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成大事必备的99个演讲技巧
1708400000042

第42章 演讲技能的运用(14)

演讲者的成功经验表明,一般的演讲,尤其是那种议论型的演讲,其结尾段往往重音较多,甚至整段都是重音,以此来造成一种强烈的气氛,突出结尾所概括的演讲的主要内容、中心议旨,把整个演讲推向高潮,给听众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对演讲来说,利用轻重音起伏跌宕的变化来有效地传情达意,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当然,这是指逻辑重音的运用。它既能突出演讲中某些关键的词、句和段,从而突出地表现某种思想感情,又能加强语言的色彩,美化语言。

语调的快慢变化

演讲语音的变化,应当是自然、顺畅的。只有语速适宜,快慢有致,才既能有效地传情达意,又能令听众感到优美入耳。如果语速不当,缺乏快慢变化,始终保持一个速度,那就很难准确、恰当地表达出演讲者内心的思想感情,也使听众感到厌烦,难于接受。

演讲的声音应当有快慢缓急变化。怎样变化呢?主要是根据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在表达一般内容时,语速可以适中,既不要太快,也不要太慢。当表达热烈、兴奋、激动、愤怒、紧急、呼唤的思想情感时,出言吐语就要快些,势如破竹;讲到庄重、怀念、悲伤、沉寂、失落、失望的思想情感时,语速可以放慢些,娓娓道来。

语调的停顿变化

停顿是演讲的一种非常有效的表达艺术。演讲运用了停顿艺术,不但不会使演讲散乱,反而能使整个演讲抑扬顿挫,起伏跌宕,连贯畅通,令听众享受到一种语言的节奏美。

停顿,就是说话时的间歇。演讲不仅要有停顿,而且还应该利用停顿,使停顿变为一种表达艺术,以求更有效地表达演讲者的思想感情。

那么,究竟怎样停顿呢?一般说来,停顿有三种:一是自然停顿,即词语或句子间的自然间隙;二是文法停顿,即段、句之后的较长一点的停顿;三是修辞停顿,即由于某种修辞效果的需要而做的停顿。对演讲来说,应综合运用这三种停顿,使它们变为一种技巧性的停顿、艺术性的停顿。

具体来说,在一般情况下,可做一般性停顿。然而,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则应做较长一些的停顿了。比如,在向听众提出某个问题之后,在提出自己的某个观点之后,在道出某个妙语警句之后,在讲清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之后,都要做较长一点的停顿。

92

演讲中的节奏

跌宕起伏的节奏,清晰响亮的语音,是成功演讲必须具备的特点。演讲的节奏能激起千百万听众情感的波澜。演讲者思想感情起伏变化结构的疏密松散,语调抑扬顿挫、轻重缓急以及演讲者的举止等要素,有秩序、有规律、有节拍的组合,便形成了演讲的节奏。

根据会场的情绪和气氛调整节奏

李燕杰在《德才学识与真善美》的演讲报告中讲到:

“一位母亲春节到大学看望儿子,可儿子正在实验室里聚精会神地工作,母亲不忍心惊扰他,来到了他的宿舍,发现三年来儿子用的被褥基本没拆洗过。母亲很心疼,动手拆洗了被子,又去拆褥子。可是当她把褥子掀起来的时候,泪落如珠,眼泪刷地流下来了。

讲到这里,演讲者突然停止演讲,一声不响地眼看着听众达30秒之久,此时的听众满腹狐疑,不知因何这位母亲泪落如珠,她到底看到了什么。

正当人们猜测不定时,他说:“原来整个褥子底下是一片钞票……”

演讲者抓住会场听众的情绪,运用演讲节奏术,使人们将张弛有机地融为一体,既有紧张的“提神”,又有松弛的“休息”,并且能使听众一个劲地往下“追”;褥子底下的钞票哪来的。此刻演讲者就像挥动一根魔棒似的,把听众的心紧紧地收了起来。

演讲者应根据会场听众的情绪,适时地用讲话节奏的停顿去消除听众可能产生的兴奋感。

根据感情表达的需要调整节奏

曲啸在一次演讲中举到被迫害“戴手铐”的事例,便采用了慢条斯理的节奏。他说:

