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历史1000问
1703100000035

第35章 兴衰有凭 国运无常——走向世界的隋唐文明(1)

兴衰有凭,无论你是隋炀帝,还是唐太宗,历史给予的都是一个公正的平台;国运无常,不管你是唐玄宗,还是唐僖宗,岁月涤荡的都是繁华背后的哀戚。但是,记忆终究抹不去的是李春修造赵州桥、众望所归天可汗、鉴真东渡日本国、发现氧气第一人等远去的走向世界的隋唐文明。

隋文帝为什么格外重视礼乐?

公元581年,隋文帝杨坚下诏:祭天祭祖时冕服必须依照《礼经》。所谓依照《礼经》,就是采用北齐冕服。公元585年,杨坚命礼部尚书牛弘修五礼(吉、凶、军、宾、嘉),成书一百卷,下诏行新礼。牛弘等人不懂音乐,议定雅乐,积年不成。公元589年,灭陈,得南朝旧乐器及乐工。杨坚听南朝乐,赞叹说:“此华夏正声也。”牛弘奏称中国旧音多在江南,梁、陈乐合于古乐,请修补以备雅乐。魏、周乐杂有塞外声音,请停止演奏。公元594年,雅乐成。杨坚时先定周伎、清商伎、高丽伎、天竺伎、安国伎、龟兹伎、文康伎等七部乐,此外还吸收了疏勒、扶南、康国、百济、突厥、新罗、倭国等外来音乐。到杨广时,又增定为九部乐,即:清乐、西凉、龟兹、天竺、康国、疏勒、安国、高丽、礼毕等。其实,杨坚并不懂得礼乐,这样做,目的在于从南朝接收华夏正统的地位。

李谔是怎样上奏改文风的?

杨坚统一中国后,在处理政务时看到大臣们的奏章盲目追求辞藻,而不重视解决实际问题,认为南朝的政治腐败和国势的不振,其根源就在于这些华而不实的文风。治书侍御史李谔很有辩才,也看到了当时文人写的文章大多华而不实,就写了一份《请正文体书》的奏章上书皇帝,希望通过皇帝发布政令的方式来改变当朝文风。李谔在《请正文体书》中写道:从魏武帝、文帝、明帝起,以后各朝皇帝都很崇尚文采辞令,忽视了文章要言之有物。他们自己写文章也是只注重文辞华丽,不重视为君之道。于是,下面的文人也就跟着他们学,在文辞华丽上大做文章,这样就渐渐形成了浮华文风,给后世各朝带来了恶劣影响。下臣希望当今皇上能够下一道政令来改变这种文风。

奏章写好后,李谔又仔细看了好几遍,觉得自己把要说的意思都说明白了,这才呈交上去。杨坚翻阅李谔的奏章时,不住地点头,当看到“连篇累牍,不出月露之形;积案盈箱,唯是风云之状”时,心里就想:这个李谔说得对呀!现在的一篇篇文章、一箱箱卷宗,写来写去,都离不开吟风弄月,这样下去,那可怎么得了啊!于是,杨坚就下令说:“把李谔的奏章颁示天下。如以后写来的奏章再空洞无物、华而不实,一定严惩不怠。”李谔通过上书杨坚,请求发布政令来改变文风的愿望终于实现了。

隋朝大军是怎样征服突厥的?

北朝后期,突厥成为北方游牧地区的强大国家。周、齐对立,各送重赂求突厥援助。其时,突厥沙钵略可汗继立,贵族争夺继承权发生纠纷,各个部落都自立大汗,如阿波可汗、突利可汗、达头可汗等。其中沙钵略兵力最强,是突厥大可汗。

杨坚建隋后,不再给突厥礼物,突厥贵族经常带领骑兵在东起幽州、西达河西的漫长战线上对隋进行骚扰。公元583年,杨坚命杨爽为行军元帅,率兵分八路反击突厥。杨爽出朔州,大破沙钵略军。窦荣定出凉州,击败阿波军。沙钵略借口阿波先退,袭击阿波。阿波投奔达头,达头协助他收集旧部近十万骑,和沙钵略互相攻击。至此,突厥形成了以达头、阿波为首的西突厥汗国和以沙钵略、突利为首的东突厥汗国两个对立的势力。

