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向胡雪岩借智慧
1714500000038

第38章 察 辨 广 诚,胡雪岩识人用人高智慧(2)

有一天,卧病在床的母亲突然想喝鱼汤。他哪有钱买鱼?于是,索性自己操起渔竿,来江边钓鱼。钓了半晌,也不见有鱼上钩。眼见夕阳西下,司马松长叹一声,收拾渔具回家。

司马松的家位于城郊破草岗上,一阵大风吹来,几间破屋子摇摇欲倒。他刚一进门,几个孩子就围过来,个个喊饿,喊得司马松眼中带泪,心酸不已。

正在这时,外面传来一阵嘈杂的脚步声,有人在门外大叫:“司马松,你快点给我出来!”

司马松出门一看,不禁连连叫苦,门外站着七八个债主,都是些难对付的狠角色。

为首的彪形大汉叫道:“司马松,今日不还钱,我就拆了这屋。”

司马松赶紧应付道:“各位,不急不急,容我再想想办法。”

一个脾气暴躁的家伙上来把司马松一推,说:“还不急,我都要了五年了,今日也不要你还钱,走,咱们上官府去!”

门外的嘈杂声把司马松的母亲惊动了,她挣扎着从床上爬起来,连声哀求道:“各位老爷,别为难松儿……”话未说完,便昏了过去。孩子们都吓得大哭起来。司马松冲进屋里,抱住老母,哽咽不止。

债主们丝毫不为所动,各自在屋中寻觅,看看有无值钱的物品。

就在一片混乱之时,胡雪岩赶到。他厉声喝道:“你们这是干什么?”

众人一看是胡雪岩,都停在原地不动了,在湖州有谁不认识胡雪岩!

胡雪岩道:“司马老爷是我的朋友。你们怎敢如此对他?”闻听此话,众人顿时哑口无言。有个债主心有不甘,道:“小的听说他近日准备逃到外地,所以结伙前来……”

胡雪岩道:“胡说,司马老爷是何等人,会在乎这几个钱?你们把字据都交到我这儿来。”

众债主把字据交给胡雪岩,胡雪岩掏出一叠银票,逐一偿还,道:“为了这一点钱,你们竟如此大动干戈,犹如打家劫舍,是不是想造反啊?”

众债主拿到银子,都唯唯诺诺,各自散去。

司马松见胡雪岩随手便把字据撕了,大为感动。平素在知府衙门,见胡雪岩的次数也不少,自己却从不搭理他。如今,胡雪岩的举动令他羞愧不已。半晌,他说道:“蒙胡先生大恩,不知何以为报。”

胡雪岩道:“区区小事,何足挂齿?司马老爷才高识远,想不到竟有今日之灾,真是造化弄人,时运不济啊。”

司马松一听此话,心中一热,不觉潸然泪下:自己学识、才干哪一点不如他人?想不到今天竟如此落魄!

胡雪岩道:“先生也不必难过,所谓时来运转终有时。”说完,又留下五百两银票,告辞而去。

胡雪岩没有回家,而是来到王有龄府上。王有龄正焦急等待,见胡雪岩便问道:“事情办得怎么样?”

胡雪岩就把所看到的一切说了一遍。王有龄感慨万分,叹道:“是我失察,众幕僚平时在我面前,说此人无能,我竟信了。想不到司马松如此困窘。”王有龄也是从苦日子熬过来的,知道其中的辛酸滋味。

王有龄回到家里,越想越觉得司马松是个人才,应该好好加以利用,便向夫人提出要把她的贴身丫鬟秀云嫁给司马松。秀云年轻貌美,又温柔体贴,让她去服侍一个与五个孩子和多病的老母亲一同生活的司马松,夫人很不乐意。

王有龄道:“司马松有胆有识,近日平民变还得靠他。若功成,我定上报朝廷论功行赏,他至少也是一个县令,秀云跟他只会享福。我是不会让秀云往火坑里跳的。”夫人知道丈夫的为人,就同意了。

第二天,司马松早早来见王有龄,胡雪岩也在一旁。

王有龄客气地招呼司马松入座。司马松坐定后尚未开口,胡雪岩便把王有龄欲把丫鬟秀云许配给他的事情告诉他。司马松一听,感激涕零,主动要求去与乱民谈和。

司马松果然有才,很快就瓦解了“乱民”的斗志,“乱民”各自散去。

王有龄闻讯大喜,奏明朝廷。朝廷念司马松平乱有功,就命他在民变的县城出任县令。他在任上治理有方,一时间政通人和。

胡雪岩认为,大凡受人非议的人物,必定有非常之行为,有非常之行为,必定身遇非常之事。只有不拘一格选才,才能选出真正有大用的人才。

二 以诚待人,用人所长

用人要诀: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老子曰:“善用人者为天下。”意思是,善于用人的人可谋天下大业。

胡雪岩作为中国古代史上最为有名的红顶商人,之所以能够在生意场上左右逢源、从容有余,其中有许多道理可循,最不可忽视的一点就是胡雪岩的用人之道。

胡雪岩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识人和用人尤为重要,用人应该用其长。以长取人,不求完人。在生意场上,最大的本事应该体现在用人的本事上。

