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不懂说话,就当不好经理
1707700000037

第37章 总经理的说话技巧(5)

如果说礼仪致歉是促进人际交往的“添加剂”的话,那么衷心致歉就是改善人际关系的“润滑剂”了。走路时无意踩了别人的脚,撞了别人的肩要致歉;别人正在谈话,要插话时先致歉;收录机音量过大打扰了别人要致歉;打电话时因故暂停与对方通话要致歉;约会迟到要致歉;造访人家,打扰了别人休息要致歉;交谈中不慎触及对方的隐痛要致歉;做错事情伤害了对方要致歉……

回答致歉的语言看似平淡、重复,却很重要,它表示对致歉者的宽容和谅解,使交际双方感情得以交流和平衡。

回答致歉的应酬语言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1. 否定式

其特征是委婉地否定对方致歉的必要性。如:“哪里哪里”、“哪儿的话”、“瞧您说的……”,等等。

2. 趋同式

即故意表现自己在某一方面与致歉者的行为有相似性、一致性,从而打消对方的歉意。如主人因家里不整洁而向客人致歉说:“真抱歉,瞧我家里乱得……”客人也不妨故意“贬低”自己以趋同:“我家里也挺乱的……”

3. 让步式

即话语中暗含承认对方造成的损害并接受对方的致歉之意。如“没关系”、“没事儿”、“即便如此,我并不介意”,等等。

4. 缓轻式

其特征是努力减轻对方的内疚与不安。如约会时一方因姗姗来迟而致歉,另一方虽然准时到达但仍然说:“我刚到一会儿。”表示自己并未因久等而不快。

5. 欢迎式

不速之客无意中“闯”了宴,总是很尴尬的,因此每每以自嘲作为致歉:“我这是不请自来了。”主人却表现出热情:“欢迎欢迎,要请您还怕还请不来呢!”

◎ 机智善变的交际技巧

人生在世,免不了遇到各种各样的麻烦。其实,所谓麻烦的事,绝大多数并不麻烦。倘若将处事行事的办法灵活变通一下,麻烦往往随之消失。

(一)寻找借口,摆脱困境

制造借口就是一种很有效的办法。

在某个偶然的场合中,你见到一个非常想念的人,如一个你倾慕的异性时,你很想再见到她。但太直率地闯去,未免会令人尴尬。这时候不妨寻找一个借口,比如,你在离开时,装作无意带走一样东西,或似乎粗心地忘了一些什么,于是,你可以再次很自然地拜访她。

约会时迟到了,对方明显地不悦。这时人们自然而然地会为自己制造借口:“车太挤”、“表停了”、“我的上司正找我有要事商量”,等等。

但这些借口也许太平淡无奇了,以至于很难形成冲击力,消除对方的不快。

你可以这样说:“怎么,我给你同事打过电话呀,告诉你我要推迟半小时,接电话的人没有转告你吗?”这是一种以攻为守的借口。

“对不起,我刚才已经来了,不过,我们主任就站在你旁边等车,没注意到?就是那个穿黑西装的,我不太好意思过来……”这是出奇制胜的借口。

一个巧妙的借口,可以把需花费半天口舌也未必能解释清楚、甚至还会伤害彼此感情的麻烦化为乌有,它为我们的日常生活起到了类似润滑油的作用。

借口不是欺骗,欺骗有明显的损人利己的功利性,而借口则不同,借口实在是一种非常实用的交际技巧。

(二)通过暗示,表情达意

有时候以暗示代替直言,同样可以收到预期的效果。

暗示是一种特殊方式,指的是暗示者出于一定的目的,采用一定的方法,含蓄、巧妙地向对方发出某种信息,以此来影响对方的心理,使其不自觉地接受一定的意见、信念,或改变其行动。

(三)委婉拒绝,有理有节

拒绝,是在人际交往中对做不了或做不好的事采取的回绝态度。通常的拒绝方式是明确地说“不”,它能防止误解的产生,使问题迅速澄清。

但在现代社交过程中,常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对方向你提出某种请求,你心里确实难以答应,但又碍于人情义理,或某种利害关系的束缚,使你难以直接明确地拒绝。这时就需要采用一些巧妙而委婉的拒绝方式,既表达了自己的意愿,又将对方失望与不快情绪控制在最小范围,不影响彼此之间的人际关系。

明确地拒绝,说个“不”字,需要的是勇气;而委婉的拒绝,则需要讲究技巧。那么,委婉拒绝有哪些技巧呢?