沙钵略屡被隋军打败,公元584年遣使求和。次年,沙钵略可汗归附隋朝,经隋朝同意,率部内迁白道川(今内蒙古呼和浩特西北)。

公元587年,沙钵略死。沙钵略嫌儿子雍虞闾懦弱,不能对抗西突厥,遗令立弟处罗候为可汗,号莫何可汗,亦号叶护可汗。杨坚使长孙晟赐莫何旗鼓,西击阿波。阿波部众以为隋出兵助莫何,多不战而降,莫何因此生擒阿波。公元598年,莫何死,雍虞闾立,号都蓝可汗;莫何之子染干为突利可汗,二可汗皆请婚于隋。隋用长孙晟离间计策,先后以宗女安义公主、义成公主嫁突利,又令之南徙,赏赐特厚。都蓝可汗被激怒,从此断绝朝贡,与隋为敌,不断侵扰边境。都蓝与达头结盟,公元599年合兵袭击突利。突利大败,只剩下部众数百人。长孙晟设计挟突利到长安。隋厚待突利,立之为民可汗,在朔州筑大利城(在今内蒙古自治区)为突厥汗庭,又迁其游牧部众于黄河南(今内蒙古自治区河套南)夏、胜二州之间。稍后,隋大将高颎、杨素率兵出塞,大破达头、都蓝军。都蓝败后,被部下所杀。达头占据漠北,自立为布迦可汗。公元601年,隋遣杨素率启民北征,所得人畜尽归启民。启民返归北方。公元603年,步迦所部大乱,铁勒、思结等十余部叛步迦,归附启民。步迦逃奔吐谷浑。隋朝因此加强了对边域的控制。

科举制度创建于什么时候?

隋朝建立后,杨坚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正式废除九品中正制,将选官权力收归中央。规定各州每年以文章华美为标准选拔三人,荐给朝廷。后又命令京官五品以上、地方官总管、刺史等以“志行修谨”(有德)、“清平干济”(有才)二科荐举人才。杨广即位后,又创置了进士科,国家用考试的方法以才取人,考取的就可以到中央或地方政府中作官,这就是我国科举制度的开始。

创置科举制度,是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它适应了庶族地主阶级兴起的历史趋势,为地主阶级的各个阶层加入统治集团开辟了道路。隋朝实行的科举制度,一直为以后的各个朝代所沿用。和隋朝以前的选官制度相比较,它有利于选拔人才,提高行政效率,对维护中央集权起着重要作用。

“隋太子爬树喊冤”是怎么一回事?

公元600年,隋文帝废太子杨勇及其子女为庶人;十一月,立晋王杨广为太子。杨广被立为太子后,杨勇实在咽不下这口气,多次要求面见杨坚陈述申辩,都被杨广蛮横地挡住。一天,杨勇实在情急无奈,爬上东宫一棵大树喊冤,杨坚听了,问发生了什么事。支持杨广的开国功臣杨素乘机说杨勇中了邪,不可救药了。这就是“隋太子爬树喊冤”的故事。公元604年,杨坚在弥留之际,才发现杨广对他不忠,而杨勇对自己却是一片忠心,曾有再来一次废立的念头,但是已经太迟了。不久,杨广弑父自立,并矫杀废太子杨勇。

杨广是怎样弑父自立的?

公元604年,杨坚得了重病,在仁寿宫养病。杨广以为时机已到,就写信给杨素,询问应该怎样处理杨坚的后事。想不到,杨素的回信被送信人错送给了杨坚。杨坚看了,勃然大怒,立即召杨广责问。

这时,杨坚的妃子陈夫人慌慌张张跑了进来,哭着向杨坚说:“太子无礼!”原来杨广见陈夫人长得漂亮,趁陈夫人换衣服时跑去调戏。这真如火上加油,杨坚拍着床大骂:“这畜生怎能担当治国大任!快把我的儿子叫来。”身边大臣柳述、元岩正要派人去叫太子杨广。杨坚气得脸通红,好半天才说出两个字:“杨勇!”柳述、元岩这才明白杨坚要重新立杨勇为太子,就急忙去写诏书。

