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读故事 学做人
1709600000036

第36章 君子以慎言语——把话说到心坎上(1)

01说话的艺术

孩子从学校拿回成绩通知单,只有一门课得了5分,其余都是3分。如果训斥说:“怎么搞的只有一个5分真是没用的东西”孩子就会越发泄气。如果说:“哈,还得了个5分哪如果好好努力就可以取得好成绩。”那将会怎样呢一般的孩子都会振作起来的。

如果要借l万元钱,假若说:“无论如何也筹措不到1万元,因此……”,就不如说:“需要10万元,凑足了9万,就差这1万了,因此……”这样更能够使对方放心从而产生出借的意愿。这是日本某位著名企业家谈到借钱的诀窍。此人在战后大街上几乎还没有什么汽车的时候,就经常乘高级进口轿车往来于债权人的住所。不用说,这车也是借来的。

学做人:话,怎么说,不仅是个艺术问题,更是处世的态度问题。对人生是消极悲观,还是积极乐观,由你如何说话便可察知一二。

02学会“转弯”说话的技巧

阿丽与阿美是公司里有名的冤家对头。

阿美长得漂亮,加上做人八面玲珑,因此即使做错了事,别人也不忍苛责,因此造成了阿美凡事粗心大意、不拘小节的习惯,觉得做错了反正也不会怎么样。

偏偏阿丽最厌恶这一套,她看不惯阿美凡事马虎、敷衍了事的态度,因此处处针对阿美,只要一逮到机会便趁机讽刺阿美一番;双方水火不容,还一度闹上了经理办公室。

有一次,阿美又不小心延误了工作,于是受到阿丽毫不留情地严厉谴责。颜面尽失的阿美,忍无可忍地对另一位同事说:“麻烦你帮我传达阿丽一声,请她不要给脸不要脸,改改她的臭脾气好吗?”

同事拍着胸脯向阿美保证:“这点小事全包在我身上!”

果然,从那天之后,阿丽对阿美的态度有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变,见到阿美不只亲切地微笑,同时也不再斤斤计较阿美的小毛病了,甚至还主动传授几招业务上的小技巧。

阿丽的态度大幅改变,令阿美感到受宠若惊,于是她赶紧去向那位传话的同事道谢。

阿美问道:“你真厉害,到底是怎么对阿丽说的?”

那位同事笑着说:“其实也没说什么,我只不过是告诉阿丽:公司里有好多人都称赞你,尤其是阿美,她说你是一个实事求是,值得好好学习的榜样呢!”

学做人:俗话说:“冤家宜解不宜结”,也有一句话说:“解铃还需系铃人”,只要系铃人用对了方法,再复杂的结也可迎刃而解。

打过绳结的人都知道,要是不小心打成了死结,你越是硬扯,反而缠得越紧;想要解开绳结,必须左拉右扯一步一步慢慢来,光靠蛮力是没有任何效果的。

这个道理用在人与人之间也是一样,最需要忠告的人,通常最不愿意接受忠告,与其苦心劝谏一个人,不如由衷赞美要来得有效。

03试着把话说得更好听

有个国王在夜里做梦,梦见他的头发全部掉光了,醒来后心急如焚,连忙请来一位解梦大师,问问这个梦境的意思。

这名解梦大师声名远播,无人不晓,据说非常灵验。大师听了国王的梦境后,叹了口气说:“国王陛下,这个梦说明了您的亲人将会遭到不测,如同头发掉落一般,实在是不幸啊!”国王听了勃然大怒,拍着桌子说:“来人啊!把这个胡说八道的家伙给我拖出去斩了!”话虽如此,国王还是感到不放心,立刻又召来了另一位解梦专家,请他说明这个梦境的意义。

听了国王的叙述之后,解梦专家展开了笑容,向国王深深一鞠躬说:“恭喜国王,贺喜国王,这个梦显示您将会活得比您所有的亲人还久。”

国王听了,总算放下了心里那块大石头,赶紧命侍卫带领解梦专家到库房领取赏金。

途中,侍卫大惑不解地问:“在我听来,你们两个解梦大师的解释并没有什么不同啊!为什么国王却一会儿生气,一会儿又如此高兴呢?”

