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世界历史1000问(超值金版)
1716500000021

第21章 中古史(9)

莎士比亚是如何成为文学巨匠的?

1564年,莎士比亚(W.william Shakespeare)出生在英国中部一个叫斯特拉福的小镇。小时候的莎士比亚很顽皮,是个“孩子王”。也许就是这点“叛逆”细胞,日后竟帮助他成为英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的一代文学巨匠。七八岁时,他就被送到学校,学习法文和拉丁文,也接触过一些古罗马的诗歌和戏剧。他聪明伶俐,对知识的领悟非常快。可因家里破产,他只得离开学校,回家帮父母做一些家务。

回家后,他就一边干活,一边继续学习知识。后来,莎士比亚去了伦敦。为了谋生,他东奔西走,才在一家戏剧院里谋到了一个替绅士牵马的活。开始时,他对戏剧也不了解,只是在闲暇时,透过门缝和小洞去看舞台上的演出。看得多了,他对戏剧产生了浓厚兴趣。有时,戏散了,他还在那里琢磨剧情和角色呢。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被临时叫去扮演一个仆从,他表演得惟妙惟肖,非常出色。打这以后,他就得到了大家的赏识,最后竟成了正式演员。他演戏很认真,演什么像什么。为了把戏演得更好,他还深入伦敦的下层社会,接触一些下层农民,去熟悉他们的语言谈吐。

从1590年开始,他尝试着去修改一些旧剧本。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他写成了《亨利六世》等三个剧本,引起了戏剧界的注意。紧接着,他又写了《查理三世》、《错误的喜剧》等作品,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从而奠定了他在戏剧界的地位。在随后的20多年里,他埋头进行创作,共完成了叙事长诗两部,十四行诗一卷和戏剧37部。他的作品语言形象生动,笔调辛辣幽默,还塑造了哈姆雷特、奥赛罗和朱丽叶等许多不朽的艺术形象,成为世界上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堪称一代文学巨匠。

米开朗基罗有哪些著名雕塑作品?

米开朗基罗(Michelangelo,1475—1564),文艺复兴意大利艺坛三杰之一,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绘画家、雕塑家和建筑师,文艺复兴时期雕塑艺术最高峰的代表。1475年3月6日生于佛罗伦萨附近的卡普莱斯,父亲是奎奇市和卡普莱斯市的自治市长。他13岁进入佛罗伦萨画家基尔兰达约的工作室,后转入圣马可修道院的美第奇学院做学徒。1496年,米开朗基罗来到罗马,创作了第一批代表作《酒神巴库斯》和《哀悼基督》等。1501年,他回到佛罗伦萨,用了四年时间完成了举世闻名的《大卫》。

《大卫》是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思想的具体体现,它对人体的赞美,表面上看是对古希腊艺术的“复兴”,实质上表示着人们已从黑暗的中世纪桎梏中解脱出来,充分认识到了人在改造世界中的巨大力量。米开朗基罗在雕刻过程中注入了巨大的热情,塑造出来的不仅仅是一尊雕像,而是思想解放运动在艺术上得到表达的象征。作为一个时代雕塑艺术作品的最高境界,《大卫》将永远在艺术史中放射着无尽的光辉。

1505年在罗马,他奉教皇尤里乌斯二世之命负责建造教皇的陵墓,1506年停工后回到佛罗伦萨。1508年,他又奉命回到罗马,用了四年零五个月的时间完成了著名的西斯廷教堂天顶壁画。1513年,教皇陵墓恢复施工,米开朗基罗创作了著名的《摩西》、《被缚的奴隶》和《垂死的奴隶》。1519—1534年,他在佛罗伦萨创作了他生平最伟大的作品——圣洛伦佐教堂里的美第奇家族陵墓群雕。1536年,米开朗基罗回到罗马西斯廷教堂,用了近六年的时间创作了伟大的教堂壁画《末日审判》。之后他一直生活在罗马,从事雕刻、建筑和少量的绘画工作,直到1564年2月18日逝世于自己的工作室中。

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现代小说叫什么?

