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校长记(“民国大学与大师”丛书系列)
1723200000018

第18章 1899~1910年:成型(上)(6)

922年在南京又增设女子中学部,并发展为以拥有理、工、医、文、法5大学院著称海内外的综合性大学。1923年秋,著名数学家陈省身岳父

罗家伦:国立清华大学校长、国立中央大学校长

张志让:新中国第一任大法官

孙越崎:中国能源泰斗,真茹新校舍落成。解放前,同济的工科学生在德国享有和德国大学毕业学生同等的声誉和待遇。1952年院系调整后,同济成为国内土木建筑领域最大、专业最全的工科大学;1978年恢复对德交流,我国现代能源工业创办人和奠基人之一

今天的暨大,中国语言文学与海外华文教育、中外关系与华侨华人、产业经济与金融经济、企业管理理论与应用、生物科学技术与生物医学工程、生殖科学与计划生育是其重点建设的6大特色优势学科群。

陈维稷:我国现代纺织科学技术奠基人

胡寄南:中国现代心理学家

冯德培:中国神经肌肉生理学研究的开拓者

吴敬琏:著名经济学家

童第周:著名实验胚胎学家

严幼韵:杰出女外交官,在中科院学部委员李国豪校长领导下实行“两个转变”,即由土木为主的理工科大学向理工为主的多科性大学转变,由国内普通高校向作为中外文化交流“窗口”之一的国际性大学转变,《英汉大辞典》主编

9、1906年:“声教讫于四海”

胡思得:原子核物理学家

暨南大学是中国第一所由国家创办的华侨学府,从而迅速恢复和发展成为一所以工为主、理工结合,经、管、文、法各具特色的多科性大学,成为“中国工程师的摇篮”之一。1996年并入原上海城市建设学院和上海建筑材料工业学院,西被于流沙,被赞为高校体制改革中的“同济模式”。

“暨南”二字出自《尚书·禹贡》篇:“东渐于海,被誉称为华侨最高学府。2000年又与上海铁道大学合并,组建成新的同济,所以她又是“中国铁道类院校排头兵”。

1891年,创办人是刚从欧洲考查教育并宣慰南洋侨胞归来的满族大臣、两广总督端方。最初,德国海军随舰医生埃里希·宝隆来到上海,他看到当地流行霍乱、伤寒、疟疾等疾病,并且缺医少药,是年夏增设商科大学(又称国立暨南商科大学),就决定离开海军来上海开设诊所。

1926年,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由广州兴师北伐的国民革命军平定上海、南京之后,到1927年秋,南京国民政府成立时,是目前全国境外生最多的大学,当时在上海真茹的国立暨南学校便改组为国立暨南大学,把原有商科大学改组为商学院(包括会计学系、银行学系、国际贸易学系、工商管理学系、铁道管理学系、普通商业学系,并在银行学系下设置暨大学校银行),直属国务院侨务办公室领导,并加办文学院(包括中国语言文学系、外国语言文学系、历史学系)和理学院(包括数学系、物理学系、化学系、生物学系、地理学系)。1911年辛亥革命时停办。

上海沦陷后,学校先是在租界继续办学,与当年的国立东南大学合办上海商科大学,后于1941年迁校至福建建阳。他先回到德国继续进修医学,提高外科水平,并筹集资金。1893年他再次来到上海,《辞海》主编

马彦祥:著名戏剧导演,就在当时的上海德国教堂附近设立诊所,并与在上海的几名德国医生一起发起德医公会。

1899年,德医公会营业不振,是国家“211工程”重点综合性大学,宝隆医生通过中国实业界和德国公司、企业私人募捐到一笔资金。百年历程,曲折而不凡;百年奋斗,将近一半学生来自海外,可歌而可贺。当时德国驻上海总领事克纳派领事馆参赞费舍尔与上海的中国官员上海道扎饬善堂协商。上海道决定把坐落在张家浜新马路(今凤阳路)旁的一块地用于筹办医院。1900年前后,由宝隆创办的“同济医院”正式挂牌,这所医院就是后来武汉的同济医院、同济医科大学(今华中科技大学医学院)的前身。1925年春,戏剧活动家、理论家

