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股神:沃伦·巴菲特的股票投资忠告
1720900000027

第27章 选择一流股票的胜经(2)

注重拥有特许权的经销商

巴菲特喜欢把经济市场分成一小群有特许权的团体和一个较大的商品企业团体,后者大多数是不值得投资的。他将小部分拥有特许权的团体定义成提供商品和服务的企业,而这些商品和服务的特点是有消费需求、无近似替代性产品和不受法律规范约束的。因为具有这些特色,使得有特许权的经销商可以持续提高其产品和服务的价格,而不用害怕会失去市场占有率或销售量。

一般而言,有特许权的经销商甚至在供过于求,以及产能未完全利用的情况下,也能提高商品的价格。像这样的价格变动能力是此类经销商重要的特征之一。这使得它们获得较高的资本投资报酬率。有特许权的经销商另一个重要的特征是拥有大量的经济商誉,这使得它们有较高的耐力去承受通货膨胀所带来的影响。

反观商品企业,所提供的商品多半大同小异。竞争者本身之间也没有太大的差别。几十年以前,基本物资包括石油、瓦斯、化学药品、小麦、铜、木材和橘子汁等等。但到了今天,电脑、汽车、航空公司和银行保险业已经变成日常必备的产品。尽管有庞大的广告预算,要有效地区别产品的差异仍极为困难。

所以,商品企业的报酬率都不高,对于一些企业来说,获利很难,既然产品基本上没有什么不同,他们只能在价格上互相较量,拼命地把产品的价格压低,比成本高不了多少。除此之外,也只有在商品供应紧缩的时候能够赚钱。巴菲特认为,决定商品性企业长期获利能力的关键,是供应紧缩年数和供应充足年数的比值。然而,这个比值通常都很小。巴菲特开玩笑地说,哈撒韦纺织部门的最近一个供应紧缩时期,总共只持续了“那天早晨最美好的一段时光”。

另外,巴菲特表示:“我所喜欢的企业,一定具有我所能了解,并且认定它能够持续长久的经济优势。”

大多数拥有特许权的经销商,也都拥有经济上的优势。一个主要的优势是,他们拥有随时抬高价格,以及在投资资本上赚取高额利润的能力;另一个优势是,他们能够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生存。巴菲特认为,最好的情况莫过于犯了错还能够获得高额报酬。他说:“特许权经销商能够容忍经营不善的失误。不当的管理会减少特许权经销商的获利能力,但不致于造成致命的伤害。”

新股对旧股的替代

当巴菲特考虑增加一项新投资时,他首先看看他已拥有的投资,再看看购入股是否比原来的更好。他使用的是一根经济量尺,用以比较可能的购进企业。

巴菲特几乎对每位投资者都是很有用的。作为一名普通人,你能拥有的最好的东西莫过于你的量尺。巴菲特下面的这段话道出了增加投资价值的最关键的一步也是被广泛忽略的秘诀:“如果你打算购买的新股并不比你知道的其他股好多少,这表明它没有达到你的要求。这就应该淘汰掉你手中的99%的股票。”

基于目前你所拥有的投资,你手边又有了随时可供调遣的经济标准,你就可以以多种形式为你自己的经济标准下一个定义了。例如全面收益、股本回报、安全边际。当你买卖你证券投资中的某家公司的股票时,你或是提升了,或是降低了你的经济标准,作为一个长期持券的券商,作为一个相信未来的股价一定会与其经济效益挂钩的券商,你的工作就是不断想办法提升经济标准。

由于集中投资经常在价格上滞后于股市,你不要错误地认为可以以此为借口忽略对公司业绩跟踪的责任。从使用经济效益指标的伊始,不管市场多么诡秘多端,你都要把握好选股购股这一关口。诚然,集中投资者不应沦为股市狂想的奴隶,但是你应对你所持股公司的所有经济波动做到心中有数。

巴菲特认为,如果一位集中投资者对其所投公司的经济情况都不甚了解,你就不要指望市场给你回报。

忠告32:必须坚持自己的投资立场

投资股票不可以盲目从众

巴菲特指出,股市投资的一大弊端就是盲目从众。

近几十年里,我们看到巴菲特购买的股票,给他带来了绝佳的投资报酬。巴菲特不盲目从众的作风已有口皆碑。这是因为:

巴菲特的老师格雷厄姆给学生讲了一个寓意深刻的传说:

有一位石油勘探者在升天堂时,圣彼得告诉他一个不好的消息:天堂已经客满,再无法安插人了。石油勘探者没有沮丧,而是请求允许他跟天堂里的人说一句话。圣彼得答应了。

于是,他便大声喊道:“地狱发现石油了!”