塞万提斯·萨维德拉(Miguel de Cervantes Saaredra,1547—1616),文艺复兴时期西班牙小说家、剧作家、诗人。他被誉为西班牙文学世界里最伟大的作家。评论家们称他的小说《堂吉诃德》是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现代小说,同时也是世界文学的瑰宝之一。

1605年《堂吉诃德》第一部出版,立即风行全国,一年内竟再版了六次。这部小说虽然未能使塞万提斯摆脱贫困,却为他赢得了不朽的荣誉。书中对时弊的讽刺与无情嘲笑遭到封建贵族与天主教会的不满与憎恨。1614年有人出版了一部伪造的续篇,站在教会与贵族的立场上,肆意歪曲、丑化小说主人公的形象,并对塞万提斯本人进行了恶毒的诽谤与攻击。塞万提斯为了抵制伪书的恶劣影响,赶写了《堂吉诃德》第二部,于1615年推出。该书几乎被译成各种文字,广泛流传于世,老少皆宜且寓意深刻。小说主要描写一个瘦弱的没落贵族堂吉诃德因迷恋古代骑士小说,竟像古代骑士那样用破甲驽马装扮起来,以丑陋的牧猪女作美赛天仙的崇拜贵妇,再以矮胖的农民桑丘·潘札作侍从,3次出发周游全国,去创建扶弱除强的骑士业绩。以致闹出不少笑话,到处碰壁受辱,被打成重伤或被当做疯子遣送回家。

小说中出现的人物近700个,描绘的场景从宫廷到荒野遍布全国。揭露了16世纪末到17世纪初正在走向衰落的西班牙王国的各种矛盾,谴责了贵族阶级的荒淫腐朽,展现了人民的痛苦和斗争,触及了政治、经济、道德、文化和风俗等诸方面的问题。小说塑造了可笑、可敬、可悲的堂吉诃德和既求实胆小又聪明公正的农民桑丘这两个世界文学中的著名典型人物,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有机地结合起来,既有朴实无华的生活写实,也有滑稽夸张的虚构情节,在反映现实的深度、广度上,在塑造人物的典型性上,都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达·芬奇最早在何处接受人文主义熏陶?

列奥纳多·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1452—1519),诞生在意大利芬奇镇附近的安奇亚诺村,芬奇镇靠近佛罗伦萨。父亲皮耶罗是当地有名的公证人,家庭富有。达·芬奇是非婚生子,他的童年是在祖父的田庄里度过的。孩提时代的达·芬奇聪明伶俐,勤奋好学,兴趣广泛。他歌唱得很好,很早就学会弹七弦琴和吹奏长笛。他的即兴演唱,不论歌词还是曲调,都让人惊叹。他尤其喜爱绘画,常为邻里作画,有“绘画神童”的美称。

皮耶罗确信儿子有绘画天赋,便将小芬奇送往佛罗伦萨,师从著名的艺术家韦罗基奥,开始系统地学习造型艺术。此时的达·芬奇只有14岁。当时,皮耶罗受一位农民的委托,要画一幅盾面画。他听说儿子会画画,想试试儿子的画艺,便将这个任务交给了小芬奇。小芬奇凭借自己丰富的想象力,用了一个月的时间,画成了一个骇人的妖怪美杜莎。这幅作品完成后,小芬奇请父亲来到他的房间。他把窗遮去一半,将画架竖在光线恰好落在妖怪身上的地方。皮耶罗刚走进房间时,一眼就看到了这个面目狰狞的妖怪,吓得大叫起来。小芬奇则笑着对父亲说:“你把画拿去吧,这就是它该产生的效果。”

韦罗基奥的作坊是当时佛罗伦萨著名的艺术中心,经常有意大利人文主义者在这里聚会,讨论学术问题。达·芬奇在这里结识了一大批知名的艺术家、科学家和人文主义者,开始接受人文主义的熏陶。达·芬奇在20岁时已有很高的艺术造诣,他用画笔和雕刻刀去表现大自然和现实生活的真、善、美,热情歌颂人生的幸福和大自然的美妙。其代表作有壁画《最后的晚餐》、《安吉里之战》和肖像画《蒙娜丽莎》。

《蒙娜丽莎》是一幅怎样的画作?

