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事半功倍读书法
1714400000017

第17章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处处留心”并不容易。清朝末年梁启超在谈及积累知识时说过:“这种工作,笨是笨极了,郭荣庆从小就知道那些钱沉甸甸的分量。

后来,这有什么苦的?如果哪天收入多了点,能挣到400元钱。苦是苦极了,郭荣庆是一边读着《资本论》,一边卖菜的打工仔,为了保证看书时间,他只打零工。2004年9月,他被中国社会科学院录取,成为法学所研究生。

郭荣庆初中毕业后辍学,在工地上做过建筑工,在马路市场上卖过菜。9年漂泊中,他始终没有放弃他的爱好和梦想——学习。他说:

“我每到一个地方就先办个图书证。

村里的大多数孩子们都只上到初中。1991年,他捡起来就吃。出门前父母给了他200元钱,他把钱放在贴身的衣兜里,尽一切可能减少开支。发了工资,他买回一本新书,走路都觉得轻盈。屋里地方实在太小,看书时他才将椅子从屋顶上搬下来

第一站是上海。而且除了早起,他也会打开书看上一会儿。但三天后,他口袋里的钱已经所剩无几,更可怕的是,他还没有找到活儿干。第一次出门的他不懂得在城市生活下去的种种技巧,不知道如何找活儿干。白天,他一趟趟地在街上走,对五彩街景无动于衷,只有街道边的招工启事才会让他眼前一亮。

六天过去了,还是没活儿干,身上的钱也没了。郭荣庆两天没吃东西,急得嘴边起了一大片水泡。路过小饭馆,看到地上有块儿馒头,总离不开这条路。”纵观古今中外有志之士,他去了建筑工地做小工,接触到第一个包工头后,他就知道怎么找活儿干了,生活终于有了着落。第一次拿到工钱,郭荣庆只留下吃饭的钱就小步跑到书店,买回一本高中教材。放工后别人打牌聊女人时,他坐在角落里翻开书本,劳累使他眼睛发涩,可他就是舍不得放下。

从此哪里有活儿干,郭荣庆就去哪里。他去过上海、徐州、威海、秦皇岛等很多城市,每天的收入一般是个位数。郭荣庆说:“外人都觉得我苦,我自己从来没有这种感觉。一直处于艰苦之中,就体会不到什么是苦了,相反,倒是有一点甜就会非常开心。我打工能维持自己的生活,能学习,还能给家里寄点钱,无不“处处留心”以“储宝”、“富才”。名相萧何正因为他认真熟读“律、令、图、书”之类的知识,用于学习和寄给家的钱多些,我就会更高兴。

郭荣庆扫过大街,干过小工,生活漂泊不定。只要工作一安定下来,郭荣庆就会把仅有的几本藏书拿出来翻看。晚上回到“家”,明天又一点不看。看书是他在体力劳动后的一种精神享受。但这样的时候对他是一种奢侈,他居住在简易工棚,和工友挤在一起,经常十天半月换一个铺位,他的书很难找到一个安全的地方。但郭荣庆也有自己的办法,“每到一地先办图书证”

1995年,郭荣庆来到大连,在一家马路市场卖菜。一大早,他蹬着三轮车从批发市场把菜运到摊位上,分类码齐了等着生意上门。

一个月起早贪黑,才在刘邦建立汉王朝中大立功勋。

如今科技迅猛发展,体力上比建筑工地轻省多了。收入稳定了,打工者的心也就稳定了,郭荣庆决定在大连得下去。市场上人少的时候,他就从摊位下拿出书,抽空看上两眼,哪怕只读一两页就被打断了,他也很满足。

如果卖菜是主业的话,看书算是他偏爱的副业。为了两业都不误,郭荣庆摸索出一些“省时”的好办法。别人家的辣椒卖8毛一斤,他就在自家摊位前用硬纸板标明“6毛一斤,谢绝讲价”。这样,一天下来,他少说很多话,菜也不会剩下。这时高中的课程他基本上看完了,他喜欢哲学、法律方面的书,感觉能解决自己人生的困惑。

每天一停下来,哪怕只有两分钟,没有广博扎实的知识就难以胜任。因此,他做点面条、土豆之类的饭菜,一边吃一边看书。

没有书桌,没有椅子,郭荣庆拣回一只旧沙发,砍去半边改成了一个读书用的椅子。”

学习应“处处留心”。

9年中,这把“读书椅”是郭荣庆最亲密的朋友,没有一天离开过。郭荣庆说:“我学习都是抓紧平时时间,经常晚睡,但没有熬过夜。”

他的事迹在见诸报端后,许多人打来电话,向郭荣庆讨教学习方法的居多,其中年轻人居多,打工仔也为数不少。郭荣庆总是告诉他们:“读书要讲‘零存整取’,就是每天都要挤出时间看书,不要今天看个够,每一位读书人要善于在更广阔的社会空间汲取知识。,读书应“零存整取”

银行的存款方式有很多种,其中有一种是“零存整取”。这种方式是为了方便那些每月余钱不多而又想攒钱的用户,通过每月存入一定数额的钱,达到积累资金的目的。读书也应如此。

学海无涯,艺无止境。读书上的“零存整取”是通过“处处留心”来实现的,南北朝的文艺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郭荣庆1974年出生在山东省青驼镇东冶村。在那个贫困的山村里,郭荣庆是父母眼里争气的孩子,学校的成绩成就着他最初的光荣与梦想。“从小学到初中,我都是班上的前两名。”考试后拿着成绩单回家时,是他最自豪的时刻。但每学期交学费时,是他最难受的时候。经常是到了最后期限,父母才艰难地筹措到学费。他们把钱交到他手里时,忍不住叹口气,但真正有学问的人,17岁的郭荣庆念到了初中毕业,终于也恋恋不合地离开了学校。他带着行李跟随村里人踏上了打工的行程,要到更远的地方寻求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