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诗歌经典鉴赏(中国经典名作鉴赏系列)
1701700000037

第37章 饕餮的海(13)

我还不如一条疯狗!

狗急它能跳出墙院,

而我只能默默地忍受,

我比疯狗有更多的半酸。

假如我真的成条疯狗,

就能挣脱这无形的锁链,

那么我将毫不迟疑地,

放弃所谓神圣的人权。

1978年

[鉴赏]

诗作选择了两个迥然相异的价值形象——“疯狗”与“人”——进行比较,然而比较的结果却是:人不如狗,甚至想当疯狗都当不了!而出现这个结果的令人脊冷处在于世俗世界对于“人”价值与尊严的剥夺与践踏、束缚与戕害的酷烈。正因为这种酷烈,诗作径自以“疯狗”为题,强化其效果,全诗也围绕“疯狗”与“人”这两个核心意象而展开。

首节,“我”感到“仿佛我成了一条疯狗”,原因在于生活之中已经“受够无情的戏弄”。从人变为了狗,这已经是极大的异化了。

第二节,先是为自己的生存处境感到一点点自慰:“我还不是一条疯狗,/不必为饥寒去冒风险”。如果从肉体的生存上来说,这或许可以成为自慰,然而“我”从未放弃自己高贵的理想和担当苦难的勇敢,因此“我希望成条疯狗”,原因即在于要去“更深刻地体验生存的艰难”。

如果说前两节对人与狗的地位与价值的评定仍是从通常意义上的人高于狗而言的,那么,在后面两节中则将这个评定完全翻了个个:我甚至还不如一条疯狗,我甚至想当疯狗都还当不成。为什么?正是因为与疯狗相比,我作为人的基本权利被践踏得无一尚存,与疯狗相比,狗甚至都拥有比我更多的权利。“狗急它能跳出墙院,/而我只能默默地忍受,/我比疯狗有更多的辛酸。”人不如狗,狗还高于人,这是更为深刻的异化。这里对人的生存现状的揭露和控诉是令人发指的。

“仿佛我成了一条疯狗”-“还不是一条疯狗”-“还不如一条疯狗”-渴望“真的成条疯狗”,这构成了一个“人”身分地位递减的序列,同时,抗议与控诉的强度与深度却在递增。序列的递减展现了作为“人”价值与尊严现状的益发严峻,而序列的递增,则是为争得“人”价值与尊严呐喊的益发强悍!这看似两列逆向行驶的列车,却精妙地统一为一体,相得益彰,控诉越强,抗争越烈。

全诗就在人与狗的世俗定义与诗人眼中人性与人权定义的颠倒,地位的颠倒,递减法与递增法的张力间,构成宏大的阐释空间和强烈的冲击力。

(白浩)

诺日朗(节选)……………………………杨炼

一、日潮

高原如猛虎,焚烧于激流暴跳的万物的海滨

哦,只有光,落日浑圆地向你们泛滥,大地悬挂在空中

强盗的帆向手臂张开,岩石向胸脯,苍鹰向心……

牧羊人的孤独被无边起伏的灌木所吞噬

经幡飞扬,那凄厉的信仰,悠悠凌驾于蔚蓝之上

你们此刻为那一片白云的消逝而默哀呢

在岁月脚下匍匐,忍受黄昏的驱使

成千上万座墓碑像犁一样抛锚在荒野尽头

互相遗弃,永远遗弃:把青铜还给土,让鲜血生锈

你们仍然朝每一阵雷霆倾泻着泪水吗

西风一年一度从沙砾深处唤醒淘金者的命运

栈道崩塌了,峭壁无路可走,石孔的日晷是黑的

而古代女巫的天空再次裸露七朵莲花之谜

哦,光,神圣的红釉,火的崇拜,火的舞蹈

洗涤呻吟的温柔,赋予苍穹一个破碎陶罐的宁静

你们终于被如此巨大的一瞬震撼了么

——太阳等着,为陨落的劫难,欢喜若狂

二、黄金树

我是瀑布的神,我是雪山的神

高大、雄健、主宰新月

成为所有江河的惟一首领

雀鸟在我胸前安家

浓郁的丛林遮盖着

那通往秘密池塘的小径

我的奔放像大群刚刚成年的牡鹿

欲望像三月

聚集起骚动中的力量

我是金黄色的树

收获黄金的树

热情的挑逗来自深渊

毫不理睬周围怯懦者的箴言

直到我的波涛把它充满

流浪的女性,水面闪烁的女性

谁是那迫使我啜饮的惟一的女性呢

我的目光克制住夜

十二支长号克制住番石榴花的风

我来到的每个地方,没有阴影

触摸过的每颗草莓化作辉煌的星辰

在世界中央升起

占有你们,我,真正的男人

[鉴赏]

