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开江文史典藏
1725500000003

第3章 纪念开江建县1460周年(1)

2013年,是开江建县1460周年的纪念年。

南北朝西魏一国,西魏文帝在位17年,死后,太子元钦继位,丞相宇文泰专权,第三年就将皇帝废了。故历史上称为“废帝”。西魏废帝二年(553)也即西魏元钦二年,攻取巴蜀,从此管辖了今川、陕、豫、鄂、渝相连的一大片地域。据多种文献记载,南北朝时期,西魏废帝二年(553),设新宁县。

与此同时,在今宝石乡境内雁鹅坝村4社置开州州治,在县南置梁山县(今梁平)。据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载:“后魏于今达州新宁县设立开州,领东关、三冈、新宁、马镫四郡”;又云:“西魏废帝二年,于此(指新宁县)置开州,领东关郡,郡领蛇龙、新宁二县。”还设置永宁县(今开县)、青神县(古蜀国“后户”)、蟠龙郡,“领阆中、汉昌(今苍溪)、南部三县”。

县治所在地在哪里呢?据县志办老一辈人士调查考证,新宁县治最早应是在今沙坝乡孙二沟村与两河口交汇处,置县43年。解放初,该地还有药铺、案桌(卖肉摊子)、帽儿头饭铺。当地人世代传说那儿是古县城遗址。为什么选在这么一个地方呢?在今天看来,这个地方不是很偏吗?而且没大河,不平也不开阔,虽然不是大山,但毕竟坡坡坎坎、湾湾沟沟啊。可能这永远是一个谜。但我认为,它靠近州治所在地,不过二三十里的距离。而州治设置的地方,要考虑偌大一个开县地面的近距离管理。总不能不考虑“鞭长莫及”的行政后果吧?开州者,新开辟之州也。州治最早在今宝石乡雁鹅坝村4社“旧县坝”,置州16年。北周天和四年(569),迁于“圣山之下,浊水之北”(《太平寰宇记》)的今开县境内金山乡三汇口村。

为纪念开江置县最早的县治所在地,今后有条件了,应该在孙二沟与两河口交汇处原址建纪念性碑亭景点,与附近保留完好的沙坝古场镇连成一体,开发文化旅游,让后人多一个瞻仰、凭吊本土历史人文的文化休闲去处,并得到历史文化的认知教育。

与周边县比较,新宁县建置时间很晚,比邻近县晚了大约二三百年,比四川最早的县大约晚了六七百年。

达州,早在汉代已置宕渠,梁朝大同二年(536)置万州,因境内有耕地万余顷而得名。西魏废帝二年(553)置新宁县的同时,改名通州。

宣汉,汉王刘邦手下著名战将樊哙及其谋士峨城在境内驻兵,已表明其年代久远。东汉和帝八年(97)置县,距今有1900多年历史。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罗家坝巴人遗址”,世人赞誉为“巴国三星堆”,距今有3000—4700年的历史。

开县,最早叫汉丰县,东汉建安二十一年(216)刘备入主四川时置县。

万县,三国吴置羊渠县,蜀汉改南浦县,元置万州,明改万县。其县城早在汉献帝二年(190)即成为州治所在地。

梁平县,同年置梁山县。直到1952年改今名。

人类初始文明一般是沿着小河流域而延伸、传播的。文明所到之处,人口才可能聚集、增长,才可能产生经济文化活动,设置行政机构。故谓之曰“河流文明”。

宣汉三河水系为早期文明传播提供了极为难得的地理条件。罗家坝巴人文化遗址的发现证明了这一点。而开江无江,仅仅是河源台地,榛莽遍野,虎狼出没,早期人类如何进入?所谓披荆斩棘,可不是随便说的。文明怎么延伸、传播?这应是开江建县比邻县晚几百年的原因之一吧?

