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历史故事一本通
1703200000021

第21章 东汉挽歌(2)

汉朝末年,各诸侯拥兵自重,董卓控制了朝政。后来,曹操假借汉献帝之口,伪造密诏,杀了董卓,并将他的尸体扔在了光天化日之下,让过路的老百姓羞辱唾弃。蔡邕以前和曹操及董卓的关系很好。如今,他见董卓人死,亲离朋散,想到往日与董卓之间的交情,难过不已。不顾曹操的禁令,伏在董卓的尸体上放声大哭,这一举动吓得周围看热闹的人四散奔逃。曹操得知以后,不由勃然大怒。心想“蔡邕呀蔡邕,你真是不长眼神,我刚刚夺过大权,还没稳定,你竟敢当众和我唱对台戏。”于是,蔡邕被曹操下令赐死,蔡府的所有人也被抓起来发配到边远荒凉的地方。此时,蔡文姬已经回到了娘家。蔡邕出事的时候,她正在家里弹琴。听到下人来通报,说父亲去哀悼董卓之后,她就已经猜出蔡家将要大祸来临,不由得仰天长叹。一名深深庭院中的闺秀能如此料事如神,真不愧于才女之名。

果然,曹操的大兵飞奔而来,将蔡府团团围住。全府上下,不分男女,不论老幼,全被捆了起来,被推到了前院,稍有怠慢,就被乱棍打得皮开肉绽。蔡文姬和家人一起被发配北疆。而发配北疆,这一变故又一次改变了蔡文姬的命运,她的人生开始更加动荡悲苦。

当时,汉朝北方边境极不太平,胡人经常兴兵前来犯。每攻下一座城池,他们就将城里的百姓残杀殆尽,尸体堆积如山,血流成河。一队队胡兵的马背边上悬挂着一串串男人的头颅,而马后驮着诸多被抢来的女人。

在被发配到北方的路上,都是尸横遍野,恶臭熏天。不可幸免的,蔡文姬遇到了如强盗般的胡兵,可怜的女子就这样被抓住成了俘虏。到了匈奴以后,颇为美貌的蔡文姬能文善琴,被南匈奴王看中,成了南匈奴王的夫人。“福祸总相依”,对于蔡文姬来说,幸运的是她的博学多才,让她成了夫人,而不是被匈奴士兵任意玩弄的女奴;不幸的是,她的博学多才吸引了南匈奴王的注意,让她远离故乡亲人,尝透了孤独思乡的滋味。在匈奴的12年里,蔡文姬生了两个男孩,大的叫阿迪拐,小的叫阿眉拐,在养育儿子的同时,她学会了吹奏声调哀怨令人惆怅的“胡笳”。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得知蔡文姬流落南匈奴,想起往昔和蔡邕的交情,立即派周近做使者,携带黄金千两,白璧一双,把她赎了回来。蔡文姬在临走的时候,她的两个儿子跪倒在地上,抱住文姬的双腿,放声大哭:“娘,您要去哪里啊?大家都说您要回中原,您还回来吗?您平常是那样仁慈,今天为什么就这么狠心?我们还没有长大成人,您怎么就撒手不管我们了呢?”听了这些话,蔡文姬只觉得肝肠寸断,神情恍惚,她抚摸着两个儿子的脑袋,痛哭流涕:“娘又能如何呢?当初你父亲强行把我抢来,今天又是他强行将我送回去,为娘又如何能做得了主呢?”直到蔡文姬老死中原,她与自己的这两个儿子一直保持着书信往来,一生再未谋面。

回到中原以后,曹操将蔡文姬好好安慰一番。看到她孤身一人,曹操下令将文姬嫁给了屯田都尉董祀,这一年蔡文姬35岁。蔡文姬嫁给董祀,起初的夫妻生活并不十分和谐。董祀正值鼎盛年华,生得一表人才,通书史,谙音律,自视甚高,对于蔡文姬自然有些不足之感,然而迫于丞相的授意,只好接纳了她。而蔡文姬饱经离乱忧伤,思念远在匈奴的两个儿子,时常神思恍惚。感伤乱离,她作了《悲愤诗》,这是中国诗史上的第一首自传体五言长篇叙事诗。这期间,她还创作了感人肺腑的千古绝唱《胡笳十八拍》。