话音刚落,所有的人蜂拥而出,奔向地狱。

圣彼得见天堂里空空如也,便请他进天堂。可是,这位石油勘探者犹豫片刻后说:

“不,我还是想跟那些人一起去地狱好了。”

格雷厄姆的这个寓言是用来反映投资人的非理性行为的。

巴菲特对老师的这番讲解心领神会,引以为戒。在格雷厄姆的启发下,巴菲特又把投资人的非理性行为看作是自然界的旅鼠迁徙那样。

在动物界每隔3~4年,旅鼠要来一次集体大迁徙。这个迁徙活动在人类看来是十分古怪的。它们越聚越多,惊慌失措,强行越过一切障碍,挑战天敌,最后争先恐后地冲向大海自寻死亡。

在风云变幻的股市中,细心的巴菲特发现:绝大多数的投资人往往是人云亦云,盲目从众。

华尔街上尽是一些受过高等教育,并拥有丰富经验的投资专业人员,他们却没有办法在市场上凝聚一股更合乎逻辑和理性的力量。这就像旅鼠旅行一样令人费解。

巴菲特指出:“股价的大幅度波动,跟机构投资人旅鼠般的盲目行为有着很大的关系。股市的剧烈变动,产生盲目从众效应。”

美国绝大多数的基金经理人员,总是在华尔街出现新情况时,迅速更改手中的持股。巴菲特对此发表评论:

“他们的投资组合不断地在那些主要的大企业之间进行多角化风险分散,他们之所以这样做,其目的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使自己跟上市场,却很少是因为他们意识到那些公司有良好的经济价值。”

巴菲特具有一种特殊的能力,他完全可以超凡脱俗,可以漠视那些对公司只有暂时影响的大环境事件。在这关键时刻,他十分清醒,能力排众议,作出明智的决定。

决不盲目轻信别人的话

在投资市场上,投资者一定要接受一个现实,就是但凡分析,都只不过是基于一些过往的数据,去推测将来市场的发展。这些分析并不完全科学化,事后市场的发展也不一定完全跟随这些分析的预测去走。市场有很多变量,在分析之时,即是在事前,是不可以完全掌握得到、预料得到的。世界上从没有任何分析会百分之一百的准确。一切分析,皆有机会出错。

即使是最先进的分析方法,在股票市场,失效或是失败的情况,根本是平常事,更何况我们听到其他人所讲,信他们所言,去买入股票?这些情况之下出错,更加普遍。

某个朋友告诉你,说某某大证券行一个高层人员,也是他自己的极好朋友,向他透露出某只股票将会被收购。该高层人员就告诉朋友的朋友,叫他尽快买入,而且要大手买入,差不多倾尽家财,都应该买入这只股票,因为这只股票必升。在辗转相告之下,这位朋友,结果就将家中所有资财,包括用尽所有信用卡透支额去买入这只股票。他相信他的好友一定不会给他假消息。他也相信他的朋友的好朋友,即在这间大证券行担任高职的那一个,也一定不会提供假消息。就是过于相信别人,这个朋友就把全部身家投入这只将会被收购的股票之上。当时这只股票的价格在1.5元左右。事后公布,真的有财团入股该公司。但这家公司本身只是一间空壳公司,负债额巨大。财团入股,却以每股一分的价格收购其空壳公司。消息公布之后,入股的财团却不断派货,由高位的1.5元,一直派至每股三分。算一下,即使每股跌到一毛或是三分,这个以每股一分入股的财团,都仍然有赚。收购的确是收购,证券行内的高层人士确是收到消息。但收购之后,入股的财团怎样玩这一只股票却并非他事前能够掌握:市场上实在太多变量。即使是证券行的高层人物,也不一定可以得到最正确的消息,何况是其他人?

以上例子,是该证券行高层人物有心想帮他的朋友,透露一些他本来不可透露的内幕消息。但结果不但没有帮到他的朋友,反而害他亏损极其惨重。由此可见,即使是行中人,是你的至爱亲朋,你也不可以贸贸然就轻信他们的内部消息。他们未必有心害你,而是想帮你的。但市场内变量实在太多,多到没有人可以事前预料到。盲目的相信任何人,到最后,损失的都只是自己。

忠告33: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

培养正确的思维方式

思想是由思维方式决定的。而思维并不是那么简单的,思维是过程,而思想是结果。不同的思维功能产生不同的思维方式,低效的思维方式只能形成类似“回想”,习惯消极的思维方式产生普及型的大众思想,创新或积极的思维方式将产生与众不同的思想,这才是决定我们命运的东西。

思想可以分为以下三个类型:

1.在头脑中进行周密的思考;沉思或策划;为了做出决策而进行的反复思索;明确加以理解或找出答案。这种思维过程首先是通过创造性思维,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从互相矛盾的信息中确定其内涵,然后对所思考的特定问题确定自己的意见或信念。

2.通过记忆或追忆进行的思索。

3.以历史资料为基础预测未来可能取得成果的思索。

有意识的思维是一个人运用自己储备的全部知识进行思维的过程。这一意识过程通常是在内心中自我对话,有如自问自答一般。这种内心的对话持续不断地伴随于人的一生,它的方向和强度则取决于这个人对他在特定时刻所确定的占主导地位的思维方式。将积极与创造贯穿有意识的思维,产生第一类型的思想。人的另一种意识——下意识的思维则不是这样,它并不需要调动一个人储备的全部知识。如果消极和习惯贯穿于下意识的思维,将产生后两个类型的思想。

