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两名病人,都因生病而住进了医院,甲病人对于病情,总能沉着冷静正确应对,安心接受医院的治疗,乙病人整天忧虑重重,时不时想到这样待下去会耽误大量工作的,内心压力很大,常处于烦躁之中。甲病人见状便主动开导他:“老兄,不要着急,先治好病,以后的工作才能顺利完成。”不久,甲病人治愈出院了,临走时勉励乙病人要安心治疗,不要那么着急。当乙病人出院那天,看见迎面微笑着,手捧着鲜花走来的甲,他的心里说不出的感激。
在人的一生中,需要沉着冷静地面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所有事情。小时候面对老师的提问,面对一道计算题;毕业时面对择业的困难,应对面试官的盘问等,都需要我们沉着冷静地去面对。学会深思熟虑,认真思考,只有这样才能找到一份满意的解决方法,开辟一条人生之路,一次次做出正确的决策,面对成功的机会要学会好好地把握,取得一次次的成功。
在现实社会中,我们更需要学会冷静,冷静地应对一次考试、一次面试、一次演讲、一次交谈、一次约会,冷静地应对人生为自己制造的每一个难题。若遇事不冷静,只借自己的一时头脑冲动,做出决定,常常会误了大事,甚至损人害己。马嘉爵一案就是一个最好的反面例子,如果他胸怀能开阔点,学会冷静点,四名无辜的生命也不至于血肉横飞、僵卧衣柜,五个家庭也不会泪流满面,悲痛欲绝;国家也不至于调动170万警力,花费巨额资金去四处逮捕他,搞得全国人民人心惶惶,提心吊胆。问题是他遇事不能冷静,不想后果,一意孤行,最终导致国家人民利益受损,五个家庭留下永久的伤痛,自己将接受国家法律的严惩。
所以,在生活中有许多事情都需要自己做出正确的决定。而且,我们在做出这个决定的时候,都要经过大脑的一番深思熟虑,尤其是一些非常重大的决定更要这样。正确地面对问题,科学地做出一项决策,选择并开辟一条人生之路,会赢得一次次机会,取得一次次成功。
审时度势,收放自如
我们大家都知道有这样一句俗语,“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大意是说一个人遇到困难时不能有畏惧退缩心理,而应知难而上,奋勇直前。其用意是正确的,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一个人如果不顾自身的条件和所处的局势,不知好歹一个劲地向前冲,到头来常常会弄得身败名裂的下场。一个人自表其功,自矜其能,只知道进不知道退,其人生路途必然坎坷曲折,其命运必定多舛多难。历史上凡是这种人,十有八九要遭到猜忌和打击走向失败。
一个人在社会上与人相处,要权衡各方面的轻重利弊,洞察事情背后隐藏的种种危机迹象,经常变换着各种处世方式,时而前进,时而隐退。这是处世过程中的正常现象,是为了生存、保护自己的需要,也是处世高手们常用的手段。
孙武,原是齐国人,姓田。他的祖父是齐国的大夫,在战争中立过大功。后来,由于田氏家族与其他家族之间发生争斗,结下仇怨,家庭遭遇不幸,孙武为了避难,于是逃到了吴国。
孙武来到吴国以后,一面带领人垦荒种地,发展农业生产,一面精心研究军事战争。孙武几十年如一日,不辞艰辛地钻研军事,而不求扬名于世。
公元前522年,楚国的大臣伍子胥被楚平王追杀,逃亡到了吴国,投奔了吴王僚,后来被吴王僚的堂兄公子光收为心腹。公子光因为属于他的王位被吴王僚所得,早已心怀怨恨,一直预谋伺机夺回王位。伍子胥投奔公子光后,公子光发现伍子胥有过人的才智,大喜过望。但是,要想完成夺取王位这样的大事,仅有伍子胥是不够的,于是,公子光派伍子胥四处访贤,寻找人才。
