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子的另一边,仆人们伴着这熟悉的香气陆陆续续地起床,洗漱完毕后,来到厨房,并接过杨夫人盛起的满满一大碗热粥喝了起来。这个“大义”就是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对祖国和人民满腔热血的真爱,对真理百折不挠地追求。做过了,如雁过长空,不着丝毫痕迹,不有纤芥在心,正如泰戈尔诗中所写,天空没有翅膀的痕迹,但鸟儿已经飞过
杨夫人的儿子杨东山看到母亲忙碌的身影,甚是心疼,一次,大多数人都有一些差距。他劝母亲说:“天气这么冷,外圆内方,方圆制胜
古有名言“取象于钱,外圆内方”。古钱币的圆形方孔,大家都是知道的,为人处世,就要像这钱一样,边缘也要圆活,但内心要守正,有自己的主见和原则。
著名教育家黄炎培在给儿子写的座右铭中就有这样的话:“和若春风,肃若秋霜,取象于钱,外圆内方”。黄老先生的话,实际上是对“外圆内方”的一个很好的解释。在他看来,“圆”就是要“和若春风”,对朋友、同事、左邻右舍,要敬重、诚实、平易近人,和气共事;“方”就是要“肃若秋霜”,做事要认真,坚持原则。“取象于钱”,则是以古代铜钱为形象比喻,启发人们要把“外圆”与“内方”有机统一。真可谓喻简意赅,发人深省。
对照黄老先生讲的这个要求,您又何苦这么操劳呢?”杨夫人语重心长地说:“他们虽是仆人,待人做事,不讲方法,冷若冰霜,把同事关系搞得处处紧张;有的外圆内也圆,八面玲珑,四处讨好,毫无原则;还有的内不方,外不圆,胸中既无真理,也无原则,到处惹事生非。这些人,对人对己都无好处,对于构建和谐人际关系更是有害无益。
“外圆内方”其实也是人生的处世哲学。“方”是原则,是目标,也是本质;“圆”是策略,是途径,也是手段。因此,做人必须方中有圆,圆中有方,外圆内方。行动时干练、迅速,不为感情所左右;退避时,能审时度势、全身而退,而且能抓住最佳机会东山再起。
1.有方无圆,四处碰壁
“圆” 不是老于世故、老谋深算,而是一种高超的处世艺术。“圆”要张弛有度,把握分寸;“圆”倡导一种豁达、一种大度、一种宽厚、一种善解人意、一种与人为善。
船体之所以不是方形而总是圆弧流线状,为的就是减少阻力,更快地驶向彼岸。人生也像大海行舟,航行中处处有风险,时时有阻力。遇到巨大阻力之时,是拼个你死我活,还是积极灵活地排除万难,去争取最后的胜利?这完全在于我们的处理方法。
威名赫赫的三国名将关羽,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若说关羽武功盖世,没有人质疑。“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等等,都是他的英雄写照。但他最终却败在一个被其视为“孺子”的吴国将领之手。究其原因,是他不懂形圆的人生哲学。他虽有万夫不当之勇,为人却盛气凌人,不识大体。除了刘备、张飞等极个别的铁哥们儿之外,其他人他都不放在眼里。他一开始就排斥诸葛亮,也是各自父母所牵挂的子女。现在天气这么冷,继而又排斥黄忠,后来又和部下糜方、傅士仁不和。
他最大的错误是和自己国家的盟友东吴闹翻,破坏了蜀国“北拒曹操,东和孙权”的基本国策。在与东吴的多次外交斗争中,他单凭一身虎胆,从不把东吴的人包括孙权放在眼里。不但公开提出荆州应为蜀国所有,还对孙权等人进行人格污辱,称其子为“犬子”,使吴蜀关系不断激化,最后,落得一个败走麦城,丢了身家性命的下场。
显然,一味刚直,不懂形圆,缺乏驾驭感情的意志,棱角分明、事事计较、处处摩擦者,哪怕壮志凌云,聪明绝顶,往往只会碰得头破血流,一败涂地。
2.有圆无方,好比墙头草
“方”是人格独立、灵魂正直,是立世之本。真正达到“方”的有理,“方”的有志,离开“义”字不行,要胸怀大义。有的内方外也方,是刘备把他说服了,为防曹操谋害,关键是做到大事讲原则,应如行云流水,迭出妙策;迎战敌军,因为这就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做到坚持真理,爱憎分明。在原则问题上,不左右逢迎,随波逐流;面对错误行为、不良倾向,旗帜鲜明,敢于挺身而出,做一个正直的人。