“当时我戴着手铐,我的孩子刚会在地上爬,还不会说几句完整的话,他总是摸着我的手铐,一边摸一边说:‘爸,啥?爸,啥?爸爸这是啥?’我怎么能告诉孩子这是手铐呢?这是关系到一家老小生死存亡的手铐啊!”这段演讲字字锥心,催人泪下。

演讲节奏是在感情表达需要的前提下,该快则快,该慢则慢,做到“快有章法,慢有条理”。

当演讲者要表达急切、震怒、兴奋、激昂的感情时,快速的连珠炮般的讲话,便能使听众产生一种亢奋感和紧迫感,以激起听者的振奋与共鸣。当要表达悲哀、思索等感情时,则要放慢节奏,使听者产生一种深邃感。

根据演讲内容的变化调整节奏

语言的节奏变化主要是通过演讲内容的变换来实现的。在适当的地方,插入些诗文、轶事、幽默等类的话语,将理论与生动的形象结合起来,如磁铁一样,吸引着听者欲罢不能,如电光石火,照亮每一个听者的心灵。

总之,在感情、情绪气氛、内容需要的前提下,演讲者进行有急有缓、有断有连、有起有伏、有张有弛的语言节奏的变化,就一定会挥洒自如地弹奏出一曲雄浑悦耳的乐章——“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演讲中节奏太快的调整

初次上场的演讲者容易犯的错误是速度太快,像放鞭炮似的噼里啪啦,一个调子,一个速度。他们提醒自己“慢慢慢”后,又趋于慢得平坦,慢得没变化。

这里是提醒初次上场的演讲者,演讲的进行要灵活控制,有快有慢。

就听众对象来说:一些年轻的听众,精力充沛,反应灵敏,他们的思维和举止很敏捷,可快一点;对小朋友、老人家演讲,因为他们接受迟缓,反应不快,可把音节的时值拉长,语流中间停顿可久点,停顿的次数可多些。

就内容感情来说:讲述一些热情、紧急、赞美、愤怒、兴奋之类的内容时,不能以“毋庸赘言”代替,叙述那种无法控制的感情,即表示激动的态度时,叙述进入精彩高潮时等可以速度快点。

表现一些平静、悲伤、庄重、思考、劝慰之类的内容时;讲述一些需要听众特别注意之事时;讲述有关数字、人名、地名时;引起疑问之事时要慢点。

就环境而言:演讲场合大的,速度可慢点;场合小的可快点;听众情绪受到干扰时慢点,情绪旺盛时快点。

下面以亨利的演讲《诉诸武力》的结尾处为例进行说明:

“回避现实是毫无用处的。先生们会高喊:‘和平!和平!’但和平安在?实际上,战争已经开始,从北方刮来的大风都会将武器的铿锵回响送进我们的耳鼓。我们的同胞已身在疆场了,我们为什么还要站在这里袖手旁观呢?先生们希望的是什么?想要达到什么目的?难道生命就那么可贵?和平就那么甜美?竟值得以戴锁链、受奴役的代价来换取吗?全能的上帝啊,阻止这一切吧!在这场斗争中,我不知道别人会如何行事,至于我,不自由,吾宁死。”

这段演讲,开始几句平稳缓慢,从内心发出质问:“和平安在?”接下来加快,说明现实的严酷。演讲者激情迸出,向“先生们”发出串串质问。“全能的上帝啊,阻止这一切吧!”这里呼唤上帝,乞求得到一种救世之法,发于心中,速度可慢。最后“不自由,吾宁死!”戛然而止,猝然停顿,感情达到高潮。

