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可爱的80后
1719900000012

第12章 “80后”的求学观(1)

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中,有一个叫比塞尔的村庄,它靠在一块1.5平方公里的绿洲旁,从这里走出沙漠只需要三昼夜的时间。可是这儿的人没有一个走出过大沙漠。为什么世世代代的比塞尔人始终走不出那片沙漠呢?原来,比塞尔人一直不认识北斗星,茫茫大漠中,没有方向的他们只能凭感觉向前走。然而在一望无际的沙漠中,一个人若是没有固定方向的指引,他会转出许许多多大小不一的圆圈,最终回到他起步的地点。

有很多“80后”的大学生都有这样的感受,却怎么也找不到如意的工作。有的就连一般的工作都找不到——刚毕业就失业了。

从选定方向开始

不可否认,他们认为在自己考大学的时候甚至都不知道选择什么专业,不知道每个专业要学什么,将来能做什么,因为他们都把精力用在了高考上,都用在了学习上,脱离了社会太久;准确地说根本就没有涉足过社会。这多来自于家长,老师,学校,社会的压力,没有给十几岁的高中生所应有的时间去娱乐,接触社会,探讨社会。太多的功课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一切都沿着家长,社会制定的路线前进。而他们自己根本就没有正确的学习目的,因此有很多大学生在考入大学之后因为没有了高考的束缚,也就失去了学习的目标,于是便成天沉迷于网络。

武汉某高校机械工程学院大二学生小任说,使尽浑身解数拿到英语4级、计算机等级证,有位同班同学已经一年没有见过了。上大课时人多难遇见,上其他课也看不到他,听说他基本上在宿舍玩游戏。而当初,这位同学是以很好的成绩考进大学的,如今却挂了很多科。女生也不例外,华中师范大学数学专业一女生每天在宿舍里玩游戏,常常是一袋泡面、一袋饼干过一天,课也不上。

大学教育与其他教育不同,一般的教课形式是上课教授完成任务,下课学生自己学习。这样的教育方式虽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大学生心理已经从过去那种自觉状态变成一种自由状态,而过度的自由必然导致无所事事,直接后果,就是在虚拟环境中寻找寄托,特别是假期、双休日等业余时间成了他们自由放纵的天地。

如果一个人在求学时没有明确的目的,却有充裕的时间,另外还伴随着刺激的网络游戏。他们那样说,初中三年,“80后”也就那么做了。在这种情况下,但却不一定用得着。毕业证、学位证,怎能让他不沉迷?往往在现实中找不到方向与目标的人,就像上面故事中讲述的比塞尔村的村民那样,很难走出沙漠。可是如果有了明确的目标,即使困难再大,只要你掌握科学的方法,也是有机会实现的。

2006年11月1日,一则振奋人心的消息传遍祖国大地: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14个本科生花费一年独立研制完成的“北航l号”探空火箭,在甘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升空,并按预定设计达到一万米高度。这是中国首枚由大学在校生独立设计制作的探空火箭发射成功!

一年前,北航宇航学院四年级学生张莘艾和何兆伟等14人,因品学兼优被学校确定为保送研究生,学院决定将“学生探空火箭项目”交由他们小组自主研制。身为大学在校生能参与研制探空火箭,这样难得的机会让每位同学都兴奋不已,跃跃欲试。

“北航l号”是一枚探空火箭,主要用于大气参数测量。毫无疑问,从接手项目到成功发射全过程,不仅有效地提升了这些学子的专业能力,对于“80后”来说,更极大地加深了他们对宇航事业的热爱。负责总体设计的朱浩同学说:“几乎每一步都会遇到新的问题,大家攻克了研制过程中弹道设计、气动特性计算等许多难题,对工程项目的设计和研制有了实战型的深度把握。”负责发动机设计和试验的王文龙同学深有感触地说:“以前虽然学过相关课程,但实际设计制作一个发动机需要掌握大量书本上学不到的工程实践知识和经验,为此我们先后赴内蒙古航天六院实地学习了十多次。”如今,原设计小组中的大多数同学,都满腔热忱地随导师投入了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和实践。“‘北航l号’虽不是最新的,也不是最难的,却是我们北航学生亲手设计和制造的,是我们赋予了它生命!”参与研制的张莘艾同学说。

从上面的例子不难看出,目标对于一个人有多么重要的意义。如果当初这几个同学没有要完成这个任务的目标,可能他们一辈子也不可能造出火箭。虽然绝大多数人不能像上面例子中的那位同学那么出色,可是确立人生的目标应该不成问题,而将目光转向现实,你却会发现大多数的学生,他们没有明确的目标,他们的求学经历就是为了应付各种考试。从中考到高考、从高考到考研、英语4级到英语6级,一连串的考试下来,却赶上国家扩招,可是到头来却连工作也找不到。25岁就成为董事长的著名人物覃彪喜曾经在书中做过这样的论述。有一些“80后”在上学时是没有明确的目标。

