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哈佛成长课:杰出青少年要克服的54个人性弱点
1704400000028

第28章 打破禁锢头脑的枷锁创造天才的自我(2)

成功者善于抓住机遇,把握机遇,创造机遇,直到达到成功。

不过你得注意,要想把握这万分之一的机会,你必须做到:

目光远大

鼠目寸光是不行的,不能只看见树叶,而忽略了整个森林。

锲而不舍

没有持之以恒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信心,是难以取得成功的。

马上行动

面对机遇,必须看准时机及时把握它,并付诸行动,将它变成现实的成功,这才是杰出人士的明智选择。当机遇向你靠拢时,尽管还带着某些不确定因素,这时最明智的做法是,眼疾手快,当机立断,将它抓获,以免机遇转瞬即逝,或是日久生变。看来,握住机遇,眼力和勇气是不可缺少的。

懂得取舍

在研究中发现,对许多成功者发生决定性影响的机遇次数是极少的,少的只有一两次,多的也仅四五次。因此,对于渴求成功的人,机遇的质量重于数量。要选择对自身成长最有效用的机遇,放弃那些对成才帮助不大的机会。尽可能使机遇在你的成才之路上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珍惜机遇

创造机遇、争取机遇需要花费极大的心血,但更为重要的是如何把握好机遇,使其发挥出最大的效力。若是费去许多精力,好不容易争得了机遇,但却没好好珍惜它,运用和操作机遇时未能把握好,最后功亏一篑而饮恨终生。

机遇是一位神奇的、充满灵性的但性格怪僻的天使。它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但绝不会无缘无故地降生。只有经过反复尝试,多方出击,才能寻觅到它。

在成功的道路上,有的人不喜尝试,不愿走崎岖的小道,遇到艰辛或绕道而行,或望而却步,他们常与机遇无缘。而另一些人,总是很有耐性,尝试着解决难题。不怕吃千般苦,历万道岭,结果恰恰是他们能抓住“千呼万唤始出来”的机遇。

可是,机遇不是一个温文尔雅的来客,它并不会戴着白领带、穿着燕尾服、头顶高帽、登门拜访你。它对任何人都是公正的。它能悄悄地来到所有人的身边。有的人眼疾手快,将机遇迎来做客;有的人却麻木呆滞,使到嘴的“鸭子”逃之夭夭。看来,要迎接机遇这位不速之客,还着实需要下一番工夫。

有的人常叹息自己怀才不遇。其实,他们往往牢骚有余,而才气不足。“才”是“遇”的先决条件,与其悲叹怀才不遇,倒不如先检讨你的“才”的实力和底气如何,你的素质到底还有哪些缺憾?

懒于思考:一天的思考,胜过一周的蛮干

大凡有所作为的,一般都是勤于思考的。一个人如果懒于思考,也就无创新可言。勤于思考的习惯使你敢于挑战权威,积极主动去探索知识的奥秘,成为自觉的学习者。

智者善于思考

有一位擅长画猫的画家,由于画技高超,笔下的猫都栩栩如生,以致许多人把他的画买回去挂在家里后,家里的老鼠都逃光了。因此,画家被人们誉为“猫王”。

不过,这位画家性格比较古怪,一生只带了两个徒弟王品和孙超。

一天,画家把二徒弟王品叫到跟前,说:“你可以出师了,你不但学到了我画猫的全部技巧,而且还在很多方面超过了我。”二徒弟王品说什么也不愿意离开师傅,但画家态度坚决,王品只好含泪辞别了师傅。

大徒弟孙超见此,便心急火燎地找到画家说:“师傅,我也要出师,你为什么只让师弟出师呢?要知道我比他还早来半年呀!”

