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向胡雪岩借智慧
1714500000041

第41章 智 勇 神 强,胡雪岩驰骋商界狠招数(1)

胡雪岩无论经营什么行业,总是朝着利己利人的方向去做,其结果总能无往而不利。胡雪岩多次对身边人说,做生意要认清形势,能够判断出什么对自己有利、什么对自己有害。他还说,做生意“为人不可太绝”,“害人之心不可有”,竞争总会存在,而“将来总有再见面的日子”。因此,从生意上考虑,做事情要留有余地,“留人一条活路,等于给自己一条财路”。同时,胡雪岩认为,做生意不能只想到自己,也要为对方考虑,要能体谅别人的难处,要能为别人分忧。因此,他主张做任何事情都要“前半夜想想自己,后半夜想想别人”。正是从这样的理念出发,胡雪岩在生意场上能够纵横自如、左右逢源,既获取丰厚的利润,也赢得合作伙伴甚至生意对手的赞誉,使自己的生意越做越大。

一 经商要同时局脉搏共振

为何在风云变幻中有人迅速破败而有人屹立不倒?一语道之,皆因时局对做生意影响太大了。

适应时局的“时”即时机。所谓“此一时,彼一时”,同样一件事,此时去办,也许花多大的力气都无法办成,而彼时去办,就可能“得来全不费工夫”。这里的“事”是指具体将办之事。一定的时机办一定的事情,同样的事情此时该办亦可办,彼时也许不可办亦不该办。可办则一办即成,不可办则绝无办成之望。一件事不同的人办,会有不同的效果。即使能力不相上下的两个人,这个人办得成某件事,另一个人却不一定能办成。

待势而发的“势”,是指那些促成某件事成功的各种外部条件同时具备,即恰逢其时、恰在其地,几好合一而成的某种大趋势。具体说来,这种“势”也就是由时、事、人等因素交互作用形成的一种可以助成“毕事功于一役”的合力。所谓乘势而行,也就是要在恰当的时机由恰当的人去办理该办的事情。

1. 经商要顺应时局

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有一句名言:“时局是经营的脉搏,两者会产生共振现象。”其语言简意深,说出了一个深奥的生意经,即做生意同时局的发展变化紧密相关。一方面,时局的变化会影响生意的经营;另一方面,可以从时局的变化之中寻找到无限的商机。

对于这一点,胡雪岩吃得太透了。

有一天,胡雪岩在反思自己的生意历程时,突然感悟:“我做生意,都与时局有关。”这自然是他切于己身的体会。胡雪岩的生意成也好,败也好,确实都与时局相关。比如,他的钱庄向太平军逃亡兵将吸纳存款,就与太军天国走向败局的大势相关。比如,他的生丝销洋庄既与太平军杀向浙江阻断上海生丝来源有关,也与上海在乱世之中采取“东南互保”而市面相对稳定有关。正因为如此,胡雪岩也总是把帮助维持市面的平静安定放在一个很重要的地位,即使因此要付出一些代价,他也在所不惜。

在杭州战后,胡雪岩的善后赈济就是典型的例子。

杭州被官军收复的消息一传到上海,胡雪岩立即起身赶赴杭州,投入到杭州战后繁忙的善后赈济工作之中。

胡雪岩首先做的一件事,就是将一万石大米无偿捐献给杭州,用于军粮和赈济灾民。一年多以前,杭州被太平军包围,弹尽粮绝到了人吃人的地步。胡雪岩冒死出城,到上海筹款买到两万石大米,运往杭州却进不得城去,只好把米转道运往宁波,他后来捐献杭州的就是这批大米。当初,胡雪岩将这批大米转道运往宁波时,宁波刚刚被太平军攻下,城中难民无数,粮食奇缺,这一万石大米正好救急。当接收这批大米的米行要开价付款时,胡雪岩却分文未要,只要求不管什么时候,只要杭州收复,三天之内以等量大米归还。

从做生意的角度来看,这无疑是将一大笔钱搁置在那儿。因为就当时的时局来看,杭州能否收复,收复之日何在,完全无法确定。而且,即使在三五年之内能够收复,如此长的时间,这笔钱利滚利,一石米也翻成两石米了。然而,红顶商人胡雪岩却有其独到的想法,如果他留着大米不捐献出去,等杭州收复,可以随时起运,这样固然稳妥,但收获不大,况且如果万一把握不准时局,就可能赔尽老本。与其这样,不如干脆将米捐了。

