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社交知识全知道
1714200000005

第5章 社交中的心理效应(2)

任何人都与生俱来地具有一些缺点,而且性格不是那么容易改变。为了弥补自己的不足,我们往往在寻求生活伴侣和事业伙伴时,注意寻找能弥补自己缺点的人。如小张是一个好与人争辩且十分任性的人,他找的是一个大大咧咧的老婆。小张之所以喜欢她,是因为她能够让小张从容地依照自己的意愿行事,不和他较真,让他很安心。

在事业的合作上,寻找和自己互补的人是非常重要的。例如比尔·盖茨原来自己经营微软公司,时间长了,逐渐发现自己在管理方面的能力欠缺,而且他自己真正的兴趣是在软件开发上,所以逐渐感到分身乏术,力不从心,工作兴趣也下降了。后来他逐渐认识到管理方面需要有专门的人才来为他打理,于是就找到了大学时的同学鲍尔默。鲍尔默恰恰是个管理方面的天才,他豪情万丈,善于影响别人,善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对比尔·盖茨来说烦琐乏味的管理工作,对于他来说则乐趣无穷。这就形成了很好的互补关系,强强联合,创造了辉煌的业迹。

人们都喜欢模仿和攀比别人

——攀比效应

战国时代,越国有一个最出色的美女,名叫西施。她长得非常漂亮,无论怎样打扮,一举一动都美丽动人。西施有个心口疼的毛病,犯病的时候,总是用手按着胸口,皱紧眉头,这在别人眼里就显得更加妩媚可爱了。

有一天,她在村中的小路上走着,突然,胸口疼了起来,她紧皱眉头,便不知不觉地用手按着胸口。正巧,迎面走来一位东村的丑姑娘。因为她住在东村,故称东施。东施长得丑得很,她看见西施皱着眉头,用手按着胸口,就觉得西施的样子十分好看。于是,东施姑娘就模仿起来。丑姑娘东施本来没有胸口疼的毛病,却也用手按住胸口,把眉头也照样紧皱起来,自以为这样就美丽了。村民们看到她一反常态的样子,莫名其妙地多看了她两眼,丑姑娘东施却以为人家喜欢上她了,于是她更加紧皱眉头咧开大嘴强笑,这一下,把路人都给吓跑了。

东施效颦,其结果不但不美,反而更丑了。这个故事用来比喻不了解对方的长处而胡乱学习、生搬硬套的行为。

东施的行为,在心理学上叫做模仿。模仿是每个人都有的一种心理机制,是指有意和无意地效仿他人行为的活动。模仿是学习的基础,人们学习任何知识和技能,都离不开模仿。而我们这里要说的是在日常生活中作为社会行为的模仿。

当我们看到别人有比我们好的条件或东西时,我们就倾向于模仿别人。因为“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谁都想变得更好,那么比我们强的人,就成了我们模仿的榜样。

生活中模仿很常见,比如:看见别人留长发,自己也留长发;看见别人穿牛仔裤,自己也穿牛仔裤;看见别人家里怎样装修,自己也怎样装修;等等。但是有的模仿因为差距太大,反而显得可笑,东施对西施的模仿就是如此。

法国剧作家莫里哀曾塑造了一个文学形象——茹尔丹先生。这个茹尔丹先生是个模仿迷。他得知别人家在举办家庭音乐欣赏会时,认为“我家也应该有”,于是赶忙去请音乐教师到家里来。服饰穿戴,茹尔丹也处处向“上等人”看齐,却又模仿得很不得体。大白天,他要穿一件据说是“上等人”才有的睡衣。裁缝给他裁错了衣服,编瞎话哄他,他居然也信以为真了。结果,尽管衣服上的“花朵都是头朝下”的,但他只要听说是模仿而致,“那么行啦”,就这样干。

这个形象或许有点夸张,但他之所以成为文学史上的经典形象,正是因为它来源于现实生活,非常有代表性。让我们看看周围的“茹尔丹先生”吧。

有的人看到邻居为女儿买了架钢琴,也想为自己的孩子买一架;听说表弟买了一辆新摩托车,觉得自己也应该买一辆。自己凭什么要比别人差呢?别人有的自己也该有。

就连小孩子也学会了攀比。孩子想买个游戏机的时候,他会说:“妈妈,我想买个游戏机,我们班好多同学都买了。”这么一说,父母也不忍心让孩子明显比别的孩子差,就只好给孩子买。

说到底,我们今天的许多消费,倒没有多少一定是出于物质上的需要,很大程度是出于心理上的攀比。手机一定要那么高级的吗?其实许多功能你很少用,但你就是要买个新潮的、高级的,不能比同事的那个差。手上戴着个几千元的戒指,有什么实际用途呢?不过是为了让别人看,显示自己的身价。

看到别人结婚摆排场,自己也不甘于落后,根本不考虑量力而行,即使勒紧裤腰带,甚至举债,也要办得大张旗鼓。

有的女孩子在择偶方面眼光过高,看到同事或同学的老公有多少多少财产,便觉得自己也不能差了。看到几十万的,觉得还有几百万的,要是幸运,找个几千万的才最理想。就这样等下去,结果一晃就错过了适婚年龄。