谁知杨广和杨素已得到消息,带着军队,拿着假造的诏书,包围了仁寿宫。他们假宣杨坚的命令逮捕柳述和元岩。随后,又用东宫的卫士代替了仁寿宫的卫士,把守住宫殿的各个出入口,并命令照顾杨坚的人一律离开,由右庶子(东宫官员)张衡负责一切。大家刚刚走开,只听见殿内一声喊叫,过了一会儿,张衡出来说:“皇上已死,你们为什么不及时禀报?”宫内外的人大惊失色,可是谁也不敢说什么。就这样,杨坚被杨广、杨素一伙害死了。随后,杨广派人给杨勇送信,说皇上有遗嘱,要杨勇自尽。还没等杨勇回答,派去的人就把杨勇拉出去杀了。这年七月,杨广登上了皇帝的宝座,是为隋炀帝。

修造赵州桥的人是谁?

河北省的赵县在隋朝时候叫赵州。城南有条大河叫洨水。每逢雨季来临,水势凶猛,洨水便成了汹涌的洪流,两岸的百姓常为交通不便而发愁。

当时有一位杰出的工匠叫李春,他在洨水上带领人们设计、修造了一座闻名于世的石拱桥——赵州桥。

赵州桥是用石料拼砌成的拱桥,“拱”就是弯曲的梁,是指跨越河道的桥身。赵州桥造型优美,结构坚固,全长50多米,是当时世界上跨度最大的石拱桥。这座桥最大的特点是在拱桥两端的上方各有两个小拱,这4个小拱不但节约了石料,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而且在发大水的时候,可以从小拱排水,能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在选择桥基、保护桥拱、加固桥身等方面,李春也采取了许多科学巧妙的方法。因此,这座石桥虽然经过了1400多年的漫长岁月,如今仍坚固完好。

大运河的开凿分几段完成?

公元605年,隋炀帝杨广在营建东都的同时,又下令开凿大运河。隋炀帝修建的大运河分四段进行。公元605年,杨广征发江南、淮北100多万民工,在北方修通济渠,从洛阳西苑通到淮河边的山阳。同年,又征发淮南几十万劳动力,把山阳邗沟加以疏通扩大。大约用了半年的时间,一条宽40步的运河邗沟修成了。河的两岸修筑成御道,沿路榆柳夹道,又是陆路交通线。接着,从通济渠向北延伸。公元608年,征发河北民工100多万人开永济渠。这条河主要利用沁水的河道,南接黄河,北通涿郡。公元610年,在长江以南开了一条江南河,从京口引江水穿过太湖流域,直达钱塘江边的余杭。前后不到6年的时间,大运河的全线工程竣工。大运河以东京洛阳为中心,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河流,全长2000多千米,是世界上伟大的工程之一。

杨广修大运河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和巨大的灾难。但是,大运河作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加强了中央对东方和南方的统治,既方便了从南方漕运粮食,也有利于对东北用兵。大运河对中国南北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巩固国家的统一都起了巨大的作用。

为什么历史上说隋炀帝“靡有定居”?

隋炀帝杨广在位时巡游无度,曾经三下江都(今扬州)。公元615年,因在江都的旧船被杨玄感兵变时烧毁,杨广下令在江都再造几千艘船,而且要比旧船更大更漂亮,以便他第三次巡游江都。公元616年,龙舟制成。当时隋王朝岌岌可危。建节尉任宗上书极谏,当场被杖杀;行前,奉信郎崔民象上表谏阻,被杀;队伍刚到汜水,奉信郎王爱仁上表请还长安,被杀。于是,朝臣再也无人敢说反对的话了。

杨广到了江都,接见地方官,献礼多的就升官,献礼少的就罢免。地方官于是竞相贡献,尽量搜刮,甚至预收第二年的租调。百姓穷困,连树皮草叶都吃光了,逼得人吃人。

史称杨广“靡有定居”,在位12年,居京不足1年,而到处巡游却有11年。杨广曾北出长城,西巡张掖,南游江都。每次出游不知浪费多少民脂民膏,人民忍无可忍,于是纷纷起义,杨广第三次的江都之游,便成了他的死亡之旅。

杨玄感是怎样跟李密交上朋友的?

