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世界名人传记速读(大全集)
1702300000037

第37章 文学大师(15)

《猎人笔记》是一部形式独特的特写集。作品控诉了腐朽的农奴制度,表现了作者的民主主义思想。作品以一个猎人的行猎为线索,刻画了地主、管家、磨房主妇、城镇医生、贵族知识分子、农奴、农家孩子等众多的人物形象,真实地展现了农奴制背景下外省城乡各阶层人民的生活风貌。在美丽的大自然的景色中,发生的却是种种悲剧,体现了对农奴制度的无言控诉。作品也生动地描述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作品采用见闻录的形式,真实、具体、生动、形象,体裁风格多样,语言简练优美,可谓散文化小说、诗化小说的范例。别林斯基评价该作品“从一个前人所不曾有过的角度接近了人民”。《猎人笔记》是作者成名之作,对俄罗斯文学产生了很大影响,因此屠格涅夫是促进俄罗斯文学的重要人物。

这篇文章发表以后,当时的政府很不满意,就以屠格涅夫违反审查条例为理由,将他拘捕入狱,并放逐到了边疆。可是,在拘留中,他却写出了著名的反农奴制的短篇小说《木木》。历史上很多伟大的作品都是出自于逆境。

从19世纪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后期,作家先后发表6部长篇小说,它们构成了俄国19世纪40~70年代社会生活的艺术编年史。

长篇小说《罗亭》是写贵族知识分子的作用问题。主人公罗亭是他生活时代的“多余的人”。《贵族之家》,也是一部描写“多余的人”的小说。主人公拉夫列茨基最终无可奈何地退出了人生战场,表明贵族知识分子历史作用的终结。《前夜》是作家转向以“新人”——平民知识分子为主人公的第一部小说,女主人公叶莲娜是追求自由和解放新女性形象。《烟》反映出农奴制改革的有名无实。《处女地》则直接反映19世纪70年代民粹派所发动的“到民间去”这一社会运动。作者以自己的渐进论观点去评价这一运动,而把希望寄托在改良主义者沙罗明身上。自1847年起屠格涅夫便开始为《现代人》杂志撰稿,并与它保持密切的合作。后由于自己的自由派观点与杂志负责人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人的革命民主主义观点发生严重分歧而离开了《现代人》杂志。

《父与子》是屠格涅夫的代表作品,着力描写了俄国自己的“新人”。父辈指老一代贵族,“子”辈指新一代平民知识分子,小说深刻揭示了这两代人的矛盾和冲突。它反映了代表不同社会阶级力量的“父与子”的关系,描写自由主义贵族代表基尔沙诺夫的“老朽”,塑造了一代新人代表——平民知识分子巴札罗夫。但巴札罗夫身上也充满矛盾,他否认一切旧传统、旧观念,整天宣称要战斗,但却一直没有行动。

屠格涅夫在作家中是属于保守的一派。这在他的作品中经常反映得出来,比如在“父”与“子”的矛盾冲突中,他总是站在前者的一边。这给他的作品带来了不少局限,从语言到内容都显得过于古板、严肃,很多年轻人不太容易接受。

从19世纪60年代起,屠格涅夫大部分时间在西欧度过,和许多著名作家、艺术家,如左拉、莫泊桑、都德、龚古尔等都成为了好朋友。他参加了在巴黎举行的“国际文学大会”,被选为副主席(主席为维克多·雨果)。他对俄国文学和欧洲文学的沟通交流起到了桥梁作用。

屠格涅夫是19世纪俄国有世界声誉的现实主义艺术大师。他的小说不仅迅速及时地反映了当时的俄国社会现实,而且善于通过生动的情节和恰当的言语、行动,通过对大自然情境交融的描述,塑造出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他的语言简洁、朴质、精确、优美,为俄罗斯语言的规范化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早在1917年就开始翻译介绍屠格涅夫的小说,现在几乎他所有的主要作品都有了中译本,一些名作还有多种译本。

生活中没有理想的人,是可怜的人。

——屠格涅夫

不会宽容别人的人,是不配受到别人宽容的。

——屠格涅夫

日本文学大师川端康成

川端康成(Kawabata Yasunari,1899—1972),日本新感觉派作家,著名小说家,代表作有《伊豆的舞女》《雪国》《千只鹤》等,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已有多部作品在中国翻译出版。

川端康成,1899年6月14日生于大阪,1972年4月16日在工作室自杀身亡。

川端康成2岁丧父,3岁丧母,7岁祖母亡,15岁时祖父亡,孤儿的遭遇使他的童年抑郁悲凉,也对他以后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

1920年9月,他进入东京大学英文系,第二年转入国文系。在大学期间,热心文学事业,积极参加编辑同人杂志《新思潮》(第六届),并在该刊发表短篇小说若干篇,其中《招魂节一景》获得意外好评,打开了他走上文坛的大门。

大学毕业后踏入文坛,成为专业作家。同年10月,他与横光利一等人共同创办同人杂志《文艺时代》。1927年5月《文艺时代》停刊后,川端又先后参加了《近代生活》杂志、十三人俱乐部和《文学》杂志的活动。