《蒙娜丽莎》是一幅享有盛誉的肖像画杰作。它代表达·芬奇的最高艺术成就,成功地塑造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一位城市资产阶级妇女的形象。画中人物坐姿优雅,笑容微妙,背景山水幽深茫茫,淋漓尽致地发挥了画家那奇特的烟雾状“无界渐变着色法”般的笔法。画家力图使人物丰富的内心感情和美丽的外形达到巧妙的结合,对于人像面容中眼角唇边等表露感情的关键部位,也特别着重掌握精确与含蓄的辩证关系,达到神韵之境,从而使蒙娜丽莎的微笑具有一种神秘莫测的千古奇韵,那如梦似的妩媚微笑,被不少美术史家称为“神秘的微笑”。

达·芬奇在人文主义的思想影响下,着力表现人的感情。在构图上,达·芬奇改变了以往画肖像画时采用侧面半身或截至胸部的习惯,代之以正面的胸像构图,透视点略微上升,使构图呈金字塔形,蒙娜丽莎就显得更加端庄、稳重。另外,蒙娜丽莎的一双手,柔嫩、精确、丰满,展示了她的温柔及身份和阶级地位,显示出达·芬奇的精湛画技和敏锐观察力。

谁最早提出了计算工具设想?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伟人达·芬奇,在科学方面的造诣丝毫不亚于其艺术成就,他很早就提出过计算工具的设想。后人在达·芬奇的手稿中,发现了关于机械式计算工具设计方案的记录,人们根据达·芬奇的手稿仿制出了机械式计算器。

1621年,英国人冈特发明计算尺,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模拟计算工具。17世纪的文献详细记载了冈特发明这种计算工具的过程。

1642年,法国数学家、物理学家和思想家帕斯卡发明加法机,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台机械式计算机,其原理对后来的计算机械产生了持久的影响。

德国科学家希克尔德被许多人认为是世界上真正的第一台计算机的发明人,后人在他的手稿中发现了他对计算机的设计草图和详尽的文字描述,并在1960年根据其方案成功仿制了一台机械式计算机。

1673年,德国数学家莱布尼兹发明乘法机,这是第一台可以运行完整的四则运算的计算机。莱布尼兹同时还提出了“可以用机械代替人进行繁琐重复的计算工作”的伟大思想,这一思想至今鼓舞着人们探求新的计算工具。

提香是哪个画派的代表?

提香·韦切利奥(Tiziano Vecellio,1490—1576),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威尼斯画派代表。他是乔凡尼·贝里尼的学生,并受乔尔乔内的影响,青年时代在人文主义思想的主导下,继承和发展了威尼斯派的绘画艺术,把油画的色彩、造型和笔触的运用推进到新的阶段。其神话题材画作《爱神节》、《酒神与阿丽亚德尼公主》等,洋溢着欢欣的情调和旺盛的生命力。

提香有一个几近疯狂的癖好:爱财。他与他的众多学徒辛苦工作,一是为了追求艺术,二是为了变成富翁。达利的一番话大抵可以诠释提香的所作所为:艺术家必须用自己的笔寻找黄金。提香的艺术经历完美地诠释了某一类艺术家:他们才华横溢,富有,万古流芳,权贵欢迎他们,百姓崇拜他们。

荷兰“百年辉煌”是哪个时期?