“的确,你跟我学画的时间比他长—点,但是,你这一辈子,恐怕永远也出不了师了。”画家严肃地说。

“为什么?”大徒弟孙超极为不解。

“你跟我学画,只知模仿,却没有任何创新,也就是说,你是在用手画画。而你师弟呢,则是用脑子画画,他画的猫在很多细节方面已超越了我。你的基本功虽然很扎实,但不善于思考,不善于用脑,这就是你永远出不了师,也永远无法超越你师弟的原因。”大徒弟孙超听后,不服气地走了。

若干年后,大徒弟孙超画的猫在市场上无人问津,而二徒弟王品则成了远近闻名的“猫神”。人们都说他画的猫已超过了他师傅。

其实,大徒弟和二徒弟学画的时间差别不大,而且出自同一师门,但两人的结局却是天壤之别。二徒弟成功的奥秘便是缘于他勤于思考。

如果你不勤于思考,而只是如大徒弟一般“走马观花”,学得一点皮毛知识,你的学习成绩肯定不好。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不多问几个为什么,那么你所学的知识和你所阅读的书籍对你的用处就不大。

思考可以让我们不断获得新知

林肯与道格拉斯共同竞选伊利诺州参议员,二人因此成了冤家。

二人约定从斯普林菲尔德出发,进行一场竞选辩论。在出发的前一天,他们共同到当地教堂去做礼拜。道格拉斯是当时美国第一流政治红人。牧师为了讨好道格拉斯,先请他上台布道。道格拉斯一上台就利用机会转弯抹角地把林肯挖苦一番。最后,他仍然想“指挥”一下林肯,戏剧性地说:“女士们,先生们,凡不愿去地狱的人,请你们站起来吧。”全场的人都站了起来,只有林肯坐在最后一排不站起来。道格拉斯忙说:“林肯先生,那么你打算上哪儿去呢?”

林肯仍然坐着,不慌不忙地说:“道格拉斯先生,我本来不准备发言的,但现在你一定要我问答,那么,我只能告诉你,我打算去国会。”

全场大笑。

善于动脑筋,使林肯化被动为主动,反戈一击,使道格拉斯尴尬得难以下台。

勤思考,勤动脑,才能彻底地了解他人的思想,才能有助于形成自己的判断。如果全部照搬,不假思索地重复别人的思想,就好比鹦鹉学舌,人云亦云。

只要善于动脑筋就会做出别人做不到的事;只有善于动脑筋,才能解决问题,消除困境。

人重要的是学会思考,只有会思考,才会有智慧。智慧只属于会思考的人。正是思考的力量使一个本来处于劣势的人,获得了转机。正确的思考可以决定一个人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行动。任何一个有意义的构想和计划都是出自于思考。一个不善于思考难题的人,会遇到许多取舍不定的问题。一个善于思考的人由于养成了勤于思考的习惯,所以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哈佛大学教授是这样说的:人类的整体智慧水平相对于个人的想法而言,常常具有一种趋同性,而许多成功人士恰恰从这相同或相似的想法中跳出来,寻求新的出路。

因为他们善于开动脑筋,会精心策划,从而发现富有启迪意义的现象。

“思考能够拯救一个人的命运。”这句话出自拿破仑·希尔——美国著名的成功大师之口。

当你处于消极状态的时候,用思考转换感觉,调整方向,是自我慰藉的惟一方法。一个人如果能靠积极的思考征服消极心态,对他的个人成长将大有益处。

勤于思考才能打开知识的宝库

在美国,有一个人在一年之中的每一天里,都几乎做着同一件事:天刚刚放亮,他就伏在打字机前,开始一天的写作。这个人名叫斯蒂芬·金,是国际上著名的恐怖小说大师。

斯蒂芬·金的经历十分坎坷,他曾经潦倒到连电话费都交不起的地步。后来,他成了世界上著名的恐怖小说大师,整天稿约不断。常常是一部小说还在他的大脑之中储存着,出版商高额的订金就支付给了他。如今,他算是世界级的大富翁了。可是,他的每一天,仍然是在勤奋的创作之中度过的。

斯蒂芬·金成功的秘诀很简单,只有两个字:勤奋。

斯蒂芬·金和一般的作家有点不同。一般的作家在没有灵感的时候,就去干别的事情,从不逼自己硬写。但斯蒂芬·金在没有什么可写的情况下,每天也要坚持写五千字。这使他终身受益,他从没有过没有灵感的恐慌。

