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处世三不:不生气 不抱怨 不折腾
1712700000038

第38章 做个称职的领导——精于管理不瞎折腾(1)

什么是领导?领导就是“创造一个令下属追求的前景和目标,再将它转化为大家的行为,去完成和达到这个前景和目标。”作为一个最高领导人其实并不用什么都会,只人学会关心下属,对下属制定目标、明确目标就足够了。

●没事找事,不配做领导

如果随便地使唤部属,老是付与同样的工作或能力以下的工作,浪费部属的能力,这样作为一个管理者,不但失去了管理者的资格,对于人类社会而言,也是一种罪过。——土井正己

在企业的日常管理中,很多管理者经常“没事找事”,即看到下属没什么事情做就感觉不舒服,随机的给下属安排工作,以填补所谓的工作量并追求所谓的“保持工作状态”,这种“没事找事”大多与过程控制无关,往往是随机性的,而其结果也常常是工作量增大、员工一片抱怨之声,工作成果却没有什么显著的提高。

王仲平是一个优秀的员工,不光本职工作做得好,而且一有时间就找一些事做。老板对他很是器重。不久,他就被提拔为组长了。

做了领导后,王仲平的工作作风依然没有变,他决不允许自己有空闲的时间,也不愿看到自己的下属无所事事。

一天,王仲平忙完了自己的事情,在办公室里转了一圈。他发现员工小江竟然趴在桌上睡觉。

王仲平把小江叫了出去。“小江,工作的时间怎么睡上觉了?你很闲吗?”

小江揉了揉眼睛说:“我刚做好了一个文件,感觉头有点发沉,就趴在桌上眯一下。”

王仲平说:“这怎么行?你知道咱们现在的任务有多重,哪有时间打瞌睡啊!去洗把脸,然后把这份文件再校一遍,两个小时后交给我。”

小江极不情愿地说了声“好吧”,走的时候嘴里小声地嘟嚷着:“为了做好那个文件,我一夜没睡。难道我眯一下也不行?两个小时交给你?我的头这么沉,四个小时也不一定做得完啊!”

确切地说,作为员工,王仲平“决不允许自己有空闲的时间”是一种优秀的品质,但是,作为管理者,就有待商榷了。像小江这种情况,让他不闲着不但不能有效地利用时间,反而会使他的工作效率急剧下降。

就现在而言,金融危机依然存在,市场竞争趋于白热化。但公司依然要正常运营,该留的员工要留,该发的工资要发,无奈利润空间却在减少。与之相应的是,员工工作相对显得较之前轻松与空闲。这恐怕是现在很多企业管理者面临的最头疼之事。一看到员工空闲下来,他们就会揪心地烦躁,挖空心思想安排各种工作,恨不能把员工八个小时以外的时间也利用上。

其实,“没事找事”是管理者对下属和自身不信任的表现。查尔斯·汉迪在《管理之神》一书中提出,在信任与控制之间存在着相对的“制衡”关系,即当控制增加时,信任就会减少,我们也可以说,管理者对下属越是不信任,越是倾向于使用控制手段,“没事找事”的管理者即是更倾向于对下属的控制,“没事找事”也正是这种控制的外在表现,这就容易使下属产生相应的抵抗性,使下属的热情发挥受阻,使其创新能力受到损害;“没事找事”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管理者的不自信,尤其是很多中小企业的管理者,本身能力有限,对自己的影响力本就没有多少信心,看到下属无事可做当然不舒服,这时候依靠权力去没事找事就成了下意识的选择,而结果往往是自己的影响力进一步下降,管理变得越来越复杂,却不能产生实效。

◆处世感悟

“没事找事”的管理方式其实是一种非正常的状态,是名副其实的瞎折腾。孔子说“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当下我们要做的是检视自己,从而达到针对性地提高与改进。

我们首先是要从工作流程的设置上入手,盯紧目标,设置原则,指导方法,以成果为导向,将工作量的规划与过程控制、激励员工的能动性结合起来,给员工以发挥的空间,使其自我实现需求得到必要的满足,以增加员工的热情,减少管理阻力。

另外,员工的工作一旦出现松弛状态,我们就可以考虑以提高相应的工作技能、社会化生存技能的培训和即时性指导等进行填充,或者以组织团队活动、适当休息等形式使员工得到一定程度的放松,形成张弛有度的状态,调整工作节奏,以利于员工能够更好的投入到工作中去,并为逐渐规范调整赢得时间。

最关键的一点是,管理者的自我提升是解决“没事找事”问题的关键,管理者要明确,管理的核心不是控制,也不是以管理行为换得管理者自身对掌握权力的满足感,它是以成果为导向的企业运营的支撑系统,是划定界限(制度)并在界限内为员工提供为企业创造价值的平台,更是在信任的基础上进行有效激励,由此认识为基础并努力践行,管理者才能彻底改变“没事找事”的状态,向真正的领导者迈进。

◆不折腾的智慧

在人力资源结构已经发生显著变化的知识经济时代,改变“没事找事”的管理状态已经成为了对管理者的基本要求,我们可以以此改变为契机,树立全新的领导理念,找到管理升级的突破口,成就管理者个人的跨跃式成长。

●信任而不是猜疑

世界上最容易损害一个经理的威信的,莫过于被人发现在进行欺骗。——罗杰·福尔克

如今,“信任”几乎已成企业工作团队的口头禅,大家都强调要彼此“信任”,可是“信任”在现代忙碌的职场,似乎越来越薄弱。

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有一次孔子周游列国,困于陈蔡之间七天没饭吃,颜回经过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一点粮米,便赶紧埋锅造饭。

在米饭出锅的时候,孔子抬了一下头,恰好看到颜回用手抓出一把米饭送入口中,孔子心生疑窦:“颜回难道是先下手为强?”