1. 暗示拒绝

通过身体姿态或非直接的语言把自己拒绝的意图传递给对方。如转动脖子、用手帕拭眼睛、按太阳穴以及按眉毛下部,这些动作意味着一种信号:我较为疲劳、倦怠、身体不适,希望早一点停止谈话。显然,这是一种暗示拒绝的方法。此外,微笑的中断、较长时间的沉默、目光旁视等也可表示对谈话不感兴趣、内心为难等心理,从而间接表达了拒绝。

2. 转换话题

对方提出某项事情的请求,你却有意识地回避,把话题引到其他事情。这样,既不使对方感到难堪,又可逐步减弱对方企求心理,达到委婉谢绝的目的。

3. 先予肯定

对对方的请求不是一开口就说“不行”,而是先表示理解、同情,然后再据实陈述无法接受的理由,获得对方的理解,自动放弃请求。

4. 引荐别人

实事求是地讲清自己的困难,同时热心地为对方介绍能提供帮助的人。这样,对方不仅不会因为你的拒绝而失望、生气,反而会对你的关心、帮助表示感谢。

5. 诱导否定

对方提出请求后,不马上回答,而是先讲一些理由诱使对方自我否定,自动放弃原来提出的请求,以减少对方遭到拒绝后的不快。

6. 缓兵之计

对方提出请求后,不必当场拒绝,可以采取拖延办法。你可以说:“让我再考虑一下,明天答复你。”这样,不但能使你赢得考虑如何答复的时间,而且也会使对方认为你是很认真对待这个请求的。

以上种种拒绝技巧是以不便直接拒绝为前提的,现实生活中更多的是直截了当的明确拒绝。无论是直接拒绝还是委婉间接拒绝,都必须坚持是非标准,认真对待对方的请求,实事求是,坦诚相待。

(四)头脑冷静,防范失言

失言,是指无意中说错话的现象。尽管不情愿,但在交际中,我们仍避免不了偶尔失言。

俗话说,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话一旦从口中说出,就成为一种客观存在,听者就可能把它当成你思想的载体。失言,轻则造成别人的误会和自己的尴尬,重则引起论争,甚至引发官司。

交际中如何防止失言呢?

1. 从容自若

语言总是受控于大脑神经,当大脑神经过度兴奋时,思维就可能会杂乱无章,表现在语言上就是语无伦次,日常生活中这种因紧张而失言的事并不少见。为了防止因紧张而失言,就要进行必要的心理训练和模拟演习,做到从容自若,处变不惊。

2. 调整思维

巧妙地回答往往不就事论事,而是换几个角度,别出心裁,且又不偏离问话的限制。如果只顺从一条思路,只遵循一种逻辑,陷入单向思维的死胡同,失言就不可避免。

在交际中,对于某一个问题的陈述,即使我们准备了多种思路,也要根据听众的实际反应和其他突发情况,及时调整思维的轨迹,这样才能使我们的话中肯而又得体。

3. 完整准确

语言是个奇妙的东西。同样的几个词按不同的方式组合,就可能产生不同的意义;同样一个词用在不同的场合,意义可能截然相反。这一方面增加了语言的丰富性,另一方面又给我们的交际带来某些不利。因此,我们运用语言这个最重要的交际手段时,就应该力求完整而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绝不能随便省略语言成分,特别是那些过渡性、限制性的成分。省略往往会产生歧义,产生歧义就会造成失言。

4. 慎用新词

科学的进步给现代社会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新词、新概念、新术语不断涌现,每个人都面临着丰富自己的任务。新的语言只有在多次使用的情况下才能运用自如。但在正式的、较为庄重的场合,我们应该慎用新词,尽量避免使用那些一知半解的新概念、新术语,以免失言而闹出笑话。