胡雪岩给我们的启示应该是:不要奢求每个人都是天才,只要是人,就有两面性,就如骏马可以日行千里,却不如耕牛能拉犁一样。人既然有长处有短处,我们就可以扬长避短,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优势,而尽量避免其劣势。

胡雪岩之成功,离不开他以金钱手段对权势人物的大肆收买。但是,作为一个卓有成就的商人,仅有这些还是不够的。胡雪岩的成功,应有大半归功于其用人和识人。只有识人才能用人,只有用对人才能够创造价值。胡雪岩的用人之道,对于今天的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仍有莫大的借鉴作用。

1. 用人所长,不能求全责备

有些领导者在选用人才的时候,往往会不自觉地表现出一种求全责备的心态。

比如,当某个职位出现空缺的时候,领导者想寻求一个理想的人物来接任,总觉得这个人这里有点欠缺,那个人那里有点不足,选来选去,最后却任用了一个才能平平的人。

中国人的用人传统,倡导德才兼备,往往太强调“德”,有时还过于看重资历、背景、学历、对上级的服从等,其结果常常使平庸之辈位居要津,尸位素餐,难有建树。而一些贤能之士却因为有这样那样的欠缺而得不到任用,怀才不遇,长期受压抑。

但是,我们知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一个人难免有各种各样的缺点:做事有魄力、雷厉风行的人,很可能不重细节,有些粗枝大叶;而那些心细的人,又很可能遇事顾虑重重,放不开手脚;那些老实卖力的人,脑筋可能不灵光,戳一下才动一下;脑筋太灵活的,又可能偷奸耍滑,办事不让人放心;也有的人在某一方面有非常特殊的本领,在其他方面却非常差劲。

所以,生活中很难寻找到各方面都出色的全面人才,选用人才应该用人所长、容人所短,贵在适用。

人才贵在适用,而非全才全能。商业活动千头万绪,每一项工作都需要由合适的人才来承担。选择人才时,应该注意的是他是否能胜任该项工作,而不是与此无关的其他什么标准。

胡雪岩主张选才贵在适用,他对人才从不求全责备,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用人所长,容人所短,不求完人,但求能人。”

例如,他把在别人眼里一无是处的败家子刘不才变成了具有特殊用途、不可多得的人才,他把叶种德堂因脾气耿直火暴得罪人而待不下去的“牛脾气”切药工“石板刨”提拔为大料房的头目,就是他不计人短、单看人长的用人观的成果。

胡雪岩对人才的选拔是如此,对下属的任用也是如此,从不求全责备,而是允许他们犯错误。

有一次,胡庆余堂的一个采购人员不小心把豹骨错当虎骨买了回来,而且数量不小。进货阿大(采购经理)知道这个职员平时做事相当牢靠,加上当时自己手上事情太多,没有多加察看就把豹骨收进仓库。

一个刚提拔的副档手(副经理)知道这件事后,以为自己升迁的机会到了,就直接向胡雪岩打了小报告。胡雪岩马上带人察看这些药材,发现确实弄错了,就下令把豹骨销毁了。

得知自己的失误给药店带来重大损失,进货阿大非常惭愧,还没等胡雪岩发落,就主动递上辞呈。但是,让人没想到的是,胡雪岩不但没有炒掉他,而且连责备的话也没有,甚至还帮他开解说:“谁没个错啊?忙中出错,在所难免。”

阿大感激涕零,从此以后,他在进货时更加仔细了,对胡雪岩也更忠心耿耿了。而对那位自以为举报有功、等着奖赏的副档手,胡雪岩却发了一张辞退书。这是因为,在他看来,身为副档手,发现伪药不及时向进货阿大汇报,已是渎职,而背后打“小报告”,更是心术不正,用了此类人,会造成彼此隔阂。

胡雪岩为了让下属放开手脚,经常告诫他们不要怕犯错误。阿珠的父亲老张在妻子和女儿的鼓励下,接受了胡雪岩的聘请,回到湖州开丝行。老张本来就是一个老实、没有见过世面的人,回到湖州既不知道怎么打开局面,也不敢拉开架式。胡雪岩几番催促,要他赶紧找一间气派、宽敞而且临街的房子搬家。他却一拖再施,直到胡雪岩到湖州,他一家人还住在一条偏僻深巷的狭窄屋子里。

老张不肯搬家,一是考虑搬家是一件麻烦事,需要时间;二是怕搬家之后,场面拉大了,自己照应不过来,难以收场。

胡雪岩很了解老张的脾性,就耐心地开导他说:“只要丝行开张,我们就有进账。因此,要勤、要快。事情只管做,做错了不要紧,有我在,错也错不到哪里去。”

胡雪岩这番话也是他用人所奉行的一条重要原则。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一个经营者要想属下放开手脚做事,必须允许他们犯错误,不犯错误的商人只能是一座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