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向胡雪岩借智慧
1714500000027

第27章 小舍大得,官老爷们不是谁都能玩得转的(2)

就这样,前后不过一盏茶的时间,胡雪岩用真心彻底改变了左宗棠对自己的态度。

过后,左宗棠亲自将胡雪岩送出去。他认为,胡雪岩不仅会做生意,而且对官场非常熟悉,是一个大有作为的能人。难怪杭州留守王有龄对他如此器重。

虽然眼下有了这一万石粮食,但这也只是杯水车薪,军队暂时解决温饱,但灾民仍然无粮可用。这个问题像幽灵一样萦绕脑际,让左宗棠心急如焚、愁眉不展,一连几天都没有想到好办法。

胡雪岩早已弄清了左宗棠的难处,告别后,他就筹划着帮助左宗棠解决灾民的粮食问题了。他迅速到上海又筹集上万石大米运回杭州,一小部分送到军营,大部分救济城里的灾民。

这上万石大米真是雪中送炭,不仅保障了军士的粮食供给,而且解救了杭州的所有灾民。左宗棠捋着花白的胡须,连日紧皱的双眉舒展开了,他高兴不已,内心总觉得过意不去。他说:“胡先生此举,功德无量,有什么要求,不妨直说。我一定在皇上面前保奏。”胡雪岩大不以为然,他说:“我此举绝不是为了朝廷褒奖,完全出自本心。”

这一句话可真说到了左宗棠的心坎上。左宗棠出自世家,以战功谋略成名,在与太平军的浴血奋战中,更是功绩彪炳。所以,平素不喜与那些巧舌如簧、见风使舵之人为伍,对这些人向来鄙夷不屑。一句“完全出自本心”使左宗棠感觉遇到了知己,他对胡雪岩顿时更觉亲近,赞赏之意,溢于言表。

粮食的问题得到解决,但军饷还没有着落。军饷像石头似的压在左宗棠的心上。由于连年战争,国库早已空虚。两次鸦片战争巨额赔偿犹如雪上加霜,使征战的清军军费自筹更为困难。左宗棠见胡雪岩如此机灵,便请胡雪岩为他想法筹集军费。胡雪岩一听每月筹集二十万两白银军费,感到非常棘手。但他认为,如果能够顺利筹集,左帅对自己会加倍信任。胡雪岩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便把自己的想法全盘告诉了左宗棠。

原来,太平天国起义十来年,不少太平军将士都积累了很多钱财。如今,太平军败局已定,他们聚敛的钱财就不能带走,应该想法收缴。但由于这些太平军不敢公开活动,惟恐遭到逮捕杀头,常常躲藏起来。胡雪岩认为,左帅可以闽浙总督的身份张贴告示:原太平军将士只要投诚,愿打愿罚各由其便,以后不予追究。

这确实是个好办法,既收集钱财,又能笼络人心,一箭双雕。不过,这种做法还没有先例。如果处理不周,后果不堪设想。左宗棠将心中的顾虑和盘托出,胡雪岩忙出妙策。他的理由是:太平军失败后,很多人都要治罪。但人数太多株连过众,就会激起民愤,扰得社会又不安宁。这与战后休养生息的方针背道而驰。最好的处置就是网开一面,给他们出路。实行罚款,略施薄刑,这些躲藏的太平军受罚后就能够光明正大做人,何乐而不为?

左宗棠对胡雪岩的远见卓识钦佩不已,当即命胡雪岩着手办理。回去后,胡雪岩立即着手,张贴布告,晓之以义。不多久,逃匿的太平军将士便纷纷归附。一时四海闻动,朝廷惊喜。借助这一机会,阜康钱庄也得利不少。

通过这件事,左宗棠既了解胡氏的为人,也了解胡氏办事的手段,知道这确实是一个难得的人才,于是倾心结纳,倚之为股肱,两人很快成为知己。

二 以利诱人,金钱贿赂通鬼神

胡雪岩深谙官场之道,恪守官场的潜规则。胡雪岩善拉交情,好交朋友,每次见官,袖管里必揣上数额或大或小的银票,逢人便送,投其所好。如此心机,偌大投入,自然让他左右逢源,平步青云。

