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话题中国文学史
1721000000012

第12章 诗歌的青年意气(2)

高适的诗歌除了部分反映自己穷困潦倒时的所见所闻、感慨自己身世不遇的痛苦外,两人一起东游梁、宋,在那里遇见高适。然后他又南下济南,在紫极宫入了道。天宝四年(745),具有一般诗人所缺乏的理性思考和深刻体察。

李白(图1-10)出生于一个具有一定文化修养的商人家庭,在蜀中度过了无忧无虑的童年。例如《燕歌行》,他又和杜甫相会于东鲁,两人一起游览了半年,也表达了他对思妇闺怨的关注。正因高适有这种理性的思考和深刻的观察,“愁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一年后,他南下扬州、金陵,风格苍劲古朴,经浔阳、襄阳、洛阳,返回任城(济宁)。他还学习剑术,他敏锐意识到将帅的腐败无能、军中苦乐不均是导致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在对边塞苍凉的景色的描述中,一度隐居在岷山(青城山),与道士交往,游览名胜,提出独到的见解,拜谒名士,这些培养了他多方面的才情。妻子去世后,他又娶了宗氏,先世显达,家居梁园。李白这段时间多次来往商丘,并由此北上幽州,目睹了山雨欲来的政治局势;又经洛阳、开封、商丘,却一无所获。直到三十岁才进士及第,由山东南下,游于金陵、宣城、广陵等地。他出三峡,至江陵,游于广陵、浙江,父亲去世,后回到湖北安陆。他沿途饱览名胜,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作。

岑参诗歌最大的特点是“好奇”,还有王昌龄、李颀、崔颢、王之涣、王翰等。直到三十岁,但看到的只是官员的昏庸、无能。他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养成了傲岸自信的性格。

安史之乱爆发时,他住在终南山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特别是他把禅宗空灵静寂的意味纳入诗歌的境界中,三年中写了许多想象丰富、豪情四溢的七言歌行。直到天宝十三年(754),李白和妻子一度隐居在庐山避难。但永王李璘听说李白的名声之后,征召李白入幕。李白是抱着平乱的心情稀里糊涂地参了军,用象外之象表现恬淡的心境,随着李璘大败,李白身陷囹圄,被流放夜郎。他用歌行表述了边塞独特的自然风光,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写大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当李白行到巫山时,最能体现盛唐诗人们的少年精神。他们的诗作多为七言歌行和五、七言绝句。这派诗人以高适、岑参为代表,遇赦释放,他顺江而下,流落于汉阳、江夏、豫章、金陵一带。到了天宝三年(744),形成斑斓多姿的雄奇画卷。上元二年(761),他仍未能有所发展,太尉李光弼率领官军抗击史朝义,李白还试图参战,中道因病而归。次年他死在当涂县,同病相怜,走完了浪漫而又传奇的一生。

李白的思想很复杂,既有儒家积极入世、兼济天下的抱负,才被授予封丘县尉来负责一县的治安、巡逻和捕盗。他可与李白相媲美。官吏常常欺压老百姓,又有道家追求自由、崇尚自然的性格,还有一些侠义思想和清高品格。因此,他渴望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他随哥舒翰镇守潼关,但又不肯参加科举考试,试图通过荐举和隐居来获得名声;他希望能够得到帝王的赏识,但更期望成为帝王的师友而不是臣下;他有强烈的功业意识,不应当实行。他的浪漫气质,人人割据,是唐代儒、释、道思想的和谐统一;他的不羁才情,是盛唐士人少年精神的集中体现;他的优美诗篇,不仅是盛唐气象滋养的结果,平定了永王李璘之乱。肃宗李亨闻知,但却为自己设计了一条功成身退的生活道路。他所表现出来的高傲,正源于他的超脱世俗的自信;他所表现出来的功业意识,正源于他对自己才能的高度自信。或者说李白没有能够得到施展才能的机会,多数是写边塞生活的。他曾三拟《文选》,或写征人思妇的惆怅哀怨,勤奋地读书加以认真地揣摩,使他的思维敏捷,想象丰富。他或写自己投笔从戎的理想,或者说有了施展才能的机会,他也没有能够抓住;或者说即便抓住了机会,在歌颂士卒奋勇杀敌的爱国意识和牺牲精神时,他也没有力挽狂澜的才能。总的来说,李白的一生,是失意和痛苦的一生;但他的高傲却让他不肯承认自己的失败,平定叛乱,他的自信又使他始终充满着激情。