李密,字玄邃,隋末京兆长安人。李密年少的时候,曾被派在杨广的宫廷里当侍卫。李密生性活泼好动,在值班的时候左顾右盼。杨广发现后,认为这孩子不大老实,就免了他的差使。李密回家以后,发愤读书,决心做个有学问的人。

有一回,李密骑了一头牛,出门看望朋友。在路上,他把《汉书》挂在牛角上,抓紧时间看书。正好宰相杨素坐着马车从后面赶上来,看到前面有个少年在牛背上读书,暗暗奇怪。杨素在车上招呼说:“那个书生,怎么这么用功啊?”李密回过头来一看,认出是宰相杨素,慌忙跳下牛背,向杨素作了一个揖,报了自己的姓名,并回答说:“我在读项羽的传记。”杨素跟李密亲切地谈了一阵,觉得这个年轻人很有抱负。

回家以后,杨素跟他儿子杨玄感说:“我看李密这孩子的学识、才能,比你们几个兄弟都强得多。将来你们有什么紧要的事,可以找他商量。”从此,杨玄感就跟李密交上了朋友。

隋炀帝三征高丽的战果如何?

公元611年,杨广命令在东莱(在今山东)海口造船三百艘,官吏督役严急,死者达百分之三四十;五月,命令河南、淮南、江南造戎车五万辆,装载衣甲帐幕,由兵士自己牵挽,送往高阳;七月,发江淮以南民夫和船,运黎阳及洛口诸仓米到涿郡,船舶连接达千余里。运输兵民交错往还,昼夜不绝,死的就抛在路旁,臭秽满路。又发民夫自办车牛运粮械到泸河(今辽宁锦州)、怀远(今辽宁辽阳西北)两镇,车牛都一去不返。又发鹿车(即独轮车)夫六十余万,每两人推米三石,路途遥远,三石米还不够路上吃的,车夫到镇无米可交,只好逃亡。

公元612年,四方应征的兵士全部到达涿郡。杨广令左右各12军分为24路,向平壤出发,全军共1133300人,号称200万,运输粮饷的民夫比兵士加倍。二月初九,第一军出发,以后每日发一军,前后相距40里,连营渐进,实际上经过40日,才出发完毕。各军首尾衔接,鼓角相闻,旌旗相望,长960里。御营分六军,最后出发,长80里。《隋书》说“近古出师之盛,未之有也”。

杨广依据高丽会投降的愿望来部署战争,严令诸将:凡军事进止,都要奏报等待命令,不得专擅。又令诸将:高丽如请降,必须抚慰,不得纵兵进攻。隋兵渡辽河进围辽东城(今辽宁辽阳市),守城军每遇危急,就声称要投降。隋军不得不停攻,驰奏请旨,等到请旨回来,守军补充完备,又坚实拒战。如此再三,杨广还是深信高丽会投降,辽东城和其他城池也就一个不曾攻取。隋大将来护儿从海路到平壤城下,被高丽守军击败。大将宇文述等九军渡鸭绿江,攻至平壤附近,又被高丽军击败。来护儿所率攻城精兵4万,逃回船上者仅数千人,宇文述等所率305000人,除卫文升一军不败,其余溃军逃回辽东城下,只有2700人。杨广大怒,率残余军回洛阳。第一次征高丽失败。

公元613年,杨广再次在全国征发兵士集中涿郡;四月,杨广再渡辽水,和上次一样攻围辽东城,一个多月仍没有攻下;六月,在黎阳督运兵粮的杨玄感起兵攻东都的消息传到前线,杨广有后顾之忧,只好退兵。同时,河南、河北、山东等地农民起义如火如荼地进行着。第二次征高丽失败,不但使国内阶级矛盾激化,同时也使统治阶级内部分裂了。同年八月,杨玄感败亡。但农民起义军却风起云涌,隋王朝处于崩溃前夕。

杨广妄想以对外的胜利来扭转危亡的命运,于公元614年发动了第三次东征;三月,杨广又到涿郡,七月到达怀远镇。高丽虽两败隋军,却因连年战争,所受损失也非常严重,所以立即遣使请和,并交送隋的叛将斛斯政。这次战争是在义军遍地的形势下发动的,征集的士兵多因道路阻隔,不能如期到达,有的根本没有来,来的又因沿途多有逃亡,以致兵员不足,实是凑合成军。杨广也感到无法把战争进行下去,只好因高丽请和,乘势收兵。

翟让在什么地方起义抗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