等到颜回请孔子吃饭,孔子假装说:“我刚刚梦到我父亲,想用这干净的白饭来祭拜他。”颜回摆了摆手说:“不行,不行,这饭不干净,刚刚烧饭时有些烟尘掉入锅中,弃之可惜,我便抓出来吃掉了。”

孔子这才知道颜回并非偷饭吃,心中相当感慨。于是把所有弟子都叫到跟前说:“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弟子记之,知人固不易矣!”

人与人之间最可贵的是信任,最有害的东西是猜疑。也许是因为可贵,信任似乎很难做到,而猜疑的心理不仅容易产生,而且杀伤力也非常大。

以孔子之圣,面对颜回这等贤徒,犹不能完全“不疑”,想一想,在企业真实世界中,有多少主管(或老板)像孔子一样了解他的部属?

没有信任,人与人、团队与团队、部门与部门、企业/组织与企业/组织,甚至国与国之间就没有了合作的基石。信任是基于对某人或者团体的品行、能力、强项和责任感的放心。换句话说,充分信任意味着对某人某事有信心或深信不疑。信任非常重要。没有信任,团队协作便不可能完成。信任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组织要素以及建构关系的特质。

燕昭王因为子之之乱而被齐国打得大败,燕昭王时刻不忘为燕国雪耻。乐毅适于此时替魏出使到燕国,燕昭王用客礼厚待乐毅,封他为亚卿。

公元前284年,燕昭王拜乐毅为上将军,率全国之兵会同赵、楚、韩、魏、燕五国之军兴师伐齐。齐国闻报,亲率齐军主力迎于济水之西。两军相遇,乐毅亲临前敌,率五国联军向齐军发起猛攻,齐国大败。乐毅遣还远道参战的各诸侯军队,拟亲率燕军直捣临淄,一举灭齐。

乐毅率燕军半年内连下齐国70余城,仅剩聊城、首城、即墨3城仍顽强抵抗,久攻不下。乐毅认为单靠武力,破其城而不能服其心,民心不服,就是全部占领了齐国,也无法巩固。所以他对首城、即墨采取了围而大攻的方针,对已攻占的地区实行减赋税,废苛政,尊重当地风俗习惯,保护齐国的固有文化,优待地方名流等收服人心的政策,欲从根本上瓦解齐国。

但在此时,燕昭王死,太子乐资即位,称燕惠王。他做太子时,就与乐毅有隙,所以即位以后,担心乐毅会趁机有不轨行为。但乐毅的确是个人才,放他走又觉得可惜。为防止意外,燕惠王派了一个使者去监视乐毅。

齐国大将田单探知此种情况,乘机进行反间,派人到燕国散布乐毅的谣言。燕惠王本来就猜疑乐毅,听了这些话信以为真,于是下令派骑劫为大将去齐接替乐毅。乐毅只好远走赵国。

田单见计得逞,于是又诳骗燕军,在即墨城用火牛阵大破燕军,杀死骑劫,转而追歼燕军到黄河边上,收复齐国所失之城邑,将燕军逐出齐境。

燕昭王与燕惠王可以说是“信任”与“猜疑”的代表,燕昭王信任乐毅,乐毅信心百倍,大败齐军;燕惠王猜疑乐毅,乐毅远走他乡,燕军大败。

◆处世感悟

怀疑和不信任是公司真正的成本之源,它们不是生产成本,却会影响生产成本;它们不是科研成本,却会窒息科研的进步;它们不是营销成本,却会使市场开拓成本大大增加。作为一个企业,失去了信任,管理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哪一个经理人希望员工背叛公司,但是员工的忠一减是用信任打造出来的。只有“真心”才能换来诚心,这“真心”就是经理人对员工的信任。

在管理学领域创造出“鲍雷夫法则”的美国管理学家鲍雷夫说:“要想建立合作和信任关系,最重要的就是认识自己和尊重别人。”因此,任何一级管理者,要搞好现代企业,必须注重把信任作为企业最好的投资。只有坚持信任我们的团队,企业才能可持续发展,才能拥有别人不能“克隆”的核心竞争力。某种意义上讲,在企业,制度诚可贵,信任价更高。

当然,信任员工并不意味着不要制度、可以放任不管,而是在遵循制度的基础上对员工做到感情上融合、工作上放手、生活上关心,让“信任”之风吹遍企业每个角落,使它成为企业和员工之间的黏合剂、连心锁,让员工自己管理自己、自己约束自己、自己提高自己,最大限度地减少管理成本,促使企业和员工和谐共振,共同发展。

◆不折腾的智慧

一个领导,最重要的,是必须作为组织前景价值的活标本。领导力中最关键的是和他人建立信任关系。缺乏信任的组织就不可能有效发挥功效。

●好领导无须事必躬亲

在公司的管理方面,我是相信少就是多的道理:你抓得少些,反而收获就多了。——雷蒙·A·克罗克

现在媒体上常常报道,某某领导,一天到晚,马不停蹄地工作,双休日、节假日他们总是忙得团团转。某集团老总在参观员工宿舍楼的时候,认为墙面的颜色应该体现员工的热情活泼,于是亲自调配油漆颜色,并刷好了一间屋子。

这些领导的精神令人钦佩!然而在钦佩之余,我们不禁要问,领导干部抓工作落实,何须事必躬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