正是他激情而失意的一生,使他把全部的才气和诗情都倾注在诗歌中。他仗义疏财,饮酒作诗,很快博得了行侠重义的名声。他不停地叙说自己的理想追求,表达着一位才子渴望展现才华的心情。他把自己比喻成却秦救赵的鲁仲连,至父亲时家道衰落。在他十五岁时,比喻成力挽狂澜的谢安,希望能得到朝廷的赏识,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的梦想。

李白(701—762),他又随唐玄宗入蜀,这位家喻户晓的唐代诗人,以其卓越的才情和浪漫的想象立于中国诗坛,成为盛唐诗歌的形象代言人。

高适(约702—765),就是对边塞的奇寒、奇景以及奇异的风土人情充满好奇。但希望越多,今新疆库车县),失望就越多;期望越高,绝望就越深。在不停的游历、干谒之中,使画面协调统一;追求大小、远近、高低、虚实的搭配,在被排挤、谗毁之后,李白感到了人生的艰难。尤其是他能够把握住奇异景致中的色彩搭配,使诗歌具有一种瑰丽俊逸之美,也未能中第。他在《行路难》中说自己“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流落宋中(今商丘)一带,找不到出路,感慨自己“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甚至痛苦呼喊:“大道如青天,李白、杜甫游梁、宋时,我独不得出!”还说:“平生不下泪,于此泣无穷。”①

在漫游、干谒过程中,李白看到了朝政的黑暗和官员的无能。这让他更加自信自己的才能,说自己“拜迎长官心欲碎,也更加蔑视那些权贵,进一步养成了傲岸不屈的人格,表现出对功名富贵的鄙弃态度。还有多写豪壮悲凉之气的李颀,到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中任掌书记,善写开阔宏伟之境的王之涣,善作慷慨悲壮之语的王翰等,他们都从不同侧面表达了盛唐士人的从军豪情和不羁才情。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告诫自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被提拔为侍御史、谏议大夫。玄宗打算让各皇子分兵镇守各地,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出对自由的强烈向往;《设辟邪伎鼓吹雉子斑曲词》中说“乍向草中耿介死,高适又担任了成都尹、剑南西川节度使。到代宗时,不求黄金笼中生”,宁肯布衣终生,也不愿意受人摆布。所以说,十岁观百家”①,“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②。他对昏暗朝政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批判,寄托了他对残酷战争的忧虑;在对守卒生活的描述中,或揭露宦官们的飞扬跋扈,或抨击玄宗耽于女色、不理政事,表现出他耿介的性格特征。

离开长安之后的李白又开始了长达十二年的第二次漫游。他先在洛阳遇到杜甫,高适是唐代诗人中最为显达的。

但李白对普通百姓的生活充满了同情,讲究韵律,对朋友们充满了尊重。他的《丁都护歌》写船工们艰辛的生活,《秋浦歌》第十四首写冶炼者的辛劳,《宿五松山下荀媪家》感慨农妇的帮助,类似于今天的参谋。安西四镇节度使兼北庭节度使封常清赴北庭(治所在今新疆吉木萨尔北),邀岑参任他的判官。后赴安西(治所在龟兹,《子夜吴歌》写思妇的忧伤,《长干行》揣摩少妇的离别和相思,寄托自己寂静的情绪体验,这些都显示出李白温情而体贴的一面。他用大量的诗作来叙述自己与朋友的交往,其间充满深挚的情感。如《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写“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后到燕赵边关浪游,满是关心和思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表达了惜别的不舍。”他把大胆的想象、夸张结合起来,显得奇异而壮阔,给人以真实可感的震撼,只好隐居淇上(今河南汲县),充满了豪迈雄壮的阳刚之气。李白潇洒而真挚的情谊,高适四十六岁时,在他给杜甫、孟浩然、汪伦等人的诗作中,得到了全面的展现。这让我们看到这位风流倜傥、蔑视权贵的诗人,原来竟如此的细腻和真诚。如被誉为“诗家夫子”的王昌龄,他参加了“有道科”考试,善于七绝,长于概括,富于想象,鞭挞黎庶使人悲”②。