一、开江县治的兴废历史

隋开皇三年(583)废新宁县,并入石城县(今达县)。也就是说,置县不过30年就被撤销。到撤销36年之后的唐武德二年(619),复置新宁县。笔者认为,复置新宁县,可能与唐开国名将李靖这年在县玉皇关设伏大败反贼有关。大败反贼,这在当时可是个重大事件,让太宗放下了心中的一块石头。恢复县治,一是表彰嘉奖,二是加强地方军政管制,以防反贼死灰复燃。又过了15年,即贞观八年(634),新宁县治迁往废开州城(即今旧县坝)原址,治县362年。

为什么迁到废开州城所在地?笔者认为是因为临河,通船。今天已难以想象。古时候由于土地植被深厚,水源涵养能力强,境内最长最大的白岩河(亦名南河)流经其地,从旧县坝县城去来达州,得小型舟楫之利,必定无疑。再说,州治所在地,建筑设施、环境条件等当然比县城要好,岂可任其闲置。

过了360多年,到宋至道二年(996),县治迁淙水(今开江县城所在地)。自明洪武四年(1371),当时的新宁县隶属夔州府(今奉节县)。直至清雍正十二年(1734),改属达州。前后有360年之久隶属夔州府,可想夔州府及下川东一带与开江的联系有多密切,影响有多大。

开江县治为什么几度迁移?为什么县的建置“四立三并,三合三分,三撤三建”(贾载明)?为什么行政区属几度改变?

为什么旧县址一一废弃?且一再迁移?县城三迁,前一二次间隔时间短则几十年,长则几百年,最后一次,至今已1000多年而不变,说明了什么?为什么宋至道二年(996)迁淙水(今开江县城)一地?初步分析,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可以研究的方面:

1.宋代出现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绿色革命”,南方稻作文化开始大发展,种子与产量比达到1∶100,而当时欧洲仅为1∶5或1∶10。全国农业经济格局发生变化,南方水稻耕种业超过北方小麦耕种业,一跃成为全国农耕经济主体。开江得天独厚,利用平坝浅丘大量开垦稻田,稻作业也空前发达起来。开江至今尚能听到一个充满自豪的谣谚:“一碗泥巴一碗饭,种上一季吃三年”。随着开江大米的商业性输出量增加,以大坝子种植水稻为依托的县域经济特色和优势开始形成,众多人口也开始向坝子集中并迅速发展,相应的行政管理需要向新中心转移。

自南宋开始,贵族社会向平民社会转化,社会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科举文化向社会下移。整个社会的文化素质大大提高,达到历史上空前的水准。开江一地从此开始形成特色性地域文化。

2.选址淙水一地,还出于风水意义的考虑。

《新宁县志》道光十五年本卷一写到了开江一地的山水形胜:

蟠龙枕北,啸虎距南,鸡足东蹲,牛山西卧(见旧通志),七峰排画戟之雄,五面耸中峦之翠,连阡绣壤,宛如秋水,平湖绕郭,蕉溪都是。宕渠险塞,据膏腴于百里,实雄奥之一隅。

这显然是以风水堪舆的眼光作出的判断,既在宏观上开阔视野,又于微观下节点把握,非学养深厚不足以如此大气而周详。

宋代,宫廷堪舆理论普遍传入民间社会,更为活跃,更趋成熟,传播广泛,成为堪舆的基本理论依据。何为“堪舆”?也就是“风水”。晋代郭璞《葬经》讲:“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正,故谓之风水。”说明风水是讲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关系,人与天文、气候的协调关系,讲人与生产生活的协调关系,之谓“宇宙藏万物,天地寓玄机”。开江地域,处河源台地,整体性风水面貌不够理想,山水风光也一般不具有特色性观赏旅游价值。倒是局部地区如天师、回龙、普安、长岭、广福等地颇具风水特色。而选址淙水作新县城,众山拱揖,水泉环绕,藏风聚气,可谓最佳。民间传说,古新宁县城原在旧县坝,官府打算迁移。其新址选择方案有四:一为前厢的宝塔坝斗门寺;二为今县城所在地;三为后厢的广福城隍庙;四为长岭岗林家垭口。各方四出游说,八方争取,欲夺之而后快。当局者举棋不定,拟定以“称土重”的传统方式作出裁夺。消息走漏,今县城所在地有人偷偷做了手脚,在所称土中掺入铁砂,终得以抢彩。

