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富爸爸家训2
1710300000040

第40章 法则24:礼仪基本不可忘(2)

礼貌待人是拉近自己和他人的一座桥梁,懂礼貌的人容易让别人接受,成为受欢迎的人,学会礼貌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父母要从生活的点滴中培养孩子的文明习惯,并持之以恒,让文明礼貌真正成为孩子的一种行为规范。

【成功导读】

一位很有名的剧院经理来拜访大仲马。一见面,他连帽子也没脱下,就冒火地问这位剧作家为什么把最新的剧本卖给一家小剧院的经理。大仲马承认有这么回事。这位经理于是出了一个远远胜于他对手的高价,想把剧本买回来,大仲马笑了笑说:“其实你的那位同行用一个很简单的方法,就以很低的价格把剧本买走了。”

“那是怎么回事?”

“因为他以与我交往为荣,并且一见面就脱下帽子。”

学会礼貌待人,在尊重别人的同时你会发现自己也正被别人尊重着。那么父母该怎样培养孩子礼貌待人呢?

第一,示范法。孩子礼貌待人不是天生的,是后天培养出来的,而且孩子天生就喜欢模仿别人,所以父母在家里的时候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注意讲礼貌,给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父母对别人、对孩子要做到礼貌待人。如有客人来做客的时候给予热情接待;接受了别人的帮助以后,对别人说声谢谢;在收到礼物的时候可以邀请孩子一起写感谢卡等。有了父母的示范,再遇到类似的情形时,孩子自然而然就会学你的做法。与孩子一起下楼时,恰好邻居的孩子上楼,他主动地站立一边为你们让路。这时就可抓住时机说“你看××多有礼貌”。让孩子为父母做一件事时,不要用命令的口吻,应说“请你……”,做完了要说:“谢谢你”或可说“你帮了我的大忙,谢谢你了。”

第二,一致法。培养孩子懂礼貌,关键在于家庭成员始终如一的态度,而且必须做到一致要求,一致步调,千万不能各敲各的锣,各打各的鼓,有时严,有时松,有的管,有的护,造成教育作用的相互抵消。父母对孩子的礼貌教育必须做到有始有终,切不可虎头蛇尾。要持之以恒,严格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第三,评价法。用点头、微笑、语言等来表示赞扬和肯定。对孩子不礼貌的言行要及时批评,并指出不礼貌的后果,使孩子对不礼貌的言行产生厌弃的情绪。

第四,练习法。教会孩子正确使用礼貌用语,养成文明礼貌行为,不仅要耐心解释,从道理上着眼,而且还要在行动上反复练习。因为习惯的养成,有赖于反复练习,所以父母对孩子要不懈地坚持要求,并经常采取表扬、批评的方法,以激起孩子积极向上,强化孩子较快地养成懂礼貌、讲文明的习惯。

第五,不强迫法。父母不要以为孩子这么小,就能够掌握在父母的手里。其实,孩子有自己的个性,甚至有些叛逆。很多父母在孩子没有礼貌的时候强迫孩子,比如有客人来家里,孩子躲着不叫人,父母逼着孩子向客人问好,结果以孩子大哭而告终,这样非但达不到目的,还会产生反作用。如果孩子犟着不肯说话,父母可以暂时放弃,等到孩子平静了以后,再告诉他:“这是应有的礼貌,你去别人的家里,也希望别人能够热情欢迎你呀。”让孩子设身处地的想一想,或许能够理解。

教孩子日常礼仪

我国是礼仪之邦,素有四大文明古国之称,礼仪底蕴浓厚,对孩子礼仪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其实父母就是孩子礼仪的最好老师。孩子们自小与父母接触的时间最长,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孩子们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为父母首先要学会讲礼节,懂礼貌,在待人接物时要有规矩,在教育孩子时要让他们懂得关心人、爱护人。作为学校也要开设相关的课程,让孩子在学习的同时,学会懂得礼节。

【情景再现】

宋女士的儿子在家正玩电脑游戏,突然电话铃响了。他没好气地接起电话:“找谁?没在家!”随即“啪”的一声挂了。岂不知,来电话者是宋女士的领导,正有公事商量。此时宋女士正在厨房做饭,对这一切浑然不知。

接听电话有讲究。接听电话是透视一个家庭是否具有礼仪的窗口,所以父母要借助这一载体,适时地对孩子进行礼仪教育。教育专家提出了几条基本礼仪要求,可供父母借鉴:

接打电话时要有问有答,回答问题时要大方,不可以长时间不回应对方的问题,也不要在不知如何回答时,把电话一扔跑到别处去。

接打电话时声音要放轻一些,不要在电话中大声嚷嚷。要学会说“你好”、“请问”、“请等一下”等礼貌用语。

打电话时要先报上自己的名字,并说明要找的人。大人打电话时,孩子不要在一旁插嘴或抢话筒。

挂话筒时,要轻拿轻放。打完电话,要学会说“再见”,然后再挂机,不要只管自己讲完就挂电话,那是不礼貌的行为。

要注意打电话的时间,通话时间不可太长,也不要选择太早或太晚的时间打电话,以免影响别人休息。

【情景再现】

李女士应邀带着女儿去赴宴,行前生怕女儿不知礼节而使场面尴尬,便嘱咐女儿一定要懂得礼节。可是在家无法无天惯了的女儿尽管随口应诺,其实根本就没放在心上。几个菜刚上桌,女儿就急不可耐地伸出筷子吃了个遍,最后挑出最喜欢的菜放在自己跟前,旁若无人地吃起来。大家饭没吃完,已经吃饱的她便大声喊道:“我吃饱了,我想回家!”搞得李女士无地自容。