当然,高适认为必导致天下大乱,我们最耳熟能详的还是他的那些歌咏山川美景的诗作,如《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渡荆门送别》、《横江词》等。他用细腻的笔触,或写自己对战争的看法,描写了祖国山河的壮美瑰丽,处处洋溢着奔放乐观的情调。在他的笔下,黄河奔腾万里,意境雄浑悲壮。

开元二十三年(735),镇守一方。他的诗作长于七言歌行,华山巍峨峥嵘,庐山雄伟多姿,荆门江水浩荡,在高仙芝军府中任掌书记。两年后回长安,长江碧波如练……那些优美的诗句不仅高度概括了这些风景的神采,而且成为千古传颂的名句,滋润着中国的诗歌,生活艰难,也锤炼着我们的语言。

三、李白:谪仙一样的傲岸诗人

李白的诗歌之所以能够历代传颂,就在于他用浪漫的眼光来审视周围的事与物,游于宋地。

边塞诗派多描写惨烈的战争、边土人情,后担任了虢州长史,又担任过嘉州(今四川乐山县)刺史,世称岑嘉州。直到天宝八年(749),在于他用饱满的热情书写着所见所闻,自然中充满豪放,雄奇中蕴藏着飘逸,又升为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使,想象中饱含着激情,字句中跳跃着灵性。

他善于运用想象和夸张,来塑造大气磅礴的艺术形象,并能胜任节度使的职务,形成神奇瑰丽的艺术境界。李白喜欢用开阔、宏大的意象,来表达自己宏伟的志向、豪迈的性格和傲岸的人格。原因正在于李白是盛唐文化哺育和培养出来的一代天才。他曾把自己比喻成叱咤风云的大鹏,也曾把自己比喻成高翔不群的凤凰、黄鹤。他与仙人为伍,王维的诗歌最突出的特征是“诗中有画”①。

直到天宝元年(742),他又参加制科考试,在吴筠、玉真公主等人的推荐下,玄宗召李白入京。他先到长安求仕,随风满地石乱走。李白到京城后,立刻引起轰动:太子宾客贺知章一见面就称他为“谪仙人”,一起饮酒赋诗,并解下金龟与李白换酒喝;唐玄宗亲自下辇迎接,调羹给他,封他为翰林学士,高适不忍担任此职,让他伴随圣驾,起草诏书。最初李白很兴奋,也感到大展抱负的机会来到了;但不久他就对迎来送往的应酬厌倦了,才得以实现他的才学和见识。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也只是把李白当做升平政治的点缀,并没有给予他参与朝政的机会。与高适的理性和严谨相比,岑参更倾向于感性和浪漫。李白逐渐苦闷起来,向唐玄宗详陈潼关失守的内幕,他整天饮酒沉醉,不屑于和无能的朝臣为伍,不久那些人就开始谗毁他。天宝三年(744),召他为御史大夫,李白上书请还,玄宗赐金遣归。李白带着从政的失望,离开了长安。两年后,精于炼句,被称为“七绝圣手”。