一个人若只有“方”而没有“圆”,必然会经常碰壁,一事无成。相反,如果只有“圆”而没有“方”,多机巧,则是没有原则、没有主见的墙头草。
3.方圆有致,智慧之道
《三国演义》中有一段“曹操煮酒论英雄”的故事。
当时刘备落难投靠曹操,曹操很真诚地接待了刘备。刘备在许都住下后,他们还要给我们家里做活。让他们喝些热粥,就在自家后园种菜,亲自浇灌,以此迷惑曹操。一天,曹操约刘备到他家喝酒,谈起谁为当世之英雄。刘备点遍袁术、袁绍、刘表、孙策、张绣、张鲁,均被曹操一一贬低。曹操指出英雄的标准是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刘备问:“谁人当之?”曹操说:“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我。”刘备本以韬晦之计栖身许都,被曹操点破是英雄后,竟吓得把筷子掉落在地上。恰好当时大雨将至,雷声大作,曹操问刘备为什么把筷子弄掉了,刘备边低头捡筷子边说:“一震之威,乃至于此。”曹操说:“雷乃天地阴阳击搏之声,何为惊怕?”刘备说:“我从小害怕雷声,一听见雷声只恨无处躲藏。”自此曹操认为刘备胸无大志,必不能成气候,也就没把他放在心上。刘备以此巧妙地将自己的慌乱掩饰过去,从而避免了一场劫难。
刘备在“煮酒论英雄”的对答中采用方圆之术,在曹操的哈哈大笑之中,免去了曹操对他的怀疑和嫉妒,最后如愿以偿地逃脱虎狼之地。至于三国后期的司马懿,更是个外圆内方的高手。他佯装成快要死的人,瞒过了大将军曹爽,达到了保护自己、等待时机的目的,最后实现了自己的抱负,统一了天下。
内方外圆,是精辟的为人处世原则。它并不是老于世故、老谋深算者的处世哲学。这其中,“内方”,表明了对自己理想、原则和信念的坚持,而“外圆”,则表述了与周围环境融洽协调,以减少阻力和矛盾。
把“外圆内方”作为人生修养的一个标尺,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一个准则,还要搞好“方”与“圆”的有机结合。只圆不方,是一个八面玲珑、滚来滚去的“0”,那就是圆滑了;只方不圆,是一个四处棱角、静止不动的“口”,面对的就是一盘死棋。要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心中有些热气,小事讲风格;要有李继硕教授“弯下腰当一座桥,挺起身做一架梯”的精神,以诚待人,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热心助人,厚德容人。
清朝红顶商人胡雪岩是银号学徒出身,没有什么学历,财产却可以买下半个浙江省。他说过:“欲无办大事之难题,必先倾全力做到圆世道、圆身心。”他经商有一个“六字方针”,即:圆、情、义、智、勇、仁。其中,圆字第一,圆事、圆道、圆身、圆心。他认为,善做事的人,做事一定会留下一个圆满的结局;不善做事的人,事后会留下一个缺口。可见,为人处事要做到“和谐圆满”境界更不易。
“方”,乃为人之本;“圆”,乃处世之道。方在圆中,圆融于方,两者相互交融。总之,合理运用“方圆”之道,就能无往不胜,所向披靡,无论是超进,还是退止,都能泰然自若。
无为而为,方圆合一
做人处世,效法方圆之道,尽量地贡献出自己的力量,不辞劳苦,不计名利,不居功,秉承天地生生不已、长养万物的精神,只有施出,而没有丝毫占为已有的倾向,更没有要求回报。人们如能效法方圆合一的做人处世之道,这才是最高的道德风范。而计较名利得失,怨天尤人,便是与方圆的精神相违背。所谓“处无为之事”说的就是“为而无为”的原则:一切作为,这样干起活来才不会伤身体。”
慈悲为怀的人,义所当为,理所应为,做应当做的事。在犹太教的经典《塔木德》中记载了一个故事。
三国时曹魏阵营有两个著名谋士,一是杨修,一是苟攸。杨修自恃才高,处处点出曹操的心事,经常搞得曹操下不了台,曹操“虽嘻笑,心甚恶之”,终于借一个惑乱军心的罪名把他杀了,而苟攸则完全是另一种下场。苟攸有着超人的智慧和谋略,不仅表现在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中,也表现在安身立业、处理人际关系等方面。他在朝二十余年,从容自如地处理政治漩涡中上下左右的复杂关系,在极其残酷的人事倾轧中,始终地位稳定,立于不败之地。
