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留学记(“民国大学与大师”丛书系列)
1723300000025

第25章 留学美国(24)

人员现在基本就位了,但是一个关键问题没有解决——资金。因为大家不光是想研究火箭,而是想制造出一个真正的火箭来。5个人都是穷学生,没有多余的财力投入进去。直到1年之后,小组又吸收了一名专门负责筹款的编外人员——气象系的研究生阿诺德,他帮小组筹集到了1000美元的启动资金,这笔钱在当时也算是不小的数目了。

于是,几个人就开始动手设计、制造火箭的伟大工作了。钱学森首先对火箭进行了理论上的分析计算,之后他整理出了一份研究报告,解决了火箭设计中遇到的几个理论问题。这份报告的题目很长《喷嘴发散角度变化对火箭推力的影响;火箭引擎的理想周期;理想效率与理想推力;考虑分子解离效应之燃烧室温度计算》,包括了相关的诸多内容。这份报告被收进他们的《火箭研究课题选集》,该选集被小组成员称为他们的“圣经”。

大家都是利用业余时间,在完成学校的功课之后,马林纳、史密斯几个人就马上跑到工厂的废料库、垃圾场之类的地方,搜寻一切可以利用的材料;再把这些材料修理、拼接、组装,用来制造火箭模型。钱学森为了进行火箭各种参数的计算,常常吃完晚饭后就直奔马林纳的家中。

虽然大家干劲十足,但因为没有经验,还是出了不少情况;有的甚至很危险。一次是一瓶四氯化碳不小心被碰翻,由于挥发得很快,弥漫了办公楼里的许多房间,呛得人喘不过气来。大家担心中毒,纷纷指责他们的危险行为。

另一次是模拟火箭试验的时候,他们做了一只8英寸长的小火箭,用四氯化碳与酒精混合作为燃料。小火箭被吊在实验室的顶棚下面,没想到刚一点燃,火箭尾部就喷出了很多红褐色的气体和泡沫,弄得地上、墙上到处都是,甚至连仪器上都有,使许多仪器的金属表面都出现了氧化。这两件事让火箭俱乐部从此就有了“自杀俱乐部”、“敢死队”等称号,被全校学生传为笑谈。

然而,最可怕的一次事故出现了,“自杀俱乐部”真的差点自杀。

那是火箭俱乐部成立后第三年。当时他们已经被“收编”,他们的研究得到了冯·卡门教授的认可,正式接纳他们为加州理工学院古根海姆航空实验室属下的一个课题组,并且允许他们使用该实验室的设备进行研究。该小组从原本是几个学生自发组织的“游击队”,变成了“正规军”。

1939年3月的一天,一声巨响惊动了全校。原来,火箭俱乐部的实验又出了状况。这次情况非常危险,他们的火箭忽然爆炸了,还有一块金属碎片飞向了马林纳的座位。幸亏马林纳当时没有坐在那里,未遭厄运,其他几个人也都没有受伤。

因为这起严重的事故,校方为了学生的安全,禁止火箭俱乐部在校园内进行实验。他们只好转换战场,最后选定离学校几公里外的阿洛约·塞科山谷,那里有一块干涸的河床。他们就在这里竖立起了火箭发射架。在这个四顾无人的山谷里,他们的实验第一次成功了,一枚小小的探究火箭腾空而起,飞行了1分多钟的时间。

火箭俱乐部发展到这时候,背后已经有了强大的支持,就是美国科学院所属的空军研究委员会。这是冯·卡门教授去华盛顿参加该委员会召开的会议时,接下了为军方重型轰炸机研究助推火箭的任务。

冯·卡门喜欢这个挑战,也希望能为他旗下的火箭小组带来更多的帮助。此后,他亲自主持火箭小组的每周研讨会,指导他们解决各种技术上的难题。终于,在大家齐心合力的努力下,这个代号为“JATO”计划、关系到美国国防的项目终于成功了。作为火箭俱乐部理论支持的钱学森,自然功不可没。

与美国共产党的亲密接触

火箭俱乐部的成员们在通力合作科研、整日埋头苦干的同时,也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钱学森获得博士学位以后,俱乐部的成员们还为他开了庆功会,几个人拿着各自喜欢的乐器一起演奏狂欢。

