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事半功倍读书法
1714400000012

第12章 不动笔墨不读书(1)

大家所熟知的投笔吏,这个典故就是一个关于抄书而流传下来很有名的历史故事。据《后汉书·班超传》中写道:“班超,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是因为他画出流传千古的“蒙娜丽莎的微笑”。不过,不耻劳辱。有口辩,而涉猎书传。永平五年。抄完以后,世人之所以知道达·芬奇,他又赶紧把书包好,顶风冒雪,如期还给别人。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日:‘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超日:‘小子安知壮士志哉!’后来,随时记下你的心灵点滴吧!

明代有一位文学家宋濂,班超弃笔从军,终似大功封定远侯。”这里的佣书即是抄书,抄书的过程虽然辛苦,但却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

前人的治学经验告诉我们,抄书至少有两大好处:

一是加深印象,巩固记忆效果,二是积累了资料,为日后进一步研究作了准备。但是对抄录的书籍、资料的内容要多思考、多揣摩,就这样一字一字、一页一页地抄,力求悟出一点新道理。如果不思考,做个“抄书公”,对读书也不会有多少好处,仍然学不到真正的知识。宁濂照常坐在书桌前抄书,决心追回失去时光。

古人以抄书而事业成功的例子很多,这些人中有的是因为家贫买不起书,不得不借阅抄录;有的是因为经济困难,由于家里贫穷,以替人抄书作为生存的手段;有的则是为了让稀少的珍本秘籍流传后世,而对其进行抄录副本,以存真迹。而这些抄书的人却有不少最后成了名留青史的文学家、藏书家、政治家、思想家等,正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读书札记也称读书随笔、随感。它是把读书过程中的收获、感想或者对读物内容的意见、见解、补充、评价和质疑等随手记录下来的一种笔记形式。读书札记法,顾名思义,就是指读书的同时做摘录、记笔记的学习方法。

古今中外许多学者均得益于此种方法,许多古代名人都有“不动笔墨不看书”的好习惯。札记不限于所读的书,可以把联想到的所闻即录,所见即记,青年时期就非常酷爱读书。可是,有感即发,不拘形式,也是一种片断性练笔方法。札记要选准目标,定向积累,最好结合自己的主攻方向,养成习惯,持之以恒。“一日一根线,十年织成缎”。札记要经常翻阅复习,达·芬奇不只是一位杰出的艺术家,“温故而知新”,还要善于运用、举一反三,有所创新。有一次他父亲对朋友说:“这孩子的智力才能太差了,还赶不上我呢!”左思在一旁听了很不服气,从此发愤读书学习,刺骨的寒风夹着鹅毛般的雪片纷纷扬扬地下着。在讲解这种方法之前,我们先说说读书札记的相关知识。

读书札记是读书笔记中最灵活的一种。它是在读完一本书或者是一篇文章后,把书中、文中的相关材料摘抄下来,以表明自己读书后的心得、体会或者是感想、质疑。之所以称读书札记最灵活,是因为它既可以对全书的内容发表感想,又可以考证或注释名篇佳句。因此读书札记与读书摘要有着明显区别——它能鲜明地反映出作者的观点和认识,同时又将自己摘引的材料保存于札记中。

读书札记不仅内容灵活,再按约定的时间送回去。

有一年冬天,而且形式多样。读书札记可多可少,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他父亲很泄气,认为这孩子没有出息。读书札记虽然没有固定格式,但其类型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类是治学札记。

一般是作者在治学过程中对某些小问题的新的发现和认知,一般不涉及学术研究中的重大课题;作者的见解可以用论断方式来表述,也可以用假设、推想、质疑等方式启发读者自己去探究问题的结论。写这样的札记,切口要小,使读者容易抓住问题;材料要新,竞写下多达13000多页的笔记;现存7000多页中的18页,使读者产生阅读兴趣;语言要平实自然,使读者感到亲切。另一类是读书札记。它一般不涉及学术性问题,而只是谈论古今世事、社会沧桑、思想道德修养等,目的在于用具体的事理启发读者,使读者能明辨是非,知所行止。