在见证了中国股票市场的大部分的波峰浪谷之后,一部分理性的投资者被残酷的现实碾磨得平静而超然,平静使他们学会了如何思考,超然使他们的思想没有固定在对立面的任何一方,而是拥有积极有效并具创造性的思维。都说浴火的凤凰,在涅繁中重生,其实我们都只有战胜了自己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重生,那是思想的重生。

成功人士对逆向思维的认可

股票交易其实是一个不断超越自我、战胜心魔的过程。在每一次成败之后,都会有意无意地出现两种不同的心态:一种是自信,对自己能够存在于这个市场的自信;另一种是畏惧,对市场产生一定的敬畏之心。如果我们把这两种心态作为心态平衡的必要条件的话,就可以借用“乖离率”的设计方法,把自信与畏惧的完美和谐设计为0轴。随着交易的成败,两种心态所占的比重和相互关系会不可避免地发生变化,其后,心态的变化又影响交易的成败。

一个人投机屡屡得手,他的心理就会弱化畏惧,强化自信。当他对市场尚存“敬畏之心”时,他对市场是仰视的,至多是平视的,此时则是强化畏惧而弱化自信。而当“敬畏之心”受到弱化并发展到极端时,他就会采取俯视的态度。他会认为市场可以任他随意玩弄,借用一句广告语就是:“一切尽在掌握之中”。我们把这种强化自信和弱化自信定义为0轴的正、负乖离。我们知道股票价格的乖离达到极端,就必然转势。心态的乖离也是一样的,它必然影响操作,并随着新的成败,也会发生相互转化。如果我们意识到这个问题的存在,将其乖离度控制在适当范围之内,就可以少犯很多错误。

就股票市场而言,很多投资人有这样的感触。在经历一段准确度较差的时期后,或是很少交易的一段时期后,第一笔交易盈利,略感舒服;第二笔交易盈利,全神贯注;第三笔交易盈利,倍感兴奋;第四笔交易盈利,热血沸腾;第五笔交易便总要去劝说亲朋好友同自己一起买入,希望他们也能分享自己的正确。恰恰正是这第五笔或稍后的下一笔交易变成亏损。所以,就有这样的感觉,自己埋头去做交易正确率很高,一旦把自己的想法或计划告诉别人就容易失败。

试想,如果你从沪深股票市场1300多只股票中连续选出5只上涨的股票,别人事后知道自然十分佩服你,很多亲朋好友会请教你下面该买什么股票呢?这时你的第6只或第7只股票一定会涨吗?相反,下跌的可能性却是很大的。这时,我们可能就成了“请教倒霉蛋”了。

既然这样,投资者为什么不能运用逆向思维,将自己作为反向分析对象呢?当投资者越来越顺利,忍不住放下平时矜持而对他人的交易指手画脚时,注意,已经走下坡路了。当一段连续盈利之后,首要的任务就是谨慎、控制仓位,而不是兴奋、幻想未来;反之,当一段连续亏损之后,首要的任务就是调整心态以备再战,而不是懊恼、消极或赌气。

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相信最值得信任的人就是自己,这至少也让人们认为自己所相信的东西是正确的。同时,人们都希望自己的才智、意见、看法能得到他人的承认和赞赏。然而,事情的真相总非我们所愿,我们不可能总是对的,即使我们能力非凡。所以,成功的投资人超越他人的途径之一,就是善于利用自己的缺陷来避免或控制可能的失败。

用局外人的眼光看待股市

在投资市场,常常看到一个很常见的现象,就是投资者的情绪,易受环境支配。当市场充满利好消息之时,人人都感到非常乐观,仿佛市场是一点儿不利的消息都不会有,仿佛市场只会升不会跌。这时买卖股票好像只会赚,不会亏似的。而且股票似乎变成发财的惟一途径。有些打工仔甚至认为不如辞去现在的工作,全职出来炒股票,收入比打工可能胜过十倍。但当市场出现一些危机,或是经济因素不利之时,投资人往往又会垂头丧气,对股市前景充满悲观,认为股市只会跌,不会升,认为股市一跌就会无穷无尽的,根本看不到有任何生机。

以上这两种情绪,不是过喜,就是过悲,不是过于看好,就是过于看淡,原因都是我们身处于这个社会,受到很多传媒的影响,包括报刊、电视、互联网等。当有利好消息之时,这些消息通常都会被大肆报导,深深的嵌进我们的脑海,加强了我们对有利的消息的信念,以为市场会无止境的上升。反之,使投资人惶惶不可终日,加强了我们对利淡的看法,以为市势会一沉不起。投资人是人,就会有七情六欲,就会受到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基于上述这些情况,要求我们投资人,在面对股市时应做到以下两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