大学里有一部分同学每次上课总是提前坐在了教室前排,记笔记也不分青红皂白一律工工整整地记录下来。他们认为逃课是不上进的表现,并觉得自己从不逃课的行为难能可贵甚至非常崇高。这种人完全就是在用读中学的思维读大学,能学到的东西恐怕比中学也多不到哪去。什么课都不逃,跟什么课都逃没什么两样。

还有一些人属于“逃课游击队”,如果老师和蔼可亲并且从不点名就逃之夭夭,如果老师非常严厉或者每节课都有点名的雅兴,那就成了遵纪守法的一等良民。这种人还停留在“有组织,无纪律”的初级阶段,尚不能变被动为主动,所以无法享受逃课的乐趣。因为逃课缺乏目的性、系统性和主动性,所以很多该逃的课没逃,不该逃的课却逃掉了,得不偿失。

姑且不论逃课是否应该,我们可以从上述文字中提炼出一个思想就是,学习要有目的性、系统性、主动性。所谓的学习要有目的性,其实很简单,眼看就要走进高考的考场了,就是要“学为所用”。有了明确的目标指引,也就有了前进的动力。

在本文开始时讲到的那个比塞尔人的故事中,后来一个叫肯·莱文的人发现了这个村庄,他把识别北斗星的方法教给了比塞尔人。于是,比塞尔人相继走出了他们世代相守的沙漠。再后来,比塞尔成为一个旅游胜地,每一个到达比塞尔的人都会发现一座纪念碑,碑上刻着一行醒目大字:新生活是从选定方向开始的。

考试,用来武装自己

面对日益激烈竞争的就业市场,当学历和文凭只被“80后”们当作是就业的基本条件并不满足于这一纸文凭时,他们就开始利用各种方式学习新的实用技术武装自己。增加自己在求职竞争和提升自己、发展自己的砝码,而考取各种资格证书正是提高自身竞争力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标志。于是,公务员、外语等级、计算机水平、律师证、会计证、驾驶证和电子技术、汽车维修等各种考试都成为“80后”竞相追逐的目标。

让我们来看一则这样的报道:

于是,“80后”的理想就模糊了,目标也淡化了,就像是一只只没头的苍蝇。每天只是为了学习而学习,没有任何目标,这种状况像极了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

2005年11月5日,《时代商报》记者王术现场报道了辽宁省报考国家公务员的火爆场面。

一字排开的人墙将辽宁工业展览馆围了整整一圈,足足超过千米。他们也曾被追问过什么才是理想。11月4日,辽宁工业展览馆的国家公务员考试现场确认引起过往行人的关注。为得到身份确认,拿到一张准考证,全省各地近万名报考者在这里足足等了3个小时。如果不是亲眼看到,小学六年,记者很难想象国家公务员考试现场确认的火爆程度。偌大一个辽宁工业展览馆广场被前来确认的报考者围了整整一大圈。十分钟内。处在队伍尾部的报考者几乎没有挪动一步。可能是时间太久的缘故,一些报考者互相搀扶站着,有的男生甚至直接坐在了地上。“我们都是从外地坐车赶来的,已经在这里等了将近两个小时了。中午饭还没来得及吃呢。”在队伍的中间位置,来自锦州的两名女生满脸焦急,如果今天确认不上,晚上还要住在这里,真不知道怎么办好。记者了解到,由于国家公务员考试现场确认只有4日、5日两天,而全省网上报名人数近1.3万,绝大部分报考者又选择在第一天现场确认,所以出现了“塞车”现象。

由于现场确认人数众多,原定的6个确认摊位不得不临时增到8个。70名警力和40名工作人员也在现场帮助疏通人群,原定的午休时间也被迫取消。辽宁人事考试中心薛主任看上去一脸疲惫:我从早上7时就来到现场。嗓子都喊哑了!不过,经过调整,现场确认速度终于上来了,现在一小时大约可以确认1000人。

从前几年的几十个人竞争一个职位。到现在几百甚至上千人争一个岗位,70%的人也都能混个大学文凭。“80后”发现,每当他们给出类似的答案的时候,就会被老师或者家长夸赞:“有出息,有理想!”他们以后再被问到类似问题的时候也就学会程序化地做出回答。稀里糊涂在大学混了四年,公务员热的确有点出乎预料。辽宁人事考试中心有关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公务员热一方面反映了大学生就业难,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公务员已经成为人们非常向往的职业。在短期内,我国的公务员热还很难改变。