蔡文姬是在兵荒马乱之中被胡骑掠掳的,在《胡笳十八拍》中的第一拍即点“乱离”的背景:胡虏强盛,烽火遍野,民卒流亡。

从第二拍到第十一拍的主要内容便是写她的思乡之情。第四拍“无日无夜兮不念我故土”,第十拍“故乡隔兮音尘绝,哭无声兮气将咽”,第十一拍“生仍冀得兮归桑梓”,都是直接诉说乡情的动人字句。而诉说乡情表现得最为感人的,要数第五拍。在这一拍中,蔡文姬以她执著的深情开凿出一个淡远深邃的情境:秋日,她翘首蓝天,期待南飞的大雁捎去她边地的心声;春天,她仰望云空,企盼北归的大雁带来故土的音讯。但大雁高高地飞走,杳邈难寻,她不由得心痛肠断,黯然销魂……在第十一拍中,她揭出示自己忍辱偷生的内心隐秘:“我非贪生而恶死,不能捐身兮心有以。生仍冀得兮归桑梓,死得埋骨兮长已矣。”终于,她熬过了漫长的12年,还乡的宿愿得偿,“忽遇汉使兮称近诏,遣千金兮赎妾身”。但这喜悦是转瞬即逝的,在喜上心头的同时,飘来了一片新的愁云,她想到自己回乡之日,也是与两个亲生儿子诀别之时。第十二拍中“喜得生还兮逢圣君,嗟别稚子兮会无因。十有二拍兮哀乐均,去住两情兮难具陈”,正是这种矛盾心理的坦率剖白。从第十三拍起,蔡文姬就转入不忍与儿子分别的描写,出语便咽,沉哀入骨。第十三拍写别子,第十四拍写思儿成梦,“抚抱胡儿兮泣下沾衣……一步一远兮足难移,魂销影绝兮恩爱移”,“山高地阔兮见汝无期,更深夜阑兮梦汝来斯。梦中执手兮一喜一悲,觉后痛吾心兮无休歇时。”极尽缠绵,感人肺腑。宋代范时文在《对床夜话》中这样说:“此将归别子也,时身历其苦,词宣乎心。怨而怒,哀前思,千载如新;使经圣笔,亦必不忍删之也。”蔡文姬的这种别离之情,别离之痛,一直陪伴着她,离开胡地,重入长安。屈辱的生活结束了,而新的不幸——思念亲子的痛苦,才刚刚开始:“胡与汉兮异域殊风,天与地隔兮子西母东。苦我怨气兮浩于长空,六合虽广兮受之应不容。”全诗即在此感情如狂潮般涌动。曲终罢弹,完成了蔡文姬这一怨苦向天的悲剧性的人生旅程。

《胡笳十八拍》既体现了蔡文姬的命薄,也反映出她的才高。《胡笳十八拍》在主人公,即蔡文姬自己的艺术形象创造上,带有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即使在叙事上也是如此,写被掳西去,在胡地生育二子,别儿归国,重入长安,无不是以深情唱叹出之。

与董祀结婚后的第二年,董祀犯了死罪。眼看死期已近,蔡文姬顾不得嫌隙,蓬首赤足地来到曹操的府上求情。见到曹操,蔡文姬跪在他的面前替丈夫请罪,她的嗓音清脆,话又说得十分伤心。念及昔日与蔡邕的交情,又想到蔡文姬悲惨的身世,曹操看着她心酸不已。曹操听完了她的申诉,说:“你说的情形的确值得同情,但是判罪的文书已经发出去了,有什么办法呢?”蔡文姬苦苦央告说:“大王马房里的马成千上万,手下的武士多得像树林,只要您派出一个武士,一匹快马,把文书追回,董祀就有救了。“曹操亲自批了赦免令,派一名骑兵追上去,宣布免除董祀的死罪。