解梦专家气定神闲地笑着说:“同样的意思,他说的是国王不喜欢的那部分,而我说的则是国王想听到的话。”

学做人:表达的意思相同,但是只要表达的方式不同,结果也就大不相同。

忠言逆耳,古有明鉴,世人都喜欢听好听的话,那么又何必硬要朝他人的痛处硬踩下去呢?

掌握说话的艺术,不代表你只能说好听的话,而是要学习如何把话说得更好听一点,每个人都喜欢听好话,只要诚实无害,何乐而不为呢?

04以退为进能化解尴尬

沈从文26岁那年,被聘请到某一学校任教。

这位只念过小学的大文豪,作品充满飘逸的灵气,加上天生的创作才情,作品一发表总会震动文坛,当时他在上海已经小有名气。

但是,名气与胆量不一定成正比。在他第一次走上讲台时,教室内除了该班学生,还挤满了许多慕名而来的旁听生。

教室里安静无声,每个人都期待大作家的第一句话。

没想到沈从文却完全默不作声,静静地站在讲台上足有十分钟。

终于,在他吐了口气之后,宣布正式开始上课。

不过,原本整整的一堂课,沈从文上了十分钟就结束了,当然下课钟声也还没响起。

这时,他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下:“今天是我第一次上课,人实在很多,所以我有点害怕。”

当句点划下的那一刻,教室内响起掌声与笑声,因为他的诚恳和憨直,惹得学生更加的喜爱与怜惜。

胡适知道这件事后,对于沈从文的坦言与率直,更是赞誉有加,他相信沈从文一定能胜任这份工作。

学做人:面对尴尬,有人喜欢以自嘲解脱,有人则会以谦卑退守,这些方法皆可行,但是千万不要无止境地退缩下去。

故事中,沈从文诚实地把自己的窘态说出来,反而更能让人感受这个文人的率真。当他放下师长的面子,退一步与学生沟通的同时,其实他是进一步缩短彼此的沟通的距离,让同学感受到他的真诚与亲和力。

延伸到生活中,当对手以激将法,要让你恼羞成怒时,我们千万别上当。只有先退一步,看清对手设下的陷阱,我们才能安全地继续前进。

05懂得宽容,就能轻松沟通

1946年5月,国际军事法庭审判日本一级战犯时,有十位参与国的法官们在还未开始前,就因法庭座次的排列问题,展开了一场争论。

中国的法官一直以来都是排在庭长左边的第二位,但是,这次却因为国力减弱,受到列强打压、排挤,被要求更改座位。

在这种不合理情况下,代表出席的中国法官梅汝敖,便与列强的法官们展开了一场舌战。

梅法官说:“座位的排次,理应按日本投降时,各国签字的排列顺序来安排,才是最正确的原则。当然,各位若不赞成这个方法,我提议,不如找个体重测量器来,以个人体重的大小排定顺序,以最重者居中,而体重较轻的人坐旁边。”

当这个提议一说出来,各国法官都忍不住笑了起来。

这时,庭长笑着说:“你的建议很好,不过,这个方法似乎只适用于拳击比赛吧!”

梅法官接着说:“如果你们不以受降国的签字顺序排列,那就以体重来区分吧!这样一来,即使我被安排在最角落的位置也心甘情愿,也才不会被国人所责难。如果有人对我坐的位置有意见,那他们可以再派一位比我肥胖的人来交换。”

这些回答,令在场人士大笑不已。

以轻松的回答解决争议,梅法官在国际法庭上据理力争,不仅坐定了自己的位置,也为国家、民族争取到应有的尊严。

学做人:在双方进行沟通时,许多人总是一味以面红耳赤的方式据理力争,然而,这不仅无法解决事情,反而常常把问题越闹越大,到最后反而成了非理性的论辩或谩骂。其实不妨把话转个弯,立场便能如梅汝敖法官一样轻松地坚持。

我们不要过分坚持己见,因为每个人站立的角度不同,加上生活、成长背景的差异,一定会有不同的观念。

我们不妨学会先倾听,慢慢找出对方的缺漏,再依着他们的性情,给予不同角度的解析与理性的说服。

沟通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项生活艺术,以宽阔的心胸,多元地运用各种修辞,不论是隐喻或形容,都是妆点人生的最好装饰。

