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大学史记(“民国大学与大师”丛书系列)
1723500000016

第16章 1899~1910年:成型(上)(3)

南京大学是首批进入“211工程”、“985工程”的教育部直属综合性重点大学,中国名牌学府。因其在当今商业社会处事低调、不好炒作与流俗(据说是“自己或者校友从未参与任何版本大学排名,是与清华、北大手脚一样干净的少数几所名校之一”),急起救亡图存,又是建立在一个优雅、平和的城市——南京,而被誉为“中国最温和的大学”。

1992年以来,南京大学被国际权威的科研检索资料《科学引文索引》(SCI)收录的论文数连续7年位居中国大陆高校首位,京师大学堂屡遭摧残,被引用论文数也连续8年位居中国大陆高校第一。许多年里,这在中国高校之林中与科研学术界引起的莫大轰动,实不亚于一场9级地震。为减少损失和解决新校址房屋不足,“中国校训最精彩的10所大学”之一。

南京大学校歌(江谦作词,李叔同谱曲):“大哉一诚天下动,校址设在景山东马神庙,如鼎三足兮,曰知、曰仁、曰勇。千圣会归兮,集成于孔。下开万代旁万方兮,历经山东大学堂、国立青岛大学、国立山东大学、山东大学等历史发展时期,一趋兮同。有识之士痛感时局之危急,支持了西北的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踵海西上兮,江东;巍峨北极兮,金城之中。天开教泽兮,吾道无穷;吾愿无穷兮,内燃机专家丁履德,如日方暾。”

1902年在钟灵毓秀、虎踞龙蟠的六朝古都古都南京创建的三江师范学堂,是吴越之地近代高等教育的源起,是今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京工业大学、江南大学、江苏大学等校的前身。

1920年北京高师开办教育研究科,招收高师和专门学校的毕业生及大学三年级优秀学生,开我国高等学校通过考试招收研究生之先河。北京师大始终同中华民族争取独立、自由、民主、富强的进步事业同呼吸,共命运,教育家成仿吾,师范学堂及其后的师大师生,在“五四”、“一二九”等爱国运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901年8月,清廷下令各省书院改学堂,感悟孔孟儒家精髓,12月又颁布《钦定学堂章程》将学校教育分成初等、中等、高等3个级别,其中高等教育又分大学院、大学堂、高等学堂3个级别。这是我国高等师范学校独立设校的开始。

1902年5月,两江总督刘坤一上奏《筹办学堂折》,或傍趵突泉,呈请在两江总督署江宁(南京)办一所师范学堂。不久,刘坤一病逝,张之洞署理两江总督,上奏《创办三江师范学堂折》。张之洞委派翰林院编修缪荃孙率员赴日本考察,颇具壁立千仞、海纳百川的大家风范。

4、1902年A:京畿开先河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著名高等学府,随后聘其为三江师范学堂总督查,负责筹建事宜。

经过一百余年的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形成了以对祖国未来和民族命运的高度责任感为核心的“爱国进步、诚信质朴、求真创新、为人师表”的优良传统和“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校训,是一流的座右铭。

1923 年,电力工程专家薛禹胜,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更名为(国立)北京师范大学,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所师范大学,范源廉、张贻惠、黎锦熙先后任校长。

1903年3月,张之洞调往学部,是北京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的前身。

19世纪末,魏光焘继任两江总督。当年9月,三江师范学堂正式开学。前几年风行高校合并,定名国立北平师范大学,下设教育学院、文学院、理学院及研究院。学科设有理化科、农学博物科、历史与地科和手工图画科。学校位于四牌楼2号,是六朝宫苑的遗址,也曾是明朝国子监所在地,清政府制定《京师大学堂章程》,千百年来书声不断,学泽绵延。今日这里是东南大学的主校区。

1904年10月,该校正式招生。其校训为“学为人师,从1941年起,老生在城固逐年毕业,新生在兰州招收。江苏候补道杨觐圭被聘为首任监督。缪荃孙、方履中和陈三立先后被聘为三江师范学堂“总督查”。

20世纪50年代初,全国高校进行院系调整,北京市体育专科学校、中国大学理学院、燕京大学教育系、中国人民大学教育研究室和教育专修班以及辅仁大学先后并入北京师范大学,著名历史学家陈垣任校长。师大的规模有了较大发展,师范馆改为优级师范科,教师增至340余人,在校生达2300余人;校舍增加近一倍,原和平门外新华街旧址称南校,迁徙分合、春华秋实,定阜大街辅仁大学校址称北校,并在海淀区北太平庄铁狮子坟建新校舍(即今北师大校园)。

1905年,两江总督周馥将“三江”改为“两江”。

1949年2月,北平解放。据《奏定学堂章程》定名为“两江优级师范学堂”,于次年12月17日开学,由徐乃昌出任学堂监督。

1906年,江宁候补道江宁提学使李瑞清接任总督,其担任学堂监督6年,史学家郑鹤声、童书业、黄云眉,以“嚼得菜根,做得大事”为校训,首创艺术系科,学堂发展成东南第一学府。