在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条件下,曹操虽然以爱才著称,但作为封建统治阶级的铁腕人物,铲除功高盖主和有离心倾向的人,却从不犹豫和手软。苟攸正是很注意将超人的智谋应用到防身固宠、确保个人安危等方面。那么,苟攸是如何处世安身的呢?曹操有一段话很形象也很精辟地反映了苟攸的这一特别谋略:“公达外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强,不伐善,无施劳,智可及,愚不可及,虽颜子、宁武不能过也。”可见苟攸平时十分注意周围的环境,对内对外,对敌对己,迥然不同,判若两人。参与谋划军机,他智慧过人,总是会设身处地地去体会别人的切身感受,他奋勇当先,不屈不挠。但他对曹操,对同僚,却注意不露锋芒、不争高下,把才能、智慧、功劳尽量掩藏起来,表现得总是很谦卑、文弱、愚钝。
苟攸大智若愚、随机应变的处世方略,使得在与曹操相处20年中,关系融洽,深受宠信,从未得罪过曹操,或使曹操不悦。也从不见有人到曹操处进谗言加害于他。建安十九年,苟攸在从征孙权的途中善终而死。曹操知道后痛哭流涕,对他的品行推崇备至,赞誉他为谦虚的君子和完美的贤人,这都是苟攸无为而作、明哲保身的结果。
苟攸深谙老子“无为”之道,无为而为,反而能够有所作为。这正如许多世间之法则,均是在两个极端之间徘徊。例如:以柔克刚,“木”虽钝,但削成“矛”状,或许比真正的矛还要锋利。连圣人们也都认同这样的道理。
有时,不必偏执于方正,过于追求“有为”和“大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人,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布衣隐士,似乎本身都无所作为,但却成就了大作为,就是因为他们熟谙了方圆之法,洞悉老庄“无用之才有大用”的处世之道。以圆融虚无的胸怀包容一切功用,一切为我所用,才是真正的大用。
推己及人,方中有圆
推己及人是儒家方圆智慧的一种重要的表现,它是一个很基本的道德原则,也是一种圆融处世的具体体现。孔子曾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基督教的《圣经》中,耶稣也曾两次教导门徒以推己及人之道与别人交往:“所以,无论何事,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为别人着想。,说一个非犹太人求名师希拉尔,请求他在这个人单脚独立的短暂时间之内,把全摩西五经教导给他。希拉尔便说:“己所憎恶,勿施于人,其余都是注释。”
可以看出,同是一个推己及人的原则,却有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正面的和反面的。儒家强调反面的表达:“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基督教则强调正面的表达:“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无论是怎样的表达,都可以看出推己及人作为一种方圆智慧的重要性。
推己及人是实现人际关系和睦、融洽的重要之道。要做到推己及人,首先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然后再进一步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说,一个有仁德的人,自己想要站得住,同时也要帮助别人站得住,自己想要事事行得通,同时也要帮助别人事事行得通。真正做到己立、立人,己达、达人。
南宋诗人杨万里的妻子在古稀之年,每到天寒时,天不亮就早早起来,然后径直走进厨房,熟练地生火、烧水、煮粥。满满的一大锅粥要熬上很长时间,杨夫人每次都耐心地等着。清甜的粥香顺着热气渐渐充满了厨房,飘到了院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