06语言的力量

在一个寒冷的冬天,一个衣衫褴褛双目失明的老人,忍受着刺骨的寒风,可怜巴巴地跪在一条繁华的街道上行乞。他脏兮兮的脖颈上挂着一块木牌,上面写着:“自幼失明”。

一天,一位诗人走近老人身旁,他便伸手向诗人乞讨。诗人摸了摸干瘪的口袋,无奈地说:“我也很穷,但我可以给你点别的东西。”说完,他从兜里掏出笔,在木牌上写了几个字,返身告别了老人。

从那以后,老人得到了很多人的同情和施舍,可他对此却大惑不解。不久,诗人与老人邂逅。老人问诗人:“你那天在我的木牌上写了些什么呀”诗人笑了笑,捧着老人脖颈上的木牌念道:“春天就要来了,可我不能见到它。”诗人一抬头,看见老人的眼眶里包含着晶莹的泪花。

学做人:这就是语言的力量。聪明的人用甜美的语言让事实增值,愚蠢的人用糟糕的语言让事实贬值,大多数的人呢——只用语言简单地说出了事实。与人相处时,道理亦然。

诗人送给乞丐的礼物,把乞丐的处境生动地用一句话描绘出来,让路过的每一个人都因为感同身受,而对乞丐生出更多的同情,而在同情之余加以施舍。

“自幼失明”是陈述事实,但是感觉上隔得很远,因为那是别人的事;而“春天就要来了,可是我却不能见到它”,却让每一个感受过春天美好的人,从心中体会看不见春天的痛苦与遗憾。

不直接点破,加上适度的渲染,就能成功地营造感染别人的气氛,所谓“想像里蕴藏着感觉,而判断里又蕴藏着想像”,应该就是说好话的最高境界吧!

多读几本好书,把别人话语词句中的精华,悄悄地占为己有,那么总有一天,我们一定能做到像罗马诗人贺拉斯所说:“如果你安排得巧妙,家喻户晓的字便会取得新义,表达就能尽善尽美。”

07含糊其辞也是一种说话艺术

有一次,王安石在家中设宴,王元泽也跟着家人出来向客人问好,有一个客人欺负他年幼,故意把一头獐和一头鹿放一个笼子里,问王元泽哪一头是獐,哪一头是鹿。

王元泽不多想就回答说:“獐旁边的那头是鹿,鹿旁边的那头是獐。”

旁观众人不禁喝彩,称赞他答得妙,而那名客人听了这个不是答案的答案,反而说不出话来。

正确的答案当然是明白地说出獐和鹿外表的不同,但是年幼的王元泽可能根本就不知何谓獐,何谓鹿,这名客人刁难的成分相当明显。

结果,王元泽含糊其辞的运用了逻辑上“非此即彼,非彼即此”的推理方法,不确切地指明哪头是獐、哪头是鹿,反而说獐的旁边是鹿,鹿的旁边是獐;也就是说眼前两只动物,不是獐就是鹿,反之亦然。

学做人:逻辑的道理再简单不过,但妙就妙在这个“含糊其辞”的答案上,怎么说都对,又不得罪人,着实妙答。王元泽小小年纪,就能如此机智过人,不得不令众人啧啧称奇。

我们不可能期望拥有一个毫无问题、极其顺遂的人生,然而,只要有问题,就会有答案,却没有正确的答案,只要你能自圆其说,就是好答案。

所以,我们不妨学学运用王元泽的机智,在左右为难的时候,干脆含糊其辞,以求左右逢源之效。

所谓山不转路转,路不转人转,有人解释说:“我们的方向不变,只是改走一条适合自己的路。”

善用说话的艺术,我们解决问题的目标不变,但是我们可以选择最好的答案,既能维持周遭的互动气氛良好,又能成功达到自己的目的,岂不是两全其美?