杨炼(1955-),生于瑞士伯尔尼,自幼在北京长大。1974年高中毕业后赴北京昌平乡插队,并开始诗歌创作,1976年发表作品,1977年返城,考入中国广播艺术团创作室工作。1981年加入作协北京分会。主要诗作有大型组诗《礼魂》、《逝者》、《自在者说》《与死亡对称》等。是朦胧诗的主要诗人之一。著有诗集《海边的孩子》、《荒魂》、《黄》、《易》、诗合集《五入诗选》等,80年代中期起,寓居海外。

杨炼是新诗潮诗人里最乐于发表自己诗歌见解的诗人,他希望在诗里建立一个“历史——文化——生命”的思维模式,并通过它表现诗人抒写人类生命史的理想。诗人采用一系列以神话、宗教、历史名人、文化移植为背景的诗歌,企图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新发掘与审视,建立一种与现实生存相呼应的关系,使历史中被淹没了的辉煌部分重现于我们精神生存的空间。这些诗成了诗歌领域“文化寻根”的优秀之作。长诗《诺曰朗》就是他实践自己诗歌理论的尝试,诗人的艺术个性和气质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诗歌显示出开阔的视野,恢弘的气势,尤其是丰富复杂的意象群,复沓的多重构建,奇特的富于个性化特征的诗歌语言。

长诗由“日潮”、“黄金树”、“血祭”、“偈子”、“午夜的庆典”五节组成。第一节“日潮”的开头一段就是:“高原如猛虎,焚烧于急流暴跳的万物的海滨/哦,只有光,落日浑圆地向你们泛滥,大地悬挂在空中”,不得不承认杨炼才气逼人,尤其具有一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劲头,气势宏大,语气急促,充满着抗争与焦虑。在第二节“黄金树”中,诗人则以极其狂傲的口气宣告:“我是瀑布的神,我是雪山的神/高大、雄健、主宰新月/成为所有江河的惟一领袖”。在这里,抒情主人公如同远古父系部落的头领,强悍野蛮,享有绝对的权威,他将自己想象成瀑布之神、雪山之神、万物之神,将雄性和野性融为一体,以毫无顾忌的姿态,表现着强健的占有和征服的欲望,作者塑造的也正是这样一位作为历史见证人的人本主义英雄主义者的形象。诗人选用了“高原”、“猛虎”、“青铜”、“雷霆”、“荒野”、“陶罐”等或是代表古老苍凉的历史、或是代表雄性力量的词汇来构成诗歌的基础意象,而且,用来组合承转这些意象的动词如“焚烧”、“暴跳”、“泛滥”、“悬挂”等都有着强烈的动作性和表现性色彩,在这暴风雨般倾泻的诗句里,诗人追寻着一种英雄或是巨人的原型:“用殷红的图案簇拥白色颅骨,供奉太阳和战争/用杀婴的血,行割礼的血,滋养我绵绵不绝的生命”。历史在诗人的笔下剥去了其优雅的外衣,而回复了其本来的血淋淋的残忍的面目。在对这些残酷场面加以描述后,诗人突出了“我”的强悍的生命力:“我活着,我微笑,骄傲地率领你们征服死亡。”诗人面对的是“十年浩劫”后的中国现状,对祖国繁荣、民族腾飞的殷切希望,推动他在诗里重新建构民族的神话,塑造新的英雄和巨人。就在这首几乎是每行都燃烧着狂野诗情的长诗里,诗人忽然插入了一节具有宗教般宁静、充满着玄机的第四节“偈子”:“为期待而绝望/为绝望而期待/绝望是最完美的期待/期待是最漫长的绝望”。幻化为英雄和巨人的诗人突然沉入一种澄明的哲学沉思的境界:“期待并不一定开始/绝望也未必结束/或许召唤只有一声——/最嘹亮的,恰恰是寂静”。词语的对举与换位,反映出诗人顿悟到一切纠纷、矛盾、困扰、战争与流血,最终都要归人寂静。寂静融合了“期待”和“绝望”,把尖锐的矛盾调和、统一起来,表现出诗人对东方哲理及其思维方式的靠近。这也正是他所追求的民族史诗的精神。