完全避免攀比也许办不到,但攀比应该适度。别人的生活是别人的,也许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当你真正过上了别人的生活时,可能也会发现许多不如意之处。所以不要盲目地去模仿别人、去和别人攀比,最重要的是了解自己,知道什么能给自己带来最大的幸福。

邻近的人会对我们形成某种感染

——邻里效应

我们都知道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子的母亲带着幼年的孟子,一开始住在一处墓地附近。孟子看见人家哭哭啼啼地埋葬死人,觉得好玩,就跟着学。孟母心想:“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不合适。”就立刻搬家,搬到了集市附近。

孟子看见商人自吹自夸地卖东西赚钱,孟子又学着玩。这可不是母亲想让孟子学的。孟母说:“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也不合适。”就又立刻搬家,搬到了学堂附近。

在这里,孟子就开始跟学堂里的人学习礼节,并且也要求上学了。孟母欣慰地说:“这才是适合我孩子居住的地方啊!”于是便高兴地在那里定居下来。

孟母为了给孩子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不嫌麻烦,带着孩子搬了三次家。这说明孟子的母亲很懂得心理学上的邻里效应。

生活中有一些人比较有主见,态度比较坚定,似乎不太容易受到周围其他人的影响。实际上严格地说,世界上没有一个人能够完全避免周围人的影响。心理学上的邻里效应告诉我们,邻近的人会对我们产生一定的影响,这是每个人都无法避免的。

这个效应是经过心理学实验证明的。

1950年,美国有三位社会心理学家,针对麻省理工学院17栋已婚学生的住宅楼进行了一次调查。这些是二层楼房,每层有5个单元住房。住户住到哪一个单元,是纯属偶然的,因为原先的住户搬走了,新住户就会搬进去。

调查中,每个住户都要回答这样的问题:在这个居住区中,和你经常打交道的最亲近的邻居是谁?

结果表明,居住距离越近的人,交往次数越多,关系越亲密。在同一楼层中,和隔壁的邻居交往的概率是41%,和隔一户的邻居交往的概率是22%,和隔三户的邻居交往的概率只有10%。

其实多隔几户,距离上没有增加多少,可是亲密程度却差多了。这似乎说明,人们和邻近的人打交道更多一些。

想想我们自己吧,我们的朋友大多不是同学、同乡,就是熟人介绍的。凭空认识一个陌生人,并成为好朋友,这种情况毕竟很少。

理解邻里效应产生的原因并不难。因为和邻近者交往,要比和距离远的人交往代价小。一是了解对方比较容易,只花比较小的工夫就能了解到对方的信息,这也比较容易预测对方的行为,这样,在和对方交往时,也更有安全感。二是打起交道来方便得多,比如向近邻借东西,起码可以少走几步路。

这大概就是中国古话说的“远亲不如近邻”的原因所在。俗话还说“三年不上门,当亲也不亲”,也说明距离近,经常来往,关系才更容易变得亲密。

其实仔细观察一下就会发现,人们大部分的朋友,不是同学、同事,就是近邻。

在学校里,关系比较好的,往往是座位比较近的同学。

还比如,人们在选择终身伴侣的时候,大多是从同学、同事或邻居中寻找,而所谓“千里姻缘一线牵”的概率却低多了。

因为邻里效应的存在,我们就要注意对周围人的选择,要像孟子的母亲那样,有意识地选择对自己有利的人际环境。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周围的人总会对我们产生无形的影响,从而影响我们的个性成长,也会影响我们对机会的获得。

现在时兴“圈子”一词,每个人都有自己活动的圈子。有一种流行的说法,就是多接近成功者,你就有机会从他身上学到更多关于成功的方法,你也会更容易接近成功。这就是我们对邻里效应的主动运用了。

男女搭配干活不累

——异性效应

赵女士是某公司公关部经理。她人脉很广,出师必胜,为公司作了很大贡献。公司的原料短缺,材料科的同志四处奔走,连连碰壁,而赵女士一出马,问题便迎刃而解。公司资金周转不灵,急需贷款,急得总经理像热锅上的蚂蚁,而赵女士周旋于银行之间,没多久,就获得贷款上百万元。赵女士因此格外得到领导的器重。

有人笑说:“女将出马,一个顶俩。”而人们仔细观察后发现,赵女士成功的秘诀有两方面的原因。首先,她具有清醒的头脑、敏捷的口才、丰富的知识和阅历,接物待人也比较灵活。此外,她的成功其实也和她端庄的容貌、优雅的仪表有很大的关系。可以说,富有女性魅力的外表为她的成功加分不少。

心理学上有一个效应叫做异性效应,说的是人和人之间“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现象,以及这种现象对社会交往产生的微妙影响。