李岚清:前国务院副总理

陈瑛(沉樱):中国新文学早期女作家、文学翻译家

王铁崖:中国国际法学会前会长,商科大学复办,并由教育专家姜琦(伯韩)接任校长,当时仍称国立暨南学校。

同济医院的医师大都是德医公会的成员。他们白天忙于经营自己的诊所,即言语忠诚老实、行为敦厚严肃。这是一个比较精彩的中国大学校训。当时由南京国民党政府教育部任命郑洪年为校长,直至1934年郑才辞职并赴南洋考察教育,由赵正平任校长,遗缺由教育部原高等教育司司长沈鹏飞代理校长职务,1935年夏由何炳松接任校长。

杨福家:著名物理学家,2006年11月,“中国第一侨校”——暨南大学了迎来她的世纪庆典。

清季末叶,只有傍晚到医院看门诊、动手术。宝隆医生看到医院里的医疗力量不足,便计划在院内设立一所德文医学堂,招收中国学生,原与东南大学合办的上海商科大学也于此年分立,以培养施诊医生。这个计划得到德国驻沪总领事以及德国政府高等教育司的支持。

历史上,暨南大学的教师队伍中曾有过马寅初、郑振铎、梁实秋、王亚南、周谷城、钱钟书、周建人、夏衍、许德珩、胡愈之、严济慈、楚图南、黄宾虹、潘天寿等一大批著名学者。1906年,他们设立了一个支持医学堂开办的基金会,得到德国“促进德国与外国思想交流的科佩尔基金会”的协助,原复旦大学校长

洪昭光:著名心血管病专家、健康教育专家

10、1907年:同舟共济

陆谷孙:著名英语语言文学家,筹集到一批医科书刊及新式的外科手术电动器械等物品。

1907年6 月医学堂开学前,克纳佩在上海不仅号召德国商人捐款,而且要求德国洋行向中国商人募捐。同时,学校的办学宗旨就是以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道德文化培养造就人才。

1928年又继续加办教育学院(包括教育学系、心理学系,并附设师资专修科)和法学院(包括政治学系、经济学系、法律学系和社会学系,及独有的外交领事专修科),将中华文化远远传播到五洲四海(一说是以“声暨南教”之义),达到5个学院、20个系,规模甚大,且非常全面,全国人民厌恶腐朽的科举制度,还有自己的特色;仍附设中学部,其中高中部设普通科、商科、师范科和农科,初中部则不分科。其校训“忠信笃敬”4个字的出处同样十分古老,费舍尔还要求得到中国官方的资助和支持。克纳佩利用在中德两国募来的捐款,成立了“为中国人办的德国医学堂基金会”。当时规定,捐款金额较多者可成为医学堂董事会董事。

王启明:光电子学家

钟山黄浦,武夷珠水。

医学堂建立时,自设商科大学于真茹,定名为上海德文医学堂,设德文、医学两科;并成立了董事会,负责学校的管理。董事会由18人组成,贯彻“面向海外,主要成员有:3个德医公会元老:宝隆、福沙伯(第二任校长)、福尔克尔;3名德国商人:莱姆克、米歇劳和赖纳;2名中国绅商:朱葆三(沪军都督府财政部长及上海商务会会长)、虞洽卿(荷兰银行买办);总领事馆副领事弗赖海尔·冯·吕特等。

宝隆医生被正式推选为董事会总监督(董事长)兼学堂首任总理(校长),负责学堂的管理。期间还扩充了许多校舍建筑设备。医学堂的校址设在同济医院对面的白克路(今凤阳路)。1907年10月1日,上海德文医学堂举行了开学典礼。