当然,胡雪岩如此行事,从他个人的考虑来说,自然也是出于他尽心乡梓的诚意。他当初冒死出城,采办大米,又冒死将大米运往杭州,就是希望能为赈济乡梓饥民尽一份力,这诚意确实不容怀疑。客观说来,从胡雪岩生意人的用心来看,他要用这一万石大米为自己重新在杭州站稳脚跟“垫”底。他把一万石大米捐献给杭州,就使他在杭州士绅、百姓中名声大振,也使他一下子就得到左宗棠的信任,委他负责杭州的赈济善后事宜。但不管从主观上看,还是从客观上看,胡雪岩此举都有要尽快振兴杭州市面的用意。在胡雪岩看来,杭州战后当务之急就是振兴市面。而市面要振兴,关键在于安定人心。人心安定、市面平静,人们才会放心大胆地来做生意,这样于公于私,都有莫大的好处。而民以食为天,粮食充足,人心就容易安定。献出一万石大米,“这是救地方,也是救自己”。

这也就是胡雪岩不同于一般人的眼光所在。正因为有这不同于一般人的眼光,胡雪岩总是十分热心公益。比如,他定下的药店送药的规矩,他把典当看成穷人的钱庄,他要求刘庆生只要是能帮助朝廷的事情都要做,其中都有振兴市面的用意。他就是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维持局势的安定、市面的平静。

2. 天变我亦变

胡雪岩有一句名言:“天变了,人应变。”“天”即指时势、时局之意。“天变了,人应变”,其意是指时势、时局变化了,人也应该作出与之相应的改变与调整,以顺应时势与时局。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这话是说,在改朝换代、政权交替之际,才能看出平常忠字当头、口号震天的臣子里,谁是真忠臣。

这种政治上的策略,胡雪岩熟练地运用于自己的生活、生意中。

在清朝咸丰年间,天平天国运动席卷江南,占领了浙江省城杭州。巡抚王有龄自尽殉职,胡雪岩只身得免,逃至上海。虽然幸免于难,但胡雪岩孤家寡人滞留上海洋人租界,心思犹在杭州。一方面是牵挂王有龄安危,另一方面则是老母妻小尚在杭州,音讯杳然,生死不明。

杭州被太平军占领,音讯辗转传到上海。胡雪岩一家因为应变得法,及时走脱,躲到乡下,阖家老小平安。虽说胡家满门皆告平安,但杭州城里所谓的“地方士绅”却有不少人为太平军做耳目。于公,这些人告诉太平军,杭州城里有胡雪岩这么一号人物,是办粮台搞后勤的好手,虽然人跑到上海,但家眷还留在杭州附近,可以其家眷为饵,要挟胡某人来归。于私,这帮衣冠中人打算借机榨取胡雪岩银两。

这个消息传到上海洋人租界,胡雪岩又急又气。急的是老母、妻儿的安危。气的是这些所谓的“地方士绅”,平常在乡里望之还似人君,开口王道,闭口朝廷,好像人人都是忠臣,个个都是孝子,如今太平军只不过席卷东南半壁,这些家伙马上就原形毕露。

平常人要是碰到这等事情,大概会无计可施,只好乖乖打算回杭州,听任他们摆布。但是,这些家伙这次却踢到铁板上,结果偷鸡不成蚀把米,先发制人却受制于人,到头来被胡雪岩重重地扇了一耳光。

胡雪岩的手法看似简单实则极其高明,他走门路请人写了一纸公文,以他“浙江候补道兼团练局委员”的身份上书闽浙总督。这公文里说,虽然他在城破之前,已经先行逃到上海,但临走前在杭州已有布置:他已经暗中与杭州城中士绅某某某、某某某等约定,请该等士绅保护地方百姓,并且暗中布置,将来官军一到,就相机策应。这些人都是公正士绅,心在朝廷,现在虽然替太平军做事,但将来官军收复杭州之后,不论他们任过太平军什么官职,都请既往不咎,并予重用。