从15世纪初到16世纪的近100年,是波兰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史称“百年辉煌”或“黄金时代”。此时由于波兰国王是入赘的女婿,为了争取主要由骑士军人组成的波兰贵族集团的支持,对他们做了较大让步,使波兰贵族享受到较为广泛的民主自由,成立了实行多数决定制的议会,限制了王权和教会。这在中世纪的欧洲具有一定积极意义,甚至对后来英国、法国的资产阶级革命都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一时期,整个波兰基本上没有发生战争,国家呈现安定局面,经济发展,科学进步,文化繁荣,国土面积扩大到近百万平方公里,人口达700万。波兰当时发展成一个多民族、多宗教、多文化的中欧大国。著名的天文学家哥白尼就生活在这个时代。

哥白尼是怎样认识天体运动的?

尼古拉·哥白尼(Mikolaj Kopernik,1473—1543)是波兰一位伟大的天文学家。他以惊人的天才和勇气揭开了宇宙的秘密,奠定了近代天文学的基础。约在1515年前,哥白尼为阐述自己关于天体运动学说的基本思想撰写了一篇题为“浅说”的论文,他认为天体运动必须满足以下七点:

1. 不存在一个所有天体轨道或天体的共同的中心。

2. 地球只是引力中心和月球轨道的中心,并不是宇宙的中心。

3. 所有天体都绕太阳运转,宇宙的中心在太阳附近。

4. 日地距离同天穹高度之比,就如同地球半径同日地距离之比一样渺小。地球到太阳的距离同天穹高度之比是微不足道的。

5. 在天空中看到的任何运动,都是地球运动引起的。

6. 在天空中看到的太阳运动的一切现象,都不是它本身运动产生的,而是地球运动引起的。地球带着大气层,像其他行星一样围绕太阳旋转。由此可见,地球同时进行几种运动。

7. 人们看到的行星向前和向后运动,是由于地球运动引起的。地球的运动足以解释人们在空中见到的各种现象了。

1515年,哥白尼着手撰写《天体运行论》。十几年来,哥白尼进行了大量的天文观测,收集了大批资料,终于在1533年完成了这部巨著的初稿。随后,他又长期进行观测、验证、修改,使得他的宇宙体系更具说服力,成为一种科学理论。

《天体运行论》的第一卷是全书的精髓,先后论述了“宇宙是球形”、“大地也是球形”、“天体的运动是均匀永恒之圆运动或复合运动”。由于哥白尼的学说触犯了基督教教义,遭到教会的查禁。直至1882年,罗马教皇才不得不承认哥白尼的学说是正确的。这一光辉学说经过3个世纪的艰苦斗争,终于得到普天下人的科学共识。

伽利略如何发现自由落体定律?

伽利略·伽利雷(Galileo Galilei,1564—1642),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和哲学家,近代实验科学的先驱者。

1590年,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做了“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实验,得出了重量不同的两个铁球同时下落的结论。从此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物体下落速度和重量成比例”的学说,纠正了这个持续了1900多年之久的错误结论。关于自由落体实验,伽利略做了大量的实验,他站在斜塔上面让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从塔顶上落下来,并测定下落时间有多少差别。结果发现,各种物体都是同时落地,而不分先后。也就是说,下落运动与物体的具体特征并无关系。无论木制球或铁制球,如果同时从塔上开始下落,它们将同时到达地面。伽利略通过反复的实验,认为如果不计空气阻力,轻重物体的自由下落速度是相同的。

是谁研制了望远镜?

1609年6月,伽利略听到一个消息,说是荷兰有个眼镜商人利帕希偶然用一种镜片看见了远处肉眼看不见的东西。“这难道不正是我需要的千里眼吗?”伽利略非常高兴。不久,伽利略的一个学生从巴黎来信,进一步证实这个消息的准确性,信中说尽管不知道利帕希是怎样做的,但是这个眼镜商人肯定是制造了一个镜管,用它可以使物体放大许多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