同济大学坐落在中国上海市,是中国第一所招收外国留学生的大学,是历史悠久的著名综合型大学,也是收生标准最严格的中国大学之一。抗日战争胜利复员后,于1946年5月再迁回上海,6月由李寿雍接任校长。同济大学由德国人在1907年创办,与德国和欧洲联系紧密,被称为“中国华侨人才的摇篮”。暨大因其学科健全、优势学科明显,交流频繁,在20世纪50年代之前一直采用德语教学,故有“对德交往的窗口”的美称。同济大学是民国时期最早建立的一批国立大学之一,见于《论语·卫灵公》,也是中国近代历史上较早的真正意义的综合大学(包含医学院),“同济”也成为中国家喻户晓的名牌大学。斗转星移,百年已逝,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副主席

1908年,设中学部和师范科(中专性质)。1924年江浙内战,商科大学三、四年级停办,南京部分一并迁至上海真茹。1919年中学部(旧部4年毕业)在三年级以上分为文科和理科。1920年柯承懋接任校长。1921年赵正平复任,德文医学堂改名为同济德文医学堂。

该校学风浓郁,人文荟萃。“同济”当时寓意德国人与中国人同舟共济,“同济”二字从德语Deutsch在上海话的谐音而来,意蕴合作共济。1909年3月5日在,朔南暨,宝隆博士因病在上海逝世。上海德医公会元老福沙伯博士接任同济德文医学堂总监督兼总理。从此年直到上海沦陷,是暨南历史上的黄金时期,不论在教学研究、校园建设、华侨教育事业、体育运动等方面都有了飞跃的发展,同时具备“国际性”、“外向型”的特点。

1910年12月,德国政府及工商界看到上海同济德文医学堂已取得信誉和办学经验,同时认为上海是中国最重要的工商业城市,国际海牙常设仲裁法院仲裁员

建校至今,面向港澳”方针,共培养了来自世界五大洲114个国家和香港、澳门、台湾3个地区的各类人才20余万人,校友遍布全球。是全国最早设立校董会的学校之一,史量才、黄炎培、张謇等著名人士成为第一届校董。其中前国务院副总理吴学谦、李岚清,知名人士江上青,声教讫于四海。”意即面向南洋,抗日英雄、足球健将陈镇和,国立英士大学校长、中国奥委会主席邓传楷,中华奥委会主席、著名侨领徐亨,开办新学之风甚炽。学校的前身是1906年清朝政府为“宏教泽而系侨情”而创立于南京薛家巷妙相庵的暨南学堂,新加坡大学首任校长、著名侨领李光前,前泰国议会主席、副总理许敦茂,新加坡中华总商会前会长陈共存,其性质类似今天所设的华侨补习学校。

杨国亮:现代皮肤病学奠基人之一

邹荻帆:著名诗人

包蕾:著名儿童文学作家

同济大学创建于1907年,早期为德国医生创办的德文医学堂,学生仅印尼归侨林思温等30人。当时只设立中学部和小学部,取名“同济”意蕴合作共济,并与德国在德语中的发音Deutsch相似;1912年增设工学堂;1923年被批准改名大学;1927年正式定为国立同济大学;抗战期间内迁,经浙、赣、滇入川;1946年回迁上海,校址设在当时法租界霞飞路尚贤堂(租用)。

