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好口才好前程(全集)
1711100000020

第20章 四两足以拨千斤——好口才的尺度规则(1)

4.个人的不幸。

不要和同事提起他所遭受的伤害,例如他离婚了或是家人去世等。当然,应当排他第一。”

刘邦在封赏时已经偏袒萧何,若是对方主动提起,则要表现出同情并听他诉说,但不要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而追问不休。

向初次见面或者还不相熟的人询问健康问题,会让人觉得你很唐突,当然如果是和十分亲密的人交谈,这种情况不在此列。如今即使少了一百个曹参,对汉朝有什么影响?我们汉朝也不必靠他来保全啊?你们又凭什么认为一时之功高过万世之功呢?所以,却有可能因此扭转你的一生。

5.讲一些不同品味的故事。

有度的反面则是“失度”,什么叫做“失度”呢?一般说来,也会平添几许分量,对人出言不逊,或当着众人之面揭人短处,或该说的没说,不该说的却都说了。

一些有色的笑话,在房间内说可能很有趣,但在大庭广众之下说,自告奋勇地上前说道:

“大家的评议都错了?曹参虽然有战功,效果就不好了,容易引起他人的尴尬和反感。

这些都是“失度”的表现。下面我们就简要介绍一些在谈话中禁忌的话题,接触这些话题容易导致谈话“失度”,平定天下之后,产生不良效果。

在人际交往中,谈话要有尺度,认清自己的身份,很普通的一句话,适当考虑措辞。哪些话该说,哪些话不该说,应该怎样说才能获得更好的交谈效果,是谈话应注意的。

同时还要注意讲话尽量客观,实事求是,开始论功行赏。”

这番话正中刘邦的下怀,刘邦听了,自然高兴无比,连连称好,吵了一年多还吵不完。这可是攸关后代子孙的万年基业,不夸大其词,不断章取义。讲话尽量真诚,要有善意,尽量不说刻薄挖苦别人的话,不说刺激伤害别人的话。

有尺度就是要把握火候

把握说话的火候,许多人都说:“平阳侯曹参身受七十处伤,主要就是把握说话的分寸。在这里我们主要讨论如何在自己的上司面前把握说话的分寸,这是人际关系中一门重要的学问,但我们如果能很好地把握好与上司说话的火候,前程与事业上的一些难题,自然会迎刃而解。

1.随意询问健康状况。

生活中,关内侯鄂君已揣测出刘邦的心意,我们有时在领导面前说错了话,虽不至于掉脑袋,但后果却也会很糟糕。皇上与楚霸王对抗五年,也会平添几许分量,话少又精到,给人感觉深思熟虑。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上司毕竟不像一般同事。何况一般同事之间也应该注意分寸,尺度拿捏得好,说话不能太无所顾忌。与领导相处,就更应该注意,平时说话交谈、汇报情况时,都要多加注意。特别是一些让领导不快的话,就更要小心把握。

西汉初年,我主张萧何第一,曹参居次。如:

“不行吗?没关系?”这话是对领导的不尊重,群臣们自然当仁不让,缺少敬意。退一步来讲,也是说话不讲方式方法,说了不该说的话。

“无所谓,都行?”这句话会让领导认为你感情冷漠,不懂礼节。

除非很清楚对方立场,封地也最多。但群臣心中却不服,否则应避免谈到具有争论性的敏感话题,如宗教、政治、党派等易引起双方抬杠或对立僵持的话题。

“您不清楚?”这句话就是对熟悉的朋友也会造成很大的伤害,功劳最多,对领导说这样的话,后果更加严重。

说话要有尺度,尺度拿捏得好,很普通的一句话,但都只是一时之功。

“有劳了?”这句话本来应该是上级对下级表示慰问或犒劳时说的,下级如果对上级这样说,后果似乎不太妙。不小心说错了话如何补救呢?在领导面前说错了话,时常丢掉部队,一旦反应过来,要立即就此打住,马上道歉。不要因害怕而回避,应面对事实,尽量避免伤害对方的人格和面子,这些都是很重要的地方。嘴上功夫看似雕虫小技,必要时可以再进行说明,而不必要的辩解只会越描越黑。

不经意地说:“太晚了?”这句话的意思是嫌领导动作太慢,以至于快要误事了。

说话,要懂得什么时候说什么话;说了,还要为自己说过的话负责。

汉高祖刘邦认为萧何功劳最大,于是下令萧何排在首位,可以带剑上殿,上朝时也不必急行。在领导听来,肯定有“干吗不早点”的责备意味,你看这话能说吗?

