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向犹太人借智慧
1714600000039

第39章 犹太人行为教育智慧(2)

学生只能吸收教师在课堂上所讲内容的10%左右。如果一个学生自己阅读材料,其吸收率将急速提高到70%左右。如果学生再将所学的内容教给别人,无论他是扮演一个教师的角色,还是在合作性的学习环境下讲授,孩子将掌握有关内容的90%。

非常明显,如果在家庭中父母把孩子放在教师的位置上,孩子们所学会的东西是最多的。

一位从教多年的犹太教师比尔拉兹说:“有人问我是如何将那些糟糕透顶的语法规则记住的?我回答说,那是我在教别人的过程中,更多、更详细、更为深入地学会了这些东西。”

这位教师说,如果你刚刚从大学的哲学系毕业,你是不可能把那么一大堆比如亚里士多德、康德、黑格尔等这些人的理论熟记于心的。但在你教学的过程中,你就不知不觉掌握了这些知识,并且了如指掌。

以上说明,如果你让孩子在家庭中“扮演教师”的角色,孩子就可以非常快速地吸收所学的知识。

在家庭中,父母可以这样让孩子来扮演教师:

让孩子把一些问题讲给父母听,父母可以扮做学生,虚心向孩子请教各种孩子所要掌握的问题与知识。很多教育家认为,父母应该积极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中去。这种参与有着很大的价值,它要求父母与孩子一同度过一段高质量的时光。

这种活动很简单,其价值却不可低估。这个活动要求孩子把家庭作业中不易理解的概念解释给父母听,或者讲述学校当前正在发生的一件事也可以。在孩子讲课时,父母要尽量装得“无知”一点,这样可能会让孩子讲得更为详细。

当然,这种家庭游戏最初可能让父母与孩子都觉得无聊。但只要坚持下来,很快就能发展成为一个良好的习惯。这种习惯一旦养成,晚餐时的谈话就会出现很多有价值的内容。这些谈话也就变得越来越成熟,直到有一天你会发现你的孩子所掌握的东西比你所掌握的东西还要多。孩子对以前所不能解决的问题,也会突然之间会找到答案,找到解决的思路。

另一种方法是,给孩子购买数个小娃娃,让孩子给这些小娃娃讲课。这在家庭中是最为有趣的一件事。

综上所述,多鼓励孩子“扮演教师”是非常有效果的。在这样的游戏当中,孩子会找到自信,并发现自己的价值。

保护孩子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个体遇到新事物或处在新的外界条件下,所产生的注意、操作、提问的心理倾向。好奇心是个体学习的内在动力之一,是创造性人才的重要特征。

这是犹太家庭教育中一则很有代表性的故事:

父亲是一个极为刻板与严谨的人,每天的生活极有规律。儿子却是一个调皮的家伙,精力充沛,整天在不停地动,总是弄坏东西,总是在为不当的行为挨揍。

有一次,这个孩子把他父亲的表拆开了。他只不过是想看看里面是什么东西,并试图把这表修好,结果失败了。孩子的父亲发现这个情况之后,气得暴跳如雷,拿起木棒就打这个孩子,打得这个孩子皮开肉绽。这位粗暴的父亲在弄明白事情的真相之后,又碍于面子而不愿意向孩子认错。

这个可怜的孩子才八九岁,每天却生活在忧郁之中,他对自己的父亲充满恨意。终于有一天,他跟着一个马戏团出走了。

自由固然不能脱离纪律的约束,但纪律和制度也不能固定和过分限制孩子的行为。

犹太教育家塞宾尼思认为,纪律远远比不上孩子自由的天性、活泼的心灵重要。教育者不但不应该压制,相反还应当培育孩子的这些素质。纪律应当为孩子的自由发展、满足孩子的好奇心服务,而不能让一些陈规压制了孩子的美好天性。

教育家认为,上面那个父亲对孩子如果引导得法,孩子足可以在机械方面得到发展,完全可以成为一位发明家或者说是科学家。然而,在不合理的家庭教育中,他只能选择去当流浪汉过自由的生活。

这位父亲如果把充满好奇心的孩子领到钟表店让孩子看个够,或者说是把钟表的原理讲给孩子听,那就什么事都解决了。

这个不称职的父亲的错误就在于,他缺乏对孩子好奇心的重视,他不知道如何洞察孩子自由的天性。

好奇心是每个孩子探究世界上未知因素的心理动因,好奇心有助于孩子想象力的培养。好奇心是创造精神的源泉,是孩子想象的动力。正因为孩子有了好奇心,他才不停地提问、思考、想象。父母有责任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让孩子的思维永远处于活跃的状态。每一个孩子都应该享受探究世界的权利。如果不是这样,孩子只能成为一个唯唯诺诺、机械模仿、缺乏创造性、没有主见、只在一定的框架中思考的人。