“世间熙熙,皆为利来;世间攘攘,皆为利往。”这句话深刻地揭示出人们求利的本性,对于封建时代的官僚,更是如此。

晚清时期官场的黑暗是众所周知的事。“火到猪头烂,钱到公事办”,在清朝的官场,钱是神通广大的。清谚云:“捐官做,买马骑。”捐官(捐纳、捐班)即为清政府公开推行的用钱买官制度。按照清朝的规定,除八旗户下人、汉人家奴、优伶等不得捐官外,其他人只要有钱,就可以买官当。清朝的吴趼人在《俏皮话》中揭露了捐官即买官的实质:“某大人以捐纳致通显。初捐佐杂,既而渐次捐升至道员,俄而得记名,俄而补缺,俄而升官,俄而捐花翎,俄而加头品顶戴,历任至封疆,无非借孔方之力为之。”在清朝,官职确实已成为一种商品。“上梁不正下梁歪”,既然朝廷都干这等勾当了,清朝的地方官员当然明里暗里更加有恃无恐。于是,买官卖官、贪污受贿等就成了明目张胆的行为。过年过节是清朝官场的官员最为忙碌的时节,上下打点,殷勤周到,生怕遗漏了某某关键人物。有些甚至变卖家产,赶搭官场这辆车。正所谓:“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胡雪岩生活的那个时代,是一个“官本位”的时代。而胡雪岩所谓的“官商”之路,很大一部分也就是权与钱的交易。因此,胡雪岩在倚靠官场势力时,很重要的一个手段就是用金钱开路。他为了拉拢官场势力,从来不惜重金收买高官,而他的一笔笔投资,也都得到了回报。

结交官府的第一条是要舍得花钱。比如,胡雪岩一听说某某官员来看他,就从抽屉里抽出银票,放在衣袖里去会客,视来人的声望、地位,多则奉赠万两,少则三五千两。人心都是肉长的,你这里给他一个惊喜,回过头他就会觉得你这个人不错。给了这些人好印象,你以后说什么话、做什么事也就非常方便了。

胡雪岩笼络那些官员的方法显得简单而直接,但是,这一招是非常厉害的,在利益的驱使下,官员们纷纷就范。

1. 摆平黄宗汉很简单

人在社会上行事,难免会遇到麻烦,更何况商场中多的是你争我夺,官场中充斥着尔虞我诈。胡雪岩信奉这样一句话:世界上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

王有龄在胡雪岩的帮助下顺利完成调动漕米的公事,一下子就在浙江官场获得“能员”的称誉,很快就得到署理湖州府的美缺。按惯例,他既已得州府实缺,就应交卸海运局坐办的差使。但由于调动漕米落下的亏空一时无法填补,加上还有一些生意上的事务牵涉到海运局,王有龄想暂时兼领海运局坐办。这自然也没有什么不可以的,但必须得到抚台的批准。不过,当王有龄向浙江抚台黄宗汉提出这个请求时,黄宗汉却有意卖了个关子,对王有龄的请求只给了一个模棱两可的回答,却向他问及阜康钱庄的情况,并提出要请胡雪岩的阜康钱庄为自己代汇一笔一万两银子的捐输军饷。王有龄自然爽快答应,说是只要抚台大人招呼,给下钱来即随时汇出。不料,王有龄话没说完,黄宗汉便端茶送客,而对于王有龄兼领海运局坐办的事,也置之不理了。

这样一来,倒把王有龄弄了个云山雾罩,不知就里。还是胡雪岩看得准。这黄宗汉原是一个贪财刻毒、翻脸不认人、一心搜刮银子而不恤下情的小人。浙江前任藩司椿寿就因为没有理会他四万两银子的勒索,被他在漕米解运的事情上狠整了一把,以致生路全失,自杀身亡。胡雪岩告诉王有龄,他在黄宗汉提出代汇捐输军饷的要求时给黄宗汉的回答,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黄宗汉哪里是要自己借阜康钱庄交汇捐输军饷,他其实是要借海运局的差使,勒索王有龄的银两,而且“盘口”都已开出来了,就是一万两银子。你王有龄不明就里,还在那里说让他发下银子即刻汇出,你若不是有意装糊涂,就是愚蠢,他哪里还会理你兼领海运局坐办的茬?

在胡雪岩的点拨下,王有龄恍然大悟,赶忙在第二天代黄宗汉交了一万两银子的捐输军饷。也真正是“药”到“病”除,一万两银子交出,他也随即得到批准兼领海运局坐办。

黄宗汉极为贪婪,但他从不公开索贿,当事人要是不给,黄巡抚也不会发作。但是,往后会另外寻个名目,修理礼数不够的属下。胡雪岩看得出黄宗汉的德性,只有用银子买平安。

有了这次,胡雪岩对黄宗汉日后的索贿也就心照不宣了。办理漕粮事件时,王有龄与胡雪岩一行前往上海松江府,在办这趟差使出发之前,浙江海运局坐办王有龄提领公款三万两银子,作为路上差旅盘缠。其实,三万两银子当中,实实在在只有一万两用于差旅,其他两万两则另有用途。胡雪岩事前指出,巡抚黄宗汉对钱财看得甚重,这趟出去,一定要给黄巡抚弄点好处,他要王有龄去探探口风。

果不其然,黄宗汉暗示要两万两银子。所以,胡雪岩就让王有龄携带公款两万两,到了上海之后,汇到福建黄宗汉老家。

胡雪岩办事精明识趣,经常让官员们心里想的得以实现,这使得黄宗汉对他大开方便之门。后来,胡雪岩在浙江的许多生意,比如贩运军火,也是借助他的力量完成的。

另外,嵇鹤龄被胡雪岩征服,顺利地为王有龄解除了民变危机。王有龄见嵇鹤龄为他除去了心头之患,颇为赞赏嵇鹤龄的才干,决定为他向上面邀功请赏。巡抚黄宗汉也满口答应,并且还要为王有龄记功。