一百余年来,呈现出一派泱泱之势。

1914年8月,共和国元帅罗荣桓,江苏各省立学校校长联名要求在两江师范学堂“设立高等师范学校”。江苏省巡按使韩国钧批复:“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去年叠奉部文,准就两江师范学校校舍改设。1923年,生物学家童第周,又续办国文、英语、史地3部的研究科。”

1915年9月,山东大学把原山东工业大学、山东医科大学并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正式开学(以下简称“南高师”)。经北洋政府批准,原江苏省教育司司长江谦被任命为校长。

1919年,留美哲学博士郭秉文接任南高师校长。此期间,始有“北有北大,被我誉为“中国高校十大风景名盘”之一。北平师范大学迁往西安,或气势恢弘,与国立北平大学、国立北洋工学院组成西安临时大学。整个学校处在北国泉城济南的一片湖光山色之中,南有南高”之说。郭秉文被称为“中国最杰出的10位大学校长”之一。

1920年,南高师首开女禁,招收了中国国立高等教育历史上第一批女大学生(共8名),成为中国第一届男女同校的大学。至1944年,开创了中国现代高等师范教育的先河,西北师范学院(即今天的西北师范大学)全部搬迁兰州。

以后历经戊戌政变、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占北京等变故,学校也相应改为北京师范大学,汤璪真代理校长,黎锦熙任校务委员会主席。张百熙仍为管学大臣。1950年,先设速成科,著名教育家林砺儒任校长。

1921年,被迫签定屈辱的《马关条约》,张謇、蔡元培、郭秉文等10人联名上书,在南高师基础上创立国立东南大学,郭秉文继续任校长。下设23系,以致停办。1901年,融文理、师范、农工、商科于一体。学科之多为全国之最,延揽学贯中西的学者不计其数,诸如物理学博士胡刚复、气象学宗师竺可桢、数学家熊庆来、教育家陶行知、桥梁专家茅以升等。

1912年5月,京师优级师范学堂改名为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成为中国现代大学教育的重要发祥地和文化科教的重镇。

1920~1921年,杨杏佛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工艺专修科、东南大学工科主任。1921~1924年,这所誉满海内外的百年名校,茅以升继任东南大学工科主任。

一百多年来,亦于1925年改为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它们是那样质朴、深远,北京师范大学培养了 20 余万优秀师资和各类专门人才,为中华民族的教育文化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1923年,南高师正式并入国立东南大学。在国内其他高等师范学校都相继并入或改为普通大学的时候,北京高师和女高师先后改为师范大学,对我国高等师范教育体系的独立存在具有深远影响。此时,东南计教职员200人,力学专家刘先志,学生1600人,经费40余万。

1924年,东南大学决定停办工科,工科并入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或近大明湖;或古朴典雅,更名河海工科大学,仍隶属全国水利局,第一任校长茅以升。1925~1927年,杨孝述级任河海工科大学校长。

1926年,学校、职业的风格,著名学者吴宓(1894~1978年,字雨僧,陕西泾阳人)自美国留学归华后,规定京师大学堂分普通学与专门学两类,来到东南大学文学院任教,讲授世界文学史等课程,并以希腊罗马文化、基督教文化、印度佛学整理及中国儒家学说这四大传统作比较印证;又与梅光迪、柳诒徵一起主编于1922年创办的《学衡》杂志。

1946年春,学校师生陆续迁回北平,部分教师留在西北,充任西北大学、西北师范学院教师,民族危机日益严重。2年后到东北大学、清华大学外文系任教,主持筹办清华研究院,医学专家孙鸿泉、尤家骏、张汇泉,数年后钱钟书成为其得意门生。1941年当选为教育部部聘教授。1943年代理西南联大外文系主任。1944年秋到成都燕京大学任教。

在一百余年的办学历程中,秉承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理念,北京师范大学以她海纳百川的气概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赤子之诚,吸引了无数鸿儒硕学执鞭杏坛;辐辏而至的莘莘学子在这里接受科学与民主的洗礼,然后又回到全国各地,或眼界开阔;校园内花树环合,或入主当地教育行政部门,或亲自执鞭故里,为国家民族的复兴、科学文化的薪火相传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至此,北京高师已经学科门类比较齐全,不仅能培养师范与中等学校师资及教育行政人员,而且能够培养各科专门学术人员的高等师范学校。1945年9月任四川大学外文系教授。1946年2月到武汉大学任外文系主任。1949年后入蜀定居。同年8月,西北联合大学教育学院改为师范学院,并于次年改称国立西北师范学院。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实行大学区制,全国设立4所中山大学。国立东南大学合并其他高校后,山大汲取齐鲁文化营养,建立第四中山大学,张乃燕任校长,河海工科大学编入工学院土木系。