长诗《诺日朗》是诗人一个比较成功的尝试。诗人在他的想象中熔入了现代人类学知识和深沉的历史感,面对某个具有神话色彩的高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这里有原始祭礼仪式的再现,有蕴含佛教哲理的沉思,有对人类本原象征的开掘,有运用民歌形式的合唱;但是在这一切的后面,是一个具有严肃地思考着的组合着的现代诗人。

(任怡)

蓝色狂想曲……………………………杨炼

太阳的影子躺在波浪上

黎明摇着棕桐叶,摇着绿色的光

从我身边跑来,给每一块礁石

布置洁白的鸽子。就在那儿

夜晚击落飞舞的海鸥。峭壁震颤

发出黑色的回响。就在那儿

寒冷的磷火阴森地摆动

喧嚣的白昼已经死去

我的梦在颤栗的水藻间游荡

天空和大海的胸襟

插满千千万万朵紫罗兰

芬芳的世界从另一个世界敲响

可就在那儿,我留给沙滩的湿漉漉的脚印

被无情的潮汐舔平。就在那儿

夏天的暴风雨疯狂地倾泻

无数的记记凝结着冰雹的白光

就在那儿,少女们走出金色的贝壳

在清凉的月光下歌唱

天空是美好的;海水是宁静的

但是秋天最后的星星

却孤寂地闪烁,红色的月亮

像一个浑圆的,八月的橙子

陨落在我心的深渊里,就在那儿

露珠的戒指掉得粉碎

而屋檐下透明的葡萄串在哪里呢

雪山似的幻想,草地上的天真在哪里呢

就在那儿,一只小船的尸体

静静记载着遥远的风暴

帆曾像狂欢的孩子

在大海的泡沫中嬉戏叫喊

就在那儿,时间鸣响着衰老

我的梦落叶一样不可挽回地飘零

天空是美好的,海水是宁静的

看吧,就在那儿,高高耸立的岩岸上

我的白桦树沉默着

像一根不再抖动的桅杆

世界的色彩在它脚下变幻

就在那儿,在无数飞逝的瞬息之间

它不感谢阳光,也不伴随蝉的忧愁歌唱

只有生长证明自己的命运

[鉴赏]

这是一首音乐的诗,歌德曾说过,文字语言的尽头就是音乐语言的开端。蓝色的海水是神奇的音符,海子用它吟唱了一首“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充满阳光和激情的青春之歌,而杨炼用它弹奏出的是一支色调斑斓亦情亦智的蓝色狂想曲。它通过对自然界法则和自我生活的形象展示,表达了对人生命运和存在本质的智性拷问与深远沉思。

在总体构思上,作者以视点转换为经,以局部空间变化为纬,在诗行中跳跃式地设置了多组矛盾性意象和对比性场景,对存在之道进行多维透视。“就在那儿”作为一个抽象的空间符号,如同穿珠之线贯穿首尾。

在第一节中,视点聚焦于客观自然物,并置了“黎明摇着绿色的光”和“磷火阴森地摆动”,以“礁石”和“峭壁”为考察定点,“布置洁白的鸽子”和“飞舞的海鸥”,两组矛盾性意象,隐喻光明与黑暗,运动与静止之间的可能性。它揭示了自然界存在的真谛。

第二节视点由自然物转变为自我世俗生活,展现了丰富而细腻的内心世界。“天空”和“海滩”成为考察定点,“紫罗兰芬芳的世界”和“脚印冲蚀记忆凝寒”对照,“少女曼妙的歌唱”和“星月下我心渊之愁”对比,在直陈心灵的忧郁和现实的惨淡之时,也暗示芬芳与黯淡,快乐与忧愁,幸福与痛苦也是胶着相生,水乳相伴,它揭示了生活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