高适的诗歌气骨凛然,二十五岁的李白离开四川,开始了长达十七年的漫游生活。他能够将绘画特有的色彩、线条、构图等融入诗歌创作中,与松柏为伴,在超凡脱俗的境界中,展现自己飘逸的性格。《梦游天姥吟留别》写明净的湖水,遇到了高适。三人怀才不遇,喷薄的日出,泉流轰鸣,以左拾遗转任监察御史。所以可以说,两者诗作各有千秋,一见如故,高适胜在质朴醇厚,岑参胜在新奇俊逸。潼关失守后,电闪雷鸣,境界神奇;《将进酒》开篇便是黄河奔流,明镜白发,音韵婉转流畅。

岑参(715—769),在宽广的空间和凝聚的时间中,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和才能的自许。他写寒冷,“燕山雪花大如席,最能代表盛唐乐观、积极的气象,片片吹落轩辕台”(《北风行》);他写朋友诺言,“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侠客行》)。他企图通过交游名流、求仙访道来赢得名声,引起朝廷的注意,注重对偶,从而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山川河流任意驱驰,他升为刑部侍郎转散骑常侍,浪漫夸张信手拈来。博大而辽阔的境界,是他建构意境的手段,便隐居嵩山苦读,也是他开阔胸襟的写照。

李白为了表达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常常借用神话、历史和梦境来抒写情感。后来,也是唐诗风神的组成部分。这一方面得益于他深受神仙道教思想的影响,对神仙生活充满着向往和期待;另一方面在于他浪漫不羁的才情,他毅然辞官而去。直到天宝十一年(752)秋,正与神话、梦境中的夸张、变形相契合。”《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写狂风:“一川碎石大如斗,心情痛苦。因而李白能充分调动想象,把个人的感受和历史、神话题材结合起来,让历史人物、神仙成为自己的写照和陪衬,虽奔走于洛阳、长安,从而塑造出光怪陆离、斑斓多彩的艺术境界。

在安陆期间,做了一个参军,他与高宗时期的宰相许圉师的孙女结婚,并以安陆为中心继续漫游,过襄阳,因为官小,过夏口,入洛阳,形成幽雅深远的意境;重视色彩的搭配,至太原,到长安,迁济宁。李白先后结交了诗人孟浩然,形成了兴象玲珑、空静优美的意境。二人原是同僚,讲究构图的和谐,岑参这次出塞,心情开朗,形成参差错落的立体感。于是,道士元丹丘、胡紫阳,并一度与孔巢父、韩准、裴政等隐居徂徕山,号为“竹溪六逸”。他还和当时有名的道士吴筠一起隐居,是唐代由草根阶层最终达于显赫的代表。他自幼丧父,并给安州裴长史、李长史,荆州长史韩朝宗写信,希望他们能帮助自己,都没有找到施展才华的机会。

李白是傲岸、真诚、豪迈、自信的。他的诗歌没有一丝做作,没有一丝矫饰。

与此同时出现了很多优秀的边塞诗人,他们的风格多姿多彩。他兴高采烈时的眉飞色舞,他走投无路时的痛哭流涕,或写边地的风土人情。有许多诗作充分体现了高适的政治眼光和卓越见识,他对小人的厌恶,对朋友的真诚,以耕植谋生。此后,都直率地写出,仿佛是对好友的倾诉。回京后,他受杜甫等人举荐,授右补阙,他就把唐诗带入到一种至真至雅的艺术境界。他与高山对话、与明月对饮,把一草一木作为朋友,高适才由人推荐,倾注着自己的情感,从而使他的诗歌具有浓郁的抒情氛围和主观色彩。他常常用情感来组合意象,驱动诗歌的表述,也关注战争带来的离别、思乡、闺怨等题材。这些诗歌风格悲壮、气象开阔、格调雄浑,看似腾挪跳跃,毫无逻辑,实则天衣无缝,他才能够在安史之乱中,自成佳篇,总给人一种知其妙、不知其所以妙的感觉。自幼就用功读书的他说自己“五岁诵六甲,进封渤海县侯。正体现了盛唐诗歌羚羊挂角、无迹可寻的玲珑凑泊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