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大学史记(“民国大学与大师”丛书系列)
1723500000001

第1章 自序

那个年代,他们没有电视看,没有进口大片看;没有电子游戏玩,不懂得什么是“寻秦记”、“诛仙”、“蜀山剑侠”、“东方不败”;没有手机、MP3、MP4;没有电脑,上不了网,用不了QQ、MSN、E-MAIL、视频聊天;没有什么明星演唱会,“四大天王”还未出世,更无法参加“超女”、“快男”、“红楼梦中人”之类大型选秀;连恋爱也是羞羞答答、期期艾艾、偷偷摸摸、战战兢兢(而且根本没有经济条件),更不会有同居、流产、包二奶、傍大款、在校结婚、租房卖淫、爱滋病……这些“先进”行为。

那个年代,他们不知道“论文”甚至“著作”还可以抄袭;不知道操作技能比综合素质更重要、分数比能力更重要、关系比分数更重要、找工作比学习更重要;不知道课程要及格、论文要通过,要评优、获得奖学金、留校保研还可以贿赂(用交情、讨好、金钱甚至肉体)老师;不知道应聘简历里还可以贴一张个人彩色照片,甚至是性感的、半裸体的所谓“写真”;不知道要想有好的名誉和前程,便得学士、硕士、博士、博士后……一路读下去。

那个年代,他们关注的主要是国家、民族、人民、历史、文化、科学、自由、民主、平等、尊严等,而对权势、地位、名气、功绩、金钱、利益、穿着、打扮、娱乐、享受之类并不感兴趣。要是什么戏子、歌手来了校园(当然,梅兰芳并不是一般的戏子),一定门可罗雀,无人问津;相反,要是学者、作家的讲座、演说(当然,那个时候的学者、作家是真正的大师),大家则趋之若骛,座无虚席。

那个年代,他们的学习、生活条件非常寒伧、清贫,吃不饱、穿不好、睡得差、没钱用、有钱也没有什么东西买;校园、教室、宿舍、课桌、床铺……都是破破烂烂的,陈旧不堪;房里冬天没有暖气,冷得直打哆嗦,夏天没有空调,热得汗流浃背;出行没有飞机、火车、地铁、轻轨、磁悬浮、公共汽车、打的、小车……,基本上是“11路”(靠步行)。

那个年代,他们不时处于战火危机或政治灾难之中。因为朝代更替,因为鬼子入侵,因为军阀混战,因为政府无能,偌大的国土,连一张课桌也容不下。他们背井离乡,颠沛流离,东奔西跑,爬山涉水,千里迢迢,躲进山沟里、树林里、岩洞里、村庄里,以及西南偏远地区,非常艰难、辛苦;甚至非常危险,上有敌机轰炸,下有大军追踪,而且饥寒交迫、野兽横行、山高水深,随时面临死亡。此外还有大量政治与军事风波、是非与利益冲突,遭到昏君、佞臣、贪官、枭将、武夫、黑商、地痞、匪徒、歹人、强盗、鬼子、汉奸……的排挤、镇压、屠杀、残害。

可是,他们仍然克服困难,不怕牺牲,坚持学习,立志成材;他们忧国忧民,关心天下,挺身而出,参与运动;他们不但学知识、学能力,还勤于思考、头脑睿智;他们“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为民请命”、“舍身求法”、“埋头苦干”、“拼命硬干”,振臂一呼,应者云集;他们热爱祖国传统文化,保持民族优良美德,具有丰富的感情、善良的为人、朴实的本色、单纯的理想。五四运动以来,他们更是关注天下兴亡、不惮以身作则,成为社会进步的先驱和骄傲。在屡次历史关键时刻,都曾闪现过他们的身影。

他们当中,涌现出了许多民族脊梁、社会精英、历史伟人、各行人才。他们是社会改革的先锋、民族振兴的希望,是未来的骄傲、国家的栋梁。他们为历史的进步、国家的发展、中华的崛起“抛头颅,洒热血”,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做出了伟大的贡献。没有他们,哪有我们今天的繁荣局面?

那时学校里没有什么大楼,非常朴素甚至简陋,却有巍巍大师熙熙攘攘而来。(现在倒是大楼越来越多、越来越高、越来越华丽,却哪里能见到大师的身影呢?只有“老板”、“商贾”、“戏子”、“活动家”。)

他们就是我们的先辈,过去的大学教师、大学生,中国近、现代的优秀儿女。

本书回忆中国大学在晚清民国时期的整个进程,包括那时的大学、大学教师、大学生们,包括那些可歌可泣的人物,那些惊心动魄的场面,那些流芳青史的运动,那些意义非凡的事件,那些艰难、曲折、复杂、漫长的办学历程,那些或快乐有趣或感人肺腑的校园小插曲,那些振聋发聩、空谷足音的思想和言语,那些山水秀丽、楼宇精致、书声朗朗的校园。你也可以把它看成是一部关于1949年以前中国大学的百科全书;是中国近、现代大学发展史的“民间版”、“通俗版”、“故事版”;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老一辈知识分子的朝圣之路。

钟叔河在他所编的《过去的大学》一书《序》里写道:“过去的大学,是蔡元培、蒋梦麟、胡适当校长的北京大学,是梅贻琦当校长的清华大学,是罗家伦当校长的中央大学,是竺可桢当校长的浙江大学……”过去的大学是有人愿意了解的,是有人刻骨铭心的。

陈远则在他所编的《逝去的大学》一书《序》里写道:“1949年之后,随着环境的改变,过去大学的环境也随之改变,一些大学消失了,如燕京大学、光华大学;一些大学改变了,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过去大学的流风遗韵,只留在曾经在那里读过书的人们残存的记忆或者后人的感念之中。”

因为是草创阶段,因为没有共产党的领导,这些过去的大学当然不会是革命的,不能成为今天办学校的样板。但是,它们毕竟是父辈和祖辈们努力的成果,是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前驱。看一看过去的大学是什么样子,过去的校长是怎样当的,过去的教师是怎样教的,过去的学生是怎样学的,他们有过哪些失败的教训,又有过哪些可取的经验,这对于今天的校长、今天的教师、今天的学生,以及一切关心学校教育的人们,难道不是既有兴味又有益处吗?

岁月如歌,往事悠悠。那些日子虽然已经逝去很久远了,如烟似云般杳辽、缥缈,却像一座丰碑高高伫立着,辉映古今,光芒耀眼,是我们永远不应该忘记的。

因为,那正是我们的魂,我们的根啊!

李子迟

2009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