总之,演讲要快慢适中。长时间的快会“供过于求”,引起烦躁,听众不易全面了解内容、理解感情;太慢则“供不应求”,听众注意力无法集中,情绪提不起来。

把握说话的节奏

说话不仅可以表现一个人的内在形象,更可以体现出一个人的内在修养。

那些讲话磕磕绊绊没有任何节奏感的人,很少能够打动我们,这样的人,几乎说不出什么值得我们去注意的东西。只有懂得说话的节奏、思路清晰的人,才会有活跃的思维。

掌握好节奏的最高境界是说话自然流利。

当然,恰当的停顿不属于不流利,因为我们经常利用停顿展开新的思路,或者从一个要点过渡到另一个要点,或者重复某个词以期给听众留下更深一层的印象。

磕绊的次数是可以数出来的,这也是熬过听那些令人生厌的讲话的有趣方法。在大多无味的讲话中都会磕绊。在你自己的讲话中,请别人统计一下,你发生磕绊的次数,具有很大的实际价值。

很少有人能够在即兴讲话中不出现磕绊情况。我们发现最多达到每分钟30处,有许多的教授也有20处之多。

那么,如何提高说话的流利水平呢?

首先,应熟悉讲话的主题。当我们的思考不发生任何迟疑的情况时,要说的话也自动地到了嘴边。充分的准备可以增加流利程度,因为这能增加自己的自信心,从而更能坚信自己要讲的东西。另外,熟悉主题会使讲话者有更大激情,这种激情会使讲话者的整个身心都投入到其演说的境界之中。这样,流利也就不成问题了。

其次,发音要准确。发音含糊不清是说话犹豫的一种表现。如果讲话者连续几个地方都有迟疑不决的现象,就会使人感到他其实并不知自己在讲什么,而是在头脑中力图发现哪儿出了毛病,结果说话更加不流利。因此,如果我们有意识地在流利方面做出一些努力,会收到很好的成效;反之,如果我们在演说的其他方面下工夫,而认为到时候自然会流利起来,那结果将只有失望。

再次,要充满热情。我们注意到,人们激动时,声音变高,语速变快,此时,语言似乎更加流利。所以,在演讲时,要用你的热情感染他人,要大声讲话。如果你的情绪已经紊乱,如果你站在听众前面怕得发抖,你就特别要大声地讲话。

最后,迅速地讲话也能提高流利程度。当你迅速讲话时,你的心理便能更快地发挥功能,就像阅读一样,如果你能集中力量快速阅读,那么,在你只用于读一本书的时间内,你就能读两本书,并且获得更透彻的理解。掌握好说话的节奏,使说话就像琴弦一样有张力,像流水一样缓缓东流。对此,我们应去积极地学习。

93

整体把握有声语言的语调变化

在演讲中将有声语言表达得错落有致,抑扬顿挫才能更加吸引听众的注意力。整体把握有声语言语调的变化要求我们停连适当,平仄相间,发音响亮,轻重得体,快慢得当等。演讲者还要能巧用语调来吸引听众的注意力。

整体把握有声语言语调的变化

有声语言的语调变化能表现演讲的状态和特点。整体把握有声语言的语调变化要注意以下六个方面的问题:

一、停连适当

“世上如果男人没有了女人就倒霉了。”

“乒乓球五毛五十个。”

“来了的和尚未来的同志均有捐款的义务。”

演讲有声语言的体现要有节奏感,不能像平平流水,应按语法、逻辑、感情的需求把语音化为一个个跳跃的节奏。注意的是停中有连,整体把握。当停不停,听起来模糊不清;当连不连,听起来支离破碎。

二、平仄相间

汉字一字一调,高低升降,起伏变化。作为平声字的阴平、阳平变化不大,比较稳,易听清楚;仄声字的上声、去声变化大,声音短促,音感强烈。二者要相间配合,使声音起伏变化。

三、发音响亮

演讲时齐齿呼音节(i或i开头的韵母)与撮口呼音节(u或以u开头的韵母)发音时由于口腔开合小,共鸣腔不大,音发出来不亮。要尽量在备稿时换成开口呼音节(ɑ或以ɑ开头的韵母)与合口呼音节(d或以d开头的韵母)。例如,把“至”改为“到”,把“与”改为“和”。

四、轻重得体

根据演讲感情的需要可以把语句中的一些词语读得轻些或重些。轻重的确定一定要得体,建立在语意基础之上。中间衔接处要自然,不留痕迹。

“为了我们的友谊干杯!”