5. 不凭猜测

交际中,有时真实的情况一时难以掌握而我们又非要“表态”不可,如果单凭自己的知识、经验、感觉,“想当然”地说,就难免出现偏差和失真。我们至少应该选择一些“模糊语言”,而不要过早地下绝对的结论。自作聪明的人信口雌黄,往往笑话百出。

6. 培养习惯

和任何生活习惯一样,语言习惯也是在日久天长的重复中养成的,只有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场合中注意使用规范的、文明的、富有艺术性的语言,才能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

失言虽然不是心灵的过错,但却是交际的犯规,只有加强口才训练,方能做到不失言或少失言。

(五)活跃气氛,打破冷场

冷场,无论对于交谈、聚会,还是议事、谈判,都是令人窘迫的局面。交际中,何时最容易出现冷场呢?

一般情况下,当事人对交往缺乏内在动力的时候,冷场便出现了。交往的内在动力是需要。

在交际活动中,如果当事人一时没什么需求的欲望,那么,会话在这个时候就成了多余的事,冷场便不可避免。

还有,在交际场上,当相互吸引力不强或存在沟通的心理障碍时,当心境影响相互认识与情感交流时,当情境因素发生作用时,冷场也是常见的。

会话出现冷场,双方都会感到尴尬。所以,我们对可能出现的冷场,要有一定的预见,并采取措施加以预防。

(六)控制情绪,化难为易

在与人交往中,我们会经常遇到一些难以回答的问题和令人难堪的窘境。这时候,我们该怎么说话?或者在说话上该注意些什么呢?

当你处在难题前和窘迫中,总的原则是明辨事理,说话得体;该直言不讳的,就直言不讳;该巧妙回答的,就巧妙回答;该含糊的,含糊;该超脱的,超脱……总之,从实际出发,看情况而定,碰上什么锁就要用相应的钥匙去开。但有一点要特别注意:当有人存心刁难或羞辱你、并使你的感情受到伤害的时候,你千万不要只顾气愤,动怒发火,不要硬着头皮顶撞。那样会激化矛盾,扩大事态,闹得不可开交,两败俱伤。你也不能张口结舌,或满脸羞红,那样会使对方觉得你软弱可欺,他很可能会变本加厉地嘲弄你。唯一的办法是:头脑冷静,控制情绪,运用语言的艺术,特别是以急中生智的幽默感去对付。

§§§第三节随机应变的说话技巧

在人们的交往中,会同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有时候在说话时难免出现失误和尴尬,这就需要我们能够灵活变通,随机应变,方能扭转被动的局面,从而化解尴尬。

◎ 以变应变的说话技巧

生活中我们常会遇到一些争端,这些争端以常法去解决往往不那么能轻易解决,这时候换一种思路,找到能消除障碍的法宝,让他想争也争不起来,问题自然迎刃而解。

清朝刘复才为江夏县知事,为人极为敏捷,常常在两方争执不下之际,他一两句话就为双方打了圆场。都督张之洞和抚军谭继洵平时意见就不太一致。这天,刘复才在黄锥楼设宴,二公及其他客人都在座。酒过三巡,诸位都有不少醉意了。忽然,一位客人不知怎么谈到了武汉江面有多宽的问题。谭继洵说有五里三分宽,他的话音未落,张之洞就说道:“不对!我记得确实,是七里三分宽。”

两人顿时争执起来,互不相让,旁边坐着的诸位客人劝说,也无济于事。在场的人都不知道说什么好,只好任由他俩争执。

刘复才坐在末座,看见席间这番争执,感到不好,若继续争下去,搞得不欢而散可就糟了。他急中生智,徐徐举起手来,说道:“江面水涨,则宽七里三分。水落,则五里三分宽了。张公是就水涨时说的,谭公则是就水落时说的。两位先生都没有错。”