08偷天换日,大事变没事

唐朝时,有一个叫做王童之的人图谋叛乱,与散居各地的徒众,相约在某一天的清晨四更集结暴动。

不料,这个消息被一向足智多谋的节度使段秀实知道了。段秀实成竹在胸,认为这般乌合之众并不难应付,所以根本不动声色,除了暗中加强防备之外,决定给他们来点不一样的“教训”!

就在匪徒举事的前一天傍晚,段秀实就胡乱地编了一些理由,把夜里负责打更的差役找来痛骂一顿,说他们打更不够尽责,开小差,乱打一通,坏了他的大事,害得他的老婆睡不着觉等等,所以处罚他们在当天晚上,在每次打更之前,得先到衙门来向他报告。

打更差役们,莫名其妙地挨了一顿骂之后,人人心不甘情不愿地照着段秀实的指示,在每更之前,都乖乖地先到衙门之前听训。

有趣的事真的发生了,由于加上这道“听训”的手续,打更的时间无形中被拖延了。因此,当天到了打“四更”的时分,天色已经大亮,叛乱徒众们原本打算趁夜色,出其不意发动攻击,硬生生地被段秀实的战术性拖延给模糊掉了。

匪徒们在一阵莫名其妙之后,发现被摆了一道,只好各自鸟兽散去!而段秀实就在谈笑用兵之间,解除了一次危机。

段秀实高明的地方,在于情报掌握正确,而后又巧妙地运用打更操之在我的优势,将匪徒玩弄在股掌之中。

匪徒想出其不意,结果,段秀实更加令他们料想不到;匪徒输了情报,“时间点”又掌握在他人手里,没有不输的道理。

学做人:“偷天换日”是一个异想天开的形容词,可是段秀实却在谈笑之间,如此轻松地不费一兵一卒,就解决了一次兵戎之灾,将大事变没事。可见,抓得住事物的本质,加以灵活运用,真是妙用无穷呢!

“时间”可以掉包,谈理论事同样也可以。因为每一件事理,都有它不同的角度与层次,如果没有站在等同的谈论基础或标准之上,就如同“鸡同鸭讲”一样,即使是所谓“就事论事”,也难免会流于各说各话,不可能产生“真理愈辩愈明”的效果。这就是为何我们常会被一些听起来似乎言之成理的狡辩之词,气得七窍生烟的原因了。

所以说,如果想要强词夺理,逞口舌之快,这些模糊焦点、移花接木、灵活转换的伎俩,有时应该还蛮管用的才对。何况,若要练就舌灿莲花、以理服人的功夫,对于事理的节理、层次,恐怕更要有良好的掌握,如此或许才能在深入浅出、左右开弓之间游刃有余。

09好话够力道,无道变上道

春秋时期,陈侯下令修建凌阳台,不过,工程还没结束,因为进度及品质等问题,一再不合陈侯的意思,相关官员已经被处死了好几个人,而且还有三位监工官吏被关进了监牢。

群臣虽然对陈侯的任性与暴戾很不以为然,却都噤若寒蝉,没有人敢冒着生命危险提出异议。

这时候,孔子刚好来到陈国,在晋见陈侯之后,受邀一起登上凌阳台参观一番。

孔子知道陈侯好大喜功、恣意杀人的行径后,便翘起大拇指,以反讽的口吻对着陈侯说:“这座高台真是了不起啊!简直是集雄伟、美观于一体,这和大王的贤德、功业,实在是相得益彰,真是令人敬佩!”

这番话,听得陈侯心花怒放,一阵飘飘然。接着,孔子又意有所指地说:“自古以来,要修建一座像这样宏伟的建筑,我看,不杀几个人,恐怕不容易完成。”

陈侯听了之后,脸色一阵青、一阵白,尴尬得很,等送走孔子后,便立刻派人悄悄地将被关在监牢里的官员给释放了。

学做人:人大抵都是需要掌声的,尤其是对好大喜功、特重面子的人而言,更是如此。孔子抓住了陈侯想成就大功德的意图,口含蜜剑,刺向陈侯要“成德”,却又败德杀人的念头,让陈侯心中不相称的德性破功,暂时终止了他继续杀人的举动。可见,好话够力道,像陈侯这种暴虐无道的君王也会有变上道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