勤劳一日,可得一夜安眠;勤劳一生,可得幸福长眠。一个勤奋的人,阳光每一天的第一个吻触,肯定是先落在勤奋者的脸颊上。这句话完全可以诠释斯蒂芬·金的努力和汗水了。

害怕冒险:敢于冒险才有突破

对于害怕冒险的人来说,危险无处不在;而对于那些敢于冒险的人来说,危险只是一个挑战。害怕冒险的心理可能使你错失良机,不要害怕冒险,最大的风险就是你什么险都不敢冒。

不敢冒险就没有突破

有两个住在乡下的年轻人决定出外打工,一个准备到上海,另一个则要到北京去。

两个人同时坐在大厅等车,这时在他们的耳边,不时传来人们的议论,有人说:“上海人可精明了,连外地人问路都要收费呢!”

另外有人说:“听说北京人比较有人情味,看见没饭吃的人,不仅会送馒头给他吃,甚至还会送衣服呢!”

准备到上海打拼的年轻人,听到人们这么说,想了想:“幸亏还没上车,到北京好了,反正挣不到钱也不会饿死。”

而另一位准备上北京去的年轻人却这么想:“还是到上海去,居然给人带路也能赚钱,在那里一定有很多赚钱的方法;幸亏还没上车,不然我可失去发财的机会了。”

两个人同时来到退票处,相互询问之后,刚好可以互相交换车票,分别前往北京和上海。

来到北京,果然如人们传言的那样,年轻人初到北京的一个月里,什么事都没做,却每天都能饱餐一顿。他在银行的大厅喝免费的白开水,在卖场里有免费试吃,生活就这么日复一日地度过。

而来到上海的青年,发现上海果然到处都有赚钱的机会,不仅带路有钱,看厕所也有钱,甚至拿盆水给人也有钱赚,只要脑子多转转,再花点力气,到处都有钱可以赚。

凭着乡下人对泥土的感情和认识,第二天起,他便在建筑工地,向工头要了十包含有沙子和树叶的废土,经过处理包装后,他以“盆栽土”之名,向上海人兜售。

喜欢花朵却连块泥地都难得看见的上海人,发现这个新鲜的玩意儿,不禁上前询问价钱。当天,他在城郊间往返了六趟,净赚了五十块钱。

一年后,他凭着贩售“盆栽土”,在上海买下了一间小店面。

有一天,他走在街弄里,忽然发现许多商店楼面很亮丽,但是招牌却又脏又黑;经过打听之后,他才知道那些清洁公司只负责清洗门面,却不负责擦洗招牌。

于是,聪明的他立即买了梯子、水桶和抹布,成立一个小型的清洁公司,专门负责擦洗店家的招牌。

如今,他的公司已经小有规模,有一百五十位员工,业务也由上海发展到杭州和南京。

这天他搭乘火车,准备到北京考察市场,当他来到北京车站时,有个拾荒者把头伸进车窗,向他要了一个啤酒罐。

就在递拿瓶子的时候,两个人相互望了一眼,同时都愣住了,因为他们同时想起当年两个人交换车票的那一幕。

两个年轻人两种完全不同的结果,其中的关键,正是有无冒险的勇气。

机会只会留给勇于冒险的人,那些只顾着害怕担心的人,即使机会送到他们的面前,仍将白白浪费。

故事中我们看见,成为北京乞讨一族的青年,只是听说在上海居住不易就退缩,连尝试的勇气都没有,以穷困潦倒结局,这似乎早可预知。

而成为上海商人的年轻人,则以不同的角度解读,明白现实生活的势利苛刻反而让他更有斗志,所以,一下车他的人生便有了全新的开始。在努力求生存的过程里,他便已经走在成功的道路上了。

勇敢是成功者的信条

第二次世界大战间,巴顿将军在北非、地中海和欧洲战场上屡建奇功,威震敌胆,被誉为“血胆将军”。

一个将领,要统帅千军万马驰骋疆场,必须具有勇冠三军的胆量。巴顿青少年时期就雄心勃勃,心存大志,并努力锻炼自己的胆量,克服恐惧心理,发誓要把自己培养成一个勇猛无畏的人。