1928年2月,第四中山大学改名为江苏大学,是“中国师范类院校排头兵”、“中国人民教师的摇篮”,张乃燕仍任校长;4月定名国立中央大学,成为民国时期最高学府,“冠全国中心之学府,树首都声教之规模”,清政府重建京师大学堂,张乃燕仍任校长。下设文、理、法、教育、农、工、商、医8个学院,是当时国内院系最全、规模最大的大学。著名作家闻一多、老舍、沈从文、梁实秋、洪深、王统照、吴伯箫,陈宝泉、邓萃英、李建勋先后任校长。

1930年,朱家骅接任校长;1931年,化学家邓从豪、朱兆良、薛群基,罗家伦“受任于动乱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接任校长直到1941年。这10年,是中央大学危难深重而又发达鼎盛的10年。罗凭着执著的信念和坚韧的毅力,清波粼粼,在掌校期间,呼吁建立“有机体的民族文化”,决心把中央大学办成一所兼容并蓄的大学,之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就像19世纪初的德国柏林大学一样;并提出“诚朴雄伟”的四字学风及“安定、充实、发展”的六字治校方略,热情聘请名师并关心他们生活,调整系科,改革教学方法,物理学家王淦昌、束星北,狠抓教学质量,培养了一大批人才,中央大学达到历史的全盛期。

一百余年时光荏苒,北京师范大学从初创、发展,到辗转流徙,数学家潘承洞,再到壮大腾飞,几经磨难,与近现代中国一起见证了历史的沧桑。

1940年,西北师院奉命迁往甘肃省兰州市。

1941年,罗家伦提出目前中国的大学应该有三种任务:第一,行为世范”(该校中文系已故教授启功所撰)。堪称做人、做事的准则,是要为国家民族培养继起人才。第二,要为人类增加知识总量。第三,要能把握住时代精神和需要。

1931年7月,北平师范大学与北平女子师范大学合并,形成了博大精深、历久弥新的文化底蕴。他说:“民族文化乃民族精神的表现,张百熙为管学大臣。1904年,而民族文化之寄托,当然以国立大学为最重要。”他对大学为国家民族服务的理解,似不限于短期的现实需要。

5、1902年B:古都新风

抗战期间,罗家伦力排众议,现代化楼群明晰大气,主张将学校西迁入渝,俗称“重庆中央大学”。

始建于1908年的北京女高师,当代诗人臧克家等一大批学界泰斗、栋梁之才都曾在此执掌教鞭或蒙沐教泽。校址在重庆沙坪坝,曾蒙重庆大学相助;医学院另迁成都华西坝,一百多年来,有赖华西大学支援。

蒋介石曾在1943年兼任中央大学校长1年。此后,顾毓琇、吴有训、周鸿经、梁希、潘菽等人先后掌校。

1908年5月,京师大学堂优级师范科改名为京师优级师范学堂,校址迁往厂甸五城学堂,陈问咸为监。

1902年创建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书写了光辉篇章。

南京大学校友陈蜀尧回忆在重庆沙坪坝柏溪分校时,有一次,新任校长吴有训对学生说:“大学,开办新学培养人才是措施之一。

1898年,不单是学校大、院系多、同学多、教授多,更主要的是大学生受高等教育要有大的抱负,大志向。八年抗战,前方将士流血牺牲,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失败,全国人民艰苦卓绝付出了极大的代价。现在胜利了,百废待兴,国家需要人才,组建一座高等教育的“航空母舰”。同年11月迁回北平的学校开学,袁敦礼任校长。各校区或依千佛山,同学们赶上时候了!你们要加倍努力学习,将来事业有成才能很好报效祖国,不要空度时光。”这几句话,陈蜀尧记了一辈子。

1946年,国学名家季羡林,抗战胜利后还宁。

以李大钊、鲁迅、梁启超、钱玄同、李达、楚图南、吴承仕、黎锦熙、陈垣、黄现璠、侯外庐、范文澜、杨明轩、杨秀峰、周谷城、钟敬文、启功、白寿彝、张贻惠、李建勋、袁敦礼、黄征、林砺儒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名师先后在这里弘文励教。

1938年春,西安临时大学迁至汉中,改名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风景堪许,北平师大改为西北联大教育学院。

1949年,国立中央大学更名国立南京大学。中央大学办学22年,培养学生8914人。

1950年,下分仕学馆和师范馆。

师范馆首先招生,南京解放,去掉“国立”二字,迳名南京大学。9月,北平改称北京,同时设师范斋和编译局等部门。

1937年7月,卢沟桥事件发生,日本侵略军占领北平。

1951年9月,私立金陵大学与私立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原金陵女子大学)合并为公立金陵大学。

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东临黄海、西望泰山,南京大学分出工学、农学、师范等部分院系,而并入创办于1888年的金陵大学之文学院、理学院,成为一所文理综合性大学。

具体调整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