马林纳是这个小组的发起人、带头人,也是小组的灵魂人物。钱学森经常到他家里做客,偶然结识了马林纳的好朋友S·威因鲍姆博士,他是加州理工学院化学系的药物学教授。钱学森却不知道,马林纳和威因鲍姆都是美国共产党员。他更想不到的是,自己会跟美国共产党有更进一步的接触。

威因鲍姆告诉钱学森,自己每周三的晚上会组织一个读书会,有不少志趣相投的朋友参加,他欢迎钱学森加入。爱好广泛的钱学森,跟喜欢音乐和读书的威因鲍姆很快就成了朋友,便应邀来到威因鲍姆的家里。读书会的气氛很融洽,大家一起读书,听听音乐,交流一些心得体会。

在这儿他认识了很多新朋友,大部分都是加州理工学院的教授,包括化学系的杜布诺夫和他的夫人贝丽、生物学博士杜柏诺夫、物理学博士法兰克·奥本海默等,他们也都是美国共产党党员。他们在一起阅读了英国传记作家李顿·斯特雷奇的作品,还有恩格斯关于自然辩证法的名著《反杜林论》。

有时候,他们也会聊些时事,谈起中国的抗日战争,大家都对日本****的野蛮行径十分反感,很同情中国人民遭受的苦难。这让钱学森觉得非常亲切,所以常常来参加读书会。

但是他始终不知道,读书会实际上是美国共产党的外围组织,所以并没有加入过该组织。读书会只维持了1年左右的时间,也就解散了。

没想到,这1年多的读书会,却让钱学森后来差点被美国政府当成共产党抓了起来。上世纪50年代是美国政府反对共产党的高峰期。美国联邦调查局很早就在暗中调查美国共产党,因钱学森与马林纳、威因鲍姆的好友关系,便怀疑他也是美国共产党党员。一个潜伏在美国共产党组织内部的间谍,在其提供的名单中,有个名字始终没有找到对应的人。他们认为钱学森疑似此人,就召开了听证会。最后因为证据不足,只好释放了他。

虽然钱学森并没有加入美国共产党,但是在这一段时期与共产党的交往,或许对他后来对中国共产党产生好感并加入党组织,仍有一定的影响。

【名家小传】

钱学森(1911—2009),原籍浙江杭州,生于上海,3岁时随父到北京,在此度过童年与少年时期。新中国历史上伟大的人民科学家,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人类航天科技重要开创者和主要奠基人之一,航空领域世界级权威,空气动力学学科第三代挚旗人,中国工程控制论创始人,火箭、导弹专家。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中国火箭之父”、“导弹之王”、“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代表作品:《工程控制论》、《物理力学讲义》、《星际航行概论》、《论系统工程》等。

钱学森于1923年9月进入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学习,1929年9月考入(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1934年6月考取清华大学公费留学生,次年9月进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学习;1936年9月转入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师从世界著名空气动力学教授冯·卡门,先后获航空工程硕士学位和航空、数学博士学位,在28岁时就已成为世界知名的空气动力学家。后留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麻省理工学院任讲师、副教授、教授以及超音速实验室主任和古根海姆喷气推进研究中心主任。

1950年,钱学森开始争取回归祖国,而当时美国海军次长金布尔声称:“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5个师的兵力。我宁可把他击毙在美国,也不能让他离开。”钱学森由此受到美国政府迫害,遭到软禁,失去自由。历经5年,经过周恩来总理在外交上的不断努力,冲破种种阻力,于1955年回到祖国。其岳父是被誉为“现代兵学之父”的著名军事学家蒋百里。

自1958年4月起,钱学森长期担任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为中国火箭和导弹技术、航天事业和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展,提出了极为重要的实施方案,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曾受命组建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所——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并担任首任院长。先后担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数理化学部委员、主席团执行主席与名誉主席,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技大学近代力学系主任,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国防科工委副主任,中国科技协会主席、名誉主席,中国力学学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中国自动化学会第一、二届理事长,中国宇航学会、中国系统工程学会、中国空气动力学会名誉理事长,全国政协第六、七、八届副主席等职。他还是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第一届理事会常务理事。

1957年,其《工程控制论》获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79年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杰出校友奖”。1985年获全国“科技进步特等奖”。1989年获国际技术与技术交流大会和国际理工研究所授予的“小罗克韦尔奖章”。1991年被国家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一级英雄模范奖章。1995年获“何梁何利基金优秀奖”。1999年被国家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01年获第二届“霍英东杰出奖”(中国地区)。2007年被评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2009年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