在不少家庭中,孩子所得到的只是呆板的、墨守成规的教育。在这样的教育中成长起来的孩子,虽然能按父母的意愿取得一定的成就,可多少也会受其父母的影响,也只是一个板着脸、只会啃书本、毫无乐趣可言的人。

注意力是通向知识世界的窗户

注意力是通向知识世界的窗户,没有它,再多的知识也无法进入孩子的心灵。天才始于注意力。

犹太拉比说:天才始于注意力。注意力不集中,易分心,是所有孩子的共性。年龄越小,控制注意力的时间越短,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一次集中注意力时间至多只有15分钟,1~2岁的孩子自然更短,最多不会超过3分钟。

历史上凡是事业真正有所成的人,在工作和学习时总是注意力高度集中,达到如痴如醉的程度。著名的化学家和物理学家居里夫人就有着非凡的注意力。她小时候读书很专心,完全不知道周围发生的一切,即使别的孩子跟她开玩笑,故意发出各种使人不堪忍受的喧哗之声,都不能把她的注意力从书本上转移走。有一次,她的几个姊妹搞恶作剧,用六把椅子在她身后搭了一座不稳定的三角架。她由于在认真看书,一点也没有注意到头顶上的危险。“木塔”轰然倒塌,引起周围孩子们哄笑。

爱因斯坦看书入了迷,把一张价值1 500美元的支票当书签丢掉了;大科学家牛顿把怀表当鸡蛋煮了;黑格尔一次思考问题,在同一地方站了一天一夜。这类轶事,都是这些伟大人物做事时注意力高度集中的表现。

然而,有些孩子的情况却很糟,几乎片刻不停,忙忙碌碌,一点儿动静也可以轻易把他们吸引过去。虽然他们也有兴趣爱好,但对感兴趣的事情也无法主动集中注意力。像这类孩子就具有注意力分散度较大的气质特点,应该及早给予帮助。否则,他们到了上学的年龄就会出现多动症症状,影响课堂纪律,影响学习。

以色列有个教育学家说过:“注意力是心灵的唯一门户,意识的一切都要经它进来。”

排除外界干扰,是提高注意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有人曾经问爱迪生:“成功的第一要素是什么?”

爱迪生答道:“我认为成功的第一要素就是,能够将你身体与心智能量锲而不舍地运用在同一个问题上而不会厌倦。你整天都在做事,不是吗?每个人都是一样。假如你早上6点起床,晚上11点睡觉,你做事就做了整整17个小时。对大多数人而言,他们肯定是一直在做一些事情。唯一的问题是,他们做了很多很多件事,而我只做一件。假如将这些时间运用在一个目的、一个方向上,那就会取得成功。”

做事是否高度专一,一天就有很大的差别。那么,一个月、一年、十年呢?不言而喻,那差异就更大了。因此,卡莱尔说:“最弱的人,如果集中精力于单一目标,也能有所成就。反之,最强的人,如果分心于太多事务,很可能一无所成。”

注意力高度集中的一个必要条件就是,使刺激引起的兴奋强烈起来。

作为家长需要了解到,注意力是人的心理现象,它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两种。一个人从无意注意到有意注意的形成需要有一个发展过程:人在出生后的最初一段时期内,只有无意注意;在教育培养下,随着语言的发展和生活经验的增长,有意注意才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学龄前和学龄初期的孩子的无意注意占优势,注意力容易随外界事物的变化而转移。有些家长不了解孩子无意注意占优势的心理特点,要求孩子老老实实地坐着练字或做枯燥的计算题等,孩子总是很难做到。在犹太人看来,绝大部分孩子的注意力发展是正常的,家长大可不必过于担心。但家长一定要遵循孩子心理发展规律,关心并培养孩子的有意注意,为今后健康的成长和有效的学习打好基础。

1. 注意孩子的营养。活动要消耗大量的营养物质。在紧张的学习期间,家长应该让孩子多吃容易消化的和高蛋白的食物。每次吃饭以八分饱为宜。此外,每天还要保证孩子的饮水量,最好每天维持在1.5升以上,多喝矿泉水或温开水,少喝甚至不喝有刺激性的饮料。

2. 增强孩子的信心。孩子在家长的正面引导和鼓励下,会渐渐对自己增强信心,认为自己是能够安静地坐下来集中注意力学习的。所以,家长要经常用亲切的口吻、平和的态度对孩子说:“我相信你再坚持一下,会比前些天做得更好。你的注意力比以前集中了。”这样的心理暗示对加强孩子的信心很有好处。

3. 保证充足的睡眠。睡眠对保护神经细胞免于衰竭很重要,家长要关心孩子睡眠的质和量。学龄孩子每天晚上睡觉不宜晚于10点。一般而言,孩子的睡眠时间不应少于9个小时。

4. 孩子不能过于疲劳。如果连续几个小时埋头做功课,学习效率就会下降。要使孩子有效地集中注意力,就要帮助孩子防止、克服和消除疲劳。注意孩子学习内容不要单一化,隔一段时间换一项活动,适当地给孩子中间休息的机会。