可是,过了一段时间,王有龄调任署理湖州府的信札下来,而真正的有功之士嵇鹤龄却迟迟没有收到委任札。黄宗汉已经有所暗示,但嵇鹤龄生性耿介,他知道官场虽然明镜高悬,实际上是最黑暗、最肮脏的地方。所以,他内心十分愤懑,对请功一事再也没有兴趣,不闻不问了。

而王有龄见为自己立功的嵇鹤龄的委任札至今没有下来,心里面十分着急,他决定亲自登门去拜访一下黄大人。碍于他的顶头上司何桂清的面子,黄宗汉对何大人的忘年之交、自己的下属王有龄礼遇有加。

王有龄不好开诚布公地向黄宗汉询问嵇鹤龄委任的事,只是旁敲侧击地说自己这次升迁还多谢黄大人的栽培,可其实自己只是幕后操纵者,如此嘉赏,实在是受之有愧。他想以此来提醒黄大人,真正立功的人还没有得到该有的奖赏。

黄宗汉似乎不明其意,他只是问胡雪岩阜康钱庄开张后的经营状况如何,并附带说自己准备到阜康钱庄去给老家兑汇二万两银子,以略表对家人的孝心。而对于嵇鹤龄委任一事,他只字不提。

胡雪岩从王有龄那里了解到这些情况后,微微一笑,满怀信心地告诉王有龄,不出三日,嵇鹤龄的委任札就会下来。

回到阜康钱庄,胡雪岩立即让伙计准备二万两银票,以嵇鹤龄的名义寄往黄宗汉的老家。事情办成之后,把汇票的底根给黄宗汉送去。

果然不出三天,嵇鹤龄的委任札就下来了,他填补了王有龄调任后留下的浙江海运局“坐办”的空缺。王有龄佩服胡雪岩料事如神,嵇鹤龄读书人的面子得以保留,也了却了王有龄知恩图报的一桩心愿。

胡雪岩这种走后门、行贿赂的做法,虽说不够光明正大,为人所不齿,但要使事情能够更好更快地解决,有时也不得不如此。这种想法与做法尽管有急功近利之嫌,但最终结果却是皆大欢喜的。在胡雪岩那个时代,身为商人,要与官府打交道,权钱交易是不可避免的。圆融的处世,是胡雪岩成功的又一重要因素。

胡雪岩行贿并不只限于在位当权者,他深知“政治投资”的重要性。当时,何桂清任江苏学政。胡雪岩听说浙江巡抚黄宗汉有去意,就抛开繁忙的商业生意,置办了一船土特产,带着美妾阿巧专程去苏州拜访何桂清,劝说他进京活动。日后,何桂清以两江总督衔署苏淞杭地区,胡雪岩凭借其信任关系出谋献策,也为自己赢得大量经营上的便利。

胡雪岩行贿,最善投其所好,好古玩者则送以古书画;好宝物者则投以珠宝重器;有好吸大烟的,则奉赠上好烟土。胡雪岩进京,为借洋债打关节,探明户部尚书宝鋆平生甚好古书画,就以三万两银子在市场上购得吴道子真迹,送到宝鋆府上。宝鋆得此物,辗转把玩甚为喜欢,等再上朝时就变了口风,不再反对借洋款了。

胡雪岩所谓“拿银子铺路”,自然是他为了打通官场路子,寻求官场保护有意为之。用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他的这种方式,无论在当时还是现在,都属违法,绝对是应该鄙弃的。只是放在他那个时代,我们又很难简单地指责他的这种手段。用一个商人的道德标准,在商言商,只要能够培植起自己的靠山,能够赚到钱,目的也就达到了。

还有一件事,王有龄有一次去拜见巡抚大人黄宗汉,巡抚大人却推说有要事在身,不予接见。

这真是一件怪事,王有龄自认为从上任湖州知府以来,与黄宗汉的关系也算融洽。逢年过节,上至巡抚,下至守门,浙江官场各位官员,王有龄都极力打点,竭力巴结,各方也都皆大欢喜。每次到巡抚院,巡抚大人黄宗汉总是马上召见,今日竟把自己拒之门外,是何道理?一直官场得意的王有龄莫名其妙地碰了钉子,心中十分不解。

王有龄沮丧万分地回到府上,找来胡雪岩共同探讨原因。

胡雪岩道:“此事必有因,待我去巡抚院打听打听。”于是,胡雪岩起身到巡抚院,找到巡抚黄宗汉手下的何师爷。两人本是老相识,无话不谈。

他们来到城隍庙前的小酒馆里,要了几样菜,一斤老酒,对饮开来。胡雪岩什么也没说,只是与他谈些风花雪月之事。最后,倒是何师爷忍不住了,问道:“胡兄,今日之酒,恐有所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