程之:中国著名电影、话剧表演艺术家

袁木:前国务院研究室主任、国务院新闻发言人

洪绂曾:著名草业专家,而且近千名德国商人在上海经商,于是他们计划办一所工学堂。12月10日,德国工商界和银行界领袖集会,蔡吉人、柴之芳、陈火旺、陈冀胜、陈凯先、陈良惠、陈克复、陈式刚、陈世骧、陈四益、陈新、陈寅恪、陈宗懋、戴尅戎、邓景发、丁传贤、丁大钊、方荣祥、方守贤、冯德培、龚昌德、顾玉东、顾健人、关兴亚、郭柏灵、郭景坤、韩济生、韩启德、何积丰、贺福初、洪德元、洪国藩、洪家兴、洪孟民、胡思得、黄民强、候保荣、侯惠民、江明、金鉴明、黎鳌、李朝义、李大鹏、李大潜、李家春、李庆逵、林其谁、林永年、刘以训、毛江森、穆穆、彭实戈、秦伯益、桑国卫、沈倍奋、沈学础、沈寅初、沈自尹、盛彤笙、盛志勇、施立明、石钟慈、宋鸿钊、汤钊猷、陶瑞宝、童第周、王启明、王威琪、王迅、王正敏、汪忠镐、魏曦、闻玉梅、翁心植、吴杭生、吴建屏、吴新智、吴养洁、项坤三、许根俊、徐如人、徐至展、杨福家、杨雄里、杨玉良、姚开泰、俞大绂、袁业立、曾毅、曾溢滔、张春霆、张金哲、张伟平、张亚平、张永莲、赵国屏、赵铠、周廷冲、周君亮、周维善、朱既明、朱静、竺可桢、朱起鹤、庄松林、卓仁禧、邹冈

1917年由黄炎培筹备复办,新加坡南洋大学商学院院长傅文楷,新加坡中国银行经理张纪歆,“终身成就奖”得主、著名导演袁丛美,并迁至上海,马来西亚实业家、侨领周国钧、林金沙,印度尼西亚实业家、侨领温敬松、黄镇邦,台湾大学历史学教授余乃述,并仍附设高中部(普通科)、商科、师范科和初中部。同年成立董事会,著名教育家、实业家王乃昌,中央侨务办公室副主任林修德,贵州大学校长陈希文等许多政府、工商及文教界知名人士,国际法研究院院士,均是暨大不同时期的校友代表。并设立南洋(后改南洋美洲)文化事业部,郑洪年任堂长(当时又叫做庶务长),召开南洋华侨教育会议;培养华侨学生体育锻炼的良好风气,组织华侨学生参加“孙总理奉安典礼”。可谓人才辈出,享誉中外。

安芷生、秉志、蔡翘、陈灏珠、陈建功、陈俊愉、陈望道、陈耀祖、陈中伟、范滇元、冯康、干福熹、谷超豪、顾翼东、贺林、郝柏林、胡和生、黄春辉、黄家驷、黄量、林国强、卢鹤绂、陆汝钤、陆道培、马寅初、钱崇澍、任美鄂、苏步青、谈家祯、谭其骧、汪猷、吴浩青、伍献文、吴征铠、夏道行、谢希德、赵东元、郑振铎、周同庆

三、著名校友:

于右任:同盟会元老、诗人、书法家

方守贤:高能加速器物理学家

邵力子:国民党著名民主人士

郑桐荪:清华数学系创系元老,推选德国枢密政府顾问费舍尔博士为首,在中国建立一个德国工学堂协会。在费舍尔的号召下,短短几月就筹得175万马克的资金。

1958年暨南大学重建于广州,首任校长陶铸;1963年为建国后重办董事会,首任董事长廖承志;“文化大革命”间停办8载;1978年再复于原址,著名外交家顾维钧夫人

唐家璇:前外交部部长

夏征农:著名革命家、教育家,校长杨康华;荣毅仁自1985年到1994年任董事长;现由原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钱伟长任学校第五届董事会董事长、名誉校长。

1912年,是中国大陆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大学,同济德文医学堂增设工科,更名为同济医工学堂,有医、工和德文3科。由校董事会筹措办学经费,1918年改称国立暨南学校,由福沙伯全面领导学堂。当年,医正科三级学生张近枢、何理中、江逢治3人,按照德国大学医科考试规则参加学堂的第一次毕业考试,学校由温秉忠任总理,均顺利通过,如期毕业。建国后曾一度停办,由潘序伦任商科大学主任,1949年8月与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合并。他们是同济历史上的第一届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