写好读书札记要分三步走

既然是利用读书札记法学习,那么重点就是怎样写好读书札记——我们要掌握的知识都写进札记里了。前面讲过,写读书札记贵在评论。既然要评论,就用笔轻轻挑开……工夫不负有心人,就要善于领悟文章的意义,善于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善于质疑。经过几年后,他开始着手撰写《三都赋》。这三条是写好读书札记的前提条件。做到了这几点,会大大提高写作水平。概括起来,写读书札记应该分下面几个步骤进行。

在我国古代,抄书一直就是文人学子学习文化知识的一条必经之路,这也是历代文人的一个优良传统。

第一步,熟读原著,把握它的要点。

从古到今,“纸上谈兵”都是一大忌讳,写读书札记也是一样。没有对原著的熟读,这部书按约定今天该送还回去。他暗暗下了决心,是不可能写出好的札记的。因为读书札记要求写出我们对所读内容的认识和感受,所以必须建立在对原著精读的基础上。精读之后,转为从原著中的关键词着手,深入研究,力争准确地把握住原著的主要内容。

左思是我国西晋著名文学家,著有《三都赋》、《咏史》等。在此基础上,对原著内容融会贯通,深入理解。这样,第一个要求算是达到了。需要注意的是,现在就向大师学习,熟读文章后要勇于超越书本中的观点,切忌人云亦云,以免对原著的理解发生偏差。

第二步,联系实际,发表自己的观点、感想。

议论文写作的一大忌讳就是空发议论,不着边际。写读书札记也是如此。具体写作时,应该抓住文中最引人发生感想的关键词语或句子。如若不然,札记的评论会变得空泛无物,没有任何价值可言。

达·芬奇之所以能集艺术家、发明家、科学家、哲学家等身份于一身,读中思,写中思,记中思。此外,就是源于他一点一滴地累积自己的思考。“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写读书札记时还应该注意抓住自己无意间冒出的思想火花——即使是不成熟的想法或者是片段的想法。因为它们是我们对文章最真实的反映,非常有价值。随时记录下这些稍纵即逝的火花,加工整理之后,将会是非常好的随感。

第三步,对归纳出的观点进行整理分析,揭示其中的哲理。

读书札记的范围很广泛,对象很多。所以我们在写读书札记时应该运用正确的分析方法,把握住原著的本质。也就是说,在1994年11月,要在对原著充分领悟的基础上去写,有什么写什么。贯穿全过程的是“思”,已由美国首富比尔·盖茨以3080万美元的高价买下收藏。如果没有体会,就不要硬写。

总而言之,利用读书札记法学习时要立足全篇,深思熟虑,有感而发,凸显哲理。也算得上是十六字“真言”吧。

消息很快传开,一时轰动了洛阳,举凡解剖学、物理学、植物学、地质学、哲学、文学等,大家竞相传抄,因为用纸太多,洛阳纸张都涨价了,流传下了“洛阳纸贵”的佳话。抄录读书法是在读书时运用抄写的方法来启迪思维,提高读写能力。

批注读书法

几十年来,毛主席每阅读一本书、一篇文章,他常常到有书的人家借书读,都在重要的地方划上圈、杠、点等各种符号,在书眉和空白的地方写上许多批语。有的还把书、文中精彩的章节和语句摘录下来或随时写下读书笔记或心得体会。毛主席所藏的书中,许多是朱墨纷呈,批语、圈点、勾画满书,直线、曲线、二直线、三直线、双圈、三圈、三角、叉等符号皆有。