其中“干杯”一词可重读。

五、双音节化

汉语中的一些单音节表达意义复杂、深刻,如能改成双音节就明白、通俗些,且双音节响亮明朗,有顿挫变化,易于表现语言的音乐美。

六、快慢得当

快慢即演讲的速度。快慢要看对象、看场景、看内容。要做到“快而不乱”,否则含混不清;也要做到“快而不拖”,否则松松垮垮。要当快则快,当慢则慢,快中求慢,慢中有快,快慢稳当。

巧用语调吸引听众

在演讲的开始或中间往往由于一些突发现象或自身过失而出现听众喧闹、议论等情况。交头接耳者有之,嘻嘻哈哈者有之,进进出出者有之。此时演讲者切忌“怒上心头”,也忌“我行我素”。要从容镇定,冷静而迅速地判明原因。可以采用停下来的“冷处理”与提问的“热处理”平息喧闹。

演讲中,出现喧闹情况,可以停下来,面对微笑或稍带严肃地望着听众,把视线投向吵闹的地方。这种语流的短暂间歇,可以引起听众的注意,听众会把目光投过来,直指喧闹处。对喧闹的听众当然是一种压力,“此时无声胜有声”。停顿时间不要超过五秒钟,停顿之后要适当引发话题,衔接演讲。

有一次,林肯与道格拉斯辩论。他那惯有的一种忧郁神色,很不利于他,他讲出来的每个字都带有凄清的情感。听众反应冷淡。此时他突然卷起两臂,巧妙地“反馈”,两眼逼视台下那些似乎要打瞌睡的听众,沉默了很久以后,突然用一种特别的声调说:“我和道先生两人无论谁被选上议员,都没有什么重要的,可是我要在诸君面前,提出一个重要的问题,它的重要远在于我私人利害与党派的命运之上,朋友们!”

谈到这里,林肯又稍停刹那,接着说:“那个问题,即使我和道先生以后死去埋入地下,舌头已经烂掉,它也仍旧存在,而且仍在一切人们的心中燃烧。”他这番诚恳的话和他的神情姿态都刻印在听众的心灵深处。

另外可利用提问的方式把听众吸引过来。

有一次,《大学生是思考的一代》主题演讲比赛正在进行,听众和选手都是大学生,越到后来听众秩序越差。这时有位女选手上台,没想到绊上了话筒线打了个踉跄,下面大笑。女选手轻盈地爬起来,微笑着环视听众,提了个问题:“不好意思,我倒在大家面前。可大家知道我跌倒的原因吗?”这一问问得突然,问得蹊跷,构成强烈的语势刺激,激发起听众思索。听众不解地望着她,大厅安静了。“一来是为大家的热情所倾倒,二来我边走边在思考问题,不想碰上了暗藏机关。不要紧,谁让我们是热情、活泼、思考的一代呢?”幽默圆场,自嘲解脱,巧引话题,开始演讲。

此外还可通过讲故事的方法来平息听众,故事当然力求新奇、独特,且与内容联系起来。有个笑话,说张飞和关羽参加一次刘备召开的军事会议。会场喧闹声声,无法平静,刘备没法讲话。张飞说:“大哥,看我的。”于是他用在长坂坡喝退曹军的大嗓门吆喝一声,结果吵得更凶。关羽说:“小弟,你那手不行,还是看我的。”于是他便坐到刘备的位置上,抚须凝目,似有所思。这下子大家都觉得奇怪,倒安静下来了。

94

怎样变化语调表达情感

演讲者经常使用变化语调来表达情感。比如用顿歇法推进情感,变化各种语调进行情感的表达,这些都能把信息直接传达给听众,是演讲者非常重要的一种表达手段。

用顿歇法推进情感

顿歇,绝不是思想表达的终止,而是力量的积蓄。停顿是为了更好地连接和贯通。

为了突出某一事物,强调特殊含义,可以运用语法停顿、逻辑停顿、感情停顿等方法变化停顿时间。一般在被突出的事物,感情前后进行。我们看看富兰克林的演讲《制造国旗的人们》的最后两句:

“她振奋明亮、果敢光辉,信仰坚定,因为那是你们用心做成的。你们是国旗的制造者,所以你们应当为制造国旗而感到无上光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