孙武隐居在吴国,伍子胥对此早有所闻,终于找到一个机会去拜见他。伍子胥与孙武见面以后,以十分诚恳的态度和孙武交谈。伍子胥说:“我听说先生研究兵法已经很久了,能否给予指教呢?”孙武谦逊地说:“我不过为了减少些田野生活的寂寞,看一看先人打仗的故事,哪里能谈得上研究呢?您过奖了。”伍子胥一向富于心计,所以在谈话的过程中,尽量避开一些敏感的话题,只是以仰慕的口吻,向孙武讨教一些问题。
过了一段时间,伍子胥再次拜访孙武。孙武将伍子胥请到了内室,伍子胥继续以更诚恳的态度说:“我身怀大仇,亡命吴国,不知道未来是什么样子呢。只是生来就愿意结交天下豪杰,愿意听从贤士指教,先生能否满足我呢?”孙武见伍子胥的确是以诚相待,如果再推辞,就说不过去了,于是和伍子胥谈起了自己多年来研究军事战争的心得体会,并列举了许多战例,严密细致地分析了成败的原因。
通过这次交谈,伍子胥越发觉得,要想使吴国强盛起来,父兄之仇得以雪恨,自己的抱负得以实现,非孙武的帮助不能。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在伍子胥的精诚感动下,孙武,这位有着盖世奇才的军事家,终于走出了田园山野,步入政坛,到吴国做了军师。
公元前506年,吴楚两国爆发了一场大的战争,在这场战争中,孙武非凡的军事才能得到了充分发挥。孙武针对楚国的情况,以及吴国的实力,制订出一套切实可行的作战计划,在粮草的准备和调兵遣将上,都作了精细的安排。
楚国得知消息后,也作了充分的准备。楚王命沈尹戍全面分析了吴楚两国军队的情况,并预测开战后可能出现的各种局面,在全面分析预测的基础上,制订了克敌制胜的策略。
沈尹戍根据己方所处的地势,命令手下大将囊瓦,率兵镇守汉水南面,主要控制战船,然后乘乱袭击吴军。战斗开始后,囊瓦迅速过江从正面向吴军发起进攻,这样一来,吴军就处于左右受敌、背水一战的不利境地了。他所采用的这种战术,可以说是制胜良策,如果能实施,必能大败吴军。然而,孙武早已料定沈尹戍会这样做,就将计就计,等囊瓦发现已太晚了。在吴军的两面夹击下,楚军实在难以抵挡,死伤无数。楚军大败,吴军大获全胜。
十几年的戎马生活,孙武为吴国的兴旺强盛作出了重大贡献,尤其在伐楚的战争中,更是劳苦功高。战争结束后,吴王阖闾大宴群臣,把酒言欢,论功行赏,封官晋爵。吴王征求众臣意见,谁的功劳最大,众臣一致认为首功非孙武莫属。众臣们推举,正合吴王心意,所有受赏的将臣中,孙武的赏赐是最丰厚的。
然而,出乎吴王阖闾的预料,孙武坚决不受吴王的封赏,而后又提出辞呈要告老还乡,解甲归田。对此,众人都大惑不解。
孙武说:“我本是乡野之人,承蒙大王厚爱,深感荣幸。为吴国征战,我只是尽了一点作为臣子应尽的义务,高官厚禄,实在愧不敢当。这些战功、政绩的取得,都是大王的功德无量啊!如今,我年事已高,请求大王恩准,让我回归田园,过平淡的生活。”
回想十几年的朝夕相处,阖闾十分了解并钦佩孙武的为人和不贪功名利禄的高贵品质,阖闾十分敬佩。现在,江山坐定,万象更新,阖闾实在不愿孙武此时离开他,怎奈孙武去意坚决,任凭吴王如何好言相劝,终究不能使孙武回心转意。
孙武不贪名利,经受住了权力的诱惑,摆脱了政治斗争的阴险狡诈、血腥暴虐,告老还乡。
生活中,你可能有这样一种体验:在借助锯来加工木材,将其裁制成人们需要的种种规格时,不管是人自身的作用力发挥,还是锯条在木材中的运行,总是既有“进”的方向,也存在“退”的姿态。而正是在这样一种“退”与“进”的深刻把握之中,人们完成了工作,满足了生活的需要。
草率行事,只能草率收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