巴顿小时候发现自己虽然勇敢,但在危险面前并非是毫无顾虑。于是他决定锻炼胆量和勇气,改变自己,努力去克服自己隐藏在内心深处的恐惧心理,并时刻以“不让恐惧左右自己”自勉。

在西点军校学习期间,他有意锻炼自己的勇气。在骑术练习和比赛中,他总是挑最难越过的障碍和最高的跨栏。在西点的最后一年里,有几次狙击训练,他突然站起来把头伸进火线区之内,要试试自己的胆量。为此他受到父亲的责备,巴顿却满不在乎地说:“我只是想看看我会多么害怕,我想锻炼自己,使自己不胆怯。”

巴顿的锻炼,使他的性格变得异常刚毅果断,这种性格自始至终贯穿其整个军事生涯。

巴顿在作战中,总结出两条座右铭,那就是:“果断,果断,永远果断!”和“攻击,攻击,再攻击!”在进攻德军并取得胜利的布列塔尼战役中,他的这种指挥思想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布列塔尼战役中,身为集团军司令的巴顿,命令第8军冒着两翼和后方暴露挨打的危险,向2英里外德军防守的布雷斯特进攻。这使得那些参谋们顿生忧愁,认为这是铤而走险的做法。但巴顿却认为,战机稍纵即逝,目前德空军已被逐出诺曼底地区,德军大部分装甲部队也被牵制于其他战场无法脱身,故正面之敌实不堪一击,因而要果断进攻,而不能畏缩不前。

巴顿正是这样,抓住战机,果断地指挥部队快速挺进攻击,使德军措手不及,从而把德军赶出了布列塔尼半岛的内陆,取得了此次进攻战役的胜利。

他的勇猛果断,使他赢得了“血胆将军”的称号,并因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取得了赫赫战功而被授予四星上将。

巴顿在“不让恐惧左右自己”这一格言的激励下,实现了自己的雄心壮志。西点的学员非常欣赏古罗马哲学家塞尼卡的一句名言:“真正的伟人,是像神一样无所畏惧的凡人。”一个人能在任何情况下都勇敢地面对人生,无论遭遇到什么,依然保持生活的勇气,保持不屈的奋斗精神,他就是生活中的强者,一个真正刚强的人。

恐惧是人类最原始的认识之一,它是人类生存本能的反应。恐惧会让你停滞不前,你的目标永远无法实现;恐惧会使你囿于现状,不敢冒险,安于平庸的生活。经过适当调整,恐惧可以转化为一种新奇刺激的情绪,帮助你突破个人的极限。

走得最远的人是那些愿意去冒险的人

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一代文豪海明威在未满19岁时就参加了远征军,1918年7月,他在战场上受伤,医生从他身上发现227块弹片,能取出的只有28块。在这个年轻人身上,生与死时刻在搏斗着。对于战争,海明威说:“战争在你内心造成的创伤,愈合起来是非常缓慢的。”

但20年之后,他又情不自禁地卷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漩涡。尽管第二次世界大战又给他增添了几处伤疤,但当他离开欧洲战场时,又是那样精力充沛,充满冒险精神。1954年,海明威作为《展望》杂志的特派记者,为报道当时肯尼亚吉库尤部落同白人斗争的情况而前往非洲遭遇飞机失事。海明威在肯尼亚首都,治愈了外伤,但留下了严重的脑震荡后遗症、视觉重叠症及其它内伤,正是这一年他的长篇小说《老人与海》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之后,他攀登上了自己事业和荣誉的顶峰。但是此后,他的健康每况愈下,加之晚年头脑不可避免的迟钝,使他50年代后几乎没写出什么优秀作品。丧失了写作能力的海明威痛不欲生,但他对死却毫不畏惧。他曾对朋友说过:“死自有一种美,一种安静,一种使我不会恐惧的变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