其实,选址今县城其地很有眼光。第一,它位于普安、永兴两个扇形大坝子的扇柄位置。开江被誉为“大巴山粮仓”,县城恰又像一只撮箕,可以随时撮“粮仓”里的白米。而且是民间常说的“二马礅”位置,普安大坝子常遭洪水淹没,但怎么也淹不到县城里来。堪称“蜂腰鹤膝”之地,“锁口”、“束气”之地。第二,淙水汇入蕉溪河,与澄清河汇合而成新宁河,所形成的小流域,具备上风上水的理想条件。而且,淙水之“淙”,与古代至尊之礼器——玉琮云“琮”,二字读音相同,字义相通。琮,内圆外方,是天圆地方的象征,又是精神信仰和政治权力的象征。在淙水两岸建置县级行政机构,冥冥中难道是神的意志?这跟成都城址选择在府河南河汇流之地,左右二江,环绕城区,很有些相似。第三,作为“束气”之地,北去沙坝、梅家坝和开县,南接后厢各场镇的大路,西通达州,北靠回龙场再赴宣汉,是开江前厢的一个四通八达之地。第四,更要紧的是符合民间的说法“风水轮流转”,“石锣对石鼓,买个重庆府”。开江(新宁)县衙按官制营造,坐北朝南。所在的中轴线上,北有祖山叫九龙大旗山,从开县境内蜿蜒而至开江石罐子、双牛山、观音寨,耸立七座高峰,因名“七峰山”(又叫“席家山”),海拔700米。根据风水堪舆,认为九龙祖山自开县方向蜿蜒而来,来龙高,龙脉深厚辽远。七峰山,有“七星拱月”的龙脉气象。其山相可谓五山耸秀、山水转脚、山岭圆丰。如此景观,值得我们开江人加意观赏。南面的朝山,按规制应具备“朱雀悬钟”、“观前架笔”、“屏风走马”一类的象征性景观;如果不具备,就得进行人工培植打造。新宁县衙的朝山本来就有奇特的美女峰,但封建正统观念岂可容得?于是在峰顶建造了文笔塔。既象征开江一地文风蔚然,又巧妙镇住了所谓“美女晒羞”所产生的“不良后果”,实现了天地阴阳的平衡,可谓一举两得。比起邻县几个县城城址的选择,开江城虽不如达县、宣汉,但毕竟是另一种风水经典。

在《人文开江》一书的前言中,笔者曾写到有关开江建县的一些文字:

“县”作为一级行政区划,自古以来都是中国最基本的公共行政建置。家庭向来被看作是社会组织的细胞,那么县呢?则构成国家的基本单元。“天下之治始乎县”,县情,是国情、省情的切片和标本。县也是一个区域性政治经济文化的坐标定位。古代社会,县一级政府包揽一切,诸凡赋税征解、狱案审理、治安联防、教育教化、防灾救荒,以及劝课农桑、兴修水利等的行政职能,全在县大老爷的掌控之中。