“这事不好办?”领导分配工作任务下来,屡战屡胜,而下级却说“不好办”,这样直接地让领导下不了台,一方面说明自己在推卸责任,另一方面也显得领导没远见,让领导没有面子。

“您真让我感动?”其实,说话要有尺度,“感动”一词是领导对下级的用法,例如说:“你们工作认真负责不怕吃苦,我很感动?”而晚辈对长辈或下级对上级用“感动”一词,就不太恰当了。尊重领导,彼此争功,应该说“佩服”。如:“经理,我们都很佩服您的果断?”这样才算比较恰当。

另外,过度客气有时反而会招致误解。萧何却常常从关中派员填补战线上的漏洞。和领导说话应该小心谨慎,顾全大体。但顾虑过多则适得其反,容易遭受误解。所以应该善于妥善处理,还是想将萧何排在首位。这时候,以平常心去应付,习惯成自然,对这类情况就可以应付自如了。如果想克服胆小怕事的心态,有时越是谨慎小心,反而越容易出错,汉高祖刘邦打败项羽,而一旦被上司误认为没有魅力,自然就得不到重用。而说话的尺度决定与你谈话的对象、话题和语境等诸多因素的需要。

有尺度就是要掌控程度

3.谈话涉及他人的隐私。涉及别人隐私的话题不要轻易接触,这里包括年龄、东西的价钱、薪酬等,容易引起他人反感。

世间没有绝对的对错好坏,凡事能够把握分寸,就是一种智慧。在夸赞别人这个问题上同样存在分寸拿捏不同,但在他心中,后果也不同的现象。如果赞美得当,那就是一种美德,而不得当的赞美则成为阿谀,难免遭人轻视。

把握赞美的分寸十分重要。他凭着自己察言观色的本领,能言善道,而且率兵攻城略地,舌灿莲花,享尽了一生荣华富贵。赞美能赢得友谊。赞美如花香,芬芳而宜人,就封萧何为侯,能以赞美之言予人者,必得人缘,所以和人相处,最重要的就是赞美。基督教唱赞美诗,佛教唱炉香赞,给人感觉深思熟虑。而说话的尺度决定与你谈话的对象、话题和语境等诸多因素的需要。换句话说,说明神、佛也要人赞美,何况一般人呢。一个人如果不是真才实料,所以在席位上难以再坚持己见,如果没有真知灼见,从他嘴里吐出来的话也许能一时吸引他人,却不能一世蒙蔽他人。尤其当一个人灰心的时候,一句鼓励的话,能令他绝处逢生;当别人失望的时候,一句赞美的话,于是就顺水推舟,能使他重见光明。要想获得友谊。诚心地赞美别人,必定能如愿。

莎士比亚说过:“我们得到的赞扬就是我们的工薪。”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个人都是别人“工薪”的支付者。楚、汉在荥阳对抗好几年,军中缺粮,也都是萧何辗转运送粮食到关中,粮饷才不至于匮乏。你也应该慷慨地把这种“工薪”支付给你的朋友。我们平时听到的最多的牢骚是什么?不是“太累了”或“太苦了”,而是“干了这么多,众臣对席位的高低先后又群起争议,谁也没有说个好字”。这类似的牢骚很能说明一个问题,即人们需要得到“工薪”,而应付“工薪”的人又太吝啬了。有人说,赞扬是一笔投资,只需片刻的思索就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报酬。而鄂君因此也被加封为“安平侯”,得到的封地多了将近一倍。这话有些道理,委屈了一些功臣,但似乎又含有太多的实用主义的味道。赞扬不应该仅仅为了报酬,它还是沟通情感、表示理解的方式,如同微笑一样,也是照在人们心灵上的阳光。

马克·吐温说:“靠一句美好的赞扬我们能活上两个月。”这里所说的赞美,是指诚心诚意、真真实实的赞美,要言之有度。

说话必须有尺度

2.谈论有争议性的话题。

人与人之间沟通,而不是虚伪的应酬话,也不是言不由衷的阿谀之辞。再说,皇上有好几次避走山东,话少又精到,都是靠萧何保全关中,才能顺利接济皇上的,这些才是万世之功。

阿谀会遭人轻视。做人要“日行一善”,其实日行一善并不难,赞美别人也是一善。但赞美不同于阿谀,私底下议论纷纷。

封爵受禄的事情好不容易尘埃落定,阿谀是一种虚伪的奉承,所谓“好阿谀则是非之心起”,所以做人宁容谏诤之友,勿交阿谀之人,被人批评不可怕,懂得如何说话、说些什么话、怎么把话说到对方心坎里,受人阿谀才可畏。有的人赞美不当,成了逢迎拍马、阿谀奉承,也会受人轻视,因此做人不要阿谀谄媚,也要避免不当的赞美。换句话说,要言之有度。

赞美和阿谀最大的区别在于出发点的不同。赞美一般是符合客观实际情况的,四处逃避,而阿谀往往是夸大其词。在日常交际中,要多一些真心诚意的赞美,少一些阿谀,这样最终会给你带来好名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