彩色蜡笔那样美丽

我希望

能在心爱的白纸上画画

画出笨拙的自由

画下一只永远不会

流泪的眼睛

一片天空

一片属于天空的羽毛和树叶

一个淡绿的夜晚和苹果

我想画下早晨

画下露水所能看见的微笑

画下所有最年轻的

没有痛苦的爱情

画下想像中

我的爱人

她没有见过阴云

她的眼睛是晴空的颜色

她永远看着我

永远,看着

绝不会忽然掉过头去

我想画下遥远的风景

画下清晰的地平线和水波

画下许许多多快乐的小河

画下丘陵——

长满淡淡的茸毛

我让他们挨得很近

让他们相爱

让每一个默许

每一阵静静的春天的激动

都成为一朵小花的生日

我还想画下未来

我没见过她,也不可能

但知道她很美

我画下她秋天的风衣

画下那些燃烧的烛火和枫叶

画下许多因为爱她

而熄灭的心

画下婚礼

画下一个个早早醒来的节日——

上面贴着玻璃糖纸

和北方童话的插图

[鉴赏]

本篇堪称作者自画像,顾城说过,“我是被扭断传统的小孩,在荒地上长大,我不能放弃快乐和任性。”他有一个嗜好,就是从早到晚都戴着一顶牛仔布做的、“使人想到那是一节裤腿”的烟囱形帽子,因为“这是我的‘思维之帽’,可以把外界的纷扰隔绝”。有趣的是本诗也套着一截“烟囱帽”:首尾呼应的两小节就仿佛那只庇护着幻想之城的“隔离罩”。于是套上帽子的诗歌就和戴上帽子的诗人一样,如舒婷所言,“只凭一个简单的信号/集合起星星、紫云英和蝈蝈的队伍/向没有被污染的远方/出发”。

“出发”的过程就是去构思和完成一幅彩色蜡笔画。用作者的话说,即是以“瞬息万变的全息通感”显现出“波光下枝杈繁密的珊瑚”,其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对读者构成幻想的挑拨:比如那只“永远不会/流泪的眼睛”,它像“一片天空”那样澄澈、开阔,眼睫像“一片属于天空的羽毛和树叶”那样浓密、荫翳,可以长出淡绿的合欢树、托起夜色中的鸟巢;又比如“长满淡淡的茸毛”的“丘陵”,它们“挨得很近”,好像亲密的小兔、小鼠一样彼此蹭来蹭去,然后在皮毛的摩擦中慢慢“相爱”;再比如“一个个早早醒来的节日”,它们和丘陵一样有情绪并有表达这情绪的肢体动作,不一定具象为驾着雪橇的老人,也可能是入夜却不能安睡的孩子。和“节日”一样被赋形的还有“未来”和“爱情”,她们是两个不同的女性:一个“很美”,披着“秋天的风衣”,只消一个旋舞就可以轻易地“熄灭”那许多爱她的心;另一个“最年轻”而“没有痛苦”,张着“晴空”色的眼睛“永远看着我”,“绝不会忽然掉过头去”。此外还有巨型风车一样的“高大的山岭”和花朵一样在大地上一扇扇怒放的“窗子”。当然最可爱的还是画中的作者、纸角上那只“树熊”:他正浸泡在“笨拙的自由”里做“浆果一样的梦”,眼睛瞪得“很大很大”的,在“发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