5. 排除干扰因素。一个好的学习环境能养成孩子一坐到书桌前就投入学习的习惯,容易集中注意力。避免噪音干扰和阳光直刺孩子的眼睛,书桌不宜太靠近窗口,以免窗外的景物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孩子刚放学回家,家长不妨让他先洗洗脸,吃些点心,和他聊聊学校里的趣事。这样就能让孩子兴奋的神经安静下来,把会让孩子分心的事先排除掉。

一位犹太母亲这样说:注意力是通向知识世界的窗户,没有它,再多的知识也无法进入孩子的心灵。

记忆要与思考相结合

大多数人躲避思考的理由是“费脑筋”,思考确实是一件苦差事。然而,天才们之所以能够成为天才,正是由于他们勇于完成这个“转换”——变逃避用脑为乐于用脑。

记忆对一个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没有记忆,人们的思考就失去了前提。记忆是人智力活动的仓库。在智力发展最重要的幼儿时期,记忆则具有更重大的意义。

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认为:学前儿童心理活动的各个方面以记忆占有优势地位,记忆处于意识的中心。如果没有记忆能力,幼儿每一次都要去重新认识那些已经见过的事物,他们就不可能获得任何生活知识经验。有了记忆,先后的经验才能联系起来。通过记忆,人们丰富自己的知识,并形成各自的心理特征。所以说,幼儿记忆的发展对学习文化科学知识有直接作用。

因此,背诵和记忆是古希伯来教育最通用的教学方法。在古以色列人中,有读101遍要比读100遍好的说法。在学者们当中,最值得夸耀的事是能一字不差地背诵完《圣经》。一位希伯来拉比讲过:一个成功的学者要手脑并用,并且通过熟读和记忆来引发思考。

公元前3世纪,在古希伯来刚刚兴起的学校里,年轻人开始从学习古代律法转向了解民族衰败和兴旺的各种问题,探索人生的真谛,学习有关实际事物的知识。教师们常常要求学生先背熟内容,然后再逐段逐句地讲解,其目的就是要让学生一点不落地掌握圣典的内容。除此之外,希伯来人在强调机械性记忆的同时,还主张要勤于思考。当学生背下了所学的内容之后,教师常常引导学生提出各种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又会上升到一定高度。

大多数人躲避思考的理由是“费脑筋”,思考确实是一件苦差事。然而,天才们之所以能够成为天才,正是由于他们勇于完成这个“转换”——变逃避用脑为乐于用脑。

犹太人认为,按记忆时的意识状态来分,记忆可以分为无意记忆和有意记忆。孩子越小,无意记忆就越占优势。当孩子年龄小的时候,常常忘记父母的吩咐,为人父母者不要轻易地说他“没记性”,那只是因为他不太感兴趣而已。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有意记忆就逐渐发展起来,占据主导地位。比如,六七岁的孩子常会自言自语地重复家长对自己说的事情,对一些一下子不太懂的事情还会再度“请示”。

有意记忆又分为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两种。孩子由于知识经验少,缺乏对事物内在联系的认识,年龄越小,就越多地抓住事物的外部联系去机械记忆,而小学阶段的孩子在记忆某篇文章或某些事情时,就不再逐字逐句地原文照背,已经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对于孩子的学习而言,意义记忆的效果会更好。不过,机械记忆也是必不可少的,因为有一些知识内容必须采用机械记忆。

讲到记忆,就会讲到它的“孪生姐妹”——遗忘。人们记忆、背诵,总是希望永远不忘。可是,现实生活中偏偏会出现遗忘。有人作过实验,测试人在学习半个月以后的遗忘情况,结果令人大吃一惊。大学生对物理知识忘了85%,中学生对生物知识忘了60%,小学生对地理知识忘了55%。

犹太人教育孩子说,遗忘并不可怕,关键在于你怎么去认识遗忘。

首先,遗忘是生活的常规,只要不超过一定的范围,就是正常的。遗忘对一个人的认识起着过滤的作用,滤去那些不重要,不符合社会和个人需要的东西,保存下来的就是对个人很重要的东西。不要认为只要能记住就是好事,有时记忆中有大量我们完全不需要的琐事。如果我们不把它们赶快遗忘的话,势必会拖累记忆,影响记忆的效果。在日常生活中,有的同学在听教师上课或听演讲的时候,把教师或演讲者的口头禅记住了,而忘记了主要内容,这对他的生活和学习都是不利的。

其次,要与遗忘作斗争。也就是让那些我们不希望遗忘的东西少遗忘或不遗忘,最主要的方法就是复习。通过复习,加强识记就能减少遗忘。

犹太父母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在教育孩子掌握知识时,必须将记忆与思考结合起来,提高学习效率,从而取得学习的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