然后,胡雪岩走门路请闽浙总督快速批示公文,并由胡雪岩取得副本,胡雪岩请人将公文副本带到杭州,交给“地方士绅”。这封公文一方面让这些所谓的“地方士绅”知道,胡雪岩替他们在官军那边讲了好话,将来要是政府军光复杭州,他们可保无虞;另一方面,也让这些士绅知道,要是他们胆敢与胡家老少过不去,胡雪岩只要把这份公文的副本送给太平军,光是“相机策应官军”,罪名就够抄家灭门。

计策果然好,公文副本托人送到杭州之后,没过多久,胡家老少就平安脱险,悉数被送到上海,与胡雪岩团圆。

“天变了,人应变”这一理念,更被胡雪岩高明地运用到商场之中。每一次经商,胡雪岩都能根据时势、时局的变化,做出与时势、时局相适应的行动。

3. 乘势而行,万事可成

左宗棠曾经对胡雪岩说:“‘与其乘时,不如待势’,许多看起来难办的大事居然顺顺利利地办了,就因为懂得乘势的缘故。”胡雪岩对此深以为然。当初,他是无意间资助了王有龄,发现自己一下子处于有利的经营地位。他马上醒悟到,经商必须学会为自己拓地盘,争势利。

势,就是力量,就是走向。“狗仗人势”仗的就是力量,“势在必行”看的是走向。蓄积起来的力量为势,比如百米之高的水库,比如云雾缭绕的山腰悬起的弩木,比如高塔上吊起的打桩机。找到走向的道理也是势,比如四两拨千斤,比如庖丁解牛。古人说:“理有所至,势所必然。”

中国古人对势的分析很多,也很精到。孙子在其兵书中讲:“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陶朱公说:“与时逐而不责于人,故善生者能择人而任时。”时代表着势,因此他还说:“从时者,如救火,追亡人也,蹶而趋之,唯恐弗及,天予不取,反为之灾,赢将转化,后将悔之。”白圭讲得更明白:“趋时若猛兽鸷鸟之发。”时至就是势存,看得到这一点的人要“蹶而趋之”,要如猛兽鸷鸟捕食“唯恐弗及”。

胡雪岩的商业活动,围绕取势、用势而进行的,十之有八。他自己有一套商业理论,讲出来就是:“势利,势利,利与势是分不开的,有势就有利。所以,现在先不必求利,要取势。”

拿饭碗换银票资助王有龄,这件事开始无意,后有取势之图。

按陈云笙的记述就是:“一日有钱肆伙友胡光墉见王子而异其相,谓之曰:‘君非庸人,胡落拓至此?’王以先人宦贫对。胡问有官乎,曰曾捐盐课大使,无力入都。问需几何。曰五百金。胡曰明日至某肆茗谈。翌日王至,胡已先在。谓王曰:‘吾尝读相人书,君骨法当大贵,吾为东君收某五百金在此,请以畀子,速入都图之。’”胡雪岩是看了“君骨法当贵”这一点,才冒了折损名节、失去饭碗的危险鼎力相助。所以,王有龄谋职成功,回杭任官后,胡雪岩不无得意。

胡雪岩借了王有龄的势,“王在粮台积功保知府,旋补杭州府,升道台,陈臬开藩,不数载即放浙江巡抚。时胡亦保牧令,即命接管粮台,胡亦得大发舒,钱肆与粮台互相挹注”。这也是有势在那里,只要靠山不倒,胡雪岩的生意就会越做越好。

胡雪岩称对王有龄的借重是取官势。

官势有官势的好处。一任地方官,钱粮调度、生杀予夺尽在自己掌握中。只要不做出无可收拾的烂事,伸缩余地甚大。

官势最大的缺点是不稳。肥缺人人想占,瘠缺也不能没人。所以,朝廷常有调动换任。

所以,取官势需要看政声政情,不断去维持。

比如,浙江巡抚黄宗汉露出口风要动一动了,就得考虑浙江巡抚的位置谁来接替最为合适。

为自己的取势合计,当然是自己人来接替最为合适。王有龄从自己的官仕前途考虑,也觉得自己人来最好。最为理想的,便是由何桂清来接任。

胡雪岩在做势上是毫不含糊的。他专门去了一趟苏州,游说何桂清早日进京活动。至于费用,可以由胡雪岩放款(其实也就是代垫)。何桂清年少得意,居然迷上了胡雪岩的宠妾阿巧。这时,就看胡雪岩的气度了。