张之洞和谭继洵听到这话,顿时哈哈大笑起来,席间顿时恢复了原有的轻松气氛。

旁座的诸客都为刘复才的片语解纷的机敏而折服。

人间需要“和事老”。有机会充当这样的角色,是很有意义的事。有时候,双方陷入僵局,相持不下,顾及脸面,谁也不愿作个高姿态,给对方一个台阶。这时“和事老”就大有用武之地了。“和事老”最高超的功夫,就是“打圆场”。

所谓“打圆场”,是指交际人双方争吵或处于尴尬境地时,由和事老出面站在第三者角度进行调解。打圆场近似于捧场,同是圆滑乖巧之为,但它没有捧场那般肉麻,而且在了结现实矛盾、平息事端的功效上,都比捧场高上一筹。“打圆场”运用得好,可以融洽气氛,联络感情,消除误会,缓和矛盾,平息事端,还有利于应付尴尬,打破僵局,解决问题。

凡事都有诀窍,说服人也有说服人的学问。归纳起来,说服人的学问主要有以下几点:

1. 说明真情,引导自省

当双方为某件小事争论不休,各说一套,互不相让,纠缠不休时,无论对哪一方进行褒贬过分的表态,都犹如火上浇油,甚至会引火烧身,不利于争端的平息。因此,此时只能比较客观地将事情的真相说清楚,而不加任何评论,让双方消除误会,从事实中反省自己的缺点或错误,引导他们各自多作自我批评,使矛盾得到解决,达到团结的目的。

2. 岔开话题,转移注意

如果属非原则性的争论,双方各执己见,而这场争论又没有必要再继续下去,不妨岔开话题,转移争论双方的注意力。

3. 纳精华,公正评价

假如争论的问题有较大的异义而双方又都有偏颇,眼看观点越来越接近,但由于自尊心,双方又都不肯服输,不妨将双方见解的精华归纳出来,也将双方的糟粕整理出来,作出公正评论,阐述较为全面的双方都能接受的意见。这样,就把争论引导到理论的探讨、观点的统一上来了。

4. 调虎离山,暂熄战火

有的争论,发展下去就成了争吵,甚至大动干戈,如果双方火气正旺,大有剑拔弩张、一触即发之势,应冷静下来当机立断,借口有急事走开,暂时脱离争论,等消了火气,头脑冷静下来了,争端也就趋于平息了。

假如你想让两个过去抱有成见的人消除前嫌;假如你的亲人突然遇到过去关系不好的人而你又在场;假如你作为随从人员参加的某个谈判暂处僵局……作为第三者,你应首先联络双方的感情,努力寻找双方心理上的共同点或共同感兴趣的问题。一幅名画,一张照片,一盘棋,一个故事,一则笑话,一句谚语,一段相同或相似的经历,乃至一杯酒、一支烟都可能成为双方感兴趣的话题,都可以成为融洽气氛,打破僵局的契机。

◎ 以不变应万变的说话技巧

应变,不一定就是快人快语、一语中的而问题解决。在某些时候你不作反应、装聋作哑,反倒是一种最恰当的应变说话技巧,将事情解决得更圆满而不露痕迹。

春秋时期,楚庄王亲自统率大军出外讨伐,结果大获全胜。当班师回京城郢都时,百姓夹道欢迎,盛况空前。为了庆贺赫赫战功,庄王在渐台宴请群臣。文武百官谈笑风生,无不喜形于色。庄王举杯祝贺,与众卿同欢共乐,并召来嫔妃和群臣同席畅饮。

此时,渐台上钟鼓齐鸣,歌舞不断,人们猜拳行令,兴致极高,不知不觉中日落西山。可是庄王兴犹未尽,遂命点起蜡烛夜宴,又命宠妃许姬斟酒助兴。

不巧,忽然刮来一阵大风,蜡烛都被吹灭。黑暗中,一个人趁着混乱,竟然拉住了许姬的衣袖。

许姬恼怒,又不便声张,挣扎之中衣袖被撕破。直到她机警地扯断那人帽子上的缨带,那人才惊慌地溜掉,许姬走到庄王跟前,附耳禀报了实情,并请庄王查办那个色胆包天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