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事半功倍读书法
1714400000005

第5章 掌握阅读的心理

阅读总是需要全身心配合的,因此阅读的过程就是心理活动的过程。阅读的效果不仅取决于阅读的策略,取决于读者的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还取决于读者阅读需要、动机、兴趣、意志、情绪和经验。阅读过程是这种种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积极的心理因素对提高阅读效果起促进作用,消极的心理因素却往往成为阅读的内在障碍。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些阅读方面的心理知识,自觉地把握自己的阅读心境,以真正做到有效阅读。

阅读的愿望和需要

为什么有些人愿意学习并且想方设法学习?为什么有些人则不愿学习甚至厌恶学习?这是因为前者具有学习某科知识的内在愿望和需要,而后者没有。按照亚伯拉罕·马斯洛的观点,人的需要可分为五大项:即生理的、安全的、爱恋的、尊重的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生理需要包括我们生存所必需的食物、衣着、住室之类的东西。

安全需要指的是基本的生存需要在今后有把握得到满足的一种感觉。安全需要主要是经济性的,但是,这种需要也同我们的情绪上的安全需要相毗邻,或者互相重叠。

这里所用的“爱恋”一词,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情绪上的安全感觉。它指的是对钟爱和依恋的需要。它包括有人为了我的缘故而关心和珍视我的感觉。

尊重是指一个人觉得自己重要、有价值,被人看得起、受人尊重、受人敬佩的一种需要。它意味着对注意、承认、地位、威信或诸如此类的东西的需要。

自我实现是指一个人对个人的成长或完满发展的追求,是指一个人最充分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掘自己的潜力,使自己能够成为一个人物的那种需要。自我实现意味着人们对自我表现、审美经验和欣赏的需要以及人们追求知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了解自己、他人和周围世界的需要。

人的大部分行为包括阅读都是满足这五种需要中的一种或几种。只要有助于满足这些需要,就会给阅读带来强化作用。例如,当一个人体检被告知他患了肝炎的时候,他就会立即产生一种关心自身健康的需要,因而也就会迫不及待地设法弄一些医学书来看,即使书中充满了深奥的术语和枯燥的数字,他也会很有兴趣地一页一页地翻阅下去。甚至在短短的几天内,就把有关肝炎的各种问题搞得很清楚。当然,人们的阅读范围比这种或那种因直接需要而进行的阅读要广泛得多。我们在阅读一种书籍和材料之前,首先要明确阅读的目的和意义,这样就会产生强烈的阅读愿望和需要,甚至把书“啃”得滚瓜烂熟了,还觉得不过瘾。

阅读中的动机和兴趣

如果我们感到读书枯燥无味,或者感到读书是一件要用意志去克制的事情,那么,应该问一问自己,究竟为什么要读这本书?读书的动机是什么?动机强烈吗?

只要躬身自问,我们就会发现,阅读常常是有动机的,但各种动机在性质上有所不同。

例如,有的书之所以要认真阅读,是因为“要考试”,它们是升级、考研究生“不得不读”的书;有的书,是因为工作中遇到了难题而努力去读的;有的书,是因为前辈学者说过“这是一本治学者必读的书”;还有的书,完全是因为它吸引了自己,唤起了探求人生真谛的热情……如果把自己的各种动机开列出来,我们一定会突然发现妨碍自己提高阅读效果的症结所在。

阅读动机一般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外在的动机”,也就是说,读者是在外在压力下产生阅读某本书的愿望的。如为考试、为竞赛、为逃避指责而去读书。多半属于这种情况。外在的动机常常可以使人迫切地需要读书。另一类是“内在的动机”,是指读者在没有明显的压力的情况下,由于自己的追求、审美趣味、求知欲而产生的阅读动机,读者所感受到的是内在的压力,自己给自己的压力。

阅读的主体是个人,是人的眼、脑、嘴、手的有机配合的独立活动,一切社会性的动机、外在动机要在阅读过程中发挥实际作用,必须要转化为读者个人的动机,外在的需要要转化为读者自己的需要。

深层的阅读动机是由世界观、学习目的、人生价值取向和知识水平所决定的。一时的阅读只需一时的动机就行,消遣性的阅读只需一般的动机就行,而作为开创性的艰苦的阅读,长期坚持不懈的阅读,非得有远大的动机不可。外界社会对个人的影响,也就是说,对人类的前途的关注,对祖国和人民的爱,一般表现为“发自内心深处”的阅读欲。思想家们如果有一天身边没有书可读,就会有一种不可名状的寂寞感和空虚感。只有这样的阅读欲才能使读书成为乐事。这正如孟德斯鸠所说:喜欢读书,就等于把生活寂寞的辰光换成巨大享受的时刻。对于读书欲弱的人来说,读物的难度会造成阅读兴趣的消失;但对于读书欲特别强的人来说,只要对胃口,读物越难,读起来越有味道。这种动机是深层的,阅读者自己也不是常常能意识到的。

除了读者的人生目标对于这种深层阅读动机的强烈制约之外,从阅读本身的角度看,这种深层阅读动机取决于哪些因素呢?一般来说,有以下几点:

读者的思维素质和语言能力。语言能力包括文字符号的感受能力,以及运用语言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

语言能力较强的人,在阅读时花在理解文字符号上的心力较小,阅读的障碍较小。语言能力强,实际上是思维敏捷,因而在阅读一开始就迅速接受文字符号的刺激,产生出一种阅读的心境,激起阅读欲。即使拿到一本开始不太感兴趣的书,但开卷读了一小段,也会因为语言能力强,获得一种阅读的内驱力,而产生继续读下去的愿望。所以,一定要扎扎实实提高自己的思维素质和语言能力。

阅读习惯和经验。阅读习惯使读者迅速完成从其他活动转入阅读活动的过程,阅读是一种思考。因此在阅读开始时,心理往往不适应,发生“读不进去”的现象。对于没有阅读习惯的人,这种心理不适应的阶段延续较长。对于阅读成习惯的人,心理转变较快,一拿起书,眼、脑、心都进入“临战”状态,稍读几行就能很快品出味来。阅读经验也起同样的作用。读过很多书的人,能很快地把自己的注意力调节到阅读中来。心理学的研究证明,习惯和经验同该行为的内驱力有关。要激发深层的阅读动机,必须培养自己的阅读习惯,使阅读成为自然而然的事,从而提高阅读效果。

读者的“自我意识”。在阅读中,读者有什么样的自我意识,就会得到什么样的阅读效果。以“博学家”、“学者”自居的阅读者在阅读中产生的内驱力,与以“随便读读”自居的阅读者是不同的。这个对阅读效果影响很大的问题,十分隐蔽地伴随在阅读心理的过程中,一般不为我们所察觉。有些大学生,在大学一年级时,心理上就过早地产生专攻某一学科的意识,结果很快失去了阅读其他必读之书的动机,形成片面的知识结构。还有的,认定自己是“不善阅读的人”,有了这样的阅读意识,就把自己束缚起来了。读得少、读得慢、读得不好,反而认为符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这严重妨碍了多读快读的阅读动机的发挥。在阅读中,应该抱“无所不知”、“没有什么书是我读不懂的”态度,便会大大激发博览群书的阅读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