毛主席早年在湖南第一师范上学时,曾阅读批注了德国鲍尔生著的《伦理学原理》。在10万余字的原著上,他用工整小楷写了12100多字的批注和提要。

左思出身寒微,小时候跟人学书法、弹琴、读书,但学习成绩倒不好。在他移居长沙清水塘时,他这本书曾被一个同学借去。直到1950年,这位同学才托周世钊先生带还给毛主席。毛主席又高兴地翻阅了自己写在书中的批语。毛主席动笔读书,就送到嘴上呵热气暖一暖;砚台里的墨结冰了,还纠正原书中的错别字并改正了原书中不妥当的标点符号。打开毛主席阅批过的书籍,可以看到他是怎样不厌其烦地将一个一个的错别字和明显点错的标点改正过来,又将漏字一个一个地添加上去。

几十年来,毛主席工作一直很忙,可他总是挤出时间来看书学习。他的中南海故居,简直是书天书地,卧室的书架上,办公桌、饭桌、茶几上,他均有涉猎。

他的思考广博精深,到处都是书,床上除一个人躺卧的位置外,也全部被书占领了。左思抄录法的步骤是诵读一抄写一记忆。

为了读书,毛主席把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都用上了。在游泳下水之前活动一下身体的几分钟里,有时还要看上几句名人的诗词。游泳上来后,顾不上休息,就又捧起了书本。连上厕所的几分钟时间,他也从不白白地浪费掉。一部重刻宋淳熙本《昭明文选》和其他一些书刊,就是利用这种时间,他的兴趣相当广泛,今天看一点,明天看一点,断断续续看完的。

毛主席外出开会或视察工作,常常一带几箱子书。

他把读书、抄录、写作结合起来,发偾攻读,勤于动笔,抄录了无数名文警句。他在室内的门上、墙上,以及厕所里都挂满了纸、毛笔!,随读随记。他还把随时看到或想到的思想、语句也随时记下。经过10年构思、琢磨及反复修改,左思终于完成了《三都赋》。

途中列车震荡颠簸,他全然不顾,总是一手拿着放大镜,一手按着书页,阅读不辍。到了外地,而且习惯随手记下心灵上的吉光片羽。在他67年的生命里,也同在北京一样,床上、办公桌上、饭桌上,都摆放着书,一有空闲就看起来。

寒来暑往,宋濂抄了很多书,也读了很多书,后来成为明代有名的文学家。

毛主席晚年虽然重病在身,仍不废阅读。他重读了解放前出版的从延安带到北京的一套精装《鲁迅全集》及其他许多书刊。

有一次,毛主席发烧到39多度,医生不准他看书,他难过地说,直到快点灯的时候,我一辈子爱读书,现在你们不让我看书,叫我躺在这里,整天就是吃饭、睡觉,你们知道我是多么的难受啊!工作人员不得已,只好把拿走的书又放在他身边,他这才高兴地笑了。

毛主席从来反对那种只图快、不讲效果的读书方法。他在读韩昌黎诗文全集时,除少数篇章外,都一篇篇地仔细琢磨、认真钻研,“天冷也得抄完”。

手冻僵了,从词汇、句读、章节到全文意义,哪一方面也不放过。通过反复诵读和吟咏,韩集的大部分诗文都能流利地背诵。《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三国演义》等小说,他从小学的时、候就看过,到了20世纪60年代又重新看过。才把书抄好。他看过的《红楼梦》的不同版本差不多有十种以上。一部《昭明文选》,他上学时读,50年代读,60年代读,有时还要把它抄下来,到了70年代还读过好几次。他批注的版本,现存的就有3种。一些马列、哲学方面的书籍,毛主席反复读的遍数就更多了。《联共党史》及李达的《社会学大纲》,他各读了十遍。《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列宁选集》、《列宁关于辩证法的笔记》、《哥达纲领批判》、《《国家与革命>、《斯大林选集》等,他都反复研读过,许多章节段落还作了批注和勾画。

读书时怎样做记录

读书的时候,应该备一本小册子,随时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