对于阿巧,胡雪岩自相遇之日,便有“西南北东,永远相随无别离”的属意。现在要作“断臂赠腕”的举动,这个决心委实难下。

高阳先生把胡雪岩的这番反复描述得细腻动人:

酒吃到六分,胡雪岩不想再喝,叫了两碗“双浇面”,一碗是焖得稀烂的大肉面,一碗是熏鱼面,两下对换,有鱼有肉,吃得酒足饭饱,花不到五钱银子,胡雪岩深为满意。

“钱不在多,只要会用。”他说,“吃得像今天这么舒服的日子,我还不多。”

“这是因为胡大老爷晓得我做东,没有好东西吃,心里先就有打算了,所以说好。”

“这就叫‘知足常乐’。”胡雪岩说,“凡事能够退一步想,就没有烦恼了。”

这天晚上,他再想阿巧的去留,就是持着这种态度。譬如不曾遇见她,譬如她香消玉殒了,譬如她为豪客所夺,这样每自譬一次,就将阿巧看得淡了些,最后终于下了决心,自己说一声:“君子成人之美!”然后,叹口气,蒙头大睡。

胡雪岩在官势上做到极点,是遇到左宗棠。不过,和左宗棠这样光明磊落的封疆重臣在一起,需要的并不是小恩小惠,而是辅佐他成就大业的才能。如果是个庸才,以左宗棠的骡子脾气,他就会把你一口回绝掉。如果是个人才,左宗棠自会奉若上宾。

有记载说:“咸丰五年,杭州失守,王公殉难。继者为左中丞宗棠。胡以前抚信任,为忌者所潜。左公闻之而未察,姑试以事,命筹米十万石,限十日,毋违军令。胡曰:‘大兵待饷,十日奈枵腹何?’左公曰:‘能更早乎?’胡曰:‘此事筹已久,若待公言,已无及矣。现虽无款,某熟诸米商,公如急需,十万石三日可至。’左公大喜,知其能。命总办粮台如故,而益加委任。”

有了左宗棠这样的权臣看重,胡雪岩所谓的官势就已做成。所谓势利,就是以势取利。初有王有龄的海运局差使,借重海运银两做生意,后王有龄升巡抚,得一省之利为己调度。现在,左宗棠金戈铁马,花十年之力平定西北叛乱,胡雪岩借的势也就大了。清廷倚重左宗棠,要靠他来收复叶赫那拉氏的故土,保住大清的元气,免不了对他言听计从。

左宗棠得朝廷之势,也就是胡雪岩得朝廷之势。十数年间,转运输将,购置子弹,筹借洋款,拨饷运粮,无一不由胡雪岩经手。以此种大势,求什一之利,胡雪岩的势力如日中天,财富也从原来的数十万增至数百万近数千万。回头再看胡雪岩的赠金赠妻,便见胡雪岩为事业所下的工夫极深。也可见利势不分,自有其道理。

急功近利是商人的通弊。如何耐一时之难,获取巨利之源,应该是商人必须思考的问题。

这就需要代换理论。小利是小忍而得的,忍的实质是先不求利,而求做事。做小事情,从忍耐到获利的间隔短,获利也就小。做大事情,从忍耐到获利的间隔长,获利也就大。一般来说,只要方法正确,获利和所做的事情、忍耐的能力总是成正比的。封建时代,“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寒窗十载,所得是“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做生意和读书的道理一样,急功近利的做法,根本别想获利。“先不必求利,要取势”,胡雪岩看出利势不分家,就有了取势的打算。取势的成功给他带来厚利,“光有官势还不够,商场的势力我也要。这两样要到了,还不够,还要洋场的势力”。

这就典型地道出胡雪岩在商业上的总体谋略。这个谋略的核心是取势,犹如修水库蓄水,犹如修铁道搞运输。开始看起来成本大,创收慢。一旦水库、铁路修好了建成了,由此获得的利益却是持续不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