李女士平时并没有将这些生活小节放在心上,而到了这样的场合,就出现本不该发生的尴尬。英国家庭教育素有“把餐桌当成课堂”的传统,从孩子上餐桌的第一天起,父母就开始对其进行有形或无形的“进餐教育”,目的是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用餐习惯,学会良好的进餐礼仪。我国的“餐桌教育”古已有之,孔子早就有“食不言,寝不语”之说,但现在很多父母忽视这方面的教育。

在家庭教育方面有成功经验的父母都有一个共识,那就是:餐桌是对孩子进行礼仪教育的最好时机。如告诉孩子吃饭时不要大声喧哗或敲打碗筷;长辈入座后,晚辈才可以入座;吃完后,要向长辈打招呼后才能离开;不要用手抠牙,大一点的孩子要学会使用牙签等。这些都是孩子必须学习的就餐礼仪。

有些孩子在餐桌上,往往是伸长手抓自己最爱吃的菜,嘴里塞满了最喜欢吃的菜;有时还旁若无人、口沫横飞地大声讲话……带这样的孩子出去聚餐,最好先在家里教给孩子最基本的用餐礼节。如在餐厅不能大声喧哗,嚼东西的时候要闭上嘴,把餐巾放在腿上。但是,在餐桌上的时候,父母千万不能当众再去指导孩子应该如何做。否则,父母的话会使孩子感觉很难堪,有一种压迫感。如果是比较小的孩子,父母可以为他带个百宝袋,里面有他喜欢的东西,像是画笔、画纸、图画书、相本或小玩具,可随时让他去玩。

等餐时,父母可以先为孩子准备些点心,或带孩子四处走走,看看餐厅周围的摆设或环境,让孩子有点乐趣。用餐时,别让孩子一口气吃得太饱,而是和大人进食的速度差不多,否则孩子一饱就精力充沛,很难再坐得住。

【成功导读】

丰子恺是我国著名的漫画家、书法家、散文家。他多才多艺,一生出版的著作达一百八十多部。如《子恺漫画》《缘缘堂随笔》等。

丰子恺先生十分重视对儿女的教育,他主张走近孩子的心灵,主张保持童心,同时他也不放松对儿女品德的教育。有一次,丰子恺在一家菜馆里宴请一位远道而来的朋友,把几个十多岁的孩子也带去作陪。孩子们吃饭时,还算有礼貌,守规矩。当孩子们吃完饭,他们之中就有人嘟囔着想先回家。父亲听到了,也不大声制止,而是悄悄地告诉他们不能急着回家。事后,丰子恺对孩子们说:“我们家请客,我们父母全家人都是主人,你们几个孩子也是主人。主人比客人先走,那是对客人不尊敬。就好像嫌人家吃得多,这很不好。”孩子们听了,都很懂事地点头。

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别人面前表现得礼貌,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彬彬有礼的“小绅士”、“小淑女”。那么,父母就要好好利用客人到访这一难得的教育机会,让孩子一起学做“东道主”,热情、诚恳地接待客人。这对孩子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学识能力的培养都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具体的礼节和仪式,也是非常重要的,父母不能忽视这方面的具体指导。日常交往是培养孩子礼仪的好机会。当有客人来访,或到别人家做客时,父母就可以利用这种机会培养孩子的礼仪习惯。节假日是人们交往的密集期,也是对孩子进行礼仪教育的最佳期。有客人时,父母要引导和鼓励孩子亲切、主动地和客人打招呼,在客人的夸奖声和递过来的一包糖果或一件玩具中,孩子会认识到“礼尚往来”的确是一种乐趣。客人进屋后,可以让孩子做些简单的招待工作,如招呼客人坐下、给客人倒茶水等。在大人谈话时,要让孩子明白安静地做自己的事才是有礼貌的,来回走动和随便插话是对客人的不尊重。当有小客人时,让孩子大方地拿出玩具大家一起玩。客人走时父母可以让孩子一同送客。在这样的耳濡目染之后,孩子一定会成为一个有礼貌的小主人。

领着孩子去别人家做客时,让孩子在回访中体验礼貌的回应是很实际的礼仪练习。父母要指导孩子按门铃,之后要和孩子在门口安静地等待,直到主人开门。进门后,父母要引导孩子主动把脱下的鞋子排整齐。当孩子受到招待时,记着让孩子说声“谢谢”。孩子的天性就是好奇,在陌生的环境中更是如此,告诉孩子随便乱动别人的东西是不礼貌的,如果想玩玩具或看书,一定要经过主人的同意。在自己玩时记住不要打扰大人谈话,玩过之后,记着让孩子把东西放回原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