除了公务员考试受到“80后”重点关注,近年来始终保持热度的计算机考试和外语考试依然热度不减。

有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在接受调查的“80后”人群中,分别有35.8%和27.3%的人表示最想学习这两方面的知识或考取相关证书。除了计算机和外语,职业资格考试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尤其是在公司、企业工作的人,希望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的比例达31.4%,比平均水平高出12个百分点。由于社会的需求,“80后”们在注重知识学习的热潮中,还注重学习实用技术。

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一份城市青年的调查,有52.4%的青年把“实用技能”作为自己现在最需要学习的内容。在被调查的青年愿意自费学习的技能中,超过4/5的青年选择了驾驶执照考试,3/5左右的青年选择了法律,l/4左右的青年分别选择了金融知识、公共关系、工商管理、财务、修理技术及烹调,10%的青年选择了国际贸易、歌舞乐器、广告设计、文秘、武术和服装设计等。

尽管对于考证热社会上有着褒贬不一的说法,但由此呈现出人们对未来职业发展生涯的危机意识和积极投入知识储备的做法,二证齐全了,是值得肯定的。

在这个提倡“多条腿走路”的年代,多掌握几种生存技能,用考试来武装自己,已经成为“80后”的自觉追求。经过调查,他们表示,学习是为了在当前激烈的竞争中保持优势;学习只是为了“充实自己的生活”,是自己喜欢的一种生活方式;“原有的知识不够用了”,并且年龄越大,这种感觉越为强烈;还有4.2%的调查者坦言,多学点东西就是为了“多挣点钱”。

大学,可以不上

大学是国家的高等教育学府,选拔具有高中以上学历者进行教育和培训,并以考试考核的方式检验其所学知识和技能。对于“60后”、“70后”的人来说,能够进入大学校园是一件梦寐以求的事情,而对于“80后”来说,大学却不再具有如此强烈的吸引力。甚至有人对于复旦大学这样名校的邀请而婉言谢绝。

大学可以不上

韩寒是“80后”作家的代表人物之一。读初中的那年,他的短篇小说《弯弯的月亮》和《书店》就分别刊登在《少年文艺》(南京)1997年第7期和第9期上。而他们的回答也被老师和家长教育得千篇一律:我以后要当科学家、我以后要当老师、我要上大学……实际上,“大学”和“科学家”对年纪尚幼的他们来说只是一个单纯的词汇,没有任何形象化的东西与之对应,脑袋里只有父辈、老师们灌输的概念“上大学当科学家是件很了不起的事情”。自此一炮打响后,高中三年,他就迷恋上继续写作,冲动一发不可收拾。随后,他的另外几篇短篇小说又相继被《少年文艺》(上海)采用。因此,他的作品还分别荣获这两家少年文艺刊物的“少年文艺奖”。1998年中考时,韩寒以低于482录取最低线14分的成绩和长跑特长被松江第二中学破格录取。

1999年,在上海《萌芽》杂志社和北京大学等7所大学联合举办的面向全国中学生的第一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中,作为一名高一学生的韩寒,他参选的3篇文章《书店》、《求医》和《杯中窥人》全部入围,并最终以《杯中窥人》荣获一等奖。同年,韩寒在上海《新民晚报》上发表文章揭露批判他所受的应试教育。2000年,他再次参赛,《穿着棉袄洗澡》一文以文笔流畅、思想深刻,受到评委的一致好评,获得二等奖。在《穿着棉袄洗澡》一书中,韩寒有这样一句话:“所谓教科书,就是指你过了九月份就要去当废纸卖掉的书,而所谓闲书野书也许就是你会受用一辈子的书。”

2000年6月,作家出版社出版了他的21万字的长篇小说《三重门》,在求学的过程中,并由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曹文轩作序,引起极大轰动。该书刚发行即销售一空,上市至今,销售量已逾23万多册。

韩寒取得如此辉煌的成绩,的确不简单;但同时他也为此成就付出了不少代价。

韩寒迷恋上写作后,除了抽时间抓紧读《钱钟书传》、《草原部落》、《资治通鉴》和台湾作家的书与写自己的小说《三重门》外,几乎很少花时间用于文化课学习,原本还不错的成绩便一落再落。1999年,因考试7门课亮红灯,韩寒按有关规定不得不留级,重读高一。2000年4月4日,因期末考试又7门课亮红灯,万般无奈之下的韩寒只好办理了休学一年的手续。休学后,他待在家中继续他想干的事。此后,陆续有复旦大学等知名高校邀请韩寒加盟,但被韩寒婉言拒绝,韩寒要继续走他想走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