1935年1月,担任文艺春秋社创设芥川奖、直木奖评选委员。第一次评选,与落选的太宰治之间发生了龃龉。1月,《雪国》开始分期连载。3月,《浅草的姐妹》被改编拍成电影《少女时代的三姐妹》(东宝前身PCL电影制片厂出品),并让梅园龙子初次公演。9月,赴新泻县汤泽收集《雪国》续篇的素材。12月,近居镰仓,同月,赴上诹访,搜集写作《花之湖》的素材。是年,发表了《雪国》(1月至翌年12月连载)、《纯粹的声音》(7月)等。

1936年1月,川端康成成为新创刊的《文艺恳话会》的同人,负责编辑了《日本古典文艺与现代文艺》特辑。1月,前往伊东温泉搜集《花之湖》的创作素材。2月,原作《谢谢》改编拍成电影《谢谢先生》并首映。12月,参加刚成立的镰仓笔会(久米正雄会长)。是年,发表了《意大利之歌》《花之湖》《花的圆舞曲》《芭茅花》《火枕》(《雪国》续章)《夕阳下的少女》《少女开眼)等。

1968年川端康成以《雪国》一书因其“以敏锐的感受及高超的叙事技巧表现了日本人的内心精华”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是第一位获此殊荣的日本人,也是第二位荣膺此奖的亚洲人。

川端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小说和散文,其中尤以《伊豆的舞女》《千只鹤》《睡美人》《雪国》《古都》等最富盛誉。他的作品在虚幻、哀愁和颓废的基调上,以病态、诗意、孤独、衰老、死亡来反映空虚的心理、细腻的感情和忧郁的生活,追求一种颓废的至美,达到一种空灵虚无的艺术至境。

川端康成最初曾热衷于日本艺术品收藏,因为他立志要成为一名画家。从某些方面来说,川端康成从未放弃这一梦想,而是将它融进了文学创作之中。他的人物塑造讲求感官效果,甚至可以看出画家绘画的艺术痕迹。

《伊豆的舞女》中正值青春妙龄的主人公,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川端康成后期作品中的人物原型。川端康成是一个唯美主义作家,大自然的赞美者;他喜欢孤独,既渴望与人交往,又避之唯恐不及。那个贞洁的少年舞女,成为川端康成一生作品中洁白无瑕的象征和化身。

小说《禽兽》(1933)与《伊豆的舞女》一样质朴动人,虽然简短但却比后者更加回味无穷。《禽兽》中的主人公是个孤独的单身汉,他发现与动物在一起比与人共处更加融洽,但他对动物的占有欲有其残酷与病态的一面,主人公之所以能与动物生活在一起,与其说是由于它们活着时的娇美,倒不如说是因为这些动物在死亡前后的怪态。

小说《雪国》发生在日本多雪的西部越后汤泽,以一个名叫叶子的姑娘之死亡为故事结尾。叶子是川端康成笔下若干少女中的另一个,也是纯洁无瑕的象征。在川端康成的大多数小说里,《雪国》是第一部先在杂志上连载后来才单独出版的作品。

小说最后定稿之前曾有几个不同的版本。它们的主要区别是结尾的不同。换句话说,当时川端康成决定不了如何收尾。事实上,川端康成的大部分作品好像都是在接近结局或没有结局的情况下收尾的。其中部分的原因是川端康成把生活看作一个无法预见结局的过程。

瑞典文学院在授奖辞中特别赞扬《古都》,这是一部描绘日本古老首都的小说,它以哀伤的笔调记录了西方对日本日趋深刻的影响。

川端康成在实际创作中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倾向。有的作品采用纯新感觉派的写法,极力强调主观感觉,热心追求新颖形式,另有一些作品却没有采用纯新感觉派的写法,主要使用朴素、简洁的白描手法。20世纪20年代末期和30年代初期,他又被新心理主义和意识流小说所吸引,相继写出两篇纯属模仿式的小说——《针与玻璃与雾》和《水晶幻想》;但后者中途辍笔,并且其后再也没有写过这类作品。由此可见,川端不满足于单纯模仿,不肯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决心另辟新径。所谓新径,就是将日本古典文学传统和西方现代派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的道路。经过长期探索,他在这条路上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1949年4月,川端康成担任恢复的“芥川奖”评选委员。7月,担任新设的“横光利一奖”(改造社)评选委员。8月,担任战后第一套文学全集《现代日本小说大系》(65卷,河出书房)的编辑委员。9月,以日本笔会会长的名义,给威尼斯国际笔会第21届大会发去贺词《致威尼斯国际笔会第21届大会》(发表于《人间》10月号上)。11月,应广岛市的邀请,与小松清、丰岛与志雄等代表日本笔会参观了原子弹轰炸受难地。是年,发表了《千只鹤》《山音》等。

1961年,为搜集材料和执笔写作《古都》《美丽与悲哀》,他在京都市左京区下鸭泉川町25号租下房子。5月,去新泻、佐渡旅行。11月,获第21届文化勋章。是年,发表了《美丽与悲哀》(1月至1963年10月)《古都》(10月至翌年1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