“县”一级基本行政区划划分的原则,一般应是与地域性条件等因素构成协调互动的二元关系。这种地域性文化与行政区划,让人联想到狼通过撒尿、大灰熊通过蹭树的方式圈定自己的活动区域。一般来看,县级行政的确立,主要依据该地域的良好适宜的地域性条件,县与县之间城镇中心点的等距离分布和经济文化积聚力和辐射力等的程度。历史上,四川曾长期保持“一百单八县”的行政区划格局,“县”一级行政区划的划分及其县级政权机构的设置、公共行政的运作,使“县”不但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行政概念,也成为一个普遍的社会理念。“县”所构成的一个独立完全的“区域社会”,与国际社会、都市社会比较,其范围、构成都很小,但却有如麻雀,五脏俱全。在农耕社会,基层平民百姓心目中的“县上”神圣而又不无神秘。“县大老爷”的说法世世代代传承下来,所涵盖的内容极为丰富。四川各地以县一级中心点为集市及其以下各街市自古叫“场”。这个“场”与现代物理学的“磁场”有共通性原理。县一级行政建置定位准确长久稳定,良好的区域性条件因素及其行政建制的作用力恰好像神奇的“磁场”似的,将一个特定的地域圈定下来,渐渐产生“场”效应,促使地方经济文化得以长期聚合、辐射、融汇、积淀,从而形成一个地方共同的思维方式、社会文化心理、价值观念、共同语言,以及诸多文化传统和风俗人情,具有本土性、原生性、世俗性、生动性和原创性等的地域性文化特色。有着千年以上历史、被国家公布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县就是这样。反之,如开江等县,建县虽已有1400多年,但历史上行政建置时撤时建,或并或废,名称也发生变动,则特色性的东西不具备发育成熟的时间空间,当然就根系浅,长不大,更说不上积淀深厚而博大了。就一般概念来看,富有特色的区域文化,是广大劳动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与其特定的区域性条件和行政区划分不开。独特的自然环境地貌、独立的长久的行政区划,逐渐形成地域性文化特色和凝聚力。

改革开放30多年以后的今天,对于川东地区各县域社会,正面临一个前所未有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机遇期,即将获得百年不遇的经济社会发展动力。

二、开江历史上经济社会发展的几次高潮

近几年来,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势头强劲,东部产业转移,资本市场向纵深地带扩张,开江这样的县级区域三圈层市场,引进亿元以上资本和产业项目已成为现实可能。达州天然气资源富集,资源总量3.8万亿立方米。已探明储量6600亿立方米。这一资源优势形成达州的经济增长点。国务院批准达州建成国家西部天然气能源化工基地,以化工工业为龙头拉动的达州经济已呈飞速发展势头。据报载,以天然气为载体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条,已在达州有序形成;以天然气和精细化工为支撑的西部石化集群已在达州形成,从而助推四川精细化工产业经济不断升级。达州充分发挥当地天然气储量优势和特点,突出发展附加值高的精细化工产品,尤其是硫化产业。未来几年,将有5-7个天然气净化厂。2010年,硫黄矿产量400万吨以上,占全国一半,亚洲最大。达州正在按省政府规划的四川11个现代化百万人口城市之一、凭借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成为川、渝、鄂、陕四省市所属达州、南充、巴中、广安、万州、汉中、安康、襄樊8市(区)的区域性中心城市。中石油、中石化进入达州的员工队伍将达到数万人。在其市场半径之内十分靠近的开江,必将迅速获得它的“后花园”、“粮油仓”地位,与周边的大竹、渠县、宣汉一道,进入达州市中心的1小时经济圈,获得市场经济辐射效应,大大受益。

回顾开江建县1400多年以来,笔者初步认为,曾经有过两个历史性的战略机遇期,曾经出现过两次经济社会包括城镇化的发展高潮。

第一个高潮是在宋至道二年(996),中国南方稻作农业的空前发展,促进了开江新的经济文化中心的形成。县城搬迁,从旧县坝迁到了淙水——现在的地方,奠定了开江以水稻耕作为县域经济的主体地位和发展格局,依托大米等大宗农产品对外运销,活跃经济,获得周边县羡慕不已的千年农耕文明辉煌。这一战略机遇期的最直接体现,就是以米兴市,形成川东北四大商贸场镇之一的普安镇,带动和支撑了县域经济的历史发展。