我们都知道,人们一般对异性比较感兴趣,特别是对外表漂亮、言谈得体的异性,最容易产生好感。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男营业员接待女顾客,要比接待男顾客热情些。人们一般对异性的评价,也总会不太客观地比同性高些。这些都是异性对我们的吸引力比较大的缘故。

那么赵女士成功的原因就不难理解了,当今的社会还是一个男性占很大优势的社会,外出办事多数要和男性打交道。有的事,由比较有魅力的女性出面,可能会更为顺利。这是由异性独特的吸引力导致的。

生物学家发现,异性之间的相互吸引,气味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在宇航员、野外考察人员或男性较多的职业中,时间长了,其工作人员会产生一种莫名其妙的头晕、恶心和浑身不适感。这种状况用药物治疗往往无效,但在与异性接触后,就会很快得到缓解。原来,这种病症是性比例失调严重,异性气体极度匮乏的结果。所以,目前一些国家在派往南极的考察队员中,往往有意识地安排一些女性,这是有其良苦用心的。

我们还听说过:“男女搭配,干活不累。”一个有男有女的群体,和单一性别的群体相比,会有一些微妙的差别。无论男性或女性,长时间从事某一单调工作时,会感到寂寞、觉得疲劳来得快,而增添了异性后,马上会觉得很快活,时间也感觉过得很快,工作也感到轻松多了。

如果对异性效应进行合理的利用,可以让许多事情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异性在一起工作,往往有以下好处。

1. 取长补短,完善个性

男人一般性格开朗、勇敢刚强、果断机智、不拘泥于细节、不计较得失、行为主动。而女人往往文静怯懦、优柔寡断、感情细腻丰富、举止文雅灵活、委婉、行为比较被动。男女在一起,能够进行优势互补,同时双方都更容易发现自己的缺点,并完善自己。

2. 增强凝聚力

男女搭配,可以使一个群体的成员增强感情依托感,增进友谊、荣誉感和凝聚力,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3. 增强推动力和约束力

人总是想在异性面前表现自己最好的形象,因为得到异性青睐是我们的巨大动力。因此男女在一起,就容易激发出各自最好的表现,使他们各显其能,发挥出最大的能力,同时有一种内在的心理约束力,来规范自己的言行。

不过异性效应也不能滥用。女性外表漂亮,讨人喜欢,如果再加上交往得当,在异性面前办事容易,这是正常的;但是,如果为达到某一目的,用色相去引诱别人,就不道德了。男性对异性,尤其是年轻漂亮的异性热情些、客气些也无可非议,但把异性当做刺激,想入非非,让人感到“色迷迷”的,就超过限度了。因此,与异性交往也要把握好“度”。

故意制造群龙之首

——从众效应

以下这样的事情你是否遇到过。

4个人一起去吃午饭,你看着菜单,小声嘟囔着:“今天吃什么呢?来一份炸酱面吧!”这时同伴中的一个人说:“我要一份牛肉面。”接下来其他两个人也都附和说:“那就吃牛肉面吧!挺香的。”

在这种情况下,你可能也会说:“那我和你们一样吧。”

这种随大流的现象,恐怕在每个人身上都发生过。人们都知道“我行我素”这句成语,而在现实中,却很难做到这么“潇洒”。

在现实中,人们往往不是自己喜欢怎样便怎样,很多时候,甚至可以说在大多数时候,人们要看多数人是怎样做的,自己才怎样做。

我们在一个没写明男女的公共厕所前,会观察一下别人是怎样做的:如果男人们都进左边的门,女人们进右边的门,你也会这样做。

有人在商店门口看见“长龙”,不由分说便排到了队尾,然后才问:“这里卖什么?”有人在马路上看见围着一圈人,不管自己有事没事也要挤进去看一看。

在心理学上,个人的观念和行为受群体的引导或压力影响,从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叫做从众。

从众心理是指人们不自觉地以多数人的意见为准则,作出判断、形成印象的心理变化过程。用我们平常的话来说,就是随大流。

心理学家阿什的一个实验证明了这种心理现象。阿什事先安排了6个大学生,让他们一致把两条不等长的线段A、X(如右图)硬说成是等长的,去影响一个真正的被试者。结果被试者放弃了自己本来的正确答案,而认同了这6个人的观点。

生活中顺应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所谓“入乡随俗”,以及在吃喝、穿戴、娱乐上赶时髦、追新潮等,都是从众心理的表现。

有的人懂得巧妙地利用从众心理。

美国某餐厅有两位服务小姐,一位叫梅莉,一位叫珍妮。她们为了引发客人支付小费,都各自在收取小费的盘子里先放了一枚银币。不过,梅莉放的是10美分的,珍妮放的是25美分的。结果,两个小时以后,梅莉收到的小费,都是10美分的银币,而珍妮收到的却都是25美分的。这是因为客人支付小费,大多拿不准以多少为宜,那么就会以别人的做法为自己的标准。

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我们可以巧妙地利用人们的这种从众心理,故意制造群龙之首。让他人重视你,关注你,接纳你的观点和主张,亦步亦趋地跟随“龙首”的脚步,迈向合乎你心意的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