此时,曹操方发现见她数九寒天却穿得单薄,就送给她一顶头巾和一双鞋袜,叫她穿戴起来。闲谈中,曹操表示出很羡慕蔡文姬家中原来的藏书。蔡文姬告诉他原来家中所藏的四千卷书,几经战乱,已全部遗失时,曹操流露出深深的失望。当听到蔡文姬还能背出四百篇时,又大喜过望。曹操问她:“我想派十个人到夫人家,让他们把你背出来的文章记下,你看怎样?”蔡文姬说:“用不着。只要您赏我一些纸笔,我回家就把它们写下来。”后来,蔡文姬果然把她记住的几百篇文章都默写下来,送给曹操。曹操看了,文无贻误,十分满意。

董祀获救后,感念妻子的恩德,对蔡文姬改变了看法。时局动荡,他们夫妻双双看透世事,溯洛水而上,隐居在风景秀丽、林木繁茂的山麓。蔡文姬和董祀生有一儿一女,女儿后来嫁给了司马懿的儿子司马师。

曹操把蔡文姬从匈奴接回中原,为保存古代文化方面作了突出贡献。自此“文姬归汉”成了经久不衰的美谈,蔡文姬的才情也被历朝历代的文人大家们乃至时至今日的人们久久称颂。

黄巾军起义

爆发于184年的黄巾农民起义是东汉末年农民与地主之间阶级矛盾不断激化的结果,是一次经过长期酝酿的、有组织的、有准备的大规模农民战争。

东汉末年,土地兼并十分严重,豪强地主势力迅速膨胀。他们“馆舍布于州郡,田亩连于方国”,拥有成千上万的奴婢和徒附。广大农民丧失土地之后,多数沦为豪强地主的依附农民。他们除了交纳高额地租和服徭役外,人身也受地主支配,如充当家兵等,甚至跟随主人迁徙。农民与地主阶级处于尖锐的对立地位。

东汉自和帝以后,皇帝都是幼年即位,由外戚、宦官轮番把持朝政,政治日趋腐朽。灵帝刘宏公然在西园卖官鬻爵,州郡官职有时一月轮换几次,官吏到任后,就聚敛搜括。自安帝以后,朝廷长期对羌族用兵,耗费巨额军饷,这一沉重负担又全部落到农民头上。加上各种自然灾害,以致出现了“田野空,朝廷空,仓库空”的严重局面。大批农民四处流亡,饿殍遍野,连京师洛阳也是死者相枕于路。

由于社会危机日益深重,广大农民被迫奋起反抗。从安帝到灵帝的80余年,见于记载的大小农民起义近百次。其中,如安帝时青州张伯路领导的流民起义,波及沿海九郡;顺帝时广陵张婴领导的起义军1万多人,活动于徐、扬一带达十几年之久;桓帝时泰山公孙举领导起义军,在青、兖、徐三州作战,给官军以沉重打击。在南方和西北,还出现了汉族和少数民族的联合起义。不少农民起义的领袖自称“皇帝”“黑帝”“无上将军”“真人”等,或建年号,或置百官,或利用宗教为组织形式。此伏彼起,日益频繁。当时民间曾流行一首歌谣:“小民发如韭,剪复生;头如鸡,割复鸣。吏不必可畏,民不必可轻!”“山雨欲来风满楼”,一场波澜壮阔的农民大起义就在这种背景下逐渐酝酿成熟了。

时势造英雄,冀州巨鹿人张角目睹广大民众在东汉王朝暴政统治下的悲惨境况,义愤填膺,决心通过起义的途径来改变这一局面。于是,张角积极展开革命宣传和组织活